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星源激光医疗西南聚会回眸

刘培生

<p class="ql-block">闲暇之余清理一下老照片,看到2002年10月多地星源激光中心西南活动的部分照片,是秦忠学董事长组织的一次聚会,顺手编辑成册,水平有限,且由于时间过久,照片不是很清晰,只是作为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激光中心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棵树景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上,因园内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黄桶树而得名,在此可以俯瞰整个‌渝中半岛,饱览‌两江夜景。</p> <p class="ql-block">重庆嘉陵江上的夜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与星源激光秦忠学董事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建主任及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大足石刻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天上、人间、地狱雕刻记忆深刻,由于元兵的到来,最后一幅人的腿部未能雕刻完成让人遗憾!游览区当时不让拍照,只能偷拍了几张,顺便在网上下载几张。</p> <p class="ql-block">六道轮回图</p> <p class="ql-block">卧佛</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由重庆驱车向西前往乐山市郊的乐山大佛景区,景区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面积17.88平方公里,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地处凌云山中部,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大佛巨大,只能乘快艇在三江汇合的江面才能拍到全景。</p> <p class="ql-block">从乐山出发前往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这是峨眉山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金顶</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的云海及远处隐约可见的贡嘎雪山</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继续北上到古老的都江堰水利枢纽,枢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分水鱼嘴</p><p class="ql-block">“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和离堆</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称之为“离堆”。</p> <p class="ql-block"> 古代水利工程使用的卧铁</p><p class="ql-block">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当年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p><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1962年索桥进行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过安澜桥就到“二王庙”,是后人为祭拜李冰父子而建,没找到相关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南之行在观赏二王庙后落下帷幕,相册也到此截止。</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八月四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