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重访上阳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 /轩 毅</span></p> <p class="ql-block"> 年青时,我曾尝试过一段“农民通讯员”的角色,喜欢给县广播站投稿,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章开篇的导语,犹如乐章的序曲,是引领读者穿越心灵隧道,步入故事秘境的钥匙。自岷县归途,我反复雕琢那开篇之语,不下五稿,却总觉未能尽意,仿佛情感的细腻与深度难以跃然纸上。我深知,缺乏情感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堆砌,失去了灵魂的温度,正如人若缺失了情感、友情与感恩之心,其生命便如同荒芜的沙漠,价值黯淡无光,引人深思:如此生命,是否还值得继续探寻其意义?</p><p class="ql-block"> 此番岷县之旅一一重访上阳坡,若以文化视角审视,实则是一场“时光轨迹的追寻:村落记忆与旧友重逢”的旅行。我以“故友同行”“村庄面貌”“往昔絮语”及“情深意长”四条情感线索为经纬,编织着对往昔岁月的无尽眷恋与对旧友情谊的深切珍视。那么,就让我们以“村落记忆与旧友情深”为主线,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场白,共同踏上这场心灵归途的旅行吧!</p> 01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阳坡"一听名字就会意味到这个村庄位于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享受着充足的阳光和自然的恩赐。充满了我们西北地区的独特韵味和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省致力于基本解决4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难题,积极倡导机关、单位、城乡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实施“帮扶带扶”策略,帮扶精准到户。上阳坡村是定西地区残联“帮扶带扶”的一个帮扶村,我与老主任尤仲荣同志曾数次踏足这片土地。尽管时光已悄然流逝了二十六年多,但“上阳坡村”在我心中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进入晚年的我,想回去看看上阳坡的愿望更加强烈,那里淳朴的民风、村民们的勤劳善良以及他们简朴而充实的生活画面,时常萦绕心间,成为我难以割舍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我向昔日共事于原单位的王廷侯同志在电话里透露了欲前往麻子川的意愿,彼时他正与家人在厦门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出乎意料的是,他欣然应允,决定放下手头的事,与我共赴这一趟意义非凡的旅程,旨在满足我长久以来的心愿,并借此机会回访那些与我们并肩在残疾人事业中奋斗至退休的老战友们。我们已商定,于今年盛夏时节,在定西这片土地上重逢,共续旧情,同忆往昔。</p> <p class="ql-block"> 在炎炎夏日的一天,我接到了王廷侯的电话,随后我们决定近期一同返回老家定西,启动我们早已约定的乡村短途旅行计划。为了此次与朋友们的重逢,我特意前往理发店理了发并染了已花白的头发,换上了鲜艳的红色短袖T恤,旨在消除一些患病疲惫之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位朋友。</p><p class="ql-block"> 暑伏天的一个早晨,我与王廷候、水东阳两位老伙伴驾车从定西出发,午时顺利抵达岷县。刚至县城路口,便惊喜地发现张治平与李闹勤两位岷县的老友已在此热情相迎,他们的笑容如同初夏暖阳,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多年未见,我仔细端详着两位老同事。李闹勤,鼻梁上架着那副略显岁月的近视眼镜,镜片后闪烁着智慧与和蔼的光芒。岁月虽在他的发间留下了银丝,却难掩其精神矍铄之态。或许得益于退休前的正县处级待遇,又或许因重逢的喜悦,他的笑容尤为灿烂,眼角眯成细线,皱纹也似乎随之舒展,传递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与温暖。他轻声问候:“老领导好,欢迎您们来岷县。”</p><p class="ql-block"> 我连忙摆手笑道:“已退休,哪里来的领导,仅为平民,我们之间是朋友、老同事,你爱好摄影么,我们更是摄影路上的伙伴,‘领导’之称太过见外了吧。”</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张治平,身形略显富态,脸庞因未戴眼镜而更显圆润,眼神中流露出温和与慈祥,嘴角常挂微笑。他本想以“领导”相称,旋即意识到不妥,忙以手掩口,引得众人欢笑。他随即调整道:“各位老兄,我们是先安排用餐还是住宿?”</p><p class="ql-block"> 张治平,曾任过县残联理事长,后调任几个部门任职,现为三调人员,亦即将步入退休生涯。往昔,我们在市上共事时默契十足,他为人憨厚,即便后来我们各奔前程,他仍时常在省城探望我,战友情深,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王廷候提议:“先用餐,让老哥稍作休息,下午去麻子川。”</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中午品尝岷县的特色佳肴一一牛肉尕面片,这道菜在我们下乡的日子里,曾是大家最为偏爱的美食”我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前往大南门餐饮一条街,寻回了昔日常光顾的那家温馨小面馆。称了一斤牛肚,点了五碗特色面片,椒麻盐咸,改顿老馋,五个人吃得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脸颊泛红,那份满足感难以言表,真可谓“畅快淋漓”“非常过瘾”。时隔多日,再次品尝,美味依旧,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餐后,为避免给县上友人带来不便,我们特意放弃了熟悉的政府招待所,转而选择了街边的顺兴和酒店作为休憩之地。</p> 0 2 <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息后,我们换乘张治平的SUV车辆继续旅程。刚驶出县城不久,天空突变,乌云如潮水般迅速聚集,将天际遮蔽得严严实实。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雨点猛烈撞击车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宛如一曲激昂的自然交响乐。雨水沿着玻璃滑落,形成一道道模糊而美丽的轨迹,远处的景致在雨幕中变得朦胧。</p><p class="ql-block">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我不禁忧虑:“如此大雨,如何进村?”</p><p class="ql-block"> 李闹勤却轻松笑道:“岷县的天气就是这样,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雷阵雨不久就会停的。”果然,当我们抵达麻子川鹿原里村头时,雨已停歇。</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曹子河驶入漩涡沟,车辆缓缓行驶在依山而建的小道上,曾经的土沙路已焕然一新,变为了平坦的水泥路。不久,一块刻有“和美上阳坡”的大石头映入眼帘,我立即让张治平停车,迫不及待地下车查看。我轻抚着石头上鲜红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喃喃自语:“上阳坡,我来看您了。”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仿佛穿越时光,重温旧梦,沉醉不已。李闹勤见状,迅速拿起手机,为我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上阳坡村,坐落于麻子川镇南部,恰好位于县城与镇政府之间,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距离县城约18.6公里处,上阳坡村是一个回汉两族和谐共居的村落,其中回族居民占比超过四成。自1996年至1998年之间,我多次造访此地,协助引进项目,为村庄通电,争取以工代赈资金用于修复曹子河坝。因此,我对这片土地怀有着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车辆缓缓行驶在宽敞明亮的水泥路上,昔日道路两旁的茅草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院墙,山根下时儿看到漂亮的小楼房,令人眼前一亮。不久,一幅幅独具特色的复古文化墙跃入眼帘,一些“农耕工具历史遗物”仿佛将我们带回了七八十年代的农耕岁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加之四周群山环抱,雨后初晴,云雾缭绕,群山仿佛披上了一袭轻纱,整个山谷如梦似幻,令人恍若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村街道)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面对眼前的景致,我惊愕得几乎失语,这岂不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再现?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下新农村的典范。上阳坡之美,犹如春日里含苞待放的花蕊,又似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其魅力之盛,令我难以用言语尽数描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阳坡幼儿园)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行至半途,我们偶遇两位村民于路旁,张治平随即停车,礼貌地向他们询问:“请问,去村委会的路该怎么走呢?”其中一位村民热情地回应:“您再往前走不远,快到村头的地方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一步询问王永宏支书是否在村委会时,他们告知我们王支书已卸任,并透露他今天去后山放牛。张治平解释道:“我们是曾在这儿参与过扶贫工作的同志。”</p><p class="ql-block">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位村民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残联的人啊!”紧接着,他们告诉我们现任支书是何支书,并且此刻正在村委会办公。我们连忙向他们表示感谢。未曾料到,在他们曾经帮助过的众多单位中,他们首先提及的竟是残联。近三十年的时光流转,老百姓依然铭记于心,这份深情厚谊让我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深深触动了我们几人,促使我回来后提笔写下这篇《重访上阳坡》的散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漩涡沟里的上阳坡村全景)村上提供</span></p> 03 <p class="ql-block"> 踏入村务管理核心地带,一座典雅的双层建筑赫然矗立,其顶端高悬着“上阳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金色招牌,熠熠生辉。步入院落,中央一面鲜艳的国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正对面墙壁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铿锵誓言以雄浑笔力跃然其上,激励着每一位村民与党员。环绕楼体,四根支柱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标识牌,分别标示着上阳坡村的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体系,而侧墙则被精心设计的宣传栏所覆盖,内容井然有序,传递着村庄的最新动态与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在院落的一隅,两辆崭新的环保垃圾清运车静静守候,它们不仅是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的得力助手,更是上阳坡村致力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边疆哨所的庄严与神圣,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情感,仿佛这片山坳中的小院,也成为了守护乡土、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p> <p class="ql-block"> 步入院内,两位年约五旬的男子迎上前来,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惊讶与好奇。我仔细端详着这两位村干部,岁月的痕迹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额头上的皱纹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风霜。他们的肌肤,因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彰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片刻间,从大轮廓中我认出了他们,一个是过去的会计,一个是少族民族的村副主任,他们似乎也认出了我,其中那位会计热情地说:“您不就是以前的李理事长吗?我是何孝忠,现在是村支书,这位是马建国,我们的村副主任。”何支书边说边用他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大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我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源自劳动的厚重与纯朴。我心中暗自欣慰,从有老茧手中感受到,尽管他们已身居要职,却仍不忘初心,与劳动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经常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年的光阴仿佛转瞬即逝,他们的面容渐渐与记忆中的形象重叠。特别是马副主任那双明亮而充满神采的眼睛,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作为回族同胞,他是村领导班子中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干部,也是村班子必须配备的人,我认识他时,他已进入村班子,至今他还为大家服务者。而何支书,昔日村里的会计,每当我们到访,总能在他家感受到热情的款待。</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相视一笑,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亲切,瞬间消除了所有的陌生与隔阂。“快请进办公室吧!”马主任热情地招呼,引领我们走向村委会的办公区域。踏入村办公室,一股正式的氛围扑面而来,几台电脑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一位女同志正忙碌地打印着材料。书记和主任随后带我们参观了二楼的会议室和爱心商店。</p> <p class="ql-block"> 参观后,我感慨地说:“上阳坡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以前我们来时,连固定的村址都没有,商量事情只能到支书和会计家里坑头上。那时村里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土路,现在却都变成了砖瓦房和水泥路。”</p><p class="ql-block"> “还有不少家庭住上了二层呢。”马主任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何书记则正儿八经地向我们汇报起了,村里的工作:“我们村下辖五个社,共有173户746人,包括汉族和回族两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家庭74户,人口304人。全村总面积7147.44亩,其中林地面积3200亩,草场面积2390亩,耕地面积1557.36亩,人均耕地面积达到2.14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发展了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48亩,包括当归63亩、党参77亩等……”</p><p class="ql-block"> 我微笑着对何书记说:“何书记,不必过于拘谨地做汇报了。我本人也在农村插队十年,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深切的了解。不如我们放松些,像老朋友一样,聊聊家常,还有这些年您们是如何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面貌的吧。”我此举意在打破那种应付检查工作的官场汇报模式,现在我不是领导,也不涉及公事,我们此行更像是走亲戚,追寻往昔足迹,故人重逢,应当畅所欲言,轻松交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友重逢{右一何孝忠村支书、王廷侯、李忠、马建国村副主任}在上阳坡村留影)</span></p> 04 <p class="ql-block"> 话题放松了,我首先谈及二十七年前过去的事,九十年代末期几年,要争取2000年全部解决温饱,“四有”标准的实现(饮水无忧、粮食充足、衣被温暖、居所安定)扶贫工作的最低门槛设定为: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需超过300元(以1990年不变价计),同时粮食产量不低于300公斤,二者可相互补充。我们上阳坡,户数虽少,人口规模和现在相仿,饮水尚足,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不乏茅草陋室,众多家庭未能达到“双三百”标准,要解决温饱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我们几个和镇上包村干部在王永宏的土炕上,研究解决温饱方案,加强村班子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开展社会帮扶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均收入仅约500元”何书记插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我继续说“收入多少我记不起了,但达不到解决温饱的人也不少,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种植洋芋和小麦为生。部分胆大的村民尝试通过驮木头来增加收入,后来我才搞清楚什么是驮木头?就是牵着马,夜里翻过大拉粱,在别人的林区偷伐木头,偷不脱就认倒霉,当时,我就让制扯这种致富门路,偷总是不光彩的事,还要两地发生冲突,岀了人命就不得了。我回单位时再三叮咛村干部,一定要注意”。当时永宏他展露笑颜,两颗洁白的虎牙若隐若现,憨态可掬,轻声言道:“无妨,此乃个别情况。”</p><p class="ql-block"> 何书记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00年全村基本解决温饱,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7户205人,贫困发生率为29%,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里已于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p><p class="ql-block"> “当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中药材和猫尾草的种植,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一万元大关。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彰显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当我听到以中药材为主种植业带动下,村民生活得到提高,这是老百姓长久的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 昔日上阳坡,户数虽少,人口和现在规模相仿,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不乏茅草陋室,受限于经济条件,卫生状况亦堪忧,雨后院落泥泞难行,牲畜饲草散落满院,墙角杂物堆积成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昔日的茅草屋进行改造)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谈及此,何孝忠书记介绍道:“随后,我们痛下了决心,彻底扭转此局面,全力消除视觉贫困。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我们率先开展拆违治乱行动,推行‘一村一品’特色发展,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集中整治环境卫生较差的家庭,并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p><p class="ql-block"> 副主任马建国补充道:“昔日,村民居住于茅草屋,行走于泥土路。而今,得益于党的政策,家家户户住进了新瓦房,有的住进了小二楼,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层小楼房)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这次最大感受是个“变”字。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精神面貌变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了,昔日村头墙角晒太阳的闲散景象已成过往,土路蜕变为坚实的水泥路,茅草屋升级为二层小楼,真是变化之巨,令人瞩目,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昔日老房子)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日新瓦房)图村委会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相谈甚欢,不觉间已过去两小时。临别之际,何书记拨通了原书记王永宏的电话:“永宏,猜猜谁来了?”</p><p class="ql-block"> “谁来了,你说谁呀?我猜不到”电话那头,传来惊喜之声。</p><p class="ql-block"> 我接过电话:“永宏,你好!你还记得你刚复员后当村干部的时候,我们在你那土炕上共饮沱牌大曲酒的事吗?”</p><p class="ql-block"> 对方片刻后“您是市残联李理事长吗?听见了,听见声音像,是吗?”</p><p class="ql-block"> “我是李忠,不是什么理事长,已退休多年。人老了,总爱回忆往昔,来看看你们,见见老朋友,你好吧。”</p><p class="ql-block"> “我很好,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未见,您依然挂念着我们,真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回复他"那份触动心灵的记忆,深刻镌刻于我心——您展颜时,脸颊上那独特的酒窝与虎牙,如同温馨印记,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令人忍俊不禁,刚到村委会栏目中又看到你那熟悉可亲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电话那头,他深情回顾起我们携手助力乡村,铺设电力、整治河坝的点点滴滴,那些努力,不过是职责所在,却意外收获了深厚的情谊。他提及如今在山野间牧牛,群牛悠游,归途尚远,诚邀我们留宿,共话往昔,并承诺以佳酿相待,盛情难却。</p> <p class="ql-block"> 诚然,我内心亦满怀期待,渴望与诸位促膝长谈至天明。然而,鉴于此地海拔已攀升至2700米之高,我的身体状况对此颇为敏感。回想在定西市区,即便是海拔一千八九之地,夜晚亦需久坐以缓解咳嗽与胸闷之苦,难以安寝。面对此间更为严峻的环境,我不得不婉拒了他的盛情邀请,心中虽有遗憾,但每当回想起他那标志性的笑容,酒窝与虎牙交相辉映,那份喜悦与满足已足以温暖我心。</p> 05 <p class="ql-block"> 世间聚散终有时,一番畅谈之后,我们不得不踏上离别的路途。此刻,何书记与马主任满怀盛情,力邀我们留下共享晚餐之乐,言及当下条件优渥,款待一餐实乃举手之劳。然我婉言谢绝了这份深情厚谊,因我们心中怀揣着另一番神圣的使命——探访旋窝村。一个被誉为“长征途中精神补给站”的地方。旋窝村,紧邻上阳坡村,循河滩蜿蜒前行,穿越广袤的大草滩,其身影便映入眼帘。回溯至1935年9月,红军队伍在翻越腊子口天险后,曾在这片土地上扎营休整,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亦曾在此留宿一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我们一行作为党员,我们此行旨在追溯往昔,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深刻的党性教育。</p> <p class="ql-block"> 在获悉我们的访问目的后,何书记亲自出面,与旋窝村红军纪念馆的管理人员取得了联系,筹备了我们的参观安排。随后,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与村上的同志依依惜别,并在村口与几位热情的社员进行了温馨的握手交流,彼此间传递着深切的祝福与不舍。</p><p class="ql-block"> 在招手中,我们的车辆缓缓启动,踏上了前往旋窝村的征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5日于宝鸡</p><p class="ql-block"> 随笔/李忠 随拍/李闹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轩毅,真名李忠,甘肃省定西市人,省直机关退休公务员。他酷爱摄影艺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摄影传略分别收录《历史陇中艺林人物》《甘肃摄影史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摄影家全集》。退休后,在《美篇》平台和公众号上发表了许多图文并茂的散文随笔文章,《我的家乡一一定西》《我的母校情结》《浓浓的思念深深地内疚》《故乡的云》《插队往事》《我的退休生活》《幕年的日子》《通渭访友》《痴情难忘》《一份久别的温暖》等文字作品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备受青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