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澜中举</p><p class="ql-block"> 顺治末年,党家沟来了一对要饭的母子俩。经询问得知女人是陕西省清涧县人,丈夫姓黄,一年前已去世,又逢年景不好,老家实在活不下去了,母子俩只好背井离乡,沿门乞讨,流落至此。善良的乡亲们看着母子二人可怜,便找了个废弃的窑洞暂时安顿下来,待日后境况好转了再做打算。</p><p class="ql-block"> 一个无依无靠的小脚女人带着刚会走路的小孩,肩不能担,背无法扛,生存成了最棘手的问题,无奈之下只好给有钱人家做些洗衣做饭、针线活来糊口钱度日。</p><p class="ql-block"> 党家是耕读传家,特别注重对后辈子女的教育,所以专门在村头(现在叫书房渠的地方,小时候我们还看到过露出地面的石窑后墙)修建学堂,雇请先生给自家孩子教学。</p><p class="ql-block"> 流浪小孩叫黄澜,四五岁,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满村跑,一日在书房外玩耍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立马支起耳朵听的聚精会神,后来好像上瘾了,天天来听课。因为自家穷出不起学资,小黄澜就趴在窗外听先生授课,先生领读时他跟着念,先生让写字时,他就蹲在地上用柴枝写。小小的黄澜不但脑子聪明,过目不忘,而且学习非常上心,成绩不但远超同龄学子,而且在三交一带也很有名气,后来顺利的考中了童生,秀才,举人。</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三交交通非常闭塞落后,到县里全靠步行,考生出县赶考时都要提前动身,路程远的甚至几个月前就长途步行或骑马到县州府京。以前的人半夜鸡叫后就要赶路,但是那天听到的却是母鸡在打鸣,黄澜惊奇的问母亲这是怎么了,他妈也没法回答,情急之下说了一句吉后音:“公鸡不鸣草鸡鸣,黄澜我儿中举人。儿啊,这是告诉你一定能考中举人”。后来,黄澜果然考中举人,成为佳话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识字的人很少,考上个秀才就是光宗耀祖、风光无限,举人更是不得了。他相当于现在的985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是一个有头衔没官职的学位,但随时可以被择优任命为官。平日里举人见了知县不但不用跪拜,知县还得主动出门迎接,如果举人没钱无房,知县会无偿赠送。举人还可以让别人把土地挂到自己名下,向农民收租,保证自家衣食无忧。因此黄澜中举后权贵乡绅趋之若鹭,亲友四邻攀附成风,荣耀无比。不但在党家沟村里修房置地,三交街道也建有四五处豪宅,像现在坡上村的卫家渠( 以前叫党家渠,后来卖给坡上村姓卫人家才改名卫家渠)的旧地方就是当年黄澜修建的房子。可惜黄澜的后人不上进,特别是到了道光年间,染上了赌博吸毒的恶习,没钱了就卖房子卖地,把好端端的一大片家业败了个精光。</p><p class="ql-block"> 黄澜的生年大估计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前后,卒于雍正四年(1726年 ) 八月二十日,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党家沟村头东南的一个梁上有一块十来亩的缓坡地就是黄澜家的,人们习惯于叫黄澜圪梁。黄澜死后,党家祖上就买下这片地。从风水学上看,坐东北向西南,是葬墓的风水宝地,所以就成了党家的祖坟地。后来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平墓还田”运动,墓群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红枣树。包产到户时村里又分给笔者,时不时的刨出一些朽木碎骨,残砖烂瓦,记得有一片烂瓦上写着“运蓬”二字,党运蓬是党家沟第一世祖。</p><p class="ql-block"> 尘归尘土归土,再风光的人也有落幕的一天。有道是: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