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鉴赏是一种自我修养

林道淡

<p class="ql-block">  “真假鉴定”是当代收藏界流传最广,且毒害最深的一句江湖传言,只要是当代收藏人,没有人不被这四个字毒害过,至今它依然在继续毒害着无数人,凭借对“真假鉴定”这四个字的态度,完全可以判断出一个人对收藏品的感知能力和认识水平。虽然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比较偏向于保守,但是在保守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比较重视知识更新,因此在成语中就有了嘲笑思维比较古板,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人是"刻舟求剑",做事比较刻板的人也被称之为"一本《通书》读到老"。当前我国收藏界就有很多"刻舟求剑"和"一本《通书》读到老"的人。国内古玩收藏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个阶层的收藏人越来越焦虑不安,一个辩论多年的话题依然还在困扰着这个群体,那就是真假辨别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很多古玩市场很多年,也困扰了不少收藏家很多年,现在是否还需要继续关注这个话题,成了收藏界的一个新的话题。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可以明显看到这个分歧,有一部分收藏家认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不想继续谈论收藏品的真假,另一部分人则是一直在非常热衷于辩论收藏品的真假问题,孰是孰非,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不得不直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收藏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圈子,它不从事生产,但是有属于他们的物品,它也不是商人,但是也与商人一样做买卖,只不过是收藏圈子里面的买卖更为灵活,几千年前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至今仍在收藏圈子里面流行,它对进入这个圈子的人虽然没有身份限制,但是能否顺利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收藏家,却要面临着一定的条件制约,目前这个圈子有很多人都将面临着严苛的升级淘汰出局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收藏圈子的初级阶段,由于前面有几十年的收藏文化断层,因此大家进入这个圈子的起点基本上是一样的,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也就是最初级的真假辨别问题,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器物的认知能力主要依靠直接的个人经验,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对器物的真假辨别能力,未必比得上一个斗大的字也认识不了一箩筐的农民。因为有些器物可能是农民在挖地的过程中遇到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器物是什么,但是他们至少可以知道这是老东西。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积累,收藏界的总体水平已经提高到一定程度,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很大的水平差异,在一部分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人眼里器物的新老问题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在另外一部分文化素养比较差的人依然还在辨别器物的新老问题上出不来。特别是文化素养比较丰富的人很快就成为后来居上的态势,使得一些入行相对比较早的人产生了失落感,因此这部分人依然抱着真假问题不肯罢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圈子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圈子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最终还是要被淘汰出局,在收藏界更是如此。收藏是一项历史文化传承活动,它是为文化人准备的,面对一件古代艺术品,收藏家需要的是能够在还原历史时,具备跨越时空的想象能力和与隔着时空对话古人的能力。这就需要收藏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没有文史知识基础的人无法展开自己的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因此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就只能长期停留在器物的新老和真假辨别层面,如果大家不再关注新老真假辨别问题,这些人将在这个圈子中就会永远失去话语权,最终他们只能被淘汰出局,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如果要想在这个圈子里面继续混下去,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史知识。另一种选择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在圈子中的原有的影响力,让所有人都停留在低层次的争论中,不让别人跳出真假辨别这个层面。文化素养和文史知识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年事已高的收藏人来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很多人很容易就会下意识地选择了后者。</p> <p class="ql-block">  一个圈子的发展需要一部分人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不可替代的,收藏是一种资产投资项目,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活动。收藏品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市场价格,关键在于它本身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如果收藏品本身没有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它们也就不会有收藏价值,因此也就没有人愿意花钱收藏它们,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市场价格。由此可以看出收藏本来是文化人的事情,其他人只是临时瞎打误撞一头扎入了这个圈子,因此在圈子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圈子提升的垫脚石和牺牲品,这个过程似乎很残酷,但是这是一种圈子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那些无法及时提升自己的人,不论他们是多么的不情愿,也不管他们是多么地努力阻拦,但是他们谁都无法阻止客观规律的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 收藏人不是不在意真假,而是他们要追寻的答案远比真假二字更为复杂和艰深,在大量的流传信息已经丢失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把有限的信息链接起来,比如地摊上雕刻有文字的一块玉片,它很可能是汉代甚至是春秋战国时代某个古墓中的王公大臣身上的金缕玉衣上的其中一片,这套金缕玉衣可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被人为拆散了,而且其它的玉片可能已经被用来磨成了纽扣或者是别的什么物件,谁还能够拿出证据来证明它的真假?如果我们纠结在这件东西的真假上,有意义吗?这个工作绝对不是一句真假就能解释的了的,更不是几个小学生能够领会的。但是如果我们对收藏品的认知能力长期停留在辨别真假中,那么古董艺术品收藏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辩别真假只是收藏界的入门教程,不是艺术品收藏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长期处在这个入门层面上停滞不前,说明我们这些国内收藏家都是没有出息的一群人,收藏家的社会价值将会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所否定,最终导致整个古董收藏彻底陷入行业性危机。</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进入收藏圈子当作一个一辈子的学习过程,那么纠结真假就是小学生一年级的识字阶段,读书过程中识字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只在小学一年级学识字,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你不可能有什么长进了。不要因为你们自己没有完成小学一年级课业就要求你的同学们都陪你一起留级,让别人陪你继续在小学一年级读一辈子,如果这样的话各种高级别的学校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因此我想奉劝一些天天都在对别人的古董收藏品断新老和说真假的人,别再给别人添堵,给自己找没趣了。不是别人不重视真假,而是你自己不会学习,认知能力无法得到与别人同步提升,别人手中的课本你已经读不懂了,人家不愿意再跟你叨咕那些初级阶段的东西,你就别再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如果自己不愿被整个圈子抛弃,你们还可以找一些对古董收藏鉴赏知识尚未入门的朋友,教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收藏知识基础普及课程,这也是一种对收藏事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藏是以物鉴史的一种复杂的史学研究过程,把离开了原藏地后流落到民间街头巷尾的老东西进行历史还原论证,试图填补史书记载中的空白,它的艰难程度比遗址考古工作要复杂很多,这些收藏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绝不是一句真假所能够概括得了的,但是这才是收藏真正的魅力所在,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有挺高的门槛,没有相当程度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不行。古董艺术品收藏谁都可以玩,要想成为合格的收藏家,则需要有足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丰富学识资本,不过首先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从古董艺术品身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如果自己不是想提升自我,最好的方法就是撒手离开,别成为这一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的阻力,提升自我是少数人的自我修养,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上很多著名收藏家都是从想挣大钱为目的开始,最终以不挣钱甚至倒贴钱的方式结束,中间需要的是完成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不会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是动物,做人都需要懂得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别天天在别人面前鉴定古董艺术品的真假,这只能表明你自己还是门外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