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振军将军讲董存瑞的故事

国华书院

<p class="ql-block"> 刘秉荣</p> <p class="ql-block">李振军将军是我十分敬重的首长。他1920年出生,1937年参军,抗日战争开始时到延安,长期从事我军政治工作,在军中素有“秀才”、“儒将”之称。人们仰慕他的才华,而更钦佩的是他的爱才,护才。无论是他担任团、师政治工作领导,还是身处省委书记、武警部队政委高位,他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宣传,其中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他担任武警部队政委期间,我任武警部队文艺创作室主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接触较多,也常听他讲述他所在部队涌现的一些英模人物的故事,其中董存瑞的故事让我深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 董存瑞</p> <p class="ql-block">1948年初,李振军任董存瑞所在团的政委。当时部队驻在辽宁的朝阳。为了迎接解放全中国的战斗,部队开展了50天的冬季大练兵运动。数九寒天,大地冰封雪裹,呼啸的北风扬起阵阵雪沫,撒在人的脸上、手上,如同针刺一般,而部队的练兵热情仍然十分高涨。就在这当儿,他第一次见到了董存瑞。 在一篇对董存瑞的回忆文章中,李振军这样写道:有一天,当我来到2营6连训练场时,只见战士们在热火朝天地演练爆破、攻坚,他们有的夹着炸药包,避开“敌方”的“火力封锁”,翻滚跃进;有的匍匐在地,用“机枪”掩护;还有的冲到由冰雪冻筑而成的“敌碉堡”跟前,拉响导火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手脸冻得通红,眉睫、帽子上都挂满了冰霜的6班长董存瑞,他正以自己娴熟的技巧,机警灵活的个人动作,向“敌碉堡”发起一次次“攻击”,赢得阵阵喝彩……</p> <p class="ql-block">当我与董存瑞见面时,他有过一瞬间的腼腆与拘束。我问他:“冷不冷?”他回答:“活动起来就不冷了。”我表扬他说:“看了你们的训练,我感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组织得当,大家的练兵情绪也很高,你这个班长领导有方啊!”没想到董存瑞的眼眶却红了,像有眼泪要落下来。他咬咬嘴唇说:“报告首长,我们去年打隆化没打好,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想起了他们,我心里就难过……我们一定要打下隆化城,替牺牲的战友报仇!” 一席话,说得战士们情绪激愤。而我,心里却像被什么撞了一下,闷得难受。第一次攻打隆化失利,牺牲了许多同志,当时除了敌人工事坚固、装备精良、我方没有直射大炮外,我们上级领导在指挥上求胜心切,缺乏知己知彼的分析和战前的充分准备,也是重要原因。然而,站在我面前的这位普通的战斗班长,不仅没有半点责怪领导的意思,反而把那次失利深深埋进了心里,作为自检、自勉、自励的动力,多么可爱的战士啊……</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煤油灯下,我坐了许久,牺牲的战友和噙着泪喊要替他们报仇的董存瑞的身影,交替在我脑海里出现。通信员把董存瑞的简历送来了:董存瑞,1924年10月15日生,父亲为人扛长活。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入伍。先是怀来县第3区队的队员,后编入隆、延、怀三县县大队。1946年编入5旅24团2营6连6班当战士。1947年察北整训时由指导员郭成华、2排长郭元方介绍入党。在保卫延庆和四海歼灭傅作义的11师的战斗中,由于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好,两次立大功,并提升为班长…… 就在这天晚上,我把检验董存瑞班优异训练成绩的情况向团党委作了介绍,并建议全团开展“向董存瑞班学习”的运动,团党委一致同意了我的意见。 也在这天晚上,李振军写了歌唱董存瑞的歌曲,并在全团教唱。很快,一个学习董存瑞班的高潮在全团掀起,推动了全团的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 董存瑞所在部队在战斗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初,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的杨罗耿兵团东进,我11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敢的行动,消灭盘踞热河的国民党13军。这时,李振军所在团接到了第二次打隆化的战斗命令。他在党委会上,提出深入开展军事民主,把具体战斗任务落实到每个战斗班和个人,与他们签订立功合同,把战前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党委同意了他的建议。李振军还提出把最困难的爆破任务单列出来,立“帅”旗,由干部、战士自由竞争,被公认优秀者,还可以在连的范围内“点将”。党委会上也同意了他的这个建议。李振军提出的后来被指战员称为“立功合同”、“挂帅点将”的前线活动,在当时确属政治工作中的一种创新,为此,当时的《群众日报》还专门发表了《开展军事民主,实行合同立功》的社论。 李振军参加了2营6连的“挂帅点将”的誓师大会。6连点将大会的主席台上立着三面大旗,一面是“爆破大元帅旗”,另两面分别为“突击大将旗”和“火力大将旗”。为争“元帅”,会场气氛热烈而紧张。先是战斗组长王海山要当“元帅”,接着是2班的赵班长,他黑脸膛,厚嘴唇,是个大个子,因为太激动,说话直结巴。第三个站起来的就是董存瑞,大概是因为兴奋,他的脸红红的,额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拍着胸脯说了他们6班应当挂帅的理由,董存瑞说他们班在大练兵中专门进行了爆破训练,对完成爆破任务有绝对把握。 数十年后,李振军深情地回忆说:“董存瑞当时说话间那‘非我莫属'的气势,那种'一切全不在话下'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点将’到最后,经过民主评选,举手表决,董存瑞班当选为‘爆破大元帅’。”</p> <p class="ql-block">亲眼目睹董存瑞英雄壮举的郅顺义战友向战士们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李振军回忆起董存瑞献身的那伟大时刻时,情绪越发显得激动。他说:“我永远忘不了那山崩地裂的最后一幕,我站在前沿阵地的团指挥所里,亲眼看到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上去了,看到他挺身用手擎着炸药包,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当我们几个团领导和同志们一道冲到桥头堡下时,那里除了新添了一个巨大的炸坑外,其他全炸没了。烈士什么也没留下,连一块布片也没有。” 战斗结束后,李政委立即主持召开了党委会议:一面将董存瑞的事迹上报,一面在全团开展向董存瑞学习的运动。号召全团指战员:“发扬董存瑞同志的英雄顽强的献身精神,为消灭敌人不怕流血牺牲。” 1988年2月,为纪念董存瑞,李振军欣然赋诗道:“难忘四十年前事,风风雨雨无尽思。伊逊河畔留忠骨,苔山顶峰耸雄姿。舍身报国传千古,献身精神为人师。喜看改革宏图展,告慰英烈九泉知。”</p> <p class="ql-block">  李振军将军和作者刘秉荣讨论文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代需要英雄,英雄需要发现。在这个风云激荡、格局嬗变的时代,在这个战略博弈激烈、战事一触即发的时刻,我们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加需要董存瑞这样的战斗英雄,更加需要李振军这样的爱才惜才的将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刘秉荣,天津宝坻人,1965年入伍,同年12月入党。先后在某军炮团、军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文艺创作室主任。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全传》《彭德怀传奇》《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国民政府秘史》《北伐青史》《辛亥革命秘史》《天变》《杨三姐告状》《洪湖血浪》《刘家友传》《新编拍案惊奇》《菜刀记》《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英雄赞歌》《尘烟滚滚唱英雄》《共和之殇》《新军阀大战》《洪湖曲》《屹立》《善书》等70余部著作,在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总字数5000余万。《贺龙元帅》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长书金奖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刘秉荣</p><p class="ql-block">编辑: 李国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