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阿光去旅行】穷游山西(2)——大同之华严寺、古城墙、云冈石窟(2024.7.18-7.19)

三平园主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州 ,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平城结束了近百年的首都历史,境内古迹众多。</p><p class="ql-block"> 说到大同少不了要说到耿彦波,他在大同当政五年,为改造大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耿彦波的当政风格就是大拆大建,大搞城市建设,从在灵石县力排众议大力整修王家大院,到榆次区拆掉标志性城市建筑进行城区交通大改造,再到大同的古城再造和云冈石窟的环境保护,最后到太原的继续城市改造和晋祠的修建,是一位敢想、敢做、敢担当的领导者。我们在太原时已听到出租司机对他的赞誉,我们这一路游览可以见证他的传奇。他当政时被人称为“疯子”“拆迁市长”,离任时万人挽留,至今称颂不断,是当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而大同是他当政时的最大政绩。</p> <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上午,我们游完太原晋祠,直奔太原高铁站,下行14:30到达大同,到酒店放下行李,就奔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华严寺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它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修建并命名,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华严寺内殿宇巍峨,气势雄浑,古朴的建筑与古木花簇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秀美画卷,独具禅意。</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华严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的山门是一座高大的天王殿,天王殿上悬大匾“华严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的形制是庑殿顶,上面还有两个威风凛凛的鸱尾。天王殿的正门平时不开,只开后门,游客则由天王殿的掖门进入寺内。</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四位护法天王分坐在两侧的高台上,手持剑的是老大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手持持蛇或赤龙的是老四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p> <p class="ql-block">  手持伞的是老二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手持琵琶的是老三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四位天王高大威猛,面目凶狠,告诫非是善类,要弃恶从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殿宇,殿前蓝色的匾额之上,书有"普光明殿"四个大字。该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重檐歇山顶结构,是华严寺内规模宏大的建筑之一。普光明殿建于辽金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原殿在历史上已经损毁,于2009年重建了天王殿和普光明殿。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p> 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重檐歇山顶。殿内塑像、壁画、藻井皆按照华严寺辽金时期的风格打造,给人古朴典雅之感。普光明殿虽是新建的,但保持了原来的艺术风格,和后面的大雄宝殿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p class="ql-block">  殿前抱柱上,配有一幅金字楹联,上书"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该联由耿彦波撰句,当代著名雕塑家、美术家韩美林先生所书。这副对联也可以说是耿彦波心胸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两侧则悬挂着弘一法师的一副对联“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看点除了三尊菩萨像外,最大的看点还是大殿四周的壁画绘制精美,讲述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老师的故事,展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价值。‌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共同创作完成,采用了传统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使得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壁画的故事围绕善财童子遇上文殊菩萨,并在文殊的关怀指引下,先后参访了五十四位善知识,其中有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弥勒菩萨等几位大菩萨,他有幸一一见到,并接受教导,最后求得正果。</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不太清楚每个人物是谁,但是从每个人物的神态、面貌、动作上猜出这一人物的不凡,如画上这个人物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像是道家人物。</p> <p class="ql-block">  又如这一人物高坐莲花座上,众仙簇拥,便知是一位地位不凡之神。</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大佛、菩萨、神仙形象超凡脱俗,世俗人物也很精彩,一眼就能辨别出差别。 </p><p class="ql-block"> 虽然壁画人物众多,所画大佛、菩萨、罗汉、观音、供养人等数以千计,但是主次分明,在多样化中凸显个性化。更精彩的是壁画所绘的故事与故事之间,并不施以界隔,云雾、河流、楼台、殿阁、高塔、桥梁穿插其间,情景交融,连贯有序。</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自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如今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但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由两个月门沟通。其中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分为前后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廊比念佛堂、云水堂、客室、禅堂、僧舍等。</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它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于旧址上重建。整座佛殿占地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大雄宝殿集合各个朝代的艺术精华,高大的4米余高的地基是辽代的,雄伟的建筑是金代的,殿内的塑像是明代的,殿内四周的壁画是清代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的月台上左右有两座亭子,一座是钟亭。</p>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便是鼓亭。</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门上,并不是只有一块牌匾,而是出人意料地挂了两块。一块牌匾上书“大雄宝殿”四字,字体苍劲有力,浑然古朴,而另一块牌匾上则是写着“调御丈夫”。这两块牌匾都系明代之物,也许众人都会对第二块牌匾不太明了,其实调御丈夫也是佛家的用语。调御丈夫中的“丈夫”并不是指夫妻中的男性,而是指具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人,能够引导和修正道的人。这些人不仅自己达到了高深的修行境界,还能够帮助他人调整和提升自己的修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法,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调御丈夫”匾是由明朝末期总兵马林所写,这位总兵是明朝名将马芳次子,“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承父荫累官大同参将,在萨尔浒之战中,仅率数骑奔逃生,因丧师,谪为事官,守开原。后满洲兵突临开原,不设防备,兵败战死。可见这位总兵文学造诣不低,但带兵打仗实在不行。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部为扩大殿内空间,便于礼佛,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金代原物,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均为明代泥塑。</p> <p class="ql-block">  两侧塑二十诸天,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斜着的明代二十诸天在佛坛前侍立于五方佛前,身体都向前倾15-19度不等,表示对佛祖的恭敬,是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每尊造像的神情生动,姿容各异,比例协调,服饰飘逸逼真。</p> <p class="ql-block">  身体向前倾的塑像确实很少见,即使是这些三大五粗的武将,也塑造出了虔诚礼佛的神态,表现出了古代工匠超凡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虔诚朝拜的鬼母。</p> 而这位文臣神态自若。 <p class="ql-block">  殿顶上的木结构全都有彩绘。殿顶平棊(天花板部分)是明宣德年间补装,光绪年间重新彩绘。殿内四壁均有精美壁画,共21幅,是清代工匠依照明代壁画重新描摹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檐高9.5 米,采用庑殿顶,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南端为明代补塑,历经风雨,至今光泽灿然。这两个鸱吻由八块琉璃拼装而成,栩栩如生,完全不同于五代时期及宋初年间的鱼尾造型,而是向螭龙靠近了。</p> 檐角的小仙人,屋脊上的望兽,也保持了汉人的建筑风格。 <p class="ql-block">  下华严寺里有一座高大的四方型木塔,这是根据文献记载复建的现代宝塔,通高43米。是大同古城内最高的建筑,塔身明三暗二实五层,是继应县木塔后的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p> <p class="ql-block">  每层有很多斗拱,支撑起了每层的塔檐外翘,特别是这些转角斗拱特别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绕塔拍了不少照片,但我们事前功课没做好,没想到宝塔下还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铜制地宫,四面供奉四大菩萨。据说地宫中间供奉水晶塔放置高僧舍利子,铜板雕刻的铜砖铺地,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多尊,称为“千佛龛”金壁辉煌,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较紧,准备去排队吃晚饭,所以这座普贤阁我们也没有进去,更为遗憾的是下华严寺的主殿薄伽教藏殿也没进去,错失了殿内的“天宫楼阁”, 是研究辽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之孤品”。还有一尊露齿微笑的胁侍菩萨,被称作“东方维纳斯”。到了华严寺,却只游览了一半,真的很遗憾。</p> 路过大同古城的钟楼,钟楼是一座三层高的歇山顶建筑,下午我们都是在钟楼街活动。 吃好晚饭,我们登上了大同古城的城墙,在西城门的阶梯上,给阿光留影一张。 西城门的门口正对着钟楼街,远处的建筑就是钟楼。 钟楼街左侧是商业街,当年耿彦波重修大同古城时,拆除了城内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建设成复古建筑群,当时遭到了严重的质疑,说这些是“造假文物”。不过,现在认同耿彦波做法的人越来越多了,说他改变了大同的面貌。 钟楼街右侧是华严寺景区,华严寺景区原来杂乱无序,寺前是凌乱的居民房,华严寺处一片居民房包围之中。耿彦波改建大同古城的第一步就是兴建华严寺景区,拆迁了居民区,重建天王殿和普光明殿,现在的华严寺恢复了华严寺最辉煌时的景象。 漂亮的华严寺大雄宝殿庑殿顶,正脊上高大的琉璃鸱吻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在城墙上给阿光拍了个背影。 大同古城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民国以来,大同地区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军攻占大同、解放战争中大同集宁战役等,大同城池受到严重损坏。2008年开始,由于耿彦波市长的到来,大同市古建筑、城墙在内的古迹命运突然峰回路转,原先改造旧城的规划等被推翻,城内的各种古迹开始大规模修缮、复建,连只剩一个塔的法华寺也被复建,南城墙善化寺段内侧在2008年做为试点对夯土城墙进行包砖修复,2009年5月东城墙夯土城墙开始包砖修复,该年底主体工程近于完工,较真实复原了城墙的辉煌,2010年5月,大同市开始大规模修复南城墙,在该市的长远规划中,北、西两面的夯土城墙也整体包砖修复。<div>  2008年,大同市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兴,历时8年的大同古城墙实现全面合拢。修复后的古城墙,南北边长达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长7.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div> 漂亮的西城门楼——清远门楼,重檐歇山顶,一层层的转角斗拱特别漂亮,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之美。 清远门外的瓮城,看这个构造,就知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式建筑,城墙高14米,比西安古城墙还高2米。 宽阔的城墙,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还宽6.6米。 夕阳照射进了箭垛中,一片血红,幸运生在和平的年代,远离了血雨腥风,祈愿世界保持和平,远离战争。 城墙上的望楼,既可瞭望敌情,又可以驻兵,是一个多功能的军事建筑。 大同古城墙上各种楼的数量之多,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吧! 护城河也焕然一新,重现了绿水绕古城的美景。 古城上的角楼也高大雄伟,风格和城门楼统一,三层的歇山顶翘檐,美观又雄壮。 <p class="ql-block">  为了看古城的夜景,我们从西城门清远门,一路走到了南城门永泰门,走了半个古城墙。</p> 永泰楼的建筑风格与清远楼一致,楼上从下到上悬挂着三块牌匾:“护国佑民”“辉武修文”“危楼望远”。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落下,霞光褪去,黑幕笼上来,永泰楼只剩下了一个轮廓。 南城墙上正好在进行灯展,灯亮了起来,人群簇拥过来,城墙上顿时热闹了起来。 正对着南城门的这条街,灯光也亮了起来,在黑色之中灯火也璀璨了起来。 南城墙之上的文峰塔(又名雁塔)也亮了起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的夜景流光溢彩,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 好不容易等到了流光溢彩的夜景,但我们也就只看了一眼,就匆匆回去了。一是没有带脚架,也拍不了夜景;二是东奔西跑了一天也是累了,明天要起早去云冈石窟。<div>  大同,不急!我们还要转悠几天了,让我们慢慢地领略你的魅力吧!</div> <p class="ql-block">  阿光说到云冈石窟游玩一定要趁早,如在人流高潮期游玩,每一个石窟都要排队近一个小时,游览的体验就会很差,所以我们一早就打车到了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景区8:00才开门,门前已排了不少人。进入景区,一座新建的灵岩寺映入眼帘。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原来的寺庙在纷乱的历史变迁中已毁,这是新建的寺庙,我们顾不得看一眼,直奔石窟而去。</p><p class="ql-block"> 说到云冈石窟,又要说到耿彦波,曾读过原山西省副省长张平的文章《沉默大佛与无言口碑》,在这篇文章中,张平回顾了云冈石窟的保护与开发过程,还披露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在“云冈风波”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大同又称为煤都,盛产煤炭,当时的大同,一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二是由于处处蓄水截流,三是受困于云冈四周诸多煤矿的开采,早已是水源枯竭,河流干涸。经年尘土飞扬,风沙遍野,特别是煤矿开采和二氧化硫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酸雨侵蚀,对云冈石窟的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仅仅几十年,当初石窟外壁星罗密布的万千石佛,当时已经所见无几。耿彦波主政后关停了云冈石窟四周的煤矿,并对云冈石窟进行了治理保护。他的这一举动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把他告到了国家文物局,引得单霁翔亲自到大同进行调查。耿彦波陪同单霁翔查看了云冈石窟的周围环境和他们的保护措施以及开发计划,得到了单霁翔的支持与认同,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化解了这场“云冈风波”,我们才能看到现在的云冈石窟。</p>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div>  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div> 云冈石窟与中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div>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div> 那时的弥勒佛不像是现在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面部圆润丰满,具有古印度的风格特征。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但第3窟是一个烂尾工程,由于孝文帝的迁都,因此,工程没有完工,只完成了三座佛像的雕凿。<div>  人站在佛像前显得那么的渺小,不由自主地产生崇高敬仰的情感。</div>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是西侧的胁侍菩萨。 这是东侧的胁侍菩萨,但这尊菩萨风化严重,两个手臂都有残缺,下半身已经几乎看不出轮廓了。 这是第5、第6窟前面的木构窟檐,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 为了保护第5、6窟,这两窟轮流开放,现在开放的是第5窟。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据说大佛膝上可以站100多人。<div>  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div> 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这是西侧的胁侍佛。<div>  </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侧的胁侍菩萨。</p> 洞窟四周雕满了一个个小龛,龛内有的是小的佛像,有的似道教人物形象。清初重修佛阁时,还在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 这众多的佛龛大小几乎一致,但佛像各不相同,各具神态,这需要有多大的耐力才能完成这样的雕凿。在那个年代,生命如草芥,一场战争就可以使人口减半。据说北魏灭了北凉之后,虏掠了3000多位工匠,成为云冈石窟开凿的技术力量。这些工匠在长年累月地雕凿中,对佛充满了虔诚的信仰,希望借助佛的力量摆脱这种奴役的状态,所以才能雕凿出这般慈悲的形象,给人以期望。 这龛一尊主佛,左右两尊肋侍佛,似乎是洞窟的缩小版。 一龛双佛,洞窟中较多出现双佛的形象,双佛代表孝文帝和冯太后。孝文帝5岁登基,由冯太后听政辅助,开启了全面汉化的文明改革,因此冯太后也被称为“文明太后”,据说这第5窟的大佛就是代表冯太后的。 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无忧树又称为智慧树,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比较喜欢这种小佛龛,虽然小,但形神兼备,内容齐全,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最热闹的要数第12窟,因前室出现了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 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顶上还有各种造型的飞天。 顶壁交接的弧面上,突出地雕刻了手执不同乐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 据专家考证,中间这位打着节拍的女子,是整场音乐会的指挥。 除了乐伎外,也有各种不同姿态的佛龛。 这张图的底部还有人字拱、火焰纹等各种东西方汇合的纹饰。 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弥勒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由于主像体型庞大,第13窟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在稳妥解决了巨大手臂的支撑问题之余,将弥勒菩萨的伟岸与护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张表现,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 云冈石窟最精华的是“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第16-20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div>  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div> 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第17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div>  第17窟风化严重,佛像面目已经不清了,身上密布的小孔是以前佛身上是有彩塑的,小孔中打入木柱,用绳子绑缚,然后涂上泥和颜料进行彩塑。年代久了木柱和绳子腐烂了,彩塑掉了,就剩下密布的小孔了。</div> 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洞窟下辟窟门,上开明窗,使整个洞窟呈现出窟小佛大的视觉效果。据说这个洞窟动用了6万民工,历时6年才完成。 第18窟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据说这尊佛像代表了北魏的太武帝拓拔焘,他是“三武一宗”四个灭佛皇帝的第一个。当他发现出家人私藏武器和桃色事件时,勃然大怒展开了灭佛运动,毁灭寺庙,屠杀僧人。因此,昙曜对他很有意见,这尊佛像的袈裟上雕刻了千座小佛像,每尊佛像代表着一个冤死的僧人。佛像左手放在胸口上在忏悔,似乎在扪心自问这么残杀僧人不会心痛吗? 门口两侧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 两边的胁侍佛都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 除了门口两侧有一组高大的助侍佛,在东西两壁上也有一组稍微小点的尊像,东壁上的尊像头戴花冠,左手护胸,秀丽典雅。 西壁上的尊像,已经风化面目模糊,但看轮廓像是西域人,左手护心,右手已残缺。 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佛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这尊主尊佛的下巴已经坍塌,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惊掉下巴佛”。 在19窟两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 19窟西侧洞窟的佛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似乎要和游人对掌,因此每到此处的游客都要举手敬礼与他对掌,因此也被网友称为“对掌佛”。 要和佛像对上掌也颇不容易,我下蹲站起拍了多次,才让阿光和佛像对上掌。 第20窟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年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div>  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div> 登上西边的二层平台,可以近距离和佛礼拜,虔诚礼佛的阿光。 第20窟的西边基本上都上一些小窟了,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迁都,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 西边洞窟最有看点的是第39窟,又称塔庙窟,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开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垄,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该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39窟为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顶平棊格间分别雕刻手托日月的阿修罗天、团莲与蛟龙。 西边小洞窟中也有不少艺术精湛的雕像,像这尊雕像面目线条清晰,沉思参禅悟道的神态传神,虽然身上积满了尘埃,但掩饰不住一心参悟的决心。 有的雕像破损风化严重,像这尊雕像面目已经不清,手臂缺损,洞窟似乎还渗水,雕像上有水渍。 像这尊雕像面目完全不清了,风化严重,手臂残缺。因此,云冈石窟的保护刻不容缓,如果没有耿彦波的大力整治与保护,也许有些佛像这次我们就看不到了。 匆匆看完云冈石窟,我们急着往外走,要乘专线车去看应县木塔。走过第5窟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由得为阿光的安排点赞。<div>  大同的游览还没有结束,我们要继续深度游览大同,全面了解“大而不同”的这座城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