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怎么理解书法教育</p><p class="ql-block">书法成为一级学科,美术与书法,艺术大学科概念,把艺术学科,法律,教育等十二个门类,从2013年开始,艺术门类成为单独的学科,从汉语言文学中分离出来。之前的语文课课标里没有书法概念,只有写字要求。2022年之后的语文课标里纳入了写字和书法要求,大学的艺术门类里,美术与书法并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书法文化知识,书法审美观加入。汉字书写。</p><p class="ql-block">书法教育的三个层次:书法基础教育,社会化书法教育,大学的书法专业。</p><p class="ql-block">一、对书法教育的认知层次</p><p class="ql-block">一是常识性认知,即对书法、教育与文化的泛化性理解。</p><p class="ql-block">二是知识性认知,即对书法、教育与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与实</p><p class="ql-block">践。</p><p class="ql-block">三是学术性认知,即对书法、教育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深度反思与研究,并从中发现并提出具有规律性的思想与思维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构建必须是在常识与知识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理性的学术反思,这种反思应当是有深度和高度的。</p><p class="ql-block">假设说中小学学生所学的书法知识,必须应当是在拥有书写常识的同时,加强自我训练与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必须关注同书法的知识体系相关联的内容与重点。而大学书法必须要建立在学术体系与领域中的梳理与研究,而我们作为中小学教师,则必须将自我站位放在大学书法教育以上,包括对书法与语文,以及教育心理的深度了解与把控。</p><p class="ql-block">在此基础上,同时必须要给自己选定一种学术反思与书写实践的互动方位,让自己始终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教育和教学,并在进行自我的不断反思性研究,走出自己所认知的新型思维体系。</p><p class="ql-block">二、书法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立场站位(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冲突。)</p><p class="ql-block">一是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书法,那就是规范工整的应用性书写的训练与把控,关注字形与字义的关系。规范与工作则是第一要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这种立场应当是最为合理的教学站位方式。</p><p class="ql-block">二是站在书法教育的角度看书法,那就是在认同规范汉字正确书写训练的基础上,对书法专业语言,包括在形态、文化与审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规律体系的系统性上,自己必须要清晰而明白。从而不断解读在规范汉字书写之外,还应当有一种相对特殊的书法认知体系,从而对学生在书法文化知识与审美语言认知上给予相应的传播。</p><p class="ql-block">三是站在学生所能接受的状态下,对二者进行相对的互动性的真实融合,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语文老师中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或者是书法老师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相对综合、系统而全面,书法则相对强调书写实践训练与字形的规范把控与非规范汉字书写所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那就是文化与审美的传承与创造。</p><p class="ql-block">三、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要求与社会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一是教书育人的天职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p><p class="ql-block">二是对书法教育与语文教育二者之间的深度与广度交流极其互动性。书法家要有语文功底。</p><p class="ql-block">三是自我书写实践的高度与专业性训练,同学术和理性思考者之间的把控。具备书法文化语言,书法形态语言和书法审美语言。</p><p class="ql-block">四是存在就是合理的,只要自身按照大纲的要求,不断进行探索,按照不断变化的教材进行相对系统训练,把握好教师教育本身的育人天职,不同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与书写实践,就会从感性与理性上出现新的突破与相应飞跃。只要按照《大纲》要求做,是合格的语文老师和书法老师。</p><p class="ql-block">五是系统读贴与临帖,同重点书体和碑帖的自我突破,是书法书写实践的必经之路。要系统读书,包括书法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以及书法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互动性创造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等等,《艺术史》《书法史》《哲学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书法教育工作者,应当必须长期坚守的工作与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个人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它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教育与汉字识读能力的提升,书法练习要求书者对汉字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记忆和识别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理解水平,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书法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说,语文课教育内含着书法书法教育,语文,即语言、文字与文章、文学。语言是说出来,文字是记下来并写出来,文章是将要说得话,用文字写出来,并成为一种有文采,并能符合相关要求的、相对完美的篇章。而文学则是一种一表现个人情感,并符合相关约定规范与要求的特殊性文章,它区别于历史记叙的相对真实和哲学论著的相对抽象。因此语文所解决的是关于人在人生过程中,普遍需要的说和写的问题与能力。说简单,就极为简单,说复杂就深刻无限。</p><p class="ql-block">就书法而言,同样具有极为简单的书写与记录的简易功能,同时也包含着与文学相似的文艺、文学的审美功能,以及同哲学、史学相关的文化功能。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那阶段中,更加强大汉字的规范书写及其应有功能。而这个功能则应当更加集中于语文课之中。</p><p class="ql-block">:书法的基础教育,必须融入到语文课之中。至于对书法审美的、文化、艺术等专门性能力素养的培育,应当同样关注群体与个体的问题。对群体强调泛化的书写能力与文化、审美的知识性拥有。而对个别爱好者,可以作为专门知识与能力,以及兴趣的培养为其目标而进行专门爱好性学习与训练。</p><p class="ql-block">对大多数人是应当有一种普遍而宏观的要求,而对作为教师,特别是书法教师和语文教师,则必须要对书法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即写字能力的拥有与强大和书法立场的全面性梳理与构建。这里包括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深入”学习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进而领略到书法的艺术美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这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强化专注力与耐心的训练与养成:书法练习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非认知技能对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五、作为书法教师必须要明白的相关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是语文教学大纲与书法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及其宏观认知与微观理解。</p><p class="ql-block">宏观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二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纲要》</p><p class="ql-block">三是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p><p class="ql-block">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p><p class="ql-block">六、书法教育的本质是在普及与提高中的无限的互动中:教育的强大作用。</p><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但只有儒家思想方才充满着具有哲学高度的思想家,其高深的思想内涵同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教育思想的创造性源头。因此,人们通常对教育的理解,是从“万世师表”的孔子开始,即以孔孟之道所构成的一种哲学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的创造与启蒙。</p><p class="ql-block">再到汉唐以来,有“汉代孔子”董仲舒、进而推进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延伸。后有名闻天下的诗人韩愈、思想家朱熹等人,在不同时代的思想创造、推进着中国传统教育的不断发展。后来又有理学家王守仁、黄宗羲、还有近代科学术语之父李善兰、北大之父蔡元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而完整的,由传统教育逐渐走向科学教育的脉络与路径,构成了一个中国教育的传承体系。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传承与创造,应当说对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具有着卓越的贡献。特别是陶行知,他在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与相关认知之后,便主动回国参于国内教育人才的培养,并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p><p class="ql-block">七、书法教育的本质是普及和提高。</p><p class="ql-block">广义的书法教育,即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方法与全部途径,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全部历史,中国的文化、文字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极为完整的中国书法史。只是就站在书法教育的本体而言,我们可以把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字史,从历史上对书法即汉字的神话,到官方的权威认同,再到民间与官方的社会互动,一直到文人的文化觉悟之后,所形成的用书写而留存诗文的字迹形态和官方颁布政令的官方文书传递等一系列文字符号的留存与再现,反复揭示出书法即汉字书写所拥有的文化信息功能与特定创造者的内心精神表达与表现功能。二者的互动与互补,不断再现着书法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时空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p><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任何个性差异的存在与传承,都具有着极端特殊性,而所有的共性特征的延伸与发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书法中所留存的经典作品,除了特定历史时空的偶然性因素之外,大都必须是符合历史时空发展共性规律的必须和必然结果。特别是书法教育中占据文化自觉近一千七百多年的帖学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而狭义的书法教育,则应当是随着中国教育同西方的科学教育。</p><p class="ql-block">就书法学科的定位而言,期间至少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次转变是二〇一一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书法”从属于“美术学”,被列为二级学科。另一次转变则是二〇二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针对最新一次的调整,尽管“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的表述未必准确,但“美术与书法(代码一三五六)”成为专业学位这一事实,无疑推动了书法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书法博士在设立之初就呈现出了研究内容多样性的特点,第一位书法博导欧阳中石认为:“必将书学置之于文化大背景中视之,方能知其地位、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贴学审美立场,碑学审美立场,文化审美立场,现当代艺术审美立场。审美体系强调形式,而真正的内涵全在语文里。</p><p class="ql-block">八、期待中的书法教育者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的教书育人,培训是短期教育的特定社会方式。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包括以自学为主体的指导性教学,核心在于明确基本立场,懂得基本途径与方法,确定自我追求的理想目标,及其过程,方能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与目的。</p><p class="ql-block">书法教学的核心,在于对书法基本观念与基本立场的认知与构建。教学需要教材即课本,它即是教师的依据,更是学生的课本。在没有教材与课本的书法教育与学习中,就必须要明确关于教育学的宏观认识。说到教,那就必须做好这十六个字,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就书法的教来说更是如此。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力与学好的可能,但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却必须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学习书法必须走向终生的快乐之路,教与学中实现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而说到学,那同样也必须要做好这样十六个字,即“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而这四句话不做解释,应当所有的人,都能够完全明白。一是同用紧密联系,二是练习在书法学习中彰显出更为强大的重要性。三是一定要坚守一步一步不间断的前行。四是坚持与坚守的意志与恒心。</p><p class="ql-block">八、自我临帖</p><p class="ql-block">九、书法学习矛盾的对立与统一</p><p class="ql-block">行内与行外。大众与小众。业余与专业。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技术与观念。临摹与创作。观念与实践。方法与体验。总结与提高。传承与创新。行为与信仰。</p><p class="ql-block">十、对书法专业的系统与宏观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