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西北藏区</h1><h1> 吸引你前往的,</h1><h1> 不仅是如诗如画的风景</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更有那</span>超越尘世力量的信仰</h1><h1> 那是藏民们的精神世界!</h1> <h1></h1><h1> 有人说,去藏地旅行,一半看风景、一半看人文,这里说的人文,指的就是藏传佛教信仰。</h1><h1> 虽然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大小寺庙也不少。但我们这里人对于佛教的信仰,那真的是无法与藏地民众比虔诚的。</h1><h1> 藏民们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没有繁忙的城市喧嚣,却有大自然的静谧和内心的纯净。</h1><h1> 这里是佛教的圣地,寺庙和经幡遍布山间。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各地前往朝拜,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启示。他们在寺庙里诵经、叩拜,虔诚地祈祷着。这种宗教信仰给藏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力量。</h1><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h1></h1><h3> (这是青海最大的经幡)</h3><h1> 经幡,藏区独特的一道风景</h1><h1> 是飘在风中的祈愿!</h1><h1> 是福运升腾的灵物,高原上永不凋零的鲜花,藏族人民神圣的信仰。</h1><h1> 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善良与吉祥! </h1><p> </p> <div> </div> <h1></h1><h3> (这是甘南最长的经幡)</h3><h1> 经幡的每种颜色的经幡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h1><h1> 白色象征白云,寓意纯洁善良</h1><h1> 红色象征火焰,寓意兴旺刚猛</h1><h1> 绿色象征水,寓意阴柔平和</h1><h1> 黄色象征土地,寓意仁慈博才</h1><h1> 蓝色象征天空,寓意勇敢机智</h1><h1> 这些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h1><h1> </h1><h1><p><br></p><p><br></p></h1> <h1> 对佛教知识缺乏了解,对藏传佛教更是知之甚少了。</h1><h1> 去西藏时遇到文旅局一个处长(他说他在西藏的导游培训班兼职当老师)当导游,他给我们讲了很多藏传佛教的知识,可惜后来很快忘记了。</h1><h1> 此行导游杨云对藏传佛教知识也有较高的造诣,表达能力也很好,给我们普及了很多藏传佛教的知识,对我们参观寺庙帮助很大。</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二者同源共生,义理相同,佛法不二,均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中,佛教从古印度和祖国内地传入西藏之后,经过在西藏及附近地区的本土化发展,推进了其中国化进程,最终形成具有我国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点、中华文化色彩、中国特色的藏传佛教。</h1><h1> </h1> <h1></h1><h1> 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是在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之后。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形成。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h1><h1> 在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五大支派。</h1><h1> 说实话,我也记不住这些派别,只认识格鲁派的标志头戴尖尖的黄帽,也称黄教。 </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1><h1> </h1> <h1> 甘南、川西北这一带的寺庙很多。一路上,不时地会有金顶寺庙闪过,即使小村寨也会有寺庙,阿坝县城的则有好几座大型寺庙。</h1><h1> 这次行程中选了供参观的五座寺庙,都很有特色。</h1><h1> 参观的第一座寺庙是合作市附近的米拉日巴佛阁。</h1><h1> 这座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h1><h1> 米拉日巴佛阁是藏区少的九层碉楼式佛阁建筑,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主要供奉藏区注明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开宗祖师。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佛阁共9层,每一层供奉着不同的主供,而佛阁的第九层则是绘制在第八层顶部的坛城。</h1><h1> </h1> <h1> 这门厅的榫卯结构工艺做的真精致,彩色高翘的屋檐华丽程度不亚于宫殿。</h1> <h1></h1><h1> 我们脱去鞋子,穿着薄薄的丝袜走进去,地上冰凉的。</h1><h1> 佛阁的一层处供奉着一座巨大的强巴佛像(即弥勒佛),而两侧的雕像是藏族历史上的名人,有历代的藏王,还有藏族文字、藏戏的创始人等。佛阁的二到五层则分层供奉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代表人物,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教派。佛阁的六到八层供奉的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法王和尊者,有马头明王、大黑天等塑像。第九层是八层屋顶的一幅坛城画像,坛城是指高僧大德在修行过程中脑中会出现的佛国的形象。</h1><h1> 里面不能拍照,没人讲解也看不太懂,但我们都虔诚地登上了最高层,感受佛的慈祥与力量。</h1> <h1> 这佛阁,里外都是富丽堂皇的。</h1> <h1> 在墙外打个卡</h1> <h1> 第一张合影</h1> <h1> 距阿坝县城13公里的一个镇子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占地18000平方米)~各莫寺。</h1><h1> 这是此行所看到的最华丽的一座寺庙,却不收门票。</h1><h1> 各莫寺又称慧园寺,为四川省阿坝州藏传佛教三大格鲁派寺院之一,是黄教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之一。各莫寺以其宏大的寺庙建筑、大佛塔和神秘的藏秘修炼而著称。</h1><h1> </h1> <h1> 各莫寺始建于清乾隆56年(1790年),由拉卜楞寺大赤巴贡却德庆按第二世嘉木祥大活佛之意创建的。寺庙建在一个大草坝子上,建筑精美华贵,寺旁还建有各莫寺显密讲修院。</h1><h1> 有一次在一个视频中看到过这座寺庙,于是这次在寻找旅行线路时就将这个寺庙作为一个重要目的地之一来寻找。</h1> <h1> 我们到的时候是晴天,大殿参观出来却下雨了。 </h1> <h1> 赭色的高墙更显肃穆</h1> <h1> 低调的大门</h1> <h1> 这是一座低调的寺庙。不在路边,很多人即使走过这条路也不知道去寺庙参观。</h1><h1> 大门口处的房子很一般,并不显眼,进入大门后,穿过长长的寺内道路,拐过几个弯才来到主殿前。</h1> <h1> 我们被眼前的寺庙建筑震撼了!寺庙的这座法喜苑五座高楼连为一体,真的是气势恢宏!</h1><h1> 导游告诉我们,这座寺庙获得了“中国最大的连体佛殿建筑”和“中国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室内)”两项世界基尼斯纪录。</h1><h1> 法喜苑以弥勒大佛殿为中心主体,东西对称布局建有阿底峡尊者殿,连体佛殿长226.24米,宽93.35米,高87米。</h1><h1> “中国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室内)”是另一项世界基尼斯纪录。它高为37米,该弥勒佛坐像选用黄铜铸造,莲座到顶髻净高37米,佛身最宽处20.672米,总重约332吨,由于寺庙内部不能拍照,我们只能到那里用眼睛去欣赏和感受了。</h1> <h1> 走到门厅,两排十六跟柱子很是引人注目,后排吧根大柱是没有加工的金丝楠木,要两人拉手才能合围。导游告诉闻名,这是从非洲进口的据说是有1300年树龄非洲千年楠木,一根价值600万;一排是8根石柱,也是整石砌成,也是价值不菲。</h1><h1> 这般的富丽堂皇庙宇极为罕见。</h1> <h1> 门厅上精美的壁画。</h1> <h1><p> </p></h1><h1> 我们走进室内参观。游客不多,导游可以向我们作介绍。</h1><h1> 刚走进一楼主殿就让我们发出轻声的“哇”声,这也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h1><h1> 主殿三层挑空,供奉着极其雄伟的四尊主佛,亦可容纳近千人同时颂经的大型场所,经堂的半空中以及立柱上悬挂着100多幅唐卡,经堂内绘制有以佛像为主的精美壁画。</h1><p><br></p> <h1> 汉传佛教的弥勒佛像。</h1><h1> 弥勒佛,藏语称为强巴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佛身份地位特殊,既是未来佛,又是八大菩萨之一。</h1><h1> 弥勒佛被尊称为未来佛,是因为他将在未来降临世间,成为下一位佛陀,度化众生。信徒们向弥勒佛祈求庇佑和帮助,希望能够获得他的慈悲和智慧,以便在修行上获得更好的进展。弥勒佛作为未来佛的形象,也代表着希望和救赎,让信徒们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难时,能够保持信念,坚定前行。</h1><h1> 藏传佛教中的弥勒佛的造像与汉传佛教截然不同,我们这边的弥勒佛都是笑眯眯的大肚子模样,和蔼可亲的,藏传佛教的弥勒佛像则亲切中带着些许威严。</h1><h1> </h1> <h1> 室内不能拍照,上面一张和下面两张照片是从网上下载来的,可以看出内部装饰的考究和华丽。</h1> <h1></h1><h1> 在车上时导游就告诉我们,各莫寺七楼有博物馆,但看管的师傅是兼职,不能做到天天开门的,能否看到只能凭你们的运气了。</h1><h1> 我们的福气很好,上了电梯,走到博物馆门口,大门敞开着。我们穿上鞋套,轻轻的走进这佛界的宝藏世界。</h1><h1> 法喜苑连体殿内的博物馆真让人惊叹,镇馆之宝是三枚舍利:一枚是佛陀的真身舍利,两枚是肩胛骨舍利。一个寺庙供奉有三枚舍利,这可能也算得上中国之最了吧?</h1><h1> 博物馆内还藏有清朝金粉手书的《甘珠尔》《丹珠尔》全套经书、康熙手抄后用金粉描成的《金刚经》等经书,有很多各个朝代的宝物,居然看到了家乡龙泉哥窑的青瓷瓶。 </h1> <h1> 细节处都很讲究。</h1><h1> 这座颇具现代成分的寺庙,虽然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是新建的。</h1><h1> 因为寺庙的很多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后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与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在短时间内将已毁的各莫寺恢复重建。</h1><h1> 2011年6月,各莫寺总法台联波活佛组织修建的僧人公寓完成主体建设;四栋新建的僧人公寓坐落于各莫寺西侧;公寓主体设施和内部装修基本完工。2012年3月,各莫寺法喜苑开始动工,历经五年建造。在2017年7月,各莫寺法喜苑竣工落成。</h1><h1> 难怪这里的室内装饰甚至超过拉萨的布达拉宫。</h1> <h1> 虔诚 </h1> <h1> 附近也有一座寺庙,应该也属于各莫寺吧</h1> <h1> 这里游客不多,十分安静。但前来参观的僧人却不少。</h1> <h1> 出来时,正好是寺庙僧人们下班的时候。</h1><h1> 其实,我们也只是参观了寺庙中很小的一部分。</h1> <h1> 从阿坝县到郎木寺镇,用了大半天的时间。</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天很有意思,我们从四川省的阿坝县出发,经过甘肃省玛曲县的阿万仓湿地草原,穿过青海省久治县,最后到四川与甘肃两省的交界处郎木寺镇,一天时间在三省之间穿行。</span></h1> <h1> 阿万仓湿地是中国最美五大草原湿地之一,位于甘南玛曲县,是一片广袤无垠、水草丰美的草原湿地。</h1><h1> 阿万仓湿地公园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牛羊成群,以高原特有的黑珍珠牦牛为最多。</h1> <h1> 我们没有在这里停留,只在车上欣赏了这片美丽的湿地,拍了一些照片。</h1> <h1> 湿地内大大小小的湖泊如珍珠般洒落在草原上,这片湿地,滋养着径流这里的黄河流域,被称之为“黄河之肾”。</h1> <h1> 汽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阿万仓草地上,突然,一个硕大的转经筒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就是著名的娘玛寺转经筒了。</h1><h1> </h1> <h1> 这里四周都是空旷的草原,这转经筒就显得更加壮观了!</h1><h1> 转经筒的起源历史悠久,相传当时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将经文藏于经筒中,每次转动相当于诵读一遍。转经筒边信徒络绎不绝,顺时针绕,一边轻声念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一边不断转动经筒,仿佛在用另一种语言和佛祖沟通对话,诉说着对于平安圆满的虔诚信仰。</h1> <h1> 娘玛寺是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乡境内寺庙,又称努尔玛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红教)。这里的寺庙没有对外开放,但转经筒却让人免费参观。</h1><h1> 2018年8月31日开光运行。 这转经筒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转经筒,高约50米,重约300吨,需十多人合力才可转动。</h1><h1> 这之前,世界最大的转经筒的称号,归属于青海贵德县的“中华福运轮”。中华福运轮整体高42米,其中底座15米余,筒身高26米余,直径10米,重达240吨。它曾保有“世界第一大转经筒”的称号六年。</h1><div> </div> <h1> 转经筒的顶部铸有九条龙,谓“九龙至尊”。侧壁刻有六字箴言:唵、嘛、尼、叭、弥、吽。</h1><h1> 据说,转经筒内藏有经书1008部,11万册,经书的重量达86吨。筒身加上经书,转经筒的总重量超过了300吨。转经筒的筒身部分用合金打造,周身遍布经文和浮雕佛像,图案由尼泊尔工匠手工雕刻。经筒所贴的金箔,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用了60公斤黄金。</h1> <h1> 转经筒没有任何内部马达,只能靠人力推动。</h1><h1> 转经筒下方齐腰一圈刻有12生肖图腾。图腾前后插有杆子,便于信众和游人发力推动转经筒。据说站在自己属相位置转经筒更灵验。</h1><h1>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经筒里一般都放有经书,每转动一圈,就等于诵经文一遍,藏传佛教在各地竞相兴建大型转经筒,据说是因为转经筒里装的经咒越多、转一圈的周长越长,那么每圈积累的功德就越大。</h1> <h1> 跟着藏族大妈转一转,转来好运气!</h1> <h1> 寺庙不对外开放,只能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h1> <h1> 这里背景那里的长房子是转经筒长廊。</h1> <h1> 再出发,在玛曲县城吃了中饭。</h1><h1> 中餐点菜,与两位姑娘拼餐。一位身材苗条、颜值很高,还很有才华,是外交学院研二的学生,刚从大溪地支教回国,她表妹则是今年刚参加了高考,在等通知书时两姐妹结伴同游了。两姐妹话语不多,有很好的素养。记得在阿坝酒店门口,台阶蛮高的,行李箱有点重我提不上去,正想叫人,那个妹妹一下帮我提上去了,让人感动。</h1><h1> 在导游的推荐下,我平身第一次自己买了奶茶,味道真的蛮好的,但那天晚上吃了一颗安眠药也睡不着,凌晨三点后才睡去,五点半闹铃响了又起床看晨景了。</h1> <h1> 从玛曲出发去郎木寺镇,要经过青海省的久治县,就是关闭的年宝玉则景区所在县。这一路师傅吃苦了,路面不平,坑坑洼洼的,有些地方好像还没有硬化。</h1><h1> 我们坐在车上,摇摇晃晃的,虽然午饭后是闭眼养精蓄锐的时候,我们却都睁着眼睛,一是路况不好,大家都警觉;二是路边的风景太美了!简直是草原自然风景的天花板!</h1> <h1> 导游说青海省久治县这一带正在集中财力造一条高速公路,没钱去修理这省道了。</h1><h1> 尽管这一带比较平整,但毕竟是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施工难度大、需要的前肯定也要多。青海省本来就是西部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限制了其发展,得到的援助却远不及西藏新疆。</h1> <h1> 这羊也太幸福了吧</h1> <h1> 这鲜花又大又多,拍出来只看到黄色和紫色,其实还有其他花呢。中国的几大草原几乎都去过,但第一次看见一路上有这么多的花,难怪有人说,去七月的甘南比哪儿都美!</h1> <h1> 从辽阔的草原,到山地草原。这一带像我们家乡的丘陵,只是这里的山丘也只长草不长树。</h1> <h1> 岩石山丘长不了草,但从美学角度上看,风景里有岩石更美了。</h1> <h1> 这图片,可以当封面,有想画的冲动了。</h1> <h1> 到了郎木寺了。车子停在了大路边,我们下车自己走去民宿。走过这小桥,沿着一条小河走到民宿。当时并不知道,这座小桥居然是两省的分界线。</h1><h1> 郎木寺并非寺庙名称,而是地名,这里就叫郎木寺,确切的说叫郎木寺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共管。</h1> <h1> 这里的名声够大了,以至于都说这里的商业化堪比云南的丽江了。</h1><h1> 在这拍人文照片应该很好,街上的僧人很多,红色的僧衣改外耀眼,走几步,就会碰见帅帅的年轻僧人。但举着手机对人拍总是不礼貌,拿个相机拍会好很多。</h1> <h1> 还有美美的藏族打扮的姑娘。</h1> <h1> 这里有两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江北的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两座寺庙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h1><h1> 放下行李,我们边去格尔底寺参观。</h1> <h1></h1><h1> 格尔底寺历史悠久了。这座寺庙始建于1413年,拥有18座分寺和500多名僧人。它是格鲁派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寺庙,以其独特的肉身灵塔而闻名于世。据说第五世格尔登活佛圆寂后,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及时火化成佛骨舍利,而是被埋在达龙沟山上。然而,200年后人们发现其肉身依然存在并且栩栩如生。于是,这座寺庙的僧人将其请回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并供奉起来。如今,这座肉身灵塔依然保存完好,成为藏传佛教中唯一一个有活佛肉身的地方。</h1><p> </p><p> </p> <h1> 然而,这么有名的寺庙,却显得有些朴素,以至于我居然没拍几张寺庙的照片。</h1> <h1> 走进大殿,我们都聚集在导游的身边,听她轻声地讲解,我们都见到了肉身灵塔。</h1> <h1> 从大殿左边的一条小弄走进去,那里是一个钠摩大峡谷。</h1> <h1> 这里有一条小河,名称很响亮:白龙河。就是这条不到两米宽的小河,将郎木寺镇分成两边,一省管一边。</h1><h1> 这里有好几座小房子,没去过估计猜不到这是什么吧?</h1> <h1> 其实,这也是转经筒,是依据水碓的原理设计建造,由下面的水力来推动转经筒的。</h1> <h1> 小河、草地、转经筒,这里是打卡拍照的好地方。随团摄影师早就等在那里了。</h1> <h1> </h1> <h1> 几乎每个人都在那里拍了照片</h1> <h1> 我们只在大峡谷徒步河谷这里走了一段路便返回了。</h1><h1> 发现年轻的僧人们也喜欢这个地方。 </h1><h1> 本来晚饭后可以到寺庙观看辩经的,但说这段时间年轻的僧人学生都放假了,看不成了。</h1> <h1> 有人把这个地方比作“东方小瑞士”,其实我很讨厌这种比喻,一点自尊心也没有。</h1> <h1> 一路走还不忘打卡</h1> <h1> 时不时路过镜头的年轻喇嘛,步履轻松矫健,一袭紫红色的法衣,在街上就是一道风景。</h1> <h1> 第二天早起去拍日照金顶的照片,但在大厅等了好久才出发,天气不太好,云层太厚,估计见不到太阳。 </h1> <h1> 进入格尔底寺后山拍照,还要买30元的门票,有点贵。</h1> <h1> 我们登上侧边山上的观景台,已经有些人架好了三脚架在等日出了。</h1><h1> 那一排的金顶就是属于甘肃那边的赛赤寺。当造成的阳光照到金顶时拍出来的照片很美。</h1> <h1> 等了一会,才见到天边有一缕霞光。</h1> <h1> 日照金顶的场景还是没能等到,毕竟在上面拍了全景照,还有点霞光,算不错了。</h1> <h1> 大妈们出发转山去了。</h1> <h1> 回酒店吃了早饭就出发了。这天是散团日,行程和轻松,途径桑科大草原,去拉伯愣寺参观。</h1> <h1> 桑科大草原也很美,牛羊提别多。我们就是在这里碰到牧区特有的“堵牛”和“堵羊”。</h1> <h1> </h1><h1> 虽然去了好几个草原,但草原的魅力依然很有吸引力,好几个人都说很想叫停下来再去玩一下。</h1><h1> </h1> <h1> 即使隔着车窗,也挡不住它的美!</h1> <h1> 头一天喝了奶茶只睡不到两个小时,白天困了,坐在车上迷迷糊糊的打瞌睡。</h1><h1> 偶尔睁开眼睛拍几张照片。</h1><h1> 这草原的景色与头一天后半段的景色相近,如果不是隔着车窗,随便一拍就可以当封面的。</h1><div> </div> <h1> 这岩石,不就是国画里的范画吗?</h1> <h1> 这一带的旅游设施明显多于其他地方,毕竟离兰州比较近了,游玩的人肯定会更多。</h1> <h1> 到夏河了,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城里的高楼,而是寺庙。</h1> <h1><p> 大夏河蜿蜒拱卫着拉卜楞镇。河的北岸是寺院,喝的南边是城镇。</p><p>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p><p> 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p></h1><h1> 拉卜楞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h1> <h1> 导游介绍说,夏河县城是依托拉卜楞寺而建的,也就是说,现有寺庙,后才有县城。拉卜楞寺面积占了县城的一半还多。</h1><h1> 回家查了一下资料,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h1> <h1> 在街上吃了兰州拉面,我们进去参观。</h1><h1> 首先经过的是转经筒长廊,一眼望不到边。</h1><h1> 拉卜楞寺还是电影《天下无贼》的取景地,长达3.5公里的转经筒长廊让无数观众记忆深刻,这里共有一千七百多个转经筒,被誉为世界之最。</h1><h1> 这天很热,紫外线很强。午后正是大家精神不振之际,我是迷迷糊糊走完的。</h1> <h1> 这里的参观由年轻的僧侣讲解。</h1><h1> 这里是藏学府,所以各寺庙具有教学功能。房屋比较分散,每个院落并不很大。年轻的僧侣带着我们穿行于各院落之间。</h1><h1> 我只知道这里的唐卡和酥油花很著名,<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这里有专门的酥油花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酥油花灯展。原以为终于能看见最美丽的酥油花了,但由于天气太热,最大的酥油花的花瓣化了还没修复,暂停对外开放,遗憾。</span></h1> <h1> 这四张图片就是今年酥油灯展示新华社记者拍的照片,从网上下载来的。</h1> <h1> 真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呀!</h1> <h1> 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因其严密的显密宗兼修体制,成就了其举世无双的佛教高等学府地位,成为了信教群众心中共同的圣洁之地。</h1><h1> 寺院内, 佛殿、僧舍、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鳞次栉比。 </h1> <h1> 这么大的寺院,我们也只是参观了很少的部分,往回走时本来想去看看其他地方,至少去转一下转经筒。无奈天气太热,我们早上去看日出时还穿着薄羽绒服,下午乘着太阳伞也局的难受。</h1> <h1> 僧人们也在躲太阳了。</h1> <h1> 不知道走了多久,好不容易才走到出口。</h1> <h1> 此行参观的五座寺庙,各有特点。</h1><h1> 我们登上了米拉日巴佛阁是藏区少的九层碉楼式佛阁建筑最高层;欣赏了最华丽的各莫寺,看见了最大的弥勒佛坐像,还有幸见到了佛祖的舍利;在世界上最大的娘玛寺转经筒推动转经筒祈福;在藏传佛教中唯一一个有活佛肉身的地方郎木寺镇的格尔底寺仰慕了肉身灵塔;在拉卜楞寺去转了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h1><h1> 这些寺庙,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西北藏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h1><h1> </h1> <h1> 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参观寺庙,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感受藏民信仰虔诚,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