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最近我看到一位学者对于“四清”工作的系统性阐述,深受启发,想到了大学期间自己也参加过“四清”工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四清”提出是中苏分歧以后,出于对于国内的警惕,认为中国也出现了特权阶层,有的基层政权被阶级异己分子所掌握。开始是要清理工分等,后来改成了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2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大学期间我们参加过不少校外的社会实践,包括支农劳动、生产实习、课程实习等,政治活动一般都是五一、国庆节的游行庆祝活动,以及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的集会活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4年的秋天,刚上大三的我们奉命到怀柔县黄坎公社九渡河生产大队,宣传“双十条”。</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百度一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四清运动中的“双十条”是指《前十条》和《后十条》,合称为“双十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四清运动,全称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最初被称为“小四清”,即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包括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双十条”的指导原则主要是: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教育为主,处分为辅;批判、退赃从严,组织处理从宽;抗拒从严,坦白从宽。</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当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政治教育,注重增加阶级感情,增强劳动观念,实现自我思想改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除了集中宣讲以外,我们全班同学三四个人为一个组,住到贫下中农家里。白天下地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讨论学习体会,轮流到他们家里吃派饭,晚上各小组的同学还要交流思想认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当时大队里正在排练反映阶级斗争的评剧《夺印》,打算春节前演出。演员们多数有一点戏曲表演基础,团里也有此剧的主旋律乐谱,但是他们都不识谱,我们班的王同学和我被派去教他们。虽然我们都不懂评剧,但是由于他们有基础,所以学得也很快。</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宣传“双十条”的活动一共进行了20天,我们收获很大。放寒假前我们收到演员们的来信,说演出非常成功,还表示感谢我们。</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为1963年的电影评剧《夺印》的海报——</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5年夏天,我们在二饭厅里听了介绍“桃园经验”的报告。当时天气特别闷热,室内回声很大,几位领导宣读都听不清楚,最后换了系总支的汪廷安老师(女),非常清楚,大家都认真地听完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百度一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桃园经验是王光美同志在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间,带领工作队在河北抚宁县桃园大队蹲点开展四清后总结出来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为百度“桃园经验”介绍中的插图,应是当时批判村干部的场面——</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5年秋天,刚上大四的我们接到任务到河南平顶山矿务局参加“四清”,坐火车到申楼西车站下车,住矿务局招待所,当晚许昌市说唱团为我们表演了专场欢迎晚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当时煤炭部要在平顶山搞大会战,要搞一个“煤炭的大庆”。百度得知: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实行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河南省领导为辅。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我们先在矿务局招待所培训了一段时间,学习了“二十三条”。矿务局领导孔勋、杨展、康国蕴都讲了话。</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培训期间,还有个意外的惊喜,从高中时期就写了入团申请书的我经过组织长期考验,终于火线入团了。要知道,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我一直戴着红领巾呐!</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我们班被分成好几个小组到了矿务局的下属单位,我们六七个同学分到了土建三工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三工区四清工作组已经进驻了。组长是来自解放军的邵连长,副组长是老李,还有来自特区其他系统的老任、老杜、小杨,加上我们学院的王文龙老师和我们几个同学。</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百度一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是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五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 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 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的反映,在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使少数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一九六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共二十三条。 这个文件虽然对“四清”运动中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又提出了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平顶山矿区的照片,背景应当是平顶山,我们曾爬过此山——</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在三工区,同学们分到各个班组,与工人师傅一起参加劳动,参加学习讨论。开始工作组办公和工作队员都在土建队刚刚建好的毛坯住宅楼里。后来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同学们主动提出住进工人宿舍。我们和工人师傅一样,抬着杠子沿着窄窄的坡道向上运送砖垛、水泥等建筑材料。有一次我一个人被组里分配筛沙子,没想到事后看到一期黑板报表扬我,题目是《大学生,创造筛沙新纪录》,还有具体的数字,我觉得这里有夸张。三工区的同学们还参加过一次救火行动,紧急时刻,彭同学一脚踏进小河里取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经过实践检验和组织考验,班里有好几位同学被吸收为预备党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工作组的工作是,查档案,对有历史问题的、出身不好的重点审查,外调取证;对涉及经济财务的部门进行查证,审查有关人员:对领导干部,要求他们主动交待问题争取宽大处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检举揭发……</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我们这个组有同学也参与过黑龙江、河南许昌以及平顶山相邻县区的外调。</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5年11月1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接到报纸以后,邵组长组织工作组同志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来才知道,只有《文汇报》和《解放军报》刊登了这篇文章。以后批判“三家村”、批判文化界、教育界等领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舆论、运动逐渐展开了,意味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就要降临了……</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66年1月,我们这些大学生“工作队员”撤离,放寒假了。至于我们所参与的平顶山特区、基建公司、土建三工区、矿建六队等单位的“四清”工作后来怎么样了,我们就不知晓了。</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说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