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独行两周游记 —— 青州纪行 (五):青州博物馆(上)

东南西北老猫

作为博物馆爱好者,青州之行的重点必须是青州博物馆。<div>青州,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2200年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成果。</div> <div>青州博物馆前身益都县博物馆始建于 1959 年。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素有“小大博物馆”之称。</div><div>青州市新博物馆于2023年5月15日开放,总建筑面积50934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弟子张锦秋主持设计,整体建筑采用汉唐风格,融合东方美学与现代艺术,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台,阙楼,坡屋顶”特色,造型大气磅礴。</div> 青州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6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 3000 余件, 拾级而上,来到博物馆二楼,迎面即是巨幅壁挂雕塑“顶天立地”。雕塑涵盖了三大镇馆之宝,均是国宝:中国科举制度存在一千多年,唯一留存下来的状元卷——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 新馆展览区分为青州历史展厅、龙兴寺佛像展厅、有邻衡王府展厅、香山汉墓陶俑展厅、石刻艺术展厅、陶瓷展厅、书画展厅和临时交流展厅等8个展厅。 踏入二楼青州历史展厅就被门口这对元代的石虎萌翻,真个是卖萌不分年纪哦,都700多高龄啦! 双鸾衔花铜镜&nbsp; 唐(618年-907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铜镜在唐代不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青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枚唐双鸾衔花枝铜镜(见下图),就是极具盛唐特点的一件珍贵文物。<br data-filtered="filtered">镜中的主题图案采用环绕式和对称式的手法,表现了一对首尾相接的雌雄鸾鸟口衔葡萄枝蔓果实,挟钮相对振翅翘尾,作翩翩起舞状。一条中间打花结,两端有连珠的长绶带,将雌雄双鸾紧紧相连。鸾鸟在民间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绶带象征寿,是吉祥之意。此布局柔美自然,充满了浪漫的情趣。 <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陶马俑、陶骑马俑&nbsp; 唐(618年-907年)&nbsp; 陶骆驼俑&nbsp; &nbsp; 唐(618年-907年) 1996年公安局移交 八思巴文铜印(下图标号1) 元(1271年-1368年)&nbsp; 1957年从废品站拣选&nbsp;&nbsp;<div>虽然我看不懂这枚铜印上的八思巴文(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但是这件文物在问世几百年后竟然从废品站被人发现,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实在让人感叹无奇不有。</div><div>“信”印(下图标号2)&nbsp; 元(1271年-1368年) 1984年张孟大王冢出土</div> “宜差所印”铜印 (下图标号3) 金元(1115年-1368年)&nbsp; 1973年东关苏方祥捐<div>铜印(下图标号4) 元(1271年-1368年)</div> 白釉褐花罐&nbsp; 金(1115年-1234年)&nbsp; 2007年王母镇李家官庄村出土 黑釉剔花罐&nbsp;&nbsp;金(1115年-1234年)&nbsp; 1977年南楼王小东捐献 木雕观音&nbsp; &nbsp;明代 木雕罗汉 铜泰山老母像 放大版,多精致 铜毗卢遮那佛像 铜毗卢遮那佛像与铜千手观音像 明(1368-1644) 铜甪端&nbsp; &nbsp;明(1368年-1644年)&nbsp;&nbsp;<div>甪(拼音:[lù ])</div> 铜牺尊&nbsp; &nbsp;明(1368年-1644年) 两京通衢。古籍“禹贡”中所记载的九州之首山东青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和四通八达的地方。所以这也就成了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建都之地。因青州历代是南(“吴都”、“建业”、“金陵”)北(“燕京”、“大都”)、两京之间唯一的省级衙门,所以朝廷便赐与青州为两京通衢的桂冠。后来易位与济南。 清道光白釉褐彩蛙形花盆&nbsp; &nbsp;清(1644年-1911年) 明代青州疆域示意图 清代青州疆域与明代时比较,小了很多。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7月21日,英军进犯镇江,青州旗兵浴血奋战重创英军,是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镇江城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公布是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恩格斯在他写的《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一面痛斥了英军的侵略暴行;一面热情赞扬了镇江守军的精神。他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1929年5月3日,为纪念在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中死难的烈士,青州各界人士联合召开大会,声讨日寇,并立此碑于天齐庙内(原青州二中)。抗日战争开始后,为预防日本人报复,附近居民将此碑推入清凉寺井中保存。1964年夏天,益都县博物馆派人将此碑打捞上来,移入馆中。 冯旭臣,开明绅士,1888年生,去世于1942年,山东益都县(现青州市)长秋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全家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在马鞍山保卫战中, 他带领女儿冯文秀、次媳孙玉兰和三个孙女一家六口坚持与日伪军战斗。战斗坚持了两天一夜,一家六口全部殉难。1946年4月,鲁中参议会与行政公署赠与冯家“一门忠烈”牌匾,以表彰其全家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青史不泯英雄事 忠烈千秋昭世人 古九州示意图 下左:亚醜铭铜钺(拼音:[yuè ])&nbsp; 商(前1600年-前1046年)&nbsp; 1965年苏埠屯一号墓出土<div>下右:饕餮纹铜钺&nbsp; &nbsp;商(前1600年-前1046年) 1965年苏埠屯一号墓出土</div> 珙从铭铜鼎&nbsp; &nbsp;商(前1600-前1046)苏埠商代墓出土 “鱼伯己”铭铜觚&nbsp; &nbsp;商-西周 (前1600年-前771年)&nbsp; &nbsp;1973年5月青州市涝洼村出土&nbsp; 普通人姜立华捐献&nbsp; &nbsp; 终于到了镇馆之宝出场的时候。先来看这个“<b>唯一</b>”——目前为止发现的明代及明代以前<b>唯一</b>一份殿试卷,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青州人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属国家一级文物。<div>这是一幅密密麻麻的小楷长卷,上面朱笔写就的“第一甲第一名”是万历皇帝御笔钦点,授翰林院修撰。在下面,还钤有楷书“弥封关防”四个字的方印。</div> 高中状元的赵秉忠,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到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担任会试同考官。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又出任江南的主考官。后升迁为侍读学士,为皇帝讲经。由于政绩显著,被擢升为礼部侍郎,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镇馆之宝之二:“宜子孙”玉璧&nbsp; &nbsp;东汉&nbsp; &nbsp;通高20.5厘米。1982年青州谭坊镇马家冢子出土。玉质温润,为整块和田玉料雕琢而成,是全国同时期罕见的大型出廓玉璧。内区饰蒲纹,并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螭虎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纽,纽中央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吉祥用语。 玉璧另一面 齐国陶文&nbsp; &nbsp;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铜提梁壶&nbsp; &nbsp;战国(前475年-前221年)&nbsp; 1976年青州市东夏镇拾甲村战国墓出土。<div>这件提梁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它的构造十分精巧。两两相连的环,穿过两侧的两个大环,环环相套,精美而牢固,并使得壶盖虽可自由开合于壶口的周围,却永远不能单独取下。</div> 东汉束竹柱。目前国内已没有这种柱子的木构实物留存,有的仅只是石刻,因为现存的地面建筑最早期是唐朝,而这种束竹柱盛行的年代早在汉代。 蟠螭纹玉璧&nbsp; &nbsp;东汉(25年-220年)&nbsp; &nbsp;1982年谭坊马家冢子出土<div>该玉璧色泽浑厚温润,碾琢精美考究。<br></div> 铺首衔环&nbsp; &nbsp;西汉(前206年-8年) 五里瀑水涧出土 “召嘉”印&nbsp; &nbsp;&nbsp;西汉(前206年-8年) 2008年五里九龙涧出土<div>篆书,白文,文为“召嘉”,推测应为西汉第三代广侯广共侯召嘉的印信<br></div> 跽坐胡俑&nbsp; &nbsp; &nbsp;&nbsp;<div>跽(拼音:[jì ]):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div>1980年发现于青州瀑水涧东侧,青石质,高3米。胡俑头戴尖顶帽,帽边饰穿壁纹,高鼻深目,尖下颔,双臂细长,仅作象征性雕刻。身着紧身袖衫,双手合拢,十指相扣,交叉于腹部,双膝并拢,两脚压于臀下,脚心向后,呈跽坐式。<br></div></div> 南燕,国祚12年,传2世2帝。公元398年,鲜卑贵族慕容德脱离后燕统治,在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政权,自称燕王;公元399年,北魏攻占滑台,慕容德率军东进攻取青州、兖州,入据广固,定为国都;公元400年,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国号“南燕”。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唯一的帝都。<div><br>南燕国疆域示意图</div>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 字玄明, 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 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开封)人,北魏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他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北魏时期,郑道昭在青州任刺史时经常来玲珑山的“通天洞”里读书,故在深山留有三处题刻。一处为《白驹谷题名》镌刻于山下西壁摩崖上。<div>另一处是在通天洞内。第三处是石碑一方,已失踪。《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div>1925年,康有为曾经到过青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造访玲珑山,瞻仰鉴赏郑道昭留在青州的无价墨宝。<br></div></div> 车饰一组&nbsp; &nbsp; 十六国(304年-439年)&nbsp; &nbsp;1997年文管所移交 石雕菩萨头像&nbsp; &nbsp;东魏(534年-550年)&nbsp; 2006年青州广福寺遗址出土 张丙惠造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nbsp; &nbsp;东魏武定三年(545年)&nbsp; &nbsp;1965年秋益都西营冠街杨氏捐 贴金彩绘石雕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nbsp; &nbsp;北魏(386年-534年)&nbsp; 1994年12月出土于青州酒厂工地,据考证出土地应为七级寺遗址。<div>该件造像高134、宽94厘米,高浮雕,石灰石质。主尊高肉髻,有硕大的头光,覆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残,右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形基座上。两胁侍菩萨束发,身着天衣,下着裙,手中持物,跣足立于从主尊下端线刻的两条龙嘴里吐出形成的莲台上。<br></div> <p class="ql-block">因文章内容较多,故分作三篇发布。</p><p class="ql-block">下篇:山东独行两周游记 —— 青州纪行 (五):青州博物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