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人道 损补有别

洋贝壳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亲爱的各位书友,欢迎各位在忙碌一天后参加咱们第238期舒心读书会。</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日落汗如汤,怎敌舒心狂。</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何以消烦暑,齐聚茶韵堂。</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瓜果邀书友,香茗飘满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共话两小时,疗我七日伤。</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和七十八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i></p><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b>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译文】</i></b></p><p class="ql-block"><b><i>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地,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本章一开始就举例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与拉弓的道理类似,多了就得收,少了就得张。也就是凡事保持平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这个世界终究是平衡的,人类也改变不了自然法则。自然会根据需求增减,有余的会减少,不足的会增加。简单来说,“天之道”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人道则是与天道背道而驰,它类似于社会法则。它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减损不足的送给多余的,是少的更少,多的更多,究其原因是因为私心私欲,心中只有小我,以自我为中心,有还要更好的,多还要更多的,打破均衡规律,逆天道而行,最终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最终的惨状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常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以及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这些都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在现实中的作用。</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到底要怎样做呢?老子接着说,遵循自然大道的有道之士,具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处”的玄德之风,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欲见贤”,不刻意彰显自己的德性,隐藏光芒和才华而不外露,做为引领大众的领导,应蕴含博大的胸怀,追求和谐共生,领悟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哲理,做到无为而治。</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这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在的名利所驱使,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法则,学习本章我们应该学会不强求,不炫耀,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态度去积蓄力量,强大自己的内心实现个人心灵的宁静与社会的和谐,放下无谓的争斗,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达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i></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七十八章</p><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òu),是为社稷(jì)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b><i>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攻击坚强却没有谁能胜它,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弱可胜强,柔可胜刚,天下都知道,但做不到。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耻辱,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受国家的灾难,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面。</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本章主要阐述了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以自然界的现象为例,阐述了柔弱的力量和水的智慧,水虽柔弱却能穿石、润物,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而这种柔弱并非真正的软弱无力,而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智慧,老子由水的现象推而广之,认为柔弱谦逊这类品质,表面上看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实际上却占主动处于优势,柔和的力量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面对困境挑战或者对立,过于强势和冲突的态度往往难以解决问题。而容忍和宽容的态度则可以平息矛盾,正如水能流入一切细微缝隙,柔和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中渗透到更深的层面,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章提醒我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强大,而应懂得运用看似柔弱的方式去应对困难和挑战。</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受国不祥”,体现了圣人的担当和胸怀。能够像水一样洗涤并接纳污诟,承受国家的屈辱和灾难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主宰,能够承担国家不祥之事,才能成为天下王者。这表达了一种勇于担当责任,不畏艰难困苦,高尚的品质。在面对困境时,真正的领导者应当挺身而出,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承担一切,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正言若反”则是对整部道德经中相反相成思想的高度概括。那些正确的言论往往与人们的常规认知相反,但正是这种反常的思维才能跳出固有的模式看到事物本质和真相。道德经中有好多章节,都有这种原则的一个具体阐述,比如四十一章和四十五章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等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子在此加一句“正言若反”,它也是承接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相成相反来进行总结的。这一章里还是传递着“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具备像水一样的德性,上柔,居下,而且能受诟,受不祥,这样才能有国有天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曹雪芹说女子是水做的,老子尚水尚柔,愿姐妹们有如水般智慧,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随形而变。---你若为日,我便成霞;你若为月,我便成汐;你若为风,我便成湖;你若为壑,我便为渊。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无论酸甜苦甘,都是最真实的体验。</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