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东北边陲,有一座充满魅力与历史厚重感的城市——绥芬河,而其国门景区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今年七月二十一日,笔者夫妇俩满怀兴致来此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国门景区是一个集历史回顾、休闲游览、文化交流、参观纪念等特色于一体的地方,无论是感受边境的庄严、了解历史文化,还是欣赏独特的风景,都能给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它不仅是绥芬河市的重要地标,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和对祖国的自豪之情。</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我们踏入绥芬河国门景区的那一刻,就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宏伟的国门矗立在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蓝天白云下,它显得格外高大威严,那是祖国主权的象征,也是民族尊严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沿着景区的道路前行,微风轻拂,带来边境特有的清新气息。中俄界碑静静地立在那里,庄重而神圣,它见证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我轻轻地触摸着界碑,感受着那冰冷的石头传递出的温热,那是无数戍边战士(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也是黑龙江边防的其中一员)用热血与忠诚铸就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以“嘎丽娅”命名的面包房,由嘎丽娅餐厅延伸而来。说到嘎丽娅,在绥芬河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位英勇的和平使者。当年,她为了劝降日军,勇敢地走进敌人阵地,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英勇无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对和平的坚定追求,成为绥芬河的不朽传奇,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她的故事容待后叙)。</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嘎丽娅,绥芬河政府和人民在和平广场上建立了嘎丽娅雕像,相关人士也建立了嘎丽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在绥芬河的历史中,还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1945年,苏联军队向聚集在绥芬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然而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和佳浸磨街长为首的150名日本百姓躲到了天长山要塞中负隅顽抗。天长山是日本关东军对阵苏联的东部防线,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要塞易守难攻,苏军几次进攻都失败了。为避免要塞中的150多名无辜日本百姓受战争波及,苏军决定找一个懂日语的人去劝说日军投降。这时,精通汉语、俄语和日语的17岁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挺身而出。她临走前对母亲说:“妈妈,红军军官让我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去劝日军投降。”嘎丽娅的母亲虽有不舍,但嘎丽娅很镇静地安慰道:“不要紧的,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p> <p class="ql-block">嘎丽娅与15名士兵举着白旗,向天长山日军阵地进发。“我们是来谈判的!不要开枪!”她手中握着一张写着苏军劝降条件的纸——只要日军放下武器撤出阵地,军官、士兵、家眷都能得到公正人道的对待。短暂对峙后,日方却突然提出只允许嘎丽娅一人前往谈判。在敌营内,嘎丽娅孤身周旋;营外,人们焦灼期待。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军营内突然传出激烈的争吵,随即便是一声枪响。日军冲出军营,向苏军发起了疯狂扫射。无奈之下,苏军的炮火淹没了天长山,而善良勇敢的嘎丽娅自此不知所踪,只在废墟中找到了她的红头巾。后来,一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获得一枚红星勋章。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嘎丽娅的事迹,并说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她的故事才被中国人民知晓。</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红色通道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走进馆内,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充满岁月痕迹的文物,生动展现了绥芬河作为红色通道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无数革命志士秘密通行的关键枢纽,他们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事业传递情报、运输物资。正是通过这条通道,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绥芬河红色通道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