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鉴宝专家”常见的常识错误和逻辑误区

林道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前鉴宝专家们的知识短板就在于他们不具备常识,更没有系统的逻辑知识,没有严谨的推理判断能力,几乎所有的常识和逻辑错误都发生在大前提阶段,用一些江湖流言中的某些表面现象甚至是误觉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以此来当作他们的鉴定依据。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电视鉴宝专家们“打假”所凭借的逻辑大前提依据都是错误的伪前提,没有例外,这些伪前提在表面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比如江湖传言“成化无大器”,一尺以上高度的成化款瓷器都被“鉴宝专家”当成赝品。大家知道,为了充分利用能源,景德镇烧瓷是匣子里大件套小件的层层套装,成化一朝总共23年,这在古代已经是一代人的时间,如果这23年都不烧大件,不仅会白白浪费掉大量的能源,甚至还会使得烧窯的技术经验发生断层,这种情况在理论上就是不可能发生的。类似这样的江湖传言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凡是判断为真品的,他们采用的都是类比推理,凡是判假的,用的全部都是归纳演绎法,而他们在归纳演绎过程中的大前提基本上都是伪命题,由于公众多半都缺乏逻辑常识,并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上被他们忽悠了,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是自己也无力反驳,只能选择骂街来出一口恶气。</p> <p class="ql-block">  鉴宝过程中能够使用的逻辑推理方法一般使用的是类比法和排除法,这两种推理方法所得到的结论都是直接证据不完整的前提下所得出来的结论是或然性结论,不具备逻辑必然性,因此只能鉴而不定。也就是我们自己现已掌握考古出土的某件器物身上所有的外部特征被鉴定的器物身上全部都有,因此可以认定它们是同一年代的同一种器物。如果再结合利用排除法:除此之外,已知的其它年代出土的器物身上有的特征被鉴定器物身上都没有,在逻辑上叫做A不等于非A,这就基本上排除了它是另外一个年代器物的可能性,两个结论形成一个坐标,这种推理判断的结论误差率可以做到最小化。不过这个结论也并非百分百准确无误,因为在排除法当中包含着一个归纳法,也就是“其它年代的器物”是无法完全归纳进来的,所以在理论上也就不能说是百分百准确了,只是准确性的概率比较高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砖家“打假”的时候不能采用精确度高的类比法呢?原因非常简单,他们自己手中没有真正的仿品,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看见过真正的仿品。如果我们注意看电视鉴宝节目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现象,凡是鉴宝专家判断为真品的器物都会有被鉴定器物的近镜头局部特写,把器物的细部充分展现出来给观众。但是当某件器物被断定为“赝品”、“臆造品”的时候,都没有被鉴定器物的特写镜头,只有大场景镜头和鉴宝专家们脸部特写,所有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操作方法都这样,无一例外,其中猫腻不言自明,因为他们也害怕穿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寿山田黄石的鉴定中,排除法的运用就比较多一些,田黄石是地质变化的产物,是大自然力量从别的地方搬过来无根石,这些石头本身就来路不明,品质参差不齐,过来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如果身边没有相同的田黄石进行类比的时候,排除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寿山石山料虽然很多种,但是它们之间有共性,而田黄石身上的特殊表象是其它山料身上所没有的,因此它很容易与其它坑口的石头进行比较,如果其它坑口的石头的可能性都可以排除的时候,正确结论基本上就已经呼之欲出了,也就是在ABC中它一定是其中之一,已知它非B也非C,当然它只能是A。这就是排除法。如果你的手中已经有了不少田黄石了,也可以直接采用A等于A的类比推理法。</p><p class="ql-block"> 在古陶瓷的品鉴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用逻辑推理中的排除法进行品鉴。先假定“打假”人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验证这个结论的真实性并不难,要生产这么大规模的现代仿古瓷器,绝对不是几个人偷偷摸摸地在某个角落里面能够做得到的,古陶瓷是手工产品,这些东西不论是在什么地方生产,都必须要有大量的专业手工生产人员,这些人平时在哪里生活,他们的后代们的生活起居如何解决,各种半成品在什么地方生产和销售,在哪里保管,都应该很容易找到,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大型产业,所以只要到景德镇走一走,就应该能够随处可见了。如果到了景德镇看不到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场景,就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