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画雕塑院建院 30 周年系列艺术展

微笑俱乐部

<p class="ql-block">江苏是20世纪中国油画、雕塑艺术引进与发展的重镇。</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点,而且是徐悲鸿创办中央大学艺术科播种写实主义油画、雕塑的艺术学园,更是上海美专历经新中国院系调整迭变为南京艺术学院聚合沪、宁、鲁三地油画雕塑文脉,倡导兼容并包学风的高等艺术学府。1960年,江苏省美术陈列馆正式更名江苏省美术馆,这不只意味着新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的起步,也表明以美术馆为展览机制而融汇成一个新的美术创作机构—油画组、雕塑组的产生。其时,美术馆集合了一批在油画、雕塑领域具有创作能力的青年艺术骨干,并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全国、全省重大美术创作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所熟知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大型雕塑、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群雕以及一些入选全国性美展的油画名作,都有这两个小组艺术家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会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艺术家们无形之中都受到六朝文化那种“中得心源”的美学观念影响,从西方引进油画、雕塑所建立的再现性艺术逐渐在此形成一种内驱力,“气韵”与“风度”也始终成为江苏油画、雕望一种深层的本土化审美理想。</p><p class="ql-block">1991年,江苏省美术馆将这些油画、雕塑创作人员合并组建了江苏油画雕塑工作室,开始以较为整体的学术实力凸显了他们在江苏油画雕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3年5月,经江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了江苏油画雕塑院。</p><p class="ql-block">江苏是 20世纪85新潮美术的策源地之一,在那个需要新的文化艺术思想来冲击和解构僵化艺术的时代,江苏艺术新潮涌动,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不惜引借和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理念和创作模式来抒发他们对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渴求与感奋,但这种疾风暴雨式的、消化不良的艺术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油画、雕塑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本已生成的文化根脉。脱离现实的自我表现,缺乏生活温度的观念更新,也使油画、雕塑走向了另一极端化的发展道路。江苏油画雕塑院成立之初,秉持回到生活、开阔视野的艺术理念,他们一方面以“世界屋脊画展”为创作课题,先后多次组织艺术家深入青藏高原和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采风写生和创作研讨的基础上,深耕艺术的现代转化,完成了一批描绘壮丽高原的人文景观、反映边睡民族风情和江苏本土淳朴民风的油画、雕塑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将包括这些作品在内、极具个性追求的画作推向海外,把表现人文江苏和高原生活的“江苏油画展“推向世界艺术舞台,从而凸显了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中国油画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首届“江苏油画雕塑院院展”始,先后持续举办数届“江苏油画雕塑院院展”,并以江苏油画雕塑院为学术平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油画展和雕塑展:“江苏艺术沙龙邀请展”“辉映•70—中国油画名家精品展”“江苏油画雕塑院名家邀请展”“与共和国同步</p><p class="ql-block">—江苏油画70年巡礼”等,创立或参与创办了“江苏省油画展”“江苏省雕塑展”“江苏省壁画展”“画忆江南—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悲鸿风度—首届油画双年展”等。其中,连续举办12 届的“江苏省油画展”则从第六届开始不断增加学术的策划意识,为此后每届江苏油画的发展寻找新的学术突破口;“画忆江南—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主要以长三角为地缘油画考察范围,探讨了当代多元油画发展中江南油画独特的地缘艺术风貌;而“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是新时代江苏油画雕塑院自主创立的全国性的双年展品牌,它以“悲鸿风度”为主题,坚守徐悲鸿倡导的现实主义精神,努力拓宽中国当代油画的多样发展。这个品牌的创立积极推助了全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也使江苏油画雕塑院具备了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江苏油画雕塑院的雕塑家们在探索现代架上雕塑的同时,还于1995年创作了徐州准海战役总前委群像、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大型户外纪念碑式雕塑,并尝试在扬州生活小区、无锡度假村创作小型园林雕塑,参与南京新街口孙中山像的征稿评审工作,并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二期浮雕工程,以及昆山、淮阴、武进、靖江、江浦等地的雕塑组稿、提供雕塑方案等。</p><p class="ql-block">江苏油画雕塑院建院 30年形成了三代艺术家的梯队结构凸显了跨越新世纪传承与拓展的完整艺术风貌,对江苏全省油画、雕塑创作的整体发展繁荣发挥了聚合学术力量、促进本土化探索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江苏油画雕塑院这三代画家的迭变,也浓缩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江苏油画在经历85新潮美术的洗礼之后呈现出的多元格局。如何从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樑等业已形成的油画学脉,乃至从苏俄现实主义油画传统中,植入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始终都是江苏油画探索的本土化与现代化路标。这便是江苏油画雕塑院试图通过聘请院外更多画家,形成江苏整体油画学术聚合力量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同时,江苏油画雕塑院的建立,无疑也聚合了江苏雕塑家、壁画家的专业团队。从“20后”的王木东、林士岳、凌环如、冯一鸣、柳家奎,到“30后”“40后”的戴广文、范保文、保彬、张祥水、阮雍崇、谌硕人、杨扬、王加仁,再至“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张静、徐建明、孙盛银、沈建国、徐诚一、周阿成、朱智伟、陈亮、任艳明、尚荣、尹悟铭、王超、王占峰和任波等,江苏油画雕塑院建院 30年,通过外聘汇集的雕塑、壁画艺术家几乎覆盖了新中国以来江苏雕塑、壁画艺术的主要创作力量。</p> <p class="ql-block">油画和雕塑是中国现代美术引进外来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品类,相比于传统中国画那种较局限于文人阶层的绘画,这些美术品类更具有现代文化所倡导的大众性与公共性。因而,油画和雕塑也无疑是中国美术进行现代性转型的有力艺术载体,而其传入中国所进行的本土化与现代化,正是这些外来艺术获得艺术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过程。江苏是中国油画、雕塑引进与播种的重镇,在长三角形成的“品字”形的西学结构中占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方位。虽然,江苏众多艺术学府不乏较多的油画和雕塑专业教育,并为江苏油画雕塑艺术事业输入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但作为专业创作机构,江苏油画雕塑院却起到了凝聚中心、聚合力量、再出发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江苏油画雕塑院建院 30周年,为江苏整体油画、雕塑事业在世纪之交艺术多元格局中如何走自己的路,形成江苏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发挥了凝聚与引领作用。而其最鲜明的艺术风貌仍深刻地指向了长三角独特的,由悠久的文化历史铸就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屹立于南京城郊田野的六朝石雕,仍在无声地浸润着油画、雕塑的本土化路向,也形象地诠释了并非写实的艺术如何能够回归内心,如何在具象之中体现“画外之意””象外之韵”。江苏油画、雕塑所崇尚的灵秀雅逸,或许都与这方土地上一以贯之的“精致清发,涓美轻柔”的美学理想相连通,由此才不断形成意蕴幽远、妙象丰约的江苏油画、雕塑的神采与风韵。其实,正是这种美学品格的追求,才鼓终塑造了这方土地上最独特的油画、雕塑艺术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