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碑林公园】赏书法

百草

<div>【碑林公园】很“年轻”,建于1990年,地处太原市的市中心,汾水之滨,占地1.37公顷,小巧雅致,幽静宜人。</div><div>虽然面积不大但很有特色,这里距离我家很近,走路只有20分钟的路程,是我和老伴儿一年四季光临的地方。</div> <div>【碑林公园】收藏有以傅山为代表的一批明、清书法艺术大师的327幅、碑刻精品418方,设计风格以反映晋阳文化、汉文化和晋商文化为主要特色,是国内第一座颇有其规模的个人碑林。以搜藏展览、社会教育、科学普及、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主题公园及山西省首座五星级公园。</div><div>30多年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到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div> <div>傅山是谁?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奇人。</div>傅山出生于山西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家教严格,广读诗书,并拥有强大的记忆力,是时任山西提学袁继咸的得意门生。<br>崇祯九年(1636年),袁继咸被诬告入狱,傅山为了给老师鸣冤,联络百名同学,步行至京城申诉,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这一事件震动全国,傅山也因此名扬全国。<br>傅山在学术、诗词、书法、绘画、医学上都有不凡的造诣,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之一。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他的书法风格朴拙、孤傲,被誉为“清初第一书家”,是各个收藏机构的热门藏品;在医学上,他各科无所不精,著作《傅青主女科》,至今仍为中医妇科的必备之书。<br>傅山在山西乃至中国人的心中,都是一座无可替代的文化高峰。 <div>进门就看到傅山碑林的石刻伫立在眼前。<br></div><div>傅山(1607-1684),字青主、名鼎臣、侨黄等,尤以"朱衣道人"著名。</div>明清之际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和书画艺术大师。<br>他的书法在17世纪的中国书坛独树一帜,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美学观点,他的画作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极精妙,被列入"逸品",渗透出超逸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br>四百多年来,傳山书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宝库,成为一派书风的旗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碑林公园】的北园为“傅山碑林”,碑石222方。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大字生龙活虎,小楷温和淳厚,行书尤为精绝。其书法作品正是傅山先生博大宏深的学养和光明峻洁人格的写照。<br>走进这里,可以品味到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真谛,也可以饱览傅山先生的上乘之作。 <div>行书:万竿逸气争栖凤  </div><div> 一夜凌云看箨龙 --- 傅山</div><div>这副楹联在晋祠的【傅山纪念馆】前廊檐柱上悬挂,内容以“竹”为核心和描写对象,‌通过“万竿”“争栖凤”“凌云”“箨龙”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机勃勃和崇高气节。‌其中,‌“万竿”指的是成片的竹子,‌“争栖凤”暗示了竹子的高洁和儒雅,‌“凌云”则形容竹子生长迅速,‌一夜之间就能长高直上云霄,‌“箨龙”是竹笋的异名,‌象征着新生和活力。‌</div><div>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高尚品质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傅山的艺术主张和人格理想。‌</div> 挥兹一觞 陶然自乐 ---傅山书<br>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时运 · 洋洋平泽》 <div>行书:涉江采芙蓉【作者:汉朝-佚名】 <br></div><div> 所思在远道 </div><div> 还顾望旧乡 --- 傅山书</div> <div>大门正对面的【十二条屏厅】碑厅</div><div>此碑厅阔约三间,仿庑殿顶,四围无墙、屋下仅有立柱,厅内横列两排石碑,每排六幅、背向而立,所以此厅名曰十二条幅厅。</div><div>1. 北侧陈列了傅山先生的《祝锡予词丈六十寿》十二条屏草书碑刻(原作藏于山西博物院)。这是一首四十韵的五言排律,主要内容记述的是朋友间的友情等。</div><div>2. 南侧陈列了傅山先生的《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十二条屏草书碑刻,主要内容记述曹先生严禁治学和积德行善的事迹。</div> <div>《五峰山草书碑》---松侨老人真山附记</div><div>这是【碑林公园】的镇园之宝,落座于龙王的九子之一霸下身上,有四平八稳之意。傅山的作品虽多,但大多书写在宣纸上,而这幅《五峰山草书碑》是唯一的一幅有原碑作品,原碑就在晋中市寿阳县五峰山龙泉寺内,公园中的碑刻,是利用拓片翻刻上石而成。<br>明末清初,傅山痛心于山河破碎,为免遭剃发耻辱,到五峰山龙泉寺出家为道士,居住了5年。其间,他常为百姓写字作画,《五峰山草书碑》就是其中之一。</div>碑文注释:草书题书自笑八韵诗(原作藏于寿阳五峰山)<br><div>擎原罗好高骛拙,腰复坠驴疼。不谓中书管书,犹如雍父舂。水忙才一书,化眼又变墉。断续团闹构,丫杈艾纳松。三杯忙上顿,一觉疗耶。回顾奔驰兽,旋骇竹木龙。为怜痂有嗜,能苦菜为佣。若作神符镇,差消鬼市嵱。老病逃书,真如蒙童之逃学。监盘词兄岀此绫索书,勉而应之,殆不成字,笑而已。</div> 楷书--唐代崔塗的赤壁怀古诗:---侨黄山(傅山别名)<br>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br>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br>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br>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br> <div>北园中轴线上有一五开间大殿【鼎臣殿】,室内三间,周围东西绕以长廓,殿以傳山之字为名。<br>本殿陈列着傅山的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的21块碑刻书法作品,博釆诸家之长熔于一炉,彰显艺术风采。<br>殿门两侧的楹联是山西楹联大师马长寿所作并书写:(这是颂扬傳山先生的文字,真山、青主都是傅山先生的笔名)<br>长寿算来已四百有余,身化丰碑,真山果是也如此;;<br>美名传播於九州而外,功昭后辈,青主当然称杰才。</div> <div>竹雨松风琴韵 </div><div> 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书<br></div><div>这是有"晋魂"之誉的傅山先生自题书斋的一副对联,极静极远地牵引人的神思。</div>此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是常见而简单六个事物,都是文人雅士长伴的"良友",也是作者所好。<br>此联巧妙地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六个本应该是孤单的简约词组,组合出一幅清淡、高雅的意象图,表现了自己安详惬意的隐逸生活。<br><div>它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div> <div>隶书:张说恩制赐食诗(原作藏于晋祠博物馆)</div>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br>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br>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br><div>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傅山</div><div>这首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宴请儒臣于丽正殿书院时,宰相张说(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奉命所作。</div> <div>傅山先生的草书《丹枫阁记》,时年65岁。</div><div>他一生交友颇多,而最知心者莫过于学友戴廷栻,《丹枫阁记》是为戴廷栻的“梦记”即兴题写的跋语,情真意切。他的字迹娟秀淡雅、气息酣畅,随意洒脱,儒雅遒劲。</div><div>在中国书法史上,其真迹为山西渠姓藏家所藏,且三百年来未出昭余(即晋中祁县)一步。世人很难一睹其真容,所见多为印刷版本。</div><div>明末清初傅山的书法艺术影响极大,而《丹枫阁记》更代表了t他的最高成就之一。</div> 此首五言绝句出处为唐代裴度(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所做,风格纯朴,描写居住环境优雅清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厌恶之情。<br>门径俯青溪<br>茅檐古木齐<br>红尘飘不到<br>时有水禽啼 一一松侨老人 傅山 <div>廊内的《西村漫吟》--傅山</div><div>《西村漫吟》字里行间深层寓意傅山怜悯和思念明朝旧都,南飞的雁阵寄托着他不忘回归明朝的坚强信念。此文具有丰富的内涵,“旧楮怜光净,新秋见白云。聊为回雁阵,不复计鹅群”。</div><div>有三层意境:</div><div>1. 一层说在洁白如云的宣纸上,随心所欲写几行如雁阵般的书法,怎敢和王献之的《鹅群帖》来较量呢。</div>2. 二层描写故里西村的秋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仰望雁数组长空,俯视鹅群戏汾水,西村的新秋,一派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br>3. 三层是借写书房常用的纸:“旧楮怜光净”光净则(明)寓意我的旧主乃明朝;墨:“隃麋花几笏”,笔:“败笔居奇货”。<br> 碑廓外有一条幅是楷体碑石:---太原傅山题<br>青松白松十里週, 梐青枑白祠堂幽。<br>晋霸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br>仙名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丘。<br><div>还慮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到牡丹头。</div><div>本诗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傅山第三次来到山西灵石介庙时,欣然提笔将这首诗书于介庙后点的西壁上,并补发了跋文。</div><div>跋文:“丁亥来,曾有此什,己亥重来,补书留之。即取第六句额其楣。偕来者,榆关百盈采、离石王浯、汾阳胡亮、胡同兄弟,太原傅山题”。<br></div> <div>草书: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div><div>读书破万卷</div><div>下笔如有神 ---傅山</div> 南园是“三晋碑林”,凝聚着明清时期众多书法大师的作品。<br><div>这是一处迷人的山水情调,连廊碑亭,九曲小桥,一池碧水,碑石有灵,文脉绵长,呈现出悠然的翰墨芳香。</div><div>这里保存的碑刻文字凝聚着明清时代书法大师们不同风格的书艺精华,有篆、隶、行、草、真多种书体,各具丰彩,体现了我国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书法流变的过程,具有巨大的书法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折射出明清历史文化,亦可窥视到历史的演绎,令人赞叹不已。</div> <div>穿过竹林小道,眼前青松翠柏,这里主要是欣赏历史名家的楹联书法。</div><div>楹联是中华文化瑰宝,是民族文学与民族风俗相融的结晶。萌芽于五代,发展于宋、明,鼎盛于清代及民国初期,其鲜明主题、洗练文辞、广泛题材,为人喜闻乐见,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br>楹联与中国书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奇葩,大放异彩。</div> <div>傅山先生曾为太原甘冽的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是酿造汾酒的最佳之选。以之酿酒,斤两独重,如同花香泌人心脾,【得香池】即由此得名。</div> <div>戚继光(明朝抗倭英雄):他的这首七言律诗,是赠友人李小山,书于明朝隆庆四年(公园1570年)。他虽然不以书画名世,但此贴行笔流畅,气势奔放,胸中自有一股英雄豪情。</div><div>译文:蚤(早)年结社蓬莱下,塞上重逢各二毛。天与龙蛇开笔阵,地分貔(pí)虎愧戎韬。郊原洒尽雨声细,岛屿人归海气高。丛桂芳时应入越,扁舟随处任君豪。隆庆庚午夏六月孟诸子戚继光书于蓟东之运甓斋。 </div> <div>郑板桥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诗书画,世称"三绝"。此联书法以楷、篆隶为体势,兰竹画笔意趣,长短斜正,行气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斜曲穿插,转换灵动,使得联文整体布局效果实中有奇趣,绮丽中见平淡。</div><div>墨兰数枝宣德纸</div><div>苦茗一杯成化窑</div><div>他幼年丧母,由乳母教养,后应科举,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朝中举人,乾隆十年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勤修吏治,政通人和,以人民疾苦为重,反被诬告贪婪,罢官归里,在扬州卖画为生。</div> <div>林则徐:行楷八言联</div><div>朗月照人 如鉴临水</div><div>时雨润物 自叶流根</div><div>他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div><div>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r></div> <div>董邦达:清代书画家 ---篆书八言联</div><div>就读书上 体认义理</div><div>于日用处 磨砺精神</div><div>董邦达沈伟伟官员,深得乾隆赏识,医生仕途通达。岁荣耀万分,却十分注重治学和修身,这幅书法作品即是明证。</div> 祁寯藻(山西寿阳ren):清 行楷五言联<br><div>气得神仙迥 </div><div> 情依节制尊</div><div>他是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文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有影响。</div><div>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法家,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div> <div>吴咨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篆书八言联</div><div>左图右书开卷有益<br>模山范水闭户自精<br>这是讲述读书学习和艺术创作的一副对联。上联中的“左图右书”,出自明代郑棠的《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意为周围全是图书,指嗜书好学。“开卷有益”一词出自晋陶渊明的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他在信中给儿子们叙述自己的经历:“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div><div>上联大意为只有勤奋读书,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br>下联中的“模山范水”,出自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意思是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下联的大意是,从文从艺,当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板凳要坐十年冷”“不为繁华易素心”,自然会勇猛精进,有所成就。</div> <div>廉洁楹联碑刻</div><div>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圣先贤都将其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用毕生去追求和捍卫。</div><div>他们自撰清廉京剧,题于府衙、楹柱、厅堂、家门......以勉警示。</div><div>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br></div> <div>范梁:清代书法家 行楷八言联</div><div>公则生明,诚能养拙;</div><div>和而有节,立可与权。<br></div> <div>丁宝桢:清 -- 楷书八言联</div><div> 观其为文不随时趣 <br> 与之定事大有古风 <br></div><div>丁宝桢是晚清名臣,历任地方,善于识人用人,也特别看重士人的能力与品行,坚持选人德才兼备。他从儒家传统道德的角度,对入仕为官的基本要求和准则表达了自己明确的态度。即:要能坚守道德原则,不会为物欲与流俗所诱惑,处世行为举止端正有礼,值得信赖。</div> <div>高尔夔(kui):清代书法家 --- 楷书七言联(自题)</div><div>喻义自无非理事</div><div>爱名常葆不贪心</div><div>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了义自然不会干违背情理的事,要爱护名誉就要时常保持不贪的心。</div> <div>张裕钊: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行楷八言联</div><div>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div><div>勤能补拙 俭能养廉<br></div><div>他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他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此联正是其生平之写照。</div><div>张裕钊的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出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 张体 ”。<br></div> <div>  陈希祖:清 书画家<br></div><div>精勤经史学人事 </div><div>坐起恭敬儒者风 </div><div>楹联寓意:学生要勤奋的研读古代经史方面的书 ,记住并遵行对长宾的礼节,做一个有用的读书人。 <br></div> <div>王时敏:明末清初--- 隶书五言联</div><div>得从宽处积</div><div>福向俭中求</div><div>他是明末清初画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div><div>品味联中“宽”“俭”之对,皆不可移易。寥寥数语,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与人宽与己的美德。<br></div> <div>徐良:清 行楷七言联 </div><div>品格自超梅以上 </div><div> 交游只在竹之间</div><div>这个碑刻是我最喜欢的,寓意:做人的品格要超过傲雪的红梅,朋友之间的来往要青、素、直如竹!</div> <div>廉不言贫 亲不言苦 </div><div>尊其所闻 行其所知</div><div> ---戌申中冬 书九芬室兆霖</div><div>这句话出自清代县衙内悬挂的一幅楹联,意在告诫我们:凡事不能一味计较物质利益的得失,更不应该把辛苦抱怨常挂嘴边。提醒我们要善于听取、辨析多方面的意见,同时,坚持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所知所学。<br></div> <div>程荃: 清 他擅长山水,精篆刻,造诣极高。</div><div>贞松方操严霜比洁 </div><div>鸿钟待扣明镜不疲</div><div>他的篆书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刚劲飘逸。无论在点画用笔、结体构形上,都有很深的传统基础,又求新求变。<br></div> <div>清廉的碑刻还有不少......<br></div><div>纵观这些碑刻,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于两个词字:清政廉洁,克己奉公。它们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仍为人们传诵不衰,就在于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关系与内涵。</div><div>行走于碑林公园之中,只要我们用心,总有一块碑刻会触碰到你的心灵,让你在喧闹的城市中静下心来,感悟古人竹子般的风骨和气节,感受中国清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div> 公园西南角的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原仅一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贾奉命,扩建为三间。 <div>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 <br></div> <div>《晋祠之铭并序》为唐太宗李世民 " 御制御书 ",撰书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现存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身高为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身尾盘绕,无空隙,特别雄丽。</div><div>中间额书" 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 ",属飞白体,李世民以飞白体所书的碑额,传世者仅此九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署名。碑题、铭、序共一千二百字。</div> 为孩子们传承...... 小小义务解说员--1 小小义务解说员--2<br> 展示几幅我用手机随手拍摄的【碑林公园小景】,四季皆美。 春暖花开,晨曦下的紫玉兰。 碑刻前的棣棠花,洋溢着春的气息。<br> 碑林与鸢尾花曲径相连,优雅至极。 傅山题字:永锡难老 重檐歇山、蓝橙琉璃的四角双亭与盛开的木槿花。<br> <p class="ql-block">紫藤与栾树绞杀生长,不离不弃。</p> <div>傅山题字:碑文---得造花香</div><div>碑后是盛开的贴梗海棠花,耀眼的大红色,生气勃勃。</div> 幽径相连,站在小桥上观赏黄菖蒲。 一墙凌霄, 满目靓丽,我的最爱。<br> <p class="ql-block">竹林里碑刻林立</p> 浅秋的柳枝,泛白的芦苇花 五角枫的新装,很迷人。 暮秋的爬山虎色彩缤纷,掩饰着四联碑。 瑞雪纷纷闻竹声,严冬盼等报春来。 <div>我常在想:如果没有石刻文化,我们的文明会不会消失?</div><div>古人把文字刻于石上,期待传之后世,言说历史,记载变迁。碑刻就像一张张的“历史存根”,当曾经的辉煌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就成为了人们追溯往昔的珍贵记忆。<br>岁月失语,惟石能言......<br>太原市小众的打卡地,古香古色的碑林公园悠然静谧,朋友们一定要来这里看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