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及文字 爱华 秉刚</p> <p class="ql-block">长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长治“居太行之巅,地形极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这里山雄水秀,在历史上一直是扼守中原的战略要冲和民族融合之地。</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史前神话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几千年来,在长治人民的母亲河—浊漳河滋养之下,长治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存了大量遗址、遗迹、文物。</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奔流至今。太行山巍峨雄壮,漳河水源远流长,与丰富的馆藏古代精品文物交相辉映,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这是长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春秋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蟠螭纹铜鼎</p><p class="ql-block">这件铜鼎1960年出土于长治分水岭26号墓。通高49.1厘米、口径44.7厘米、腹深19厘米。该铜鼎形制较大,两只立耳在鼎最上方两侧,便于提携。铜鼎身口沿部铸四兽首(螭首)扉棱,鼎腹部上一周饰蹯螭纹和垂叶纹,三蹄足膝面作饕餮兽面。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因为此鼎纹饰精美,制作精良,造型独具风格,在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并不多见。而蟠螭纹是东周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我们的青铜铸造工艺已非常发达。</p> <p class="ql-block">明代三彩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p><p class="ql-block">这件珐华罐高40.53厘米、口径16.72厘米、腹径35.42厘米、底径18.13厘米。腹部外层镂雕人物和树石,大罐主体纹饰是太子出行的盛大场景。釉色素雅、形体较大、制作讲究、典雅大方,体现了明代上党地区珐华器高超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珐华器在装饰技法上,普遍采用了压模、揑塑、刻画、贴花、沥粉、镂雕等传统民间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说,珐华器的器型往往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也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偶尔也会见到黄色和白色釉的珐华器,素淡典雅。而就造型来讲,除日用器皿外,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还产生了以仙佛神像为题材的珐华人物作品,人物的裸露部分大多为素胎,仅刷一层白粉,与服饰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辽千佛座铜像鎏金卢舍那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由坐佛和千佛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00厘米、宽83.04厘米,坐佛高110厘米、宽70厘米、底径77厘米;千佛座筒状,底径内收圈足外撇,子母口,底座内空。座表满饰仰莲化佛,每层50尊佛像,共计20层,满千佛之数。该佛像重约千斤。制造工艺精湛,神态庄严肃穆,衣纹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以上几件镇馆之宝都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西周三柱足双立耳“萤”铜鼎</p> <p class="ql-block">各种铜器</p> <p class="ql-block">铜器</p> <p class="ql-block">商饕餮(tao tie) 纹贯耳铜壶</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铜器</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铜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宋文官铜像</p> <p class="ql-block">瓷器</p> <p class="ql-block">春秋四兽耳衔环蟠螭纹铜铿</p> <p class="ql-block">清仿明洪武“田存正”款吴牛喘月陶摆件</p> <p class="ql-block">铜剑</p> <p class="ql-block">长治的琉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展出的东西不太多,与其晋城的名头不甚相符。然而他们展示的“长平之战”却是值得一看。我们稍后还参观了长平之战纪念馆,将其专列一栏,就不在这里细说了。</p> <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的大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展出一个私人收藏展,为博物馆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鉴于李小鹏为中华收藏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收入《中华收藏名家大典》。</p> <p class="ql-block">这里只是他收藏的部分藏品,我们也是有选择的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藏品展览的内容和时间。在此之前,他的收藏品已经展过两期了,包括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东西汉时期;东西晋、隋唐五代等时期……此后还有一期。</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几样是展馆展出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精雕细刻的础石。</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梁……</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遗址</p><p class="ql-block">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以其惨烈而闻名, 四十万赵军死于非命,堪称人类历史上一大悲剧。而战争的规模,在先秦时期无疑位列第一;对于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亦是既深且巨。秦、赵之间的这一大战,自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历时三年,经过对峙与决战两个阶段,战区范围涉及今晋城市的六县(市、区)及长治市的南部地区,主战场长平位于今天的高平市。战争的结果,赵军全军覆没,秦军亦死伤过半。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这是《长平之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战争始末</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为自保而献地赵国(其目的是让秦赵两国相互残杀,自己渔利)。赵以廉颇为将,扼守长平。秦将王龁进攻赵军前哨壁垒,两军对峙于长平。</p><p class="ql-block">廉颇深知秦军长驱几百里,粮草必然匮乏,便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秦军急于取胜,屡次挑战,赵军都坚守而不应战。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p> <p class="ql-block">秦国久攻不下,先是表面上与赵和解,丞相范睢又派人携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战失利,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战,并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p><p class="ql-block">赵括一到任,就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抛弃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国秘密启用白起为大将,白起佯攻诱赵括深入,同时派二万五千人包抄赵军,派五千骑兵将赵军一分为二,断赵军粮道。</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在对秦军动态茫然无知的情况下,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便佯败后撤。赵括不问对方虚实,率军大举追击。当赵军深入秦军的预设阵地后,即遭到数万秦军包围,被阻于秦军营垒之下。赵括率领的主力部队又被五千秦军精锐骑兵穿插分割,切断了赵括与赵军营垒间的联系。赵军前攻受阻,后退无路,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听到赵军已被包围的消息,亲自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命令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全部赶赴常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长平以北,彻底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粮食补给。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士兵相残为食,军心动摇,斗志全无,潜逃众多。</p><p class="ql-block">赵括无奈,亲自率领剩余部队轮番冲击,强行突围,结果被有准备的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丧失了主将,纷纷向秦军投降。白起将降卒分为十个大营看管,对部下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设下诈计,当晚下令全军将士人人头系白巾,将毫无抵抗能力的四十万赵国降卒杀死坑埋,只将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历时三年多,演绎了一出人间炼狱般的惨烈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是一次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战争境况最为惨烈的战役,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极为残酷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举措,成为后世治国安邦的镜鉴;长平之战留下的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的长平之战,经历了上党归赵、赵军与秦军对峙,秦国使反间计、赵国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围歼赵括等几个阶段,以秦胜赵败而结束。此役至今在高平市内保存着大量遗址、遗迹。</p> <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永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长平之战的尸骨坑(定为1号尸骨坑)。10月,有关考古部门对永禄尸骨坑进行了发掘,后来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尸骨坑(定为2号尸骨坑)。遂将此处开辟为《长平之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号尸骨坑长11米,宽4米,深1.2米,坑内有几百具尸骨,呈不规则状态堆放,层层叠压,有的仰面,有的俯身,有的头与躯干分离,有的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等,触目惊心,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此坑出土刀币17枚,箭头两枚,带钩一副,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号尸骨坑比1号尸骨坑大好几倍,尸骨也是更多!</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馆就建立在尸骨坑的上面。大柜下面就是尸骨坑。</p> <p class="ql-block">大柜上面开了一个活动的窗口,这是透过窗口看到的尸骨坑里的尸骨。</p> <p class="ql-block">经研究分析,永禄尸骨坑一号坑、二号坑的原始地形,是一处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秦军主要是利用沟壑之便掩埋尸体。</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仅高平境内目前就已探知30处大型尸骨坑。高平境内有一百几十处地名等和长平之战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赵孝成王年轻,缺乏经验,既不听从蔺相如等有经验老臣的劝谏,也不听取赵括母亲反对重用其子的意见,刚愎自用,轻易上当,撤换了老将廉颇,重用少不更事、自以为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导致赵国彻底惨败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而赵括虽是名将之子,也熟读了其父的兵书,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缺乏指挥大军的能力,只会纸上谈兵(赵括给我们贡献的成语)夸夸其谈,是导致赵国速败、四十多万士兵惨死的直接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清化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清化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初名定福寺。北齐更名洪福寺。后来更名为“清化寺”。</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在清华寺遗址发掘出一块唐天授二年( 891年)的碑刻。上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备尝庶草,XX一所获五谷焉。于是刭制耒耜,始兴稼樯。调药在之X寿,XX 延龄……说明鉄牌已锈蚀严重,不能卒读。</p> <p class="ql-block">远观清化寺</p><p class="ql-block">清化寺分上中下三寺,我们看的是在山腰里的上寺,破败不堪,没有什么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清化寺的山门。</p><p class="ql-block">整个寺院破败不堪,有工人在施工修缮。</p> <p class="ql-block">炎帝与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炎黄二帝的故事和传说。山西省高平作为我国炎黄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现存神农炎帝寺庙就多达40余处,居全国之首,这还不包括炎帝尝百草、行宫等遗址。据史料和古文献记载,春秋时期的《管子》、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炎帝在高平一带活动的明确记载。明代朱载堉所著的《羊头山新记》开篇就是“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羊头山炎帝庙里有全国罕见的唐天寿年间(则天)时代古碑一通。</p><p class="ql-block">清化寺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寺庙附近有多处石刻,应该是北魏时期的。第六窟以摩崖造像龛为主,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造像。南侧崖面,门楣正中雕结跏趺坐佛,双手施禅定印,舟形背光,两侧各有半跪状供养菩萨五身,均手持莲花供养。</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最后面的大殿,荒废严重。</p> <p class="ql-block">清化寺前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的罗汉群像。</p> <p class="ql-block">变脸罗汉?</p> <p class="ql-block">这个金刚的雕像竟然放置在殿外的廊上,不知道他原来放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佛像就放在殿前的地上,待遇还不如金刚。</p> <p class="ql-block">古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坐车上山的,没有经过山下的登山台阶路,也就没有看到清化寺下面的神农庙。附近山头上还有什么寺院建筑,也没登山去看。</p> <p class="ql-block">长治市观音堂</p><p class="ql-block">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郊梁家庄村西,是长治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寺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观音堂坐东朝西,二进院。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殿、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2001年6月25日,观音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的两对金刚。</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的侧柏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示了很多壁画的复制品,有年轻人在临摹。</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里的观音雕像。</p><p class="ql-block">长治观音堂是明代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三处保存有悬塑艺术的古建筑之一。观音殿内有圆塑、悬塑的儒、释、道教泥塑500余尊,手法多样,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以及其他的佛像,满满当当,直至屋顶。</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装饰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长治市潞安府城皇庙</p><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皇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庙里收藏和展示有近百件珍贵物和碑碣。</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潞安府城隍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备案长治市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城隍庙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前的神道。木牌楼和宏门。</p> <p class="ql-block">神道上的木牌楼和石牌楼。石牌搂的后面是城隍庙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p> <p class="ql-block">树化石(硅化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长子县南陈乡壑子村附近山上,裸露在地层表面的有几十棵,这是其中最大的一棵,高18米,直径0.5米,其完整性为全国所罕见,经有关专家鉴定,距今已有二亿五千万年之久,是研究我国地质地貌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献亭</p> <p class="ql-block">中大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心造。檐柱,内金柱为石质抹棱小时八角方柱。整座建筑元代风格十分浓厚。殿内塑有城隍神彩塑。</p> <p class="ql-block">城隍神的金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寝宫</p> <p class="ql-block">潞安府大门一上党门</p> <p class="ql-block">上党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581年至600年),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筹衙内大兴土木,增建了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 1370年)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 1490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上党门”于1961年10月重修时所书,并非原配。</p> <p class="ql-block">上党门的柱础。</p> <p class="ql-block">门前石狮。</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钟鼓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