初秋时节东北行之五 中国工业博物馆

羊羊得意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4日,今天是我这次东北6天5晚之行的最后一天。早6点刚过,我步行到达大帅府南门,起飞无人机,航拍大帅府。</p> 大帅府"目"字型三进院落 从西侧红楼建筑群看大帅府全景 <p class="ql-block">空中遥看几百米外的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从红楼建筑群外起飞再次航拍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日出后的沈阳城,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照耀着高楼大厦和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我回到酒店,收拾东西退房,背起双肩背走出如家neo沈阳故宫店。今天只有一个参观项目-中国工业博物馆。我要在怀远门乘坐地铁1号线到启工街,然后换乘300路公交车到工业博物馆站。怀远门俗称“大西门”,是清代的沈阳城九门之一,位于沈河区沈阳路西端。始建于1631年,为沈阳老城垣之重要标志,1930年拆除。1994年,沈河区政府拓其原址,增其旧制,重修了怀远门</p> <p class="ql-block">我坐上地铁1号线。可能因为周日又是刚刚9点的缘故,地铁车厢里乘客不多,差不多都有座位,很多人还戴着疫情期间人人必备的口罩</p> <p class="ql-block">我在启工街下地铁。因为没吃早饭,我到旁边的一家大超市买了个面包。超市里有免费的饮水,一位老人熟练地从纸盒里取出折叠纸杯,撑开后加入纯净水</p> 从超市出来,我坐上300路公交车,车上人也不多。将近10点钟,我到达中国工业博物馆 <p class="ql-block">中国工业博物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西路1号,卫工街与北一西路交叉口西侧,原址为沈阳铸造厂的一车间。这家工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为日资前田铁工所、高砂制作所等12家小厂组建而成,1946年国民党接管后称资委会沈阳机器厂。沈阳铸造厂异地搬迁后,一车间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翻砂车间被完整保留下来,包括其中的冲天炉、排砂系统、天吊、送料仓等设施设备,成为中国工业博物馆最核心的藏品。一车间没有进行翻新,但斑驳的水泥墙和极具沧桑感的设备,在灰暗的光线下更显出一种别具美感的震撼。目前中国工业博物馆藏品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67件,三级文物190件。其中有记录时代精神的数百个铁西创造的“新中国工业第一”,比如与天安门城楼上同比例、同尺寸、同工艺、同材料,并且是同一批人浇筑的国徽(网络照片,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大厅。大厅正面的这座青铜浮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高11.5米,重达50吨,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再现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时波澜壮阔的场面,揭示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艰苦奋斗的创业史</p> 中国工业博物馆并未完全建成,从下面这张导览图看,目前已开放的区域包括通史馆、机床馆、冶金机械展区、铸造馆和汽车馆、铁西馆等部分。这张导览图不是上北下南而是上南下北,看着有些别扭 我先参观西北角的通史馆,其前言写到:从18世纪后,蒸汽机出现肇始,一切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的革命浪潮席卷世界各各地,掀开了人类发展史的新纪元。随着电气时代的跟进和信息时代的至到来,极大提升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工业化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步,但从晚清到民国的百余年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统治,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处于徘徊阶段。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壮丽诗寺篇。30年砥砺前行,中国工业走入而立之年,30年科学探索,中国工业化踏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旅顺口炮台火炮复制品 1940年代德国产自行车 中国产"红旗"2号地空导弹 1970年代沈阳市锅炉厂生产的弯管机,斑驳的外壳和“抓革命”三字,让观众体会到曾经的峥嵘岁月和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与坚守 大型老式落地式或叫立式照相机,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照相馆里最重要的设备 曾经的工厂钢印和各种证件 通史馆里除了大量实物,还有更多的图片介绍。有趣的是,内侧展示的都是中国工业千年发展至今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而外侧墙壁一圈展示的则是人类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及不断发展取得的进步和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看来布展者真花费了不少心思 <p class="ql-block">看过通史馆,我来到东北角的机床馆继续参观。过道旁的C620-1普通车床。车床所谓的“普通”,是因为它的通用性强,曾被全国各地工业企业大量使用,有力支援了国内工业建设;说它“不普通”,是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生产制造的第一台普通车床,及时化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燃眉之急</p> 我国第三套2元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就是这款车床。在工业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创新的今天,这台曾经创造辉煌历史的机床,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博物馆的一个“镇馆之宝”,为观众讲述着产业工人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中国工业故事 走进机床馆,前面放置的是达芬奇设计的锯床模型 中国古代钻床,用于加工玉器 <p class="ql-block">在机床馆的50多台机床中,内展线展示了18家机床厂生产各具代表性的机床,外展线着重展示的是沈阳企业生产的机床,是按照时间以及工艺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列的</p> <p class="ql-block">这台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C630型车床,具备所有机床的特点,既有动力系统,又有变速系统,有给进箱,能卡制刀具。由于这台机床的床身比较长,有7.5米,所以中间多了一个支架,起到固定工件的作用。</p> “二五”期间是我国机床工业进入完善提高阶段,重点发展了重型机床、精密机床等。1960年,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生产出新中国*台摇臂钻床,这种床子加工时工件不动,工人们通过摇动摇臂就能完成零件加工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机床行业开始技术改造,逐渐向数控时代迈进。沈阳在80年代时生产出两轴的数控机床,当时俗称“大头床子”,因为造价低,所以应用也比较多。1989年,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生产出这台三轴的数控加工中心,工人们在数控装置上直接设定程序就可以了,不需要再进行手工操作了 2000年以后,我国机床工业实现了跨越式高速发展,比较能代表数控技术先进水平的是五轴联动机床,是由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它的内部结构以及飞扬软件系统都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 鸟巢模型就是这台机床一次性加工的,将整个铝锭放入到机床,设计好程序后,24个小时就可以自动加工完成 <p class="ql-block">我沿着参观道继续往南走,前面是冶金机械展区。冶金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过程和工艺。冶金历史悠久,从石器时代经青铜器时代,到近代金属冶炼的大规模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冶金的技术走过了火法、湿法和电解法的历程,并从手工业发展到机械工业。本展区展出的冶金机械根据功能分为:1.选矿机械,包括破碎机、球磨机、磁选机、浮选机等。2.冶金机械,包括火法冶金机械和湿法冶金机械。前者有高炉、平炉、转炉、电弧炉。等及其配套机械;后者有电解设备、离心分离机等。3.加工机械,包括轧延机械、挤压机械、拉拔机械和拉丝制绳机械等。4.辅助设备,包括耐火材料机械、炼焦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烧结设备、热处理设备和各种加热炉等</p> 这台设备叫做球磨机。球磨机是物料被破碎之后,再进行粉碎的关键设备。这种类型磨矿机是在其筒体内装入一定数量的钢球作为研磨介质。它广泛应用于水泥,硅酸盐制品、新型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化肥、黑与有色金属选矿以及玻璃陶瓷等生产行业,对各种矿石和其它可磨性物料进行干式或湿式粉磨 电弧炉,电弧炉利用电极电弧产生的高温熔炼矿石和金属的电炉。气体放电形成电弧时能量很集中,弧区温度在3000℃以上。对于熔炼金属,电弧炉比其他炼钢炉工艺灵活性大,能有效地除去硫、磷等杂质,炉温容易控制,设备占地面积小,适于优质合金钢的熔炼 反映从铁矿石入厂,经过炼铁、炼钢,一直到轧制成各种钢材产品的全过程流程图 冶金机械展区往前走是铸造馆。这里摆放着一辆全部由各种口径弹壳制作的99式主战坦克,一共使用了11种共48356枚弹壳,重6.5吨。制作者是沈阳军区装备部的6位工程师,花费一年时间费劲千辛万苦制作而成,捐献给了中国工业博物馆 这是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主要工艺之一-制作沙模的设备 刚好有一位博物馆讲解员带着一群观众来到此,请听她对沙模制作工艺的介绍 在沙模制造设备旁边,摆放着很多台机床,有中国原奉天(今沈阳)制造的,也有朝鲜和日本等外国货 从车床这边看过去的制作沙模设备 <p class="ql-block">沙模制作车间旁边有一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修筑工事的模型,几位志愿军战士正轮稿奋战。旁边展柜里摆放着一只从别处借来的朝鲜战场使用过的军镐原物,以及几个银色稿头。这里面的故事要回溯至1950年,那是一个工厂成为战场的年代,沈阳重型机械厂接到了紧急任务,要在两个月内为抗美援朝前线赶制十万把军镐。那时的沈阳重型机械厂刚刚恢复生产,上级派下来的任务只有一张图纸和一堆技术参数,要在这么紧的时间里生产如此大量的军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p> 但大家没有退缩,厂里发动全体工人捡拾废钢铁,首先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紧接着,工厂利用在1949年10月31日炼出的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后,上级派发的1.5吨小电炉冶炼捡来的废钢铁,炉子问题也解决了。但是,军镐是小件,工厂中基本都是大型设备,出现了大炮打蚊子使不上劲的问题。<div>《从抗美援朝纪念馆借展的志愿军军镐》</div> 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铸造工祁宝仁发明了叠芯串铸新工艺,在一个砂箱里将造军镐的砂模层层叠放,像串糖葫芦般一次浇铸若干个小型铸钢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镐头的钢料,提高了效率。最终,沈阳重型机械厂的工人们仅用了19天时间便提前完成了这项任务,将十万把军镐送达前线战士手中。<div>《采用叠芯串铸新工艺制作的稿头》</div> <p class="ql-block">铸造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是一对“双胞胎”——10吨冲天炉,单个炉体重量300吨,因炉顶开口向上、每小时可熔炼10吨铁水而得名。金属在融化过程中,铁水对炉壁上的耐火材料烧损非常严重,需要修炉,修炉结束后不能马上使用,所以两个炉体交替作业,因此才有了这样一对“双胞胎”。当年它们完成了沈阳铸造厂最后一次浇铸任务,也成为博物馆里最珍贵的不可移动的文物</p> 昔日,司炉师傅们每日清晨点燃炉火,铁料在烈焰中融化排到铁水包中。1小时后,这10吨重的铁水通过天吊与传送带的接力被运至预先准备好的砂型前,准备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请听刚才那位讲解员对冲天炉的专业讲解 铸造作为基础工业,俗称翻砂,不仅要求从业者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需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那里粉尘弥漫、火光四溅,在没有现代化设备辅助的年代,工人们操持铁锹一铲铲地将沙子填入沙箱,日复一日,满身尘垢 铸造馆隔壁是汽车馆,这是我工业博物馆里最感兴趣的部分。汽车馆介绍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展示了从汉代牛拉车模型、1771年法国生产的蒸汽汽车模型,到1885年的‌奔驰、1928年的民生汽车模型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汽车模型。 此外,还展示了1965年的‌红旗汽车、1967年生产的红旗003、1968年生产的‌敞篷式试制车,以及法国1973年生产的‌雪铁龙、美国1995年生产的‌林肯大陆等经典车型,还有1985年由‌长春第一汽车厂制造的‌红旗旅行汽车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汽车馆还特别提到了1992年的‌丰田皇冠,被称为最经典的一个车型,以及2021年香港自主研发的‌电动车,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汉代牛拉车 汉朝对乘坐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东汉末年贵族以出行仪仗炫耀势力。东汉末年,在皇帝的倡导下,乘坐牛车成为高官显贵引以为荣的时尚。与马车的敞露不同,牛车的车厢多有遮蔽,乘坐者在车厢内姿态随意,加上牛车行走徐缓,比马车更平稳,因此乘坐起来更加的舒适 经过6年时间苦心研究,1769年,居纽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完全依靠自身动力行驶的蒸汽车,但这辆车在试车时未能顺利开动。不久,他又制成了2号车,性能虽然依旧不行,但却能开动了。据史料记载,2号车全长7.32米,宽2.2米,木质三轮结构,前轮直径 1.28米,后轮直径 1.50米,前进时靠前轮控制方向,其形状就像一辆没有套上马的欧洲中世纪马车。车的前部有一特制的架子,架子上悬吊个50公升的大锅炉,锅炉后边有两个容积为11加仑的气缸。锅炉产生的蒸汽被送到前车轮上方左右悬挂的气缸内,由简单的曲拐把活塞运动传给前轮,使前轮转动,由于没有冷凝器,在行驶过程中,这辆车需要不停地加水,这可是力气活儿。蒸汽车每小时能行驶约3.5-3.9公里,和步行速度差不多,车上可乘坐4人 奔驰一号 1885年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并于次年(1886年)1月29日为发明专利立案,因此1月29日被认为是世界汽车诞生日,也将1886年定为世界汽车诞生年。该车装有卧置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785CC容积,0.89匹马力,每小时行走15公里。该车前轮小,后轮大,发动机置于后桥上方,动力通过链和齿轮驱动后轮前进。该车已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电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挂、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掣动手把等。其齿轮齿条转向器是现代汽车转向器的鼻祖 民生牌 75 型载货汽车。问世于 1931 年5月 31日,是在张学良将军支持下由辽宁迫击炮厂附设的民生工厂生产的。载重量1.82 吨,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最高车速为40公里 /小时。国产化率70%,除少数部件如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轮胎等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外,其余部件均由本厂制造。1931 年 9 月12日-10月4日,第一辆民生牌汽车曾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全国路市展览会展出。民生工厂曾经有批量生产汽车的计划,每年生产75型汽车 100 辆,100 型汽车50 辆。在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时,工厂已准备好50 辆左右的零部件。然而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刚刚萌芽的中国民族汽车制造工业亦惨遭扼杀 <p class="ql-block">在汽车馆巧遇一位身披“中国工业博物馆志愿者”绶带的老兄,他是这里的志愿讲解员,自称在抖音上账号叫做“辽台保安刘大叔”。他精神饱满,对汽车馆的展品如数家珍,讲解时带着东北人的风趣幽默,声音洪亮,语言连贯,十分生动。这是他讲解的第一部分</p> 靠墙这边有几辆大名鼎鼎的红旗轿车。这是CA770,对开门三排座红旗轿车,1965年由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在1966年正式投入生产。该车装有V8发动机,最大功率162千瓦,最高速度160公里/小时,车身长5.98米,宽1.99米,高1.64米,自动变速器,后轮驱动。CA770内饰华贵舒适,装备先进,前后座舱间设有升降隔离玻璃,中排座椅为折叠式,供随行人员、翻译乘坐。发动机是参照1959年购进的凯迪拉克高级轿车的发动机自行设计的,为5.65升V8四冲程水冷化油器式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64KW,最高车速165公里/时,百公里油耗20升 CA773 1968年红旗CA773紧凑型三排座高级轿车研制成功并投入了批量生产。由于取消中隔墙,缩短前悬和后行李箱,车身全长5.5米,比CA770型减少了400mm,宽度2米,该车型累计生产了291台,存世量就很少。它搭载了5.6升V8发动机,马力输出215马力,412牛米扭矩,2速自动挡。可以把CA773理解成是CA770的短轴距版,CA773的轴距是3420毫米,和CA770相比缩短了40厘米,车重2360公斤,CA773也是红旗轴距最短的车型之一。轿车两侧反光镜下有三面醒目的红旗,代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从1965年正式投产到1981年,共生产出了37种不同规格共1520台"大红旗"。如果你走近了看,它仍然散发了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作为展示车,来汽车馆参观的人都会去细细打量一番。多处中国元素的点缀和严肃庄重的设计是任何一款车都比不了的。内饰是红旗最美的地方,从CA770开始,内外观的设计都是一汽的设计师贾延良亲自操刀,从木制的材料,到布料点缀了整个内部。金属镀铬,木质,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历史上,只有红旗的内饰才能有如此奢华。我们现在看来,那个时期的红旗车在整体工艺上算不上精致,不过在红旗车的时代,它已经代表了中国汽车人的最高水平,外观上营造出来的气势,内在烘托出来的豪华感,红旗是绝对的第一。红旗是一汽独立开发,独家生产的高级轿车。一汽人对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对红旗情有独钟,红旗轿车也代表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懵懂,代表了中国工人的不屈,无畏和创造精神,就和那一代人一样,从什么都没有的一穷二白中创造了奇迹。 下面是“辽台保安刘大叔”讲解的第二部分 与红旗轿车隔通道相望的有两辆上海牌轿车,下面这辆型号为SH760A。上海牌轿车在外形上借鉴了奔驰220S,车头和车尾重新设计,从而打造出一款颇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轿车。时间到了1974年,上海汽车人进一步改进了上海牌SH760的车头和车尾外形,并将车身轮廓由圆滑的弧形改为当时更流行的方形造型,车身腰线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增大了前风挡的面积。改型后的上海牌轿车型号为SH760A,动力仍然为SH760轿车上的680Q型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上海牌SH760A是国内第一款大批量生产的小轿车。相比红旗的高高在上,上海牌更接地气,也成为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接待的主力车型。历经30多年,上海牌SH760A从诞生到停产,一生产了77054辆。在汽车市场尚未放开的年代里,这上海牌SH760A完全主宰了一个时代 CA630红旗牌旅游客车 1980年开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轿车厂设计试制,它也是红旗牌轿车产品的延续及新研制的车型,是利用红旗CA770轿车的底盘改装而成的中型旅行车。车内装饰精致朴实合理,内设冷暖空调,乘坐舒适,视野开阔,可坐19位乘客 代表辽宁省参加过国庆天安门游行的彩车,作为展品有着特殊的意义 除国产各型汽车外,汽车馆还展出有一些具代表性的欧美进口轿车和越野车 法国雪铁龙CX轿车 车身长度为4666毫米,而车身高度只有1360毫米,低矮的流线型车身使它和同时代的其它轿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不仅继承了前辈浪漫与优雅的设计精华,更是清出于蓝。动力方面,CX20搭载了一台2.0L 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78千瓦,与其匹配的是4速自动和5速手动变速箱。这车最大的看点就是液压底盘升降系统。城市乡村沟坎都不在它话下,升降扳手有三个档,停车时底盘距地面仅10cm,高速行驶时距地面15cm,路面不好可升到20cm,最高可升到30㎝,可以说应付各种路面皆行了。更有特点:它还可以把前轮升最高,后轮降最低,或前轮降最低后轮升最高。如遇换轮胎根本用不着千斤顶,把车升到最高轮下垫些砖块,放下升降车轮便缩回,腾空地面,即可动手换轮胎。方向带助力,那个年代是极少有的,用一根手指在原地就能把方向左转右转,停车时前轮如果不正,松开方向盘它有自动回正功能。备胎在发动机盖内,发动机横置,前轮驱动,电子油泵。四轮没有螺旋弹簧支撑,全靠四个球囊里的液压油的阀片进出油、减震和支撑车重 美国加长型林肯轿车 <p class="ql-block">欧美进口汽车里最为有名的是这辆威利斯吉普车。艾森豪威尔总统作为二战的亲历者、高级指挥员,他在回忆二战时,经常提到四样武器装备,他把它们称为“胜利工具”(Tools of Victory),包括:原子弹、巴祖卡火箭筒、C47运输机和威利斯吉普车,由此可见威利斯吉普车的优异性能及装备量巨大,据说产量超60万辆。1940年,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了一种多用途越野用车。该车有60P马力,590KG的自重和300KG的有效载荷。同时配备四轮驱动系统,是当时同类车驱动力的3倍。这种车速度快自重轻,便于运输通过性强,主要用来输送步兵营装备的轻武器,且可作通讯、侦察和指挥车。这种车的名字叫“GP”,来自英文General—PurposeCar(多用途的车)的缩写。威利斯几乎没有什么和驾驶无关的零件。前风挡可以向前放倒,以架设武器和避免玻璃反光被地方发现;全车没有车门,只有一个圆弧状的缺口,既方便上下车,又减轻了自重。但注重机动性能的同时放弃了装甲,人员在车上过于暴露,这也导致了很多美军官兵的伤亡。威利斯吉普装用2211毫升发动机,最大功率44千瓦(60匹)。主要用来输送步兵装备的轻武器及兵员,且可作通讯、侦察、作战急救和指挥车。装上机枪时是火力侦查车,装上电台时是侦察通讯车,架上担架时是救伤车,用作将军的座骑时是指挥车。该车采用高底盘设计,因而能跋山涉水、无处不在,多种用途和强大的机动性极大的满足了战时美军的需要,甚至在必要时装上四个铁轮子,还可当火车头,牵引250吨的列车同样胜任。由于自重很轻,用船或飞机运送到各个战区亦极为方便</p> 前苏联轿车和越野车有单独展区,尽管不大展车也不多,但独具特色。这些车与共和国成长相伴,满满的时代感和几代人的回忆 伏尔加一代轿车 嘎斯21(ГАЗ-21)即伏尔加一代是第一款冠以伏尔加之名的车辆型号,它的研制始于1953年。1956年10月10日,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协助下第一批三辆嘎斯21下线。其大胆的车身线条、鲨鱼嘴型散热隔栅以及其特征性的镀铬鹿形汽车标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车较高的底盘、坚固耐用的悬挂系统、强大的引擎和防锈性能也使它成为了时代的佼佼者。很好地适应了苏联严苛的气候条件和颠簸的路况。嘎斯21的豪华配置使之成为一款面向高端市场的产品 嘎斯69 此车是由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吉普车。长3.85米,宽1.85米,高2.03米,轴距为2.3米,前后轮距为1.44米,离地间隙为0.21米,转弯半径为6米,采用4轮驱动,自重为1525公斤,乘员5人。发动机为前置四冲程水冷汽油机,最高时速为90公里/小时,耗油量为14升/100公里,排量为2120毫升,压缩比为13:2,最大功率为55马力/3600转/分钟,变速箱为手动3档同步,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前后鼓式制动器。前后悬挂为整体桥钢板弹簧 吉姆12型轿车 吉姆12型的设计参考了美国1948年款凯迪拉克弗利特伍德61系列和1947年别克超级系列,因此外观充满了美国轿车特色。吉姆12型外观兼有俊朗漂亮和典雅古朴两种风格,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整体造型十分抢眼,堪称经典。吉姆12型外观兼有俊朗漂亮和典雅古朴两种风格,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整体造型十分抢眼,堪称经典。该车前脸设计十分犀利,高耸车头盖前部内隐小鹿的红旗标志十分引人注目,发动机舱盖侧,车标、轮毂盖、方向盘上都有醒目的“ZIM”标志,镀铬中网设计配合厚重的前保险杠,夸张的造型相当霸气。大灯设计是那个年代的经典。侧面的线条感不算强烈,尾部造型十分饱满,整车给人的感觉十分稳重。吉姆12型车体庞大,车长5.53米,宽1.9米,高度1.66米,最小离地间隙200毫米,最小转弯半径6.8米。整车干重1800公斤,整备质量1940公斤,总重2390公斤。该车底盘较低,内部空间宽敞,坐感舒适,采用四门三排座位设计,车门采用对开门设计,当车门开启时,两扇门会形成屏障通道,有利于安全保障。前中后三排座位,其中前排联通式座椅供驾驶员和警卫人员使用,中排折叠式座椅供随行工作人员或翻译使用,后座为酷似长条沙发真皮靠背座椅的首长座位。引擎采用一台GAS12型四冲程直列六缸汽油机,排量3.48升,压缩比6.7,气缸直径82毫米,活塞行程110毫米,最大扭矩21.5KGM,最大功率3600转/分时为90马力。采用具有液力偶合器的三档手动变速箱。最高时速120公里,0至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37秒,油耗为每百公里15.5升 1951年后中国政府开始陆续引进吉姆12型,配备给党、政、军高级领导作为专车,同时也是外国高级领导人来访接待用车。据记载,1954年9月吉姆12型轿车配属范围为级别行政五级以上的干部,其中包括各大行政区领导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委员、政务院秘书长与各部部长。随着国家新体制的设立,1956年10月中央发布领导干部专用汽车配备标准,其中吉姆12型配备范围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各办公室主任、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兼任部(会)副职或其他行政职务的,按照常务委员待遇办理。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乘坐过的吉姆12型轿车已被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天津市周邓纪念馆等国内不同博物馆收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12:45,我准备离开工业博物馆。门口身着唐装的几位志愿者在教小朋友学做剪纸画和灯笼等,人不算多,但气氛很热烈 我在工业博物馆门口乘坐277路公交车,于13:40到达沈阳站西广场。站前广场矗立着一座水塔,看着和周围现代化的建筑不太协调。我马上打开手机百度APP搜了一下。这座水塔为混凝土建筑,由苏联专家于1950年2月15日开始设计,同年12月28日竣工。水塔直径10.6米,上部蓄水部分高9.5米,容积1200立方米,下部高30米。该水塔现在还在使用中,承担着为沈阳站供水的职能 看过水塔,我步入沈阳站。14:30,我乘坐的G924次高铁从沈阳站出发,于17:16平安到达北京朝阳站,结束了这次6天5晚的哈尔滨沈阳之旅。<div>衷心感谢您的欣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