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记忆

梦白浪

作为北京人,谁可以一年不与中轴线发生交集?估计没有。 我的前十六年,完全在北京中轴线周边生长。<br>出生地:友谊医院(位于先农坛曾经的坛墙之内),距离中轴线500米。<br>住家:鼓楼前方砖厂胡同内,这座完好的挂牌四合院距离中轴线200米。<br> 小学:(一)前圆恩寺胡同小学(历史上的镶黄旗官学,现并入黑芝麻胡同小学),距离中轴线600米;(二)黑芝麻胡同小学(原奎俊宅东花园),距离中轴线500米。<br>中学:北京二十七中(历史上的清代光禄寺),距离中轴线500米。<div><br>直到1984年搬家,才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地安门外大街。而因为访友、逛街(书店),还是时常回到这里。<br>20年前,一度在鼓楼东大街上班,距离中轴线200米,市级文保,2004年拍照雪景与暮色<br></div> 现在频繁去博物馆,更是少不了与中轴线密切接触。<br><br>一岁时,我在地外大街洗染店前。那时数蚂蚁也是娱乐。 回顾我经过的中轴线十五个世遗构成要素。<br>(这次几乎没有包括水系,可能后三海、北海、中南海归入大运河项目)<br><br>2015年初的永定门。2004年开始复建,至今还没能上去,遗憾未了。<br> 2015年,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br> 2015年,永定门内大街的中轴标志井盖。<br> 儿时来天坛,对祈年殿没兴趣,就喜欢皇穹宇的回音壁传话。里面不超过十个人,大家互不干扰。<br> 在天坛曾经采过槐花,回家让母亲蒸香喷喷的槐花饼。<br>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天坛的蚂蚁好大。<br>1974年开始将人防工事挖出的土在天坛堆山,高达32米,也曾上去过,体验一把“山比天高”,1990年平掉——那时我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div><br>2020年冬至,发现大家争相观看正午日照“上帝牌”的景观,如同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风靡一时。</div> 2019年,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内目睹消防演练。<br> 曾被中学操场占用的皇上一亩三分地,已经颗粒饱满。<br> 对比2016年、2024年的先农坛神仓,2024年春季开放。<br> 记得珠市口十字路口有北京唯一的空中交通岗亭,再往北,就是我相对熟悉的前门大街。<br> 2002年,改造前的前门大街,悬空五牌楼。<br> 2008年7月,开街前夕。<br> 2008年奥运期间的前门大街。<br> 2011年,台湾街正红火。<br> 2014年街拍<br> 2016年,前门大街的有轨当当车上 2021年,修缮中的正阳门箭楼,包的这么严实,“正阳”?<br><div><br></div><div>这里只在九十年代上去过一次,后来就不再开放。<br></div> 2014年,正阳门城楼内的经纬度指示盘。<br> 2011年,门洞前的中国公路零公里处标识。<br> 2008年,奥运期间的广场<br> 广场辨认来访者的国旗,是一种乐趣。分别在2017、2018、2023年拍照(均非滤镜效果)。 纪念堂。小学时以“群众代表”身份瞻仰过,再未重访,展示一张我收集的明信片。<br> 纪念碑。只记得小时侯可以上去仔细观赏浮雕,显得并不大。<br><br>国博。永远探索不尽的文物宝库,也是假期最难搞到票的地方。<br>大会堂。没去开过会(茶话会不算)也没购票参观过,只看过几次演出。初中时在北大厅参加了向“宋国母”告别仪式。<br>想在五千人大宴会厅吃顿饭,这理想难以实现啦。<br><br>初中时学校曾组织我们擦洗外金水桥,那时的石狮子周边还有便溺遗留。<br><br>孩提时代在城楼前照过相,但已遗失。<br> 城楼开放后我一直缺乏兴趣,倒是三年口罩时我萌发了欲望,好容易等到再开启大门,赶紧去参观。<br> 我给自己定的几个“北京人指标”是:上这城楼,吃全聚德烤鸭,看人艺演出,住北京饭店。<div><br></div><div>2017年的端门。当年偶尔办展,前几年辟为“故宫数字馆”,近况不详,始终没上去过。<br></div> 2017年首次登上午门五凤楼(那次中部尚未开放),2020年首次站在午门的中轴线位置。<br> 儿时不是很喜欢故宫,印象就是热、累。现在的频率基本是每年冬季来一两次,看里面的临时展览,如2017年的阿富汗文物展、2020年的故宫600年、2021年的敦煌特展、2022年的何以中国、2024年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br><br><div>2012年,将这份记忆与孩子分享。<br></div> 御花园钦安殿,始终不开放,无法进入。<br>神武门基本不开放,2017年底,“茜茜公主与匈牙利”展览在此举办,曾入内。<br><br>中山公园即社稷坛,值得单写一篇回忆。<br> 劳动人民文化宫,多少显得土气的称呼,常以旧称太庙呼之。我对这里的印象就是初中看电影,大学逛书市。正殿及配殿挂出太庙艺术馆的名号,另行收费,看过敦煌主题展览,正殿专门展示金丝楠木大柱和湖北赠送的仿曾侯乙编钟。<br>取消纸质门票后没有再来。 不知多少次登上景山万春亭,只是该亭已经关闭,我照片记录的最后开放时间是2015年。<br> 万春亭北的城市中心点标示。<br> 万春亭东侧,留影的黑帝与白后。<br> 2018年11月进入寿皇殿。这里以前是北京市少年宫,我只在四十多年前来过一次,参加《居里夫人》读后感发言,已经毫无印象。寿皇殿以前是中轴线上最大的未开放区域,如果不是申遗,也不会这么快迎接游人吧。<br>寿皇殿的院落布局甚至建筑体量,我看都和圆明园鸿慈永祜完全相同,来这里就如同重返盛时的圆明园。 雁翅楼(非遗产要素)在2013年底复建、以及2015年3月时的景象。从来没见过的地安门已经不可能复建,就来这么个项目(成了中国书店,很赞成)。<br>在记忆中,马路这边是商业网点,我最早的一批非盗版卡带在此购买。还有一个很大的邮亭,比现在的标准邮亭大几倍,几名职工才能应付,形同书店。<br> 网点后面是民宅,二十多年前临拆除时拍照的35号西洋门。<br>路口东南的邮亭现在有些落寞,当年可是北京最火的一家,尤其对军友有吸引力。<br> 再往北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安门外大街,始终在不停地改造,好像生怕给我留下一点触动记忆的场景,记忆多多,在此不絮叨。<br><br>2023年底的后门桥。你周边的茶叶店、玻璃店、合义斋、燕京书店、科尔总理访华时进过的小食品店、五金店、冰棍批发部、委托商行早已消失,话剧院十层居民楼在孤高四十年后终于拆除。倒是那个从不开门的古董店还在,与再续香火的火神庙一道陪你容光焕发,共享大运河、中轴线两项世遗的荣耀。<br> 中轴线下的地铁8号线建设旷日持久。2013年,北面到南锣鼓巷开通;2018年,南面到珠市口开通;2022年,绕过故宫的中间段开通。<br>2014年,我首次乘坐地铁(什刹海站)在中轴线下方穿行。<br> 钟鼓楼结束报时使命,距今正好一百年。<div><br></div><div>2022年10月,鼓楼还是安静之地。<br></div> 突如其来,赵雷的一首“鼓楼”就火了,连同107路无轨。大批外地朋友来打卡——虽然他把“幺零七”念成了“衣零七”,又有何妨。<br>在地外大街的107路无轨上,八十年代中期曾拍过李翰祥电影《火龙》的镜头,内容是为特赦后的溥仪介绍女友。<br> 可能来的人太多了,鼓楼干脆穿上大褂(2023年11月),一个月后脱下时,我发现墙壁上侧多年的浮尘扫除干净。<br> 七十年代末,鼓楼下层开放集邮展,首次进入。上层开放大概又过了二十年。<br>几次(包括三次携子)登钟鼓楼。地外大街也曾雾霾一片,2012年拍照。<br> 最近一次登鼓楼是2023年1月,下层关闭多年后又于2022年开放,设沉浸式展览,为此而来。<br> 元代的中心阁(鼓楼附近)和后门桥是今日北京中轴线的原始基准点。<br><br>2014年,改造中的钟鼓楼广场。2018年,钟楼前的法国学生团。 2009年和2024年的宏恩观(非遗产要素)。位于钟楼西北,是中轴线北端周边的最后一组古建群落,2024年开放,中轴线邮局即设在其内。<br> 2019年,在长崎孔庙看到“鼓楼街景”,多少能体味海外思乡的情感,穿上马褂合影。<br>我离开鼓楼下的小院,已经整整四十载。<br> 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沧桑的钟鼓楼、威严的钟鼓楼、可亲的钟鼓楼。于我而言,你们就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