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年奇迹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个奇迹,它的建成已近2300年。放眼世界,极少有如此古老的水利工程,依然象这样沿用至今。它不建一座拦水大坝,就能为几乎整个成都平原提供水源,时至今日已成为全国最大灌区,更是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可以说,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今天的成都、更没有家喻户晓的“天府之国”。可是这座古老的工程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提起都江堰,不得不先说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它的发源地位于四川北部的岷山,几千年来孕育着世世代代的四川人民。但是,如果靠天吃饭,也会遇到自然灾害。每年春夏之季,是山洪暴发的高频时期。岷江水涨起来的时候,常常引发成都平原的洪灾。而另一边,岷江东岸被一座玉垒山的山体阻隔,阻碍了东岸水系的流通,东西两边就出现了引水不平衡的现象,即东旱西涝。</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72年,那正是战国后期。秦国在成都一带设立蜀郡,而上任的郡守李冰,带来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他要让这里成为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为秦国远征楚国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兵力补给。然而在当时,不仅连接长江的通道岷江并不流经成都,而且整个成都平原时常洪水泛滥,灌溉困难。作为郡守李冰知道他必须做些什么?既然江河不流经成都,那就让江河改道。这意味着必须凿穿横亘在岷江出山口和成都之间的玉垒山,引水至成都。</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分为三部分,即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这三个工程之间相互支撑、联系紧密,共同发挥着防洪和排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首先说宝瓶口,宝瓶口是将玉垒山的部分山体凿开、做成了一个缺口,使岷江水多了一个流向。宝瓶口是李冰当年在都江堰打开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目的是将岷江水进行分流,引入成都平原,平衡岷江的水况,在旱期时减旱,在洪水季防洪。</p><p class="ql-block">古代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要如何劈开一座大山呢?古人很聪明,他们想到了借势,借水火之势。工匠们先放火加热山体岩石,再泼冷水,通过反复地热胀冷缩,让山体自行崩裂,就这样一点一点让玉垒山被凿开一条缺口后,原来东岸的水流就畅通起来。而这道缺口的形状从高处看,就像一个花瓶的瓶口,因此被称为宝瓶口。</p><p class="ql-block">可是光有引水口还不够,一年之中,岷江水流极不稳定,几乎80 %的流量都集中在夏季,因此每到汛期,滔滔洪水肆意浸流,淹没土地。而到了枯水期,又没有足够的水灌溉农田。如何让一年到头都拥有稳定的水源呢?</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岷江水流保持分流,挖岀来的一部分山体留在了江心,并与玉垒山的山体分开,被称为“离堆”。李冰选择将岷江一分为二,于是人们在宝瓶口上游,增设一个分水设施,它位于岷江中心,尖尖的头部将水流分为内外两路,这就是“魚嘴”。当然这还不足以应对丯枯水季巨大的流量差别。更巧妙的智慧隐藏在水面之下。此时你会看到内江河床窄而深,外江的河床宽而浅,而魚嘴专门建在如此特殊的位置,就是为了在枯水期时,让较深的内江分到水成的水量,外江则分水四成。而丰水期则刚好相反,大约六成将进入宽阔的外江,四成进入内江。这样一来,内江始终能分到合适的水量,这就是四六分水。很巧妙但还不够,都江堰的分水甚至还设了第二重保险。洪水来临时,为了防止即使经过魚嘴分水,内江水量依然过大的问题,人们又在宝瓶口前设置了一座矮堰,它仅比内江的河床高出2米,当内江水位太高时,江水便会没过它,自动排到外江,进行二次分水。而如果洪水极大,更是干脆让水流直接冲毁矮堰,拉满排洪效果。让成都平原从此摆脱了洪水濒发的困扰,这座矮堰就是飞沙堰。但从它的名字就知识它的作用远没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自古水利治水治沙,都江堰也无例外,为了防止沙石堵塞宝瓶口,都江堰必须在分水的同时完成分沙。可是,如何才能在滚滚浪涛中,留水不留沙呢?李冰再次选择了借势,借水流之势。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条河流的转弯处,会发现岸线凸出的一侧,往往形成了明显的浅滩,有的甚至能供人定居,这一侧被称为凸岸,而与之对应的凹岸却少有泥沙堆积。这种现象是因为河流转弯时,水流在表层冲向凹岸,又在底层流向凸岸,最终在河流的横断面上形成一个环流。正是这个弯道环流,不断将底层的泥沙向凸岸一侧堆积。而古人似乎早已深谙这样的自然规律,于是让都江堰的选址、恰好位于岷江拐弯的地方。并且外江一侧正好靠近凸岸,这样一来魚嘴分水时80 %的泥沙都将借由河道自身优雅的弧线直接进入外江排走,这就是二八分沙。而在内江,由于崖壁特殊的位置和形状、能让水流在宝瓶口前形成回流,从而让泥沙再次借水流之势,翻过飞沙堰堰顶进入外江。并且水流越大,这种飞沙效果还越强。甚至连大块的卵石也能被甩出。可谓是真正的飞沙走石。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一座都江堰让岷江的汨汩清水流向成都,再经更多大大小小魚嘴,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是的,李冰再次选择了借势,他将都江堰建在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的制高点上,从而借重力之势,让水流全程自流,直到成为一个巨大的扇形水网,自此渠道复盖之处,江水流经之处,都成了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鱼嘴</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从此“改头换面”,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成都更是在此后将近2300年里,未改其名,未易其址直至今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在这里刻了八个醒目的大字,“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再没有什么能比这八个字更精辟地形容都江堰了。尽管郡守李冰早已溘然长逝,但这份智慧却永远地留给了后人。</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公元759年至765年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它的位置。在此期间,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p><p class="ql-block">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修茸扩建,草堂巳演好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文化圣地。现成都杜甫草堂主要由草堂旧址纪念祠堂、草堂寺和梅园三部分组成。草堂旧址纪念祠堂现存建筑群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后保留下来的。正门外一座青砖照壁作为前导,含蓄典雅。五重主体建筑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自五代起历经13次大规模修茸扩建和建国以来数十年的保护发展,成为现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景杜堂结语</p><p class="ql-block">中国大地上有月白风清一草堂,让每一个中国人情有所系,心有所往。每一个身影,每一份瞻仰,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杜甫的敬仰与尊崇。对草堂的厚爱与牵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倾慕与向往。</p><p class="ql-block">时代更迭,文脉永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三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南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0-482年在位)诏令剌史傅琰修立先主祠,位置在惠陵东,应是今汉昭烈庙的前身。惠陵旁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型,各自分立,自成一体。</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塑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此后,武侯祠这一名称不再专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而是将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囊括进来,统称“武侯祠”。清康熙十至十一年(公元1671-1672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形成了前(刘备殿)后(诸葛亮殿)两殿并立,前殿如朝廷礼、后殿如家庭礼的君臣合祀格局,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份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惠陵/蜀国皇帝刘备陵寝</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p><p class="ql-block">青城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山路,距成都市区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属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组成。青城山全山树木葱茂,青翠满目,呜泉飞瀑,清冷怡人。山势陡峭,曲径通幽,放眼望去,连绵数里都是参天古树。因它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峰峦叠嶂,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峙,壮如城廓,故名青城,意为青色的城。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p><p class="ql-block">景区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两部分,前山看人文景观,后山管自然风光。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建祖师殿、观音阁、天师洞、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月城湖、丈人山等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宫观相望。前山的最高峰是老君阁,海拔1260米,后山自然景区有金璧天仓、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龙隐峡栈道、百丈长桥等景点,其中天狮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一踏入青城山门,你就明白为何其有“青城天下幽”之说。山幽、水幽、林幽、路幽-青城山内,群山层峦叠嶂,林木葱茏幽翠,自古以来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蜀中四秀”,人们常以“幽”字来形容青城山的幽深静谧,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青城之幽素来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上世纪40年代初,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自号“青城客”。</p><p class="ql-block">青城山的历史悠久,它的由来也充满神奇。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黄帝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也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唐朝诗人杜甫曾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p><p class="ql-block">青城山古迹遍布,不仅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也以独到的宗教历史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即“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p> <p class="ql-block">建福宫为道教宫观,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下。此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修;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宫内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