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来谈谈伟大,谈谈渔及鱼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看到:1908年,蒙台梭利的伟大是她创建了适合贫困及弱智儿童健康成长的“儿童之家”(当时她48岁)。她的这一举动和现在在我们的学校里接“差班”一样。如果不是有意所为,那就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之后,她的伟大,是她通过《蒙台梭利方法》《有吸收力的心理》《教育中的自发活动》构建起了世界幼儿教育三大体系的其中一个体系。</p><p class="ql-block"> 从蒙台梭利成长、贡献看伟大,48岁的她与晚年乃至离世后的她相比较,前者的伟大很渺小,似乎现在的每一个人都能学、能做。后者的伟大很宏伟,似乎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渺小的伟大,才奠定了宏伟伟大的基础。为了打好这个基础,蒙台梭利说:“教师的基本品质是观察和实验。观察是走向科学的必由之路。做教育,教师如果敢在谦虚、耐心、自我克制,不慕虚荣,追求真理等方面做实验。如果自己能在兴趣的强烈驱使下看到儿童的精神成长,不可比拟的伟大就会在他的身上产生。”</p><p class="ql-block"> 其次,蒙台梭利所指的渔是感觉教育。“人的最基本权利是自我感觉培养的权利,他不受压抑,不受奴役,能从环境中自由的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实现符合个人实际的个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实施感觉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在儿童的触觉(动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在思想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以思想为例,“在思想上下功夫,培养智力,就得培养儿童分门别类的区分、分类能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或局限性。智力通过相似的注意力和内部意志的行动,提取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意向的联想,并将这些意象置于意识的前缘。”“生活的一个奇妙现象就是如果没有限制就无法认识事物。”“人和人之间拥有相同认识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拥有一样的认知和理解。”“毫无疑问理解和研究别人的推理与自己进行推理有本质的区别。”“学习别人的东西,让头脑有条不紊,比在一个房间里,把堆积如山的垃圾实物进行分类安排更有价值。”“别人想把一件事的解释强加于我们去理解,与我们自己主动去理解,两者完全不同。”“头脑开窍是一个伴随大量情感的积极理解的富有创造力的现象。”“教师智力上的进步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天才是砸碎锁链,保持自由,征服人性标准。”“培养孩子们天性的方法是沉思。因为没有其他方法能够使他们如此持久的专心致志。”“儿童经历了沉思锻炼,才能乐于安静学习。”</p><p class="ql-block"> 很显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是学生自己进行感官锻炼并发展其感知能力的事。实施感觉教育,教师在尊重儿童感官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期感官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重复能力、规范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感官的传授、管理和养育能力(包括爱的能力,赏识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关注第1次的能力,做榜样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能力,适当惩罚的能力等等)。就是蒙台梭利针对《教育中的自发活动》而开展的感官教育。在这里,如果说。一个人通过学习掌握了300首诗是得鱼的话,针对自己感官所开展的教育就是得渔。蒙台梭利所实施的是得渔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读懂《教育中的自发活动》,“我们不能为塑造孩子独特的性格、智力与情感施加直接影响,却应该在精神的生与死方面体现出职责与关心。”“我们认识到了成年人的权利,却没有认识到儿童的权利。”“3~4岁儿童所表现出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在历史的记载中找不到任何相似的人。”“意志是行动的指南,需要通过行动加以训练。”“儿童肌肉无力就会丧失意志力。而意志力薄弱的儿童,常常呈现出呆呆地坐听或假装在听的样态。”“堕落者在萌发犯罪动机、在背叛一贯的情感、在失足之前,在放弃一切能使人的行为高尚的信仰之前,都表现出懒惰和不能持之以恒工作的特征。”“儿童的专心致志和废寝忘食,能使他成为一个坚定不移、有个性、具有人类所有优秀品质的人。”“谁都知道决定是脑力劳动。用脑去劳动,意志薄弱的人会像避免一件令人厌烦的事一样,竭力避免去做选择。”“意志的形成与生理结构中肌肉的协调、运动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互联系。” </p><p class="ql-block"> 从正面,坚持按上面的要求做,就是得鱼与吃鱼的过程。如果不这样,孩子为了自我发展去触摸某种东西,我们就对他说“别碰。”他到处跑是为了走稳当,我们去喊别“跑”,他问问题是为了得知识,我们去回答“别烦人。”“我们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做,却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思想成长,这样就会毁了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毁孩子,帮助孩子成长,90%以上的人享受孩子吃鱼的快感。10%不到的人舍得花时间、精力与金钱与孩子编织渔网。</p><p class="ql-block"> “编织渔网,授之以渔,”观察、实验背后的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编织的幼儿教育的“渔网”。学习和学会观察与实验,蒙台梭利给出了这样的观察指南。</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的专心致志要关注开始的时间及长短。</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所做工作的项目与种类,要关注儿童在这个项目上坚持的时间,行动的快慢,重复的次数。</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专心工作时的样子要关注其特征。</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一天做了多少事?每件事做了多久时间?要关注记下并比较其量的大小。</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自觉用功的年龄、时期及时长,要关注父母和教师所能提供的帮助。</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进步的欲望,要关注好与坏,缓与急,能与不能。</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做工作的顺序及选择?</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在外部刺激作用下的忍耐程度,要关注儿童的情续和潜能。</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被干扰后注意力的分散情况,要关注科学的方法与流程。</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行为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观察儿童无序状态下的无序行为,要关注周围环境。</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在有序行为建设方面的喜悦转换、平静友爱的间隔及在同伴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要关注情商的变化与提高。</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的愿意与顺从,要关注他何时努力介入别人的活动。</p><p class="ql-block">观察儿童何时顺从召唤、服从命令,要关他从何时开始热切而高兴的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获了这样一个指南,无论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相信都能收获很好的育儿效果。</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2024年8月4日下午4点),我带领大家“一天读懂一本书,一天看透一个人”的读教育名著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p><p class="ql-block"> 总结我带领大家读书的目的,一是把大家带上学习读书、学会读书的道路;二是希望大家能够收获学习读书、学会读书的能力;三是希望大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种能力,四是希望我们的课堂未来奔能力而去,直接通过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提升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提升学生求真、至善、唯美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 老师“学而不厌”,方才有能力“诲人不倦。”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能力和水平从老师迁移到学生那儿去,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自动自发、自觉自律地去求真、至善和唯美,就是我所畅想的未来学校教育的景象。这个景象如果用4个字表达叫小先生制,如果用5个字表达叫新小先生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