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 大美陕西-黄帝陵 壶口瀑布 北京知青旧居

嘉言懿行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餐,乘车前往黄陵县,参观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陵、轩辕庙》。导游兼司机,一路上讲述着黄帝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所以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经他居住于轩辕之丘,所以又号轩辕。黄帝为何称为黄帝呢?因为黄帝崇尚土徳,土的颜色是黄色,所以称他为黄帝。</p><p class="ql-block">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原有两大部落,一个是炎帝部落,一个是黄帝部落。在中原的东方有东夷,南部有蚩尤,蚩尤为了争夺中原地盘,他大败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求救,炎黄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经过涿鹿一战大败蚩尤。但是后来炎帝和黄帝之间又为了争夺中原地盘,两家兵戎相见,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从此归于黄帝。我们华夏族的主体就是炎黄部落,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一生一定要来一次的地方。这里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它就是轩辕黄帝的陵墓,它是分为轩辕庙和黄帝陵两个景区,而且这里是历代王朝祭祀(黄帝)国祭的一个场所。</p> <p class="ql-block">殿前广场有5千块天然的河卵石,象征着华夏5千年。</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背山面河,脚下的这个水池叫印池又叫龙池。</p> <p class="ql-block">印池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轩辕黄帝为了治理洪水,曾在此铸印治水,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这一伟大功绩,人们便在黄帝陵附近修建了印池,并将之与黄帝陵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远处这座山就是桥山,桥山三面环水,这条河叫沮水,正是因为站在山上往下看,这座山就像一座大桥一样,所以把它称为桥山。</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从空中向下俯瞰就像一条龙。</p> <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刚好处于龙尾的位置,被称为龙尾道。龙尾道是由九十五级台阶所组成,象征的是九五至尊。</p> <p class="ql-block">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黄帝陵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因此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占地约9.33公顷,庙院长140米,宽84米。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p> <p class="ql-block">登临庙院山门,庙门正上方悬挂石匾“轩辕庙”三字,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古柏16棵,最珍贵的当属“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树高19.5米,地围11.6米,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约5000年,为古柏之冠,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中华第一柏”。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评为“中华名树”;2018年中国最美古树遴选委员会评为“最美古树”;2023年全国“双百”古树名木推选活动中,手植柏被评为“最美古侧柏”。黄帝陵古柏群被评为“最美古树群”。</p><p class="ql-block">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p><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昭示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黄帝手植柏的左后侧有一块巨石,因石上的纹理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这块石头也被称为“夸父追日”石。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想把太阳摘下来,就追着太阳跑。奔跑中,他口渴喝干了黄河和渭水,最后渴死在路途上,其手杖化作了桃林,身躯化为夸父山。</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为祭祀者整理衣冠、平静心情、准备祭品的场所。凡来轩辕庙祭拜之人,要在此稍作停留,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检视祭品,消除杂念,满怀虔诚、崇敬之心,缓步进殿,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穿过诚心亭,左侧立有4通石碑,前面两通分别是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以后,由特别行政区的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华亲笔所题写的碑文。后侧中间的这通碑刻,是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时候所立的一通纪念碑,旁边的这通碑刻是台湾光复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之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1946年在台湾回归一周年之际,台湾岛的同胞为了表达自己回到母亲怀抱的急切心情,便组成一支致祭团来到黄帝陵祭祖。代表团到达了陕西耀县时,因下了一个月的连绵大雨,道路被冲垮,于是,他们就在耀县朝着黄帝陵的方向,举行了遥祭,就返回台湾。委议会的帮助下,当年代表团成员的子孙后代又重新组织了一支致祭团,携带着祖辈们当年的那篇祭文,于60年后的同一天来到了黄帝陵前,在陵前宣读了祭文,随后将这篇祭文刻石,立碑于此。</p> <p class="ql-block">碑亭,系重要碑石陈放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存放石碑四通。分别为孙中山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做的《黄帝赞》;毛泽东在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蒋介石1942年冬题写的“黄帝陵”;邓小平1988年题写的“炎黄子孙”。大气磅礴,令人荡气回肠,堪称历代祭文中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祭词碑</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题名碑</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祭文碑</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词碑</p> <p class="ql-block">碑亭的东侧有两个连着的拱形顶石碑,是民国时期中部县知事程寿筠题写的“轩辕庙”与“文明之祖”石碑。</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西面是仿古回廊式碑廊,内有记录着历史帝王致祭黄帝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以及重修碑记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北宋仁宗给黄帝陵下达的种植柏树的圣旨、元朝泰定皇帝颁发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明朝嘉靖皇帝下令,免除黄帝陵庙赋税的谕旨、以及清朝康熙皇帝亲笔用满文写的祭文等等。</p><p class="ql-block">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p> <p class="ql-block">碑廊对面立着江泽民与李鹏的两通碑刻。</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对脚印就是黄帝的脚印,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这对脚印是当年在黄陵附近叫作周家洼的地方发现的,经过考古专家考证之后,这对脚印是汉代的文物,是汉代时期人们表示对黄帝的敬仰而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会流泪的那棵柏树,它的名字叫做汉武挂甲柏。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北征匈奴,从朔方回长安的时候,路过黄帝陵,来到黄帝陵祭祀拜谒黄帝,当时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他就把他的铠甲挂在了这棵柏树之上,由此可见,树龄至少也有两、三千年以上。这棵柏树每年到清明节前后,树干上会渗出汁液,在阳光照射之后就如同人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黄帝不仅是英雄,而且他是集智慧于一身,在历史上人们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以及他的妻子,还有他的大臣造舟船、制衣冠,务蚕桑以及制作医书,包括定音律、还有造文字、制造彩陶等都与黄帝有关,包括民间的法律典籍以及制度都是黄帝时期所创造的。黄帝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把他称为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占地282平方米,面阔7间,进深3间。</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字体铁画银钩,钢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放大刻制而成。</p><p class="ql-block">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山西富宁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饰以“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四灵木雕拱围。</p><p class="ql-block">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两位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3万余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在这里可以容纳五千人同时祭祀。</p><p class="ql-block">这个祭祀大院是在2004年建成的,建成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在这里举行一次国家级别,对轩辕黄帝的大型公祭活动。</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面,左右两边对称的这个建筑叫做三出阙,阙在中国古代是陈列在寺庙、陵墓,还有皇宫之前的对称建筑,三层是规格最高的,只有在天子和皇帝的陵墓之前才可以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台阶的两侧摆放的青铜器叫作铜簋,两边总共有8件。这是根据《周礼》规定的国家最高祭祀等级“九鼎八簋”布设的。</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的上面左右两侧是9对青铜牛鼎。9鼎8簋是中国古代天子礼制的象征,是祭祀礼仪当中规格最高的一种祭器,只有天子和皇帝才可以享用。</p> <p class="ql-block">56面黄色仪仗旗飘扬在广场两侧,有“太常”旗、“黄麾”旗,还有龙旗、门旗、日月旗、五星旗、风雨旗、雷云旗、五岳旗、二十八宿旗和猛兽猛禽旗等。还有兵杖8对。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杆顶上高3米、宽2米的“太常”旗,旗面上绘有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虎和祥云波涛。这是最高级的仪仗旗。</p> <p class="ql-block">这些旗帜象征着黄帝统治下的疆域,也意寓56个民族共尊轩辕黄帝。而10面猛兽猛禽旗则象征着黄帝麾下的氏族军队。</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侧的这口钟叫做龙魂钟,它对面盖起来的是龙威鼓,每年清明公祭的时候第二项仪式,就是击鼓鸣钟,钟敲九响,九九归一,九州一统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龙威鼓,鼓鸣34响,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34个省、市、自治区,也包括台湾在内。</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是用黄帝的名字来命名的。黄帝姓公孙名轩辕。</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在祭祀广场的北端。在高六米的三层石头台阶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殿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书“轩辕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殿是由花岗岩材质修建而成,整个祭祀大殿,包括祭祀广场,全部都是由中国工人院的院士张锦秋女士所设计完成的。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p><p class="ql-block">地方指的大殿的基座,四周是没有墙外围隔的,而是由36根石柱围合而成的,一个边长40米乘40米的正方形空间。屋顶从外面看,呈覆斗状进去之后,在顶部的中央上方,有一个直径为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是取古人天圆地方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殿的地面上采用的是青、白、红、黑、黄五种彩石砌铺而成的。隐喻的是传统的五色土,象征黄帝他恩泽祖国大地。</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低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p> <p class="ql-block">黄帝石像背面,雕刻着五帝史记、五帝本记当中,对轩辕黄帝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去黄帝陵,说是要上300级台阶,很辛苦。再则,正值中午,饥肠辘辘,体力欠缺,最终放弃。留下大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午饭吃的是炒鸡拌面,类似新疆的大盘鸡,是陕西的特色面食,很好吃。紧接着来到壶口,这边的天气晴了。</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东临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侧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为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今天的黄河壶口瀑布水流不大,水若大,这个地方都是水,这里是水流大小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延安段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被誉为“黄河之怒”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景区包括黄河文化、人文历史、地理风貌和地质奇观等。</p> <p class="ql-block">游览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黄土交相辉映,加固和高山相互衬托。</p> <p class="ql-block">壶口祈福文化-龙腾壶口</p> <p class="ql-block">母亲河祈福长廊,长廊上挂满了游客在这里祈福的许愿牌。</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石刻</p> <p class="ql-block">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口,故名为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奔腾不息的黄河,从300米宽的河面骤然收缩为50米,滔滔黄河倾泻而下,气势如虹,声如雷鸣,真的能听到黄河在咆哮。</p> <p class="ql-block">激流溅起层层水花,水雾腾空而起,弥漫整个上空,这就是“水底生烟”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此景下,李白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水雾弥漫在奔腾的黄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溅起的水雾弥漫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就是壶口瀑布独有的“壶口彩虹”。今天我们有幸欣赏到了这一独有的“壶口彩虹”景观。(也许阳光不太充足,彩虹也是浅浅的,很不容易拍照。)</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这个黄河上最壮观的瀑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雄伟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美女戴上红头巾,穿上花棉袄,坐在毛驴上,活脱脱一个新媳妇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陕西小伙当导演,提供道具-长杆烟袋,还兼着摄影师,排出的照片肯定错不了。</p> <p class="ql-block">将进酒·君不见 唐 李白</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p> <p class="ql-block">诗人李白以豪迈气势的《将进酒》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中表现了李白的自信和豪放,同时也有对人生苦短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李白的诗歌创作常在醉酒时进行,他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壮丽奔放的特点,被誉为“谪仙人”。</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沉浸式漫游体验,要收门票的,不知多少钱。据介绍:采用4维屏幕、多媒体互动,运用声、光、电多维手段,深入挖掘母亲河,特别是壶口旅游、黄河保护、文化传承等内涵,不仅360度全视角揭开地区特色奥妙,而且让人们真正体验并享受黄河独特魅力所带来的新奇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壶口斗鼓滋生在鼓舞之乡的陕北高原上,起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镇。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彪悍威武,气势磅礴,威猛刚烈,变化多端等特点。在陕西民间堪称是传承悠久,形式各异,种类繁多,其普遍特征是以鼓作舞,边鼓边舞。陕西的鼓舞,大都具有秦汉古韵。</p> <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场洪水袭击了高原,人们都住到树上去了。大禹降伏了恶龙,将皮蒙成了鼓,人们打着鼓送大禹去远方继续治水,这也许是壶口斗鼓与大禹治水相关的最好注解。</p><p class="ql-block">又有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怀抱济世拯物之心,奋力擒拿它,附近百姓纷纷赶来,在岸边的龙王辿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p><p class="ql-block">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壶口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场地,今天没有看到任何演出,尤其是斗鼓的鼓舞表演,又是一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1997年首次驾车飞越黄河就发生在这里。为了向即将到来的香港回归献礼,一辆白色跑车从汹涌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上空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成功实现了飞越黄河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景观娱乐用水区规定</p> <p class="ql-block">从壶口出来,没多远就到了今晚的住宿地,有点农家院的感觉。院子大大的,很干净,大树下摆放着几套桌椅,打牌、喝茶、聊天、吃饭都可以。</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这孔窑洞里,今晚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这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窑洞很宽敞,高高的洞顶圆圆的。配有独立的卫生间,有坐便,还有淋浴可以洗澡。卧室配有电视机、空调,睡觉是个炕,有点硬,找老板又要了一床被铺上。这里气温比西安低,很舒适,也不用开空调。</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位于延安市宜川县高柏乡羊家庄村袁家知青院。这里离我们的寝室不远,放下东西我们来这里转转。</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北京籍朱子萍、朱立英、姜丽萍、鄂常山、赵共伟等五名知青上山下乡来到杨家庄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为了改善知青生活条件,全村社员在此修建土窑洞六孔以供知青居住。</p> <p class="ql-block">牛</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是建在一座山的截面上,十几孔的窑洞,齐刷刷地顺着山势走向呈弧形排列着。这就是当年知青挥洒青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旧居的墙上到处都是当初的红色标语、红色语录和图片,鼓舞人心的同时,又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知青年代。</p> <p class="ql-block">墙上还保留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五名知青在这里一起与社员坚持双六点、早出晚归、靠吃苦进步、凭工分分粮、积极投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村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友谊。</p> <p class="ql-block">窑洞的门口边上感觉是淳厚的陕北农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间窑洞的窗户上还都悬挂有玉米、南瓜、胡萝卜、苹果、大蒜等农作物和水果。</span>门上都挂有颜色很夸张的花布帘,窗戶的小格子是用麻纸糊着的,处处透露着浓郁的陕北风情。</p><p class="ql-block">进入一间挂有红布帘的房子,房顶上挂着红色的喜字拉花和红色的绣球,床上红色的铺盖叠的方正有型,这是知青在这成婚的新房。有的房间里还摆放着织布机,还有些农具,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干农活的一个场地,毛驴拉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感非常浓厚。</p> <p class="ql-block">这是陕西特有的斗鼓,在手机上看到过这个院子里的鼓舞表演,男女齐上阵,很是振奋。</p> <p class="ql-block">“演员”们刚表演完鼓舞-斗鼓,手上还拿着各自的乐器,鼓、锣和镲。打出万岛排空之势,敲出千雷震地之声。</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风味的奏乐中,“演员”们欢快地舞起来。很有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缘木思本 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知青返城后,所住的窑洞出现了坍塌现象,为了保护知青旧居,村民自发进行维修,使得知青旧居得以保全,也留住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上山下乡的岁月已成为往事,但记忆却从未抹去。</p> <p class="ql-block">如今知青已不在,这些窑洞却还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时间记住了那些奉献青春的岁月,更记住了一辈人的经历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晚餐我们要了一条2斤多活的黄河鲤鱼,很鲜的。</p><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结束,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