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全家十人赴欧洲之旅,瑞典斯德哥尔摩是最后一站了,也仅是二晚三日时间很紧。来瑞典是多年的心愿,其中之一就是想在赫定的故乡能够找到与他相关的故居,和他几十年在中国探险带到瑞典文物及相关资料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前我查阅斯文赫定在斯德哥尔摩的故居,和他收集到的文物相关资料,但网上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又委托曾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读书,毕业后又留在瑞典工作的妻外甥查找,她费了很多时间帮我查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图: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沙俄、英、法、德、日等列强开始到西北等地以探险为名搜寻盗买文物,这片土地曾是中国与波斯、印度文明交汇之处已开始有了模糊感知。一拨又一拨的探险者打着“探险与考古”的旗号步入新疆、甘肃等省区,大量珍贵文物被搜掠而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文赫定虽然也是其中探险者之一,但他与其它列强盗宝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主要以“探险和发现”为主,在沙漠、冰山、戈壁、地理中寻找未曾有人涉足地方,虽然偶然中发现了楼兰古城、丹丹乌里克等,在百年前他拿走的文物少之又少,没有以掠夺性的盗劫。往往是他前脚走,尾随他的英国斯坦因等国盗宝者尾随而来悉数劫掠盗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对斯文.赫定探险颇感兴趣,疫情期间封控,我用二个多月时间查阅资料,撰写一万余文字,更多的图片只能从极少的图书,网络搜寻,完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美篇,重点写科考团在内蒙古的活动,从包头出发,二百多峰骆驼,二十多人的中外学者,十几个蒙汉驼工、杂役等组成的科考队伍,经过八天的行程来到茂明安旗境内胡济图河草原安营扎寨,称之为“八号营地”,在这里为购买更多骆驼,与从绥远张家口赶来外籍科考员汇合,直到近两个月全部物资、骆驼都到齐,分别前后三支队伍向西边进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是西北科考团重要的节点,多年来都试图找到这个消失了近百年的营地,2023年我们几个从未见面的退休发烧友网上约定11月在包头相聚。沿当年西北科考团的路线过昆都仑山口,经固阳到达茂旗与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乔志杰在合教相会,由他带领来到八号营地遗址,此前他同最早找到八号营地旗文化学者苏雅拉图已来过一次,营地在草原上没有任何痕迹,对照老照片准确无误这里就是八号营地,草原上极少人为干扰才能原样保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我们建立了一个“八号营地探寻群”,近一年来围绕西北科考团的研究不停互相转发相关内容共享,聊的不亦热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来我对斯文.赫定颇为崇拜,读过他写的在中国探险的书,许多他曾去过的地方我也曾去过,如南疆他曾住过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我在深藏闹市中都找到。他曾试图登顶慕士塔格峰,冰山下他曾探测的喀拉库里湖。他曾到过最南边的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罗布人村寨,塔里木河、孔雀河等地。正因这些五次的新疆之行,总想更多的找到斯文.赫定足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达斯德哥尔摩当天来到市政厅,位于瑞典首都市中心的梅拉伦湖畔,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斯德哥尔摩的形象代表,也是市政委员会的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政厅建于1911年,历时12年才完成,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作品。建筑两边临水,一座巍然矗立着的塔楼,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带有3个镀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的合作无间。整个建筑外形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政厅对外开放,在高墙塔楼的大院内排队,进入验票通道即可参观,有不同语种讲解员引领入蓝色大厅,所谓“蓝色”实为红砖大厅,据称设计者原是将内墙涂蓝色,偶然发现阳光照在墙面上更美,红砖简洁扑实,建筑空间高敞。在北侧楼梯侧凸出设有一小平台演讲台,这就是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晚宴在此演讲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厅东侧的廊檐下罗马柱和拱形门,二楼有些雕塑和装饰。北侧的楼梯平缓上升二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日,这一天,诺贝尔奖在音乐厅颁发后,瑞典国王和王后都要在此宴会厅,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文学领域专家的毕生追求和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光荣与遗憾共存,赞誉与轻视同在,许多获奖者的名字因为时间久远几乎被人们淡忘了,但诺贝尔奖本身及见证其历史的市政厅却备受瞩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导游由二楼的廊道进入在二层的市议会大厅,这是举行议会最隆重的地方,大厅中央呈半圆形的一排排会议座席和主持席位。最具特色是漂亮的大厅船形的屋顶,很像一艘倒扣着的船,又在屋顶上画出日月星辰,以表示议会所探讨的话题,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大厅南北两侧高层阶梯式记者席位和市民旁听席位,可俯视议会开会,似在监督议员一言一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想到斯文.赫定,不知有多少次他在这里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大谈他的探险生涯,获得议员的热烈掌声,也获得国王和政府资金支助,使他在中国西部有近半个世纪的探险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议会大厅环建筑中心向南廊,在这里从窗外看到对岸的各式北欧老式建筑,尖顶的教堂,梅拉伦湖面上各种船只。穿过这里再向北就进入著名的金色大厅,金碧辉煌的大厅确实是用小块类似马赛克镶贴黄金装饰,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四壁还镶嵌有用各种彩色小块玻璃组合成的一幅幅壁画。金厅的正中间的壁画是描绘的是梅拉伦女王,她是斯德哥尔摩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斯德哥尔摩住在Courtyard by Marriott(<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怡酒店),</span>当天旅游回来后,八点钟外甥告诉她已查到斯文赫定原寓所就在距酒店千余米,我们马上下楼沿酒店前街道用导航向东走了不到20分钟,在北边一排排楼群找到66号楼,斯文·赫定的寓所(Norr Malarstrand 66),1931年到1952年逝世,斯文·赫定一直居住在这处公寓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浅黄色的七层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楼门关闭,隔玻璃向里望,见门廊厅向里有台阶又隔一道门才能进入里边各楼层,据说赫定的寓室在六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玻璃反光不清晰,看到廊道两侧画有大壁画,侧面看壁画有中国式殿堂金顶红柱很显眼。正当此时从里边一女士开门牵狗出来,外甥与其问话,告知这里就是斯文赫定昔日公寓,经她同意可以进入廊道看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楼道正面文字外甥翻译是此楼建于1930~1931年,是公寓式住宅楼层。看到这两副壁画毫无疑问,这里就是斯文.赫定寓所。只是想不到一个世界闻名的大探险家怎么会住在公寓?在我想象中,他应该有别墅或者有自已的独立寓所,不受干扰的在这里写作,规划探险,把收集的文物民俗等收藏于这里,接待来访的各界名流、记者等才更适合他的地位。我想如果在中国,这样的世界名人,会把整座楼改造成斯文赫定博物馆。可这是瑞典是不可能的,他去世后寓所又租于客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两副壁画我马上就明白,这是中国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法归一”殿堂。1933年由斯文赫定以此殿1:1的比例原大设计和制作,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品,曾轰动一时。而对面另一幅壁画则应该是斯文赫定从1886~1935年的探险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侧墙壁上近十平方米的壁画用中国画的形式绘制,金顶红柱的殿堂占满画面,沥粉粘金略有浮雕效果。右侧一整块墙壁比左侧大一倍多,部分脱色字不清晰,地图以亚欧地理为主点,乳白色地图和浅蓝色海洋和海岸线,同样以浅浮雕把陆地上的山脉河流走用英文,端典文?标明。这应该是1886~1935年赫定的探险的地图,天顶则是蓝色绘有日月星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比两幅地图,下图原选自赫定出版的他探险书中,从网络图下载,与上图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基本相同,只是地图是依不同的经纬度略有差别,重点路线在亚洲地带的新疆和西藏,这也是赫定一生六次在中国探险主要路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5月27日,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在密歇根湖畔隆重召开,当时中国还处于日本侵略之中。但中国政府依旧参加了此次世博会。令中国代表想到的是,在密歇根湖畔,一座中国殿堂拔地而起。在世博会场馆中出现了一座从未见过的东方建筑,高耸的屋檐与数十根深红色的木柱傲然挺立,彰显着古老东方国家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座“承德金庙”并不是由中国政府营造的,从设计规划到建造施工,都是由一名瑞典人完成的,他就是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由他和中方团长徐旭生率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从包头向西北荒漠戈壁进发,一年多后经艰难险阻到达迪化。由于本次科考费用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资助,为打通欧洲与中国的航线而勘查地理天文气象路线。到新疆后未能获得通航许可,为此汉莎公司不再资助费用,赫定只能回国筹集资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为赚取更多的考察经费,赫定赶赴美国展开游说,并成功说服美国富商出钱购买一座完整的中国古庙及其内部的全部物件,作为赫定研究中国文化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为赚取更多的西北考察经费,赫定赶赴美国展开游说,并成功说服美国富商出钱购买完整的中国古寺及其内部的全部物件,作为赫定研究中国文化的“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定于1930年在中国北方寺院进行考察,最终在承德发现了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庙宇,其中的主殿万法归一殿更是令赫定心旷神怡,此殿是集汉、满、蒙、藏文化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他将此次旅程视作“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和美国富商的约定,赫定是打算将万法归一殿整体搬迁到美国的,但很快赫定便放弃了这一想法,殿堂破败若将其拆开再运至美国,很可能无法复原,最后成为一片废墟。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宫殿要想完全运送至美国,其花费也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在经费上恐无法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的赫定一面指挥着远在万里西北科考团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的科考,还要在国外筹集资金作援助。並于1930年在中国多地进行考察,最终在承德发现了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庙宇,其中的主殿万法归一殿更是令赫定心旷神怡,此殿是集汉、满、蒙、藏文化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他将此次旅程视作“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热河考察之行,赫定还完成一部名作《热河一一帝王之都》描写承德历史和清朝帝后在承德生活的书籍,就在斯德哥尔摩出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定随即决定在美国按1∶1的比例再造一座“万法归一殿”,其中大部分木材与原料就在美国就地取材,只有部分极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部件,才交由中国工人制作。为此他找到了接受过现代建筑学教育的梁卫华,完全按照万法归一殿的设计图纸进行建造。在国内搜寻了大量曾为清皇室修建宫殿的技术人员老工匠,他们随后一同前往美国,开始重建万法归一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热河金亭在芝加哥世博会轰动美国,世博会结束后金亭被拆除存入库房。1939金亭在纽约重新搭建后又存库,之后多次又想重搭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1979年仓库塌部分构件损毁,1985年印第安纳大学将金亭剩余部分卖给瑞典,1986年用船将余存的2.6万多个构件连同模型运达瑞典。(模型在民族博物馆展出)1998年金亭部分构件曾在蝴蝶园中展出,也曾计划在瑞典民族博物馆旁树林里重建,终因各种原因而未能重建金亭,至今仍存放在仓库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公寓建于1930~1931年,这一时期赫定所率的西北科考团一年多后的1928年3月进入迪化后,为科考筹款而从新疆塔城出境,经前苏联、德国回到国内。1929年从原路返回新疆,却被新疆新任总督金树仁拒绝入境而只能绕行远东滿洲里进入中国,又将新招募的瑞典和中国籍戈壁组科考队员,由绥远经百灵庙11月4日送行向西进发。赫定则驱车向东经察哈尔回北京,又到热河寻找合适寺院选送芝加哥参展世博会。(图:笫二批中外科考队员从百灵庙出发西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赫定在完成中国政府交给的两年绥新公路勘查任务,西北科考团两个阶段八年的考察正式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14日出席在京中方盛大宴会,28日告别中国回国。此后他直到逝世一直寓居于这里,继续领导西北科考团外方队员要完成各自的科考报告和研究。瑞典方面的研究成果汇集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报告集》,分11大类,至上世纪80年代已出版55卷,至本世纪仍在出版。而他也完成了《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等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我放弃了景点旅游,由外甥陪同专程到瑞典民族学博物馆参观。这个博物馆距城区较远,外形颇为简洁棕红色外墙的二层小楼。十点开馆入口处是椭圆型接待台仅三名工作人员,购票入内参观我快速一二楼大体浏览一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有超过220,000件与民族志、文化人类学有关的藏品,这些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韩国、南亚和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美洲和非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也是斯文·赫定基金会的总部,由于正赶欧洲休假期,负责人都外出渡假,仅有三名工作人员管理全馆。斯文·赫定等瑞典人带回的文物,一部分收藏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一部分藏于瑞典东方博物馆中,更多的与赫定相关的档案分几大类数量庞大都保存于这里。因为瑞典未经战乱,文物保存的都很好。值得一提的是,瑞典还是我国建国后,最早归还中国文物的西方国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外甥翻译与前台工作人员相谈说明来意,明白我是研究西北科考团及斯文.赫定,年轻的工作人员马上带我来到赫定的展柜,由于展品太多,展柜如图书柜紧密排列,中间过道仅三米左右,赫定所收集的民俗文物两大展柜,密麻麻麻大小上下有百余件,基本都是从内蒙古或藏区收集的寺院佛像、法器、经卷等物件。另一展柜多是以蒙藏民俗为主的展品,也可能是馆藏展品中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展柜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赫定收集</span>的展品柜,侧旁有一个极小的空间,工作人员点击视频旁的按键,在其中找到1927年科考团德国摄影师李伯冷所拍摄的影片,我手机里也有此视频,他很惊讶。(展柜玻璃反光和过道太窄而无法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人员又陪我到二楼图书馆,这里有赫定当年曾用过的书架部分图书存放于这里收藏,靠墙一排大书架,里边陈放着赫定的部分书籍,书架上有一幅赫定的油画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定去世后所有书籍版权和财产归在这里所设的斯文・赫定基金会总部管理。这个基金会是负责记录与保存斯文・赫定科考探险的组织,管理着他大量科考探险的档案和当年带回瑞典的文物。直至今天,这些记录和藏品仍可以在斯文・赫定基金会的网站上找到。赫定从中国获得的绝大部分资料收藏与展出大多在这里,民族学博物馆(The Museum of Etnography)。</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文.赫定图书馆较大,並不对外开放,只有预约才可来此查阅相关民族学类图书,他把我带到赫定的图书专柜,多为外文书,仅有极少中文赫定探险的书籍。又把我带到最西边的办公室外有一桌椅陈放于这里,没有围栏和标志,告诉我这是当年赫定用过的桌椅,经他同意我还坐在椅子上拍照。让我想到赫定的许多大作都在这里完成,如此近距离触摸令我激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人员又带我到二楼展厅找到赫定以热河万法归一殿制作的铜制模型,制作颇为精致连建筑的每个部件都是精雕细刻。只是展柜反光而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觉在这里逗留近两小时,行前又与工作人员用手机里我写的美篇《西北科考团在内蒙古》《寻找八号营地》点击让他看,也让他很惊奇我竞有这多图片和文字撰写,通过翻译明白了美篇内容是西北科考团在内蒙古和八号营地的寻找与现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瑞典斯德哥尔摩之行,也算了却了我对斯文赫定崇敬之情,和与他相关的故乡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11月26日赫定病逝于斯德哥尔摩他的寓所,享年八十七岁。生前他备受殊荣,一九〇二年,他被封为贵族,这是最后一个获此殊荣的瑞典人。一九〇五年,他被选为皇家科学院院士。一九一三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此之外,他还是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遗迹,墓穴和长城。他去世后出版的中亚地图集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年赫定思念在中国时曾与他同甘共苦中方队员,其中两名学生刘衍淮、李宪之表现突出被他资助赴德国深造,成为中国气象学的创建者。而笫二批戈壁组的陈宗器作为霍涅尔助手在荒无人烟冰冷的罗布泊一年多地磁学、地形天文测量,没有蔬菜和食物补充,牙齿脱落双亲去世无法顾及,霍涅尔手指冻掉。陈宗器后由赫定资助到德国留学,回国后成为地磁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9年后他们失去联系,赫定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消息,陈收到信件时,当时国情他却不能回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考团中的外方队员从遥远的北欧在中国西北荒凉的戈壁沙漠,克服了生活中极大困难,在赫定带领下数年的科考取得巨大成就。那林绘制的地质地理图,贝格曼发掘居延汉简万余枚,小河墓地的发现,令国际学术界都颇为震动。丹麦人哈士伦录制的蒙古音乐成为珍贵遗产,赫德建立的数个气象观察站收集的数据成为研究世界气侯变化科研资料。霍涅尔罗布泊的地磁地理测绘与几十年后的美国卫星拍照几乎一致,李伯冷拍摄的照片影视都是研究近百年的图像珍贵资料。他们所获得科研成果都是在中国与他国没什么关系,科学无国界证明了这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后八年的西北科学考察,在自然条件恶劣、西北政局动荡,克服重重困难,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科学工作。中外学者在气象观测、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袁复礼在北疆发现的恐龙化石,黄文弼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的考古发现,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大铁矿等,对中国西部的经济建设和航线开辟、公路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复兴影响深远,堪称人类科学探查史上的一个壮举。</span></p> <p class="ql-block">毕生献身于科探事业的斯文·赫定终身未婚,1952年12月1日,举行了赫定和哀悼仪式,参加者包括瑞典王室的代表、瑞典政府、瑞典的学术机构。他的墓碑放置在斯德哥尔摩Adolf Fredrik 教堂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以超乎想像的耐心,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敢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以远见卓识及异乎寻常的想像力,使他成为世界探险史上的一个奇人,也使他成为中国重振丝绸雄风的首倡者之一。他作为中国西部最后一位古典探险家、第一个现代探险家,永远值得人们尊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定逝世后他的墓碑放置在斯德哥尔摩Adolf Fredrik教堂的墓地。他的所有书籍版权和财产归后来成立的斯文・赫定基金会管理,这个仍然活跃的瑞典基金会是负责记录与保存斯文・赫定科考探险的组织,管理着他大量科考探险的记录和当年带回瑞典的文物。直至今天,这些记录和藏品仍可以在斯文・赫定基金会的网站上找到。斯文・赫定从中国获得的绝大部分资料收藏与展出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 民族学博物馆(The Museum of Etnography),该博物馆也是基金会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阅到的资料得知,斯文.赫定的家族至今居住在距斯德哥尔摩60公里的一个岛上。赫定兄弟姐妹五人,三十年代弟弟在这是购置房产,又将姐妹都搬迁于这里共同生活,並支助赫定的探险事业。赫定去世后一些私人用品家族所得,至今赫定家族后人和侄女八十多岁仍健在。赫定未婚无后,他自称:“我已经和中国结了婚”!可见其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德哥尔摩是斯文.赫定出生地,濒临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通过70余座桥梁连接,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这个创建于13世纪,1436年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斯德哥尔摩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共有100多座博物馆和名胜,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图:瑞典皇后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德哥尔摩由于一战二战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有100多座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的博物馆。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斯德哥尔摩也是瑞典的金融中心,瑞典主要的银行的总部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定从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城,也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胜地。在这座城市里可以感受到瑞典独特的文化氛围,品尝到美味的食物,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德哥尔摩的建筑风格无比多样化,展示了古朴的古典风格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的老城区,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不凡的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尖塔无处不在。狭窄的大街小巷显示出中世纪的街道风采,给人一种典雅古朴的感觉,似乎让人们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瑞典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也是斯德哥尔摩的主要旅游景点。每天中午12:15分是皇宫卫队举行换岗仪式。这一仪式不仅为皇宫增添了一抹庄重的仪式感,而且作为国王的办公场所和庆典重地,皇宫内部也是艺术与历史的宝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诺贝尔博物馆位于老城区密集建筑环绕的小广场正面,由于参观博物馆需要更多时间,所以只能外观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城大街小巷到处是游客,漫步在数百年狭窄的小巷,脚下仍是百年前的磨得光滑方石块铺垫的道路,店铺内琳琅满目各类物品吸引着游客注足选购。到处的咖啡店,食品冷饮店前休闲的人们坐着慢条斯理品味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街小巷随手而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萨沉船博物馆是瑞典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陈列一艘从海底打捞上一的1627年建造的瓦萨号,船长69米,高50多米,宽11.7米,重量超过1200吨,同时配备了三个大桅杆10张帆、64门大炮和数百个雕像。进入博物馆让人看到如此巨大的古船呈现在面前,真让人震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萨号是17世纪瑞典皇家海军最强大的战舰之一,于1628年8月10日首航后不到半小时即沉没于今瓦萨博物馆近千米的30多米海底,333年后直至1958年开始打捞,1961年沉船被打捞出水,又经过19年船体进行保护修复才对外开放,至今一支修复人员仍在古船修复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萨号沉没的原因主要是国王好大喜功,由最初的设计改变方案加大加高显示大国海上霸主威武强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船体庞大,设计时上层建筑过重,船体高度过高,重心过高,稳定性较差。这是导致其沉没的最主要原因。船上有133名船员、300名士兵,有二层炮甲板,装备64门炮,30多人丧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萨号被打捞上岸,由于波罗的海的海底环境冰冷、缺氧,让橡木造的瓦萨号大部分船体保存了下来,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瑞典人斥巨资建造了博物馆,不仅是遮风挡雨,避免风吹日晒,而是要对沉船进行历史文化的精心展示。在这里古船边的展示从下层到上层,再到前后,能看到沉船的整体外观,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巨大的船体每个部位。而是竭尽所能,挖掘出每一件保留物品的价值,围绕沉船把所能展示的都展示出来。让你在感叹完整巨大沉船的同时,还上了一堂北欧的历史、自然、地理以及造船工业发展的生动课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船有7层楼高,博物馆也有7层,每一层都结合船体,把打捞的物品,利用实物、图片、雕塑和3D技术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让你全方位、全过程地感受沉船和有关他的一切。一件文物是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单靠其文物本身的价值,还要靠深入地挖掘和精心地展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船体和海底打捞出来的各种用品,还有部分人体遗骨,服饰武器等各种用品都展现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知道斯德哥尔摩城市是建在几十个海岛上,又被相互串连的隧道、地铁、电车、桥梁相链接。大海也与这里相接,从高处看城市建筑重重叠叠,教堂高耸的尖塔点缀在河道湖泊之间,大小不同的各式船舶或在海上航行或在岛间停靠,一派宁静而繁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天的旅游仅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行,如此之多的博物馆画廊等,仅选择几个参观,没有更多时间去浏览。在如此美丽的北欧都市,也体会到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舍去了家园,却跑到万里之遥的中国最荒僻的西部,九死一生为找寻他的发现与探险真令人钦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