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寇建设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是把三皇五帝做为中华文明开化的肇始,但古代文献对三皇五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非常简略,其记述带有不少神话色彩,属于古史传说,不能作为信史。直到20世纪末,国内和国际学术界都有一些人对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p><p class="ql-block"> 中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而部分国内和国外学者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只能从符合“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并为甲骨文所证明的商朝后期算起。</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了解的中国古代文明史现状,近期看到相关报道,才得知这个现状已经突破。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概括出城市、阶级和国家,国家的出现是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这一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为世界考古界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6日,代表中国古国时代,即早期国家文明的浙江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p> 要消除社会上和学术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存在的疑问,搞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重要的是要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div>  2004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选定了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城邑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期间还通过对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div>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调查成果证实,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div>  公元前2500年前后,以中原陶寺古城、长江下游良渚古城和长江中游石家河古城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普遍达到相当高度。综合考古资料反映,这些地区浩大工程所需人力的动员组织,社会成员明确的等级分化、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暴力和战争等情况,证明已经建立了早期国家,进入早期文明社会。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达800万平方米的外城。为防止遭洪水侵害,还堆砌了长3.5公里,宽十几米,高数米的大型水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时期的建筑中是首屈一指。良渚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并经由它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div><div> 距今4300年至38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化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br>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上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div>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靠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不仅对于复原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从世界范围内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机制和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p> 2022年7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讲述了这一过程。 王巍和撒贝宁首先回忆了六年前,他们在埃及那期节目相遇中的一个场景。埃及学者哈瓦斯一上来就问,你怎么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有证据吗?就是用文字,不用古迹。<div>  这就涉及到文明的标准问题,我们的标准是王权的出现和强化。但那时讲的是文明三要素,冶金术、城市、文字,这个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满足。从那以后,王巍就意识到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考古发掘中界定出更加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文明标准。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中国方案,文明最核心的就是出现了国家,国家王权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div><div> 古埃及文明一向被西方人当成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祖先是日耳曼蛮族,历史不超过一千年。西方崛起后就追认隔壁历史较长的古罗马和古希腊为文化祖先,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仍不够长,于是西方就把拥有六千多年历史的古埃及当成古希腊的文化源头。古埃及文明冶金术、城市、文字“三要素”,就是西方概括出来的。但各地文化是有差异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故包括当年提出这一标准的人也是逐渐在改变。如玛雅、印加、印度河文明,虽然不符合冶金术、城市、文字这个标准,但那是已经形成的文明,是不可否认的。文化的多样性,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衡量,现在学术界对此已形成共识。</div><div>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十年,主要解决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我们五千年文明是历史真实,还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号称”。解决问题必须提供大量考古资料,我们这二十年首先选择了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个都邑性的遗址,多学科结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调查。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出来。概括为万年奠基,农业出现,稻作农业,粟作农业,社会定居村落的出现。 </div> 八千年文明起步,农业生产初步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距今7800年至9000年。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浙江跨湖桥遗址发现了8米长的独木舟,航行突破了岸边的能力,通过年轮校订其年代距今约8000多年。包括天象的一些基本了解和认知。<br>  六千年加速社会分化,贫富贵贱分化,在一些区域比较明显了。如大墓当中随葬几十件陶器,十几件玉器,小墓就三、五件陶器。五千多年进入文明时代,良渚文化为代表,就是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王权与国家。还有一个侧面,我们也研究我们中国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形成以中原为引领的这样一个格局?我们发现在距今5500多年左右,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一系列后来称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东西。 譬如龙的观念,6千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一个人堆的龙和虎。令人吃惊的是东边龙、西边虎,跟春秋战国到汉代“四神”的思想,东(左)青龙、右白虎方位是吻合的。我们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信仰,可以有比较久远的渊源。 等到距今5100多年时发生了变化,玉器成为显示尊贵地位的器具。只在大墓中出现,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此时长江下游良渚崛起,形成3百万平米的内城,相当于4个故宫。6百万平米的外城,相当于8个故宫。因古城修筑在沼泽上,北侧是丘陵,为防止洪水侵蚀,还建一大型水利工程,有几十公里长的水坝。城墙墙基石块铺垫,宽40至60米,上边用的是外运黄土修建。估算需用3600万劳动日,即需要用船一点点运来。如没有王权国家,是不可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这么多人力参与的工程。<div>  同时,社会分化严重。良渚时期脱离了公共墓地,只有大墓,在祭坛上修建。可见社会分化和权力的出现,已到了一个新阶段。随葬品不仅丰富,而且有高等级制品,如玉器,发现了玉琮和玉璧。良渚玉琮1毫米内有5至6条刻线,现在都难以复制。高端手工业的专业化,为王权所掌握。高等级墓葬的男性,往往随葬制作精致的玉石钺,表明掌握军事权力。一手军事权力,一手祭神权力,构成了当时支撑王权的两个途径。</div> 无论玉琮、玉璧、玉钺上都有一个神徽,下边一个兽,大大的眼睛,一个人骑在上边驾驭着。围绕这个主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墓主人骑着这个神兽升天,有认为是良渚祖先的神话。无论怎么解释,这样一个神徽在良渚广泛存在,说明存在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对维护社会统一有非常关键的作用。<br> 良渚城内正中堆着一个30万平米的高台,20万公斤的稻谷就在高台的南侧。这么多的稻谷绝不是这么一个小范围能生产出来的,应是江浙沪长三角相当广阔地区人的贡纳,才能支持这么多的人口,支撑起这个王权,所以我们说它有一个发达的稻作农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高端手工业的专业化,然后社会的分化,权贵阶层的出现和掌握了这些贵重资源和制品。同时,大规模的工程、战争的出现,地位低的人为地位高的人殉葬,甚至高等的建筑用杀人来奠基,形成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统治。<br>  基于这些我们认为良渚进入到了国家的阶段。但我们心里没有底,良渚目前没有发现冶金术,文字也没有确认确凿的。但是它社会分化到了这种程度,你说它不是一个国家,还是部落联盟,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所以我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设置了一个课题,这文明三要素,冶金术、城市、文字怎么来的?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概括出来的。前边讲了,很多像玛雅、印加并不符合,那我们就有了底气。<div>  我们从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概括出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1、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2、社会分工和分化不断加剧,出现了阶级。3、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简单说就是城市,阶级和国家。国家的出现,是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br>  我们这个认识国际上是否认可接受?社科院与上海政府自2013年起,联合举办“世界考古-上海论坛”。要办一个会议可以,但你要持续地办,国际上是否响应?为此我寝食难安,发起如没人响应岂不麻烦。就想了个办法,给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学家英国剑桥的伦福儒勋爵写了一封信。等了一周,我说这要是不回复,就没法再往下进行了。不久接到回复,说世界考古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平台,中国最有条件,伦福儒教授同意做我们的核心成员,这我就放心了。</div><div> 2013年第一届论坛,评选前两年度的世界重大考古发现、重大研究成果,当时我们推荐的浙江良渚和陕西石峁都评上了。之后我带着一百多名顶级专家参观良渚,我陪着伦福儒教授看完后对他说,我们认为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你怎么看?我当时心里很忐忑,后伦福儒教授说,这当然是文明,这么大的社会分化,组织动员人力的能力,这如果不是文明,什么是文明?我听后心就踏实了。<br> 2019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理由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拥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国家形态。标志良渚进入文明,得到了国际认可。<br> 就在良渚申遗前夕,我应教育部委托,修改初中历史课本。看到上边写着:最新考古发现是1970年代发掘的河姆渡。我们这四十多年这么多的考古收获,竟然都没有体现?我就加上了很多,包括万年的稻作、粟作,八千年的骨笛,当然包括良渚、陶寺、石峁。</div><div> 后教材指导委员会审查,回复意见是:良渚怎么是文明?是部落联盟阶段。我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证明良渚已进入文明。这就僵持住了,到2019年6月底,教育部对我说干脆这样吧,就写:有学者认为良渚进入了文明。我说什么叫有学者认为?我们考古学界公认,国际认可。他们说毕竟有不同意见吗,对此我也无可奈何,只等2019年7月15日全国历史课本开印。</div><div> 2019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教育部给我打电话说:王所长,良渚进入文明得到世界认可,历史课本还是按照你们那个说法写吧。很幸运良渚申遗成功的日子,赶在了全国历史课本开印之前。<br>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我们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研究中华文明的特质,如果对世界其它文明不了解,你这个概括是很难的。所以我们意识到必须要了解其它文明,2011年社科院组织访问团,去乌兹别克斯坦,在城内参观清真寺古迹,看到院子很多石雕,问翻译这是什么地方?说是他们国家历史研究所,含有考古。我对翻译说其它古迹就不看了,走进去看到一老学者在整理发掘的东西。我看这不是欧亚草原的那个铜器,一聊你这是哪出的?我们也是搞这一段的,我们国内也出了很多,这次我们还希望同你们合作发掘。他很高兴,就把所长找回来,我俩一谈一拍即合,第二年就合作发掘。现在我们已有30多支考古队,在20多个国家参与合作发掘,中国考古大步走出去。中国考古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正在开启一个新的百年征程。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考古成果更多地、更全面地、更准确地让我们的人民了解,让世界了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