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癸卯年正月十六日,黔東南凯里摆仰苗寨舉行了一場别開生面的“鬥鷄”活動。場面堪稱火爆,至今影响深刻。摆仰苗寨爲黔東南特色村,苗族風情神奇古朴,原汁原昧,吸引無数中外游客來此觀光考察,其中“鬥牛”與“鬥鷄”最讓人心嚮神往。是日,我們自駕來到摆仰苗寨,在拍攝鬥牛節目後,又拍攝了鬥鷄全過程,收獲满满。</p> <p class="ql-block"> 摆仰苗寨的“鬥牛”與“鬥鷄”兩大特色娛樂,名满黔東南。牛,體大力壯,威風八面,出場角鬥,力貫千斤,氣吞河山,嚮来受人歡迊。而鷄雖體小精干,鬥起來怒發冲冠,其狠勁亦望而生威。二把鷄爪如匕首般锋利,跳躍勝挪,揮舞着的鷄爪,招招致命。两鷄相鬥,鷄毛满場飛,所剩無幾,成赤膞鷄一只。鬥到你死我活時,往往全身鮮血淋漓 ,惨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 據資料介紹:鬥鷄有很長的歴史了,世界各地幾乎都有鬥鷄的娛樂傅統。鬥鷄在我國是一個民間娛樂活動 。據考證有2800多年的歷史。最早見於《左傅·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鷄鬥,季氏介其鷄,郈氏爲之金”,就是說季平子將芥末撒在它的鷄翅膀上(或云以胶漆其羽毛,使之类似铠甲),郈昭伯在他的鷄距扎上金屬刀子,以利戰鬥。</p> <p class="ql-block"> 鬥鷄《全唐詩》提到“鬥鷄”一詞有50餘處,其中把“鬥鷄”与“走狗”或“走馬”連用或對應的就有近10處,這項運動賭博性質明顯,後代總是和不務正業聯係在一起。《神鷄童謠》寫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鷄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p> <p class="ql-block"> 鬥鷄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鷄、走犬。”《史記·袁盎晁错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随行鬥鷄走狗。”寒食鬥鷄在魏晋時尤盛。</p> <p class="ql-block"> 資料說古代清明盛行鬥鷄游戲,鬥鷄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鷄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鷄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鷄,連皇上也參加鬥鷄。</p> <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說,鬥鷄在唐朝時不光在民間有着大量拥趸,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王公貴族們不光要比金錢權利,有時還要靠鷄爭口氣才行,甚至於因爲鬥鷄而引發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鬥鷄還有很高的技術要求,要靠平时的訓練,其訓練方法可歸結爲以下14種手法,即:攆、溜、轉、跳、推、拉、打、抄、搓、掂、托、揉、絞、扰。鬥鷄長後后,第一次初鬥,不宜太長,一般十五分鍾即可……培訓一只眞正有戰鬥力的“鬥鷄”也是非常不易的,有相當的技術含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