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家真大,鼎盛时曾达88人;我们这个家真怪,上无老下无小,只有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从1964年7月28日这个家诞生之日到今天2024年7月28日已六十周年,整整一个甲子。</p><p class="ql-block">六十年的寒来暑往,兄弟姐妹们已由二十来岁芳华正茂的帅哥靓妹变成鬓发飘雪的古稀或耄耋之年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岁月可以改变我们容颜,衰老我们的身体,但它却没能改变我们对家的爱与兄弟姐妹之情,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烈。</p><p class="ql-block">话要从头说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全党全国大办农业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新中国一代有志青年的理想与向往。</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沈阳市二十九中学王国良、马犁、蒋铃、赵志岩、刘桂云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选择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在辽北的开原县威远公社靠山大队,安营扎寨建立了靠山知青点,从此我们的家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靠山知青点始建人,我们尊称为7.28人与同年9.16下乡知青喻国政(后为点长)的珍贵留影(其中缺少王国良与7.28在开原加入去靠山队伍的沈阳社会青年张宝林)。</p><p class="ql-block">照片左起:刘桂云、蒋铃、马犁、喻国政、赵志岩。</p> <p class="ql-block">同年九月十六日二十九中、三十二中、二十中13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九中学27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先后下乡到靠山。家已有46名兄弟姐妹和一个大院落14间茅草房,家初具规模,迎来家的黄金时期,被评省先进知青点。</p><p class="ql-block">这是“7.28”二周年时六四、六五届知青在家的合影。那时我们多青春靓丽!</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家是我们吃与住的地方,也是兄弟姐妹们坚定信念,保持团结与蓬勃向上精神的加油站。家有政治组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引领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与进步。每年7.28都有鼓舞人心的新家歌传唱,都有新“社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家风。家的正能量是“人心不散,队伍不乱”,排除干扰的保证。</p><p class="ql-block">图为公社与大队领导与政治组成员在家的食堂开会探讨加强青年点的政治思想工作。</p> <p class="ql-block">家的另一套班子是青委会,负责家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为家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在青委会的组织下,我们种菜打柴,养鸡喂猪,下酱渍菜,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青年点院里大柴禾垛,大酱飘香,队里的社员们都夸赞。至今我们回忆起那时家“炕热、菜甜、饼香”的生活,总感到在那个年代真是一种幸运。</p><p class="ql-block">图为青委会成员在家的院子与兄弟姐妹席地而坐,交谈征求意见。</p> <p class="ql-block">家是我们农村生活的温馨港湾,兄弟姐妹们互相照顾,相处融冾,欢乐其中。</p><p class="ql-block">李国良在院中为段伟、刘炎理发,互相帮助,笑得开心。</p> <p class="ql-block">家里时时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兄弟姐妹之情。</p><p class="ql-block">在院中肖平为出工前的杨冬冬缝补衣服,姐弟情深,无微不至。</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九中学34名初高中生来到靠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先后在夏家沟、宿家屯建了知青分点,共新建草房十间,以方便劳动与食宿。一九七0年十一月又有六名老知青的妹妹加入靠山青年点(此前还先后有两名知青从同公社青年点调入),至此家已有兄弟姐妹88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七一年八月送马犁、刘才宽等八人抽调回城时在点的六四、六五、六八届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同在一块土地上劳动,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年轻的心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相互关爱,抱团取暖,克服艰难困苦,在靠山这片土地上抛洒青春与汗水。我们相互依靠,成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一家人,如同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把青年点称为家,是因为它有我们心心相印的兄弟姐妹;它是我们坚持乡村生活的依托,是我们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思想与感情的加油站,它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知青大返城。我们都先后回城,青年点也人去房空不复存在,但我们的在靠山的青春经历,我们的家依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曾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依然亲情不断,交往与相聚。它象一瓶陈年老酒,随时间的推移越发醇厚芬香。</p><p class="ql-block">我们年年相聚。纪念7.28,纪念每届下乡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今年是64.7.28六十周年,天干地支一轮回的甲子纪念日,更值得为我们家的六十年诞辰庆贺一番。</p><p class="ql-block">由誉为“终身点长”的喻国政策划,微信靠山群群主刘才宽具体安排部署,先在7.21~7.27日在线上的靠山微信群开展靠山知青7.28下乡六十周年纪念周活动,其内容是由马志甄选安排每日发表《家的故事~上篇》中64届同学写的回忆文章;由梁啸海精选安排每日发布历次纪念64届下乡的视频回放;群员们评议互动并参与7.28甲子纪念日活动的接龙报名。</p><p class="ql-block">纪念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预热了兄弟姐妹们参与7.28甲子大庆的热情,共有36人报名参与。</p><p class="ql-block">关于纪念周活动的情况可见附录二~五</p> <p class="ql-block">连日降雨,沈城如洗。</p> <p class="ql-block">大雨浇不灭我们兄弟姐妹见面相聚的热情与期盼,挡不住我们冒雨从四面八方去铁西区兴工街新洪记丽久酒店,家的甲子纪念日会场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刚进饭店大厅,兄弟姐妹几个不期而遇,先拍为快。</p> <p class="ql-block">来到309室会场。佟月清虽腿脚不便,还冒风雨拄拐棍参加活动,用情之深,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翟雅萍进门看到张兴武,一个大大的拥抱,真亲昵!</p> <p class="ql-block">张兴武见到当年同队的王聪,立马热情拉手。</p> <p class="ql-block">黄静丽笑容可掬地为刘炎正正衣襟,姐弟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看看那又是谁来了?</p> <p class="ql-block">入会场即紧握双手或热情相拥,大多一年时间未见,相互问候,格外兴奋,尽显亲情。</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短视频,再现当时热情相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家甲子纪念会场</p> <p class="ql-block">会前花絮</p><p class="ql-block">刘炎,六五届九队知青,在农村曾当过生产队队长,农中民办教师,公社中学代课教师,回城后当过瓦工,夜大本科毕业后先后获工程师、高工等职称,担任过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职务,退休后喜好写诗作词,染病后依然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这次抱病参加家庆活动,向兄弟姐妹们每人赠送一本《刘炎诗词选集》,深受大家称赞,为家庆增添了喜庆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微信靠山群主刘才宽主持家庆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正式宣布纪念日活动之前,刘才宽组织大家向先后辞世的18名兄弟姐妹致哀,全体默哀一分钟。</p> <p class="ql-block">唱响家歌拉开纪念六十周年活动的帷幕。</p><p class="ql-block">家歌是我们自己写,自己谱,自己唱的歌,是家的一大特色。当年青年点的才子丁峪麟(已故)每年7.28都作词谱曲献上一首新家歌,每次青年点活动都齐唱家歌,激励情绪。</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选唱的是当年的家歌两首《我们是靠山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p><p class="ql-block">在王秀芳的指挥下,我们这群老人又激情地再唱家歌,仿拂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大家公认的“终身点长”喻国政,作家甲子纪念日(靠山知青纪念7.28上山下乡60周年)的主题宣讲,为题目是《六十甲子 致敬青春》一文释义。</p><p class="ql-block">六十年甲子,不忘初心,致敬青春。</p><p class="ql-block">喻国政先后诠释六个致敬:</p><p class="ql-block">(一)向当年我们无私无畏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到农村去的行为致敬;</p><p class="ql-block">(二)向我们当年的理想追求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致敬;</p><p class="ql-block">(三)向我们当年的理想追求建设新农村改变“穷”和”白”致敬;</p><p class="ql-block">(四)向鼓舞和伴随我们奋勇前进六十年的青年点文化致敬;</p><p class="ql-block">(五)向我们难以忘怀的青年点之家和地久天长的兄弟姐妹情意致敬;</p><p class="ql-block">(六)向那片难忘的土地,向那秀丽的山多情的水和淳朴的父老乡亲致敬;</p><p class="ql-block">喻国政用动情的语言,作了总结:</p><p class="ql-block">致敬青春,就是致敬我们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致敬我们的虎气和纯真,致敬我们的青涩和懵懂,致敬我们的足迹和心路,致敬我们的收获和失落,致敬我们的汗水和泪水,致敬我们的先生和亲人,致敬我们那颗火热的永远不变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喻国政饱含激情的宣讲,引起兄弟姐妹们的共鸣,用掌声予以热烈的回应。</p><p class="ql-block">宣讲历时23分钟,在全程视频中裁剪一段短视频,以示风采。</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 致敬青春》一文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们青年时代上山下乡的理想追求、实践行为、友谊情感和难忘的历程。全文见附录一</p> <p class="ql-block">与会三十六人,分三桌而坐。</p> <p class="ql-block">家宴开始,大家举杯为国泰民安,为我们的幸福晚年生活,为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为我们的健康长寿干杯!</p><p class="ql-block">短视频与多张照片再现了现场举杯相庆的热烈喜庆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家宴,浓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宴席上兄弟姐妹们边吃、边唠、边拍照,气氛热烈融冾。个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回忆当年难忘的故事与友情,交流现今子孙承欢,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及感受,情切切,意绵绵。</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的今天,点长喻国政再和7.28人赵志岩合影。当年的7.28人蒋铃、马犁、刘桂云已先后辞世,令人嘘唏,但他(她)和已逝的兄弟姐妹们,至今并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家里都是兄弟姐妹没有辈份之分,却有下乡时所在的自然屯、生产队与下乡时年份的区别即“屯”,“队”,“届”之分。每次家的聚会除要照全家福,还要按规矩分着照屯、队、届的合影。甲子大庆更要全面展示我们老年时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许乐欣是一队知青,因他(她)人缺席,所以老伴喻国政,同是32中学同班学友一起下乡的秦昆陪照。</p> <p class="ql-block">二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三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四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五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六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七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八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九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猴”,“鸡”属的大哥大姐都高兴得笑嗨了!</p> <p class="ql-block">宿家屯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夏家沟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六四届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六五届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六八届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照。</p><p class="ql-block">愿家与我们同在,祝兄弟姐妹们亲情长存,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照(横屏)</p> <p class="ql-block">欢娱嫌时短,不知不觉又到挥手告别的时候。走出饭店时雨还在下,我们依依不舍。甲子家庆虽然画上句号,但只要我们健康地活着,兄弟姐妹的缘分就常在,家就常在,盼下次再聚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诗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何等气魄!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向着家的下一轮甲子岁月迈出坚定自信的人生步伐!</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 <b>附录一 </b></p><p class="ql-block"> 六十甲子 致敬青春(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7.28上山下乡六十周年 </p><p class="ql-block"> 喻国政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7.28 是靠山青年点建点六十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聚在一起,郑重其事地纪念这个日子,这情景有些沧桑,也有几分豪迈。外人看了,可能会觉得诧异,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这份纪念有多么厚重多么深情!</p><p class="ql-block">下乡这件事,纪念了几十年,说了几十年,纷纷扬扬,林林总总,一事各表,见仁见智,诸子百家,畅所欲言,实际上这是一场新时期的个性解放和思想繁荣。</p><p class="ql-block">从纪念三十周年起,靠山知青也陆续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风采和情怀。我们的一家之言,似乎不太和大流,或有孤芳自赏和自恋之嫌。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两点:一是不吹不黒,真实真诚;二是尊重别人的,坚持自己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天下知青是一家,千万知青一个妈。酸甜苦辣各不同,“收工”归来皆晚霞。</p><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说上山下乡,如村长长贵所说,“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只是,我们的认识豁然开朗了。一切都已远去,无所谓了,无需再讨论,归零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历史是有记忆的,往事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寻着走过的脚印,以“致敬青春”为主题,作者写下这篇文字,纪念7.28上山下乡六十甲子。</p><p class="ql-block">一、向当年我们无私无畏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到农村去的行为致敬</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是中国人重新认识“民以食为天”“吃飯第一”的年代,是英雄辈出激情燃烧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在此背景下,1964、65年高、初中毕业时,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学习董加耕、侯隽好榜样,好儿女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为此,有人放弃高考,有人放弃城里工作,有人收到录取通知书不去,有人放弃优渥的生活,有人不顾家境困难,有学生干部,有学习尖子,有文体名星,有普通同学,有独生子女,有回族三姐妹,有人不满十五岁……他们分别来自工人、教師、医生、工程師、职员、干部家庭,其中有大学教授和老红军家庭。</p><p class="ql-block">来自不同家庭的同学一颗红心,满腔热血与豪情壮志,排除各种困难和阻力,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认准到农村去是走革命道路,似当年“到延安去”,“革命理想高如天”,纵然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慨!</p><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当年这些热血青年选择下乡,更像是一种志愿者行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道董加耕、侯隽式的时代风景;</p><p class="ql-block">是一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青春赞歌!</p><p class="ql-block">这一步,回头看,是有些“虎”,初生牛犊不怕虎嘛!</p><p class="ql-block">但细想,能做出这样选择,足夠勇敢,无私无畏,不简单,了不起!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都配得上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文革爆发时,六八届知青正当读书时,却被停课闹革命,好不容易盼到复课,又被动员上山下乡,既是文革的受害者,又是文革后果的承担者,前后为国家扛了两把,奉献两次,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大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实话实说,国家亏欠这些青年学生。</p><p class="ql-block">可是,当国家需要中学生上山下乡,一声令下时,虽然有些无奈和迷茫,但他们还是打起背包就出发,打着红旗,唱着“一生交给党安排“,奔赴农村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道时代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曲青春的赞歌。</p><p class="ql-block">其热诚,其担当,其牺牲,其贡献,同样配得上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二、向我们当年的理想追求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致敬</p><p class="ql-block">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当年的热词。伟大领袖说,这是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试金石,我们深信不疑,努力追求。到农村去,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做革命青年,是我们当年下乡的首要目标。</p><p class="ql-block">从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褂,男生剃光头,女生穿帶补丁衣裳,追求形似;到与社员同劳动,同活动,打成一片,走进农民群众心中,达到神似;到与贫下中农相交融、相结合,思想感情立场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了农民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形似,神似,就是。这是知识青年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三步曲”,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了。</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们还做出了一些让当地干部群众刮目相看为之感动的新人新事:</p><p class="ql-block">东大壕决堤,抗洪抢险,博击风浪,两名女知青是抗洪队伍中仅有的女姓;</p><p class="ql-block">“苦春头”,为“断顿”的五保户捐献口粮400斤,解除他们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为抢救社员生命,多次奔向公社医院献血,几年间知青共为社员奉献血浆1700cc;</p><p class="ql-block">扛门板,夜行六十里,抬难产孕妇去县医院抢救,使其转危为安顺利生产;</p><p class="ql-block">伏天高梁起“腻”虫,主动请缨,喷洒剧毒农药1059,不幸中毒,无畏少年,险些丧命;</p><p class="ql-block">小学校失火,知青是救火主力军,寒冬里,与烈火博斗,多人受伤,避免了后街“火烧连营”;</p><p class="ql-block">与敬老院建立“关系户“,帮助老人理发拆洗衣被种园田演节目,为老人送去温暖和亲情;</p><p class="ql-block">68届知青分队时,许多同学争抢着要去夏家沟去九队,当场写条子递申请,只因那里最困难分值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事迹,表现了知青的真诚与大公无私,勇敢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干部和群众,他们真心喜欢上了这些城里来的学生,纷纷竖起大拇指,由衷夸赞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好青年!”</p><p class="ql-block">“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们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毛主席语录,当年我们特殊喜爱,情有独钟,这首“语录歌”也没少唱过,我们也是照这样做的,甚至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种子,而且已经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了。</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重温当年与贫下中农水乳交融的感情,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故事,我们有理由给当年好比“种子”的自己点赞,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向和目标致敬! </p><p class="ql-block">三、向我们当年的理想追求建设新农村改变“穷”和”白”致敬</p><p class="ql-block">“穷“指经济落后,“白”指文化落后。</p><p class="ql-block">建没新农村,改变“穷”和“白”,是我们当年下乡时的又一理想追求和口号。</p><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这样唱的,也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才明白,实现这个理想,谈何容易?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按“马原”说法,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农村,我们真诚地为这个理想奋斗过,在量变、渐变过程中,洒过汗,流过血,尽过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如果把实现这个目标,比作“愚公移山“,我们这一代人,为此“挖过土”,“挑过土筐”。</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靠山大队是“知青扛大旗”,大队及九个小队都有知青当干部,仅当过生产队指导员、队长、会计、生产组长的就有20人之多。 还有妇女队长、团支书、民兵排长、保管员、记工员、出纳员30余人。 </p><p class="ql-block">知青与当地干部群众相结合,学大寨,打农业翻身仗,办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干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共同谱写了靠山那段历史的新篇章。 </p><p class="ql-block">靠山大队粮食亩产由“纲要”(400 斤),先跨“黄河”(500 斤),再过“长江”(800 斤) ,有的小队超千斤,在全县轰轰烈烈的打农业翻身仗运动中,实现了增产增收。</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应该给为改变农村“穷”的面貌,实现增产增收,起早贪黑,尽心尽力的知青干部和全体知青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九大”后,大队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靠山大队文化建设活跃,挺热闹,挺红火,呈现许多新气象新风尚,农村文化阵地实实在在被社会主义思想占领一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知青为主体的大队文艺宣传队,进入鼎盛时期,红极一时,誉满辽北,是全县闻名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伍,是靠山大队光鲜亮丽的“名片” 。 </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应该给“为靠山帶来欢乐和荣耀”的文艺宣传队全体队员和所有为靠山文化建设出过力的同学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随着农村教育事业发展,31名知青,走上本村外村外地中小学民办教师岗位。赵守成办农中,洪亚迪办农中,刘恩义办农中,赵守成当校长帶领一拨知青振兴威远中学,他们都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功德无量。知青对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将被载入史册 。 </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应该给为改变农村“白”的面貌,辛勤耕耘,桃李满园,功德无量,当过老師的31名同学一个致敬! </p> <p class="ql-block"> 六十甲子 致敬青春(二)</p><p class="ql-block"> ———纪念7.28上山下乡六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喻 国 政</p><p class="ql-block">四、向鼓舞和伴随我们奋勇前进六十年的青年点文化致敬</p><p class="ql-block">有自己的文化,并且传承了六十年,这是靠山青年点的显著特点,也可以说是靠山特色。</p><p class="ql-block">从《我为农业献终身》《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打柴歌》《我们是靠山人》到四十年后的《七二八之恋》《兄弟姐妹》《咱们老头老太》,从第一批原创文艺节目《风雪夜》《学农活》《赵守成办农中》巜夸夸咱们的炊事员》《靠山屯好地方》《根根银针见红心》到纪念四十周年、四十五周年、五十周年”数台文艺演出,从两周年第一篇献词《青春之歌》到四十周年献词《青春的回响》,从40周年的第一本书《青春的回响》到50周年的第二本书《微霞满天》(电子版),从元旦跨年联欢晚会到五十年后的网络文艺联欢,从知青文艺宣队扬名辽沈,到大队文艺宣传队誉满辽北,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七二八歌曲集,老照片汇编,春节团拜会,七二八纪念会,还有那面“将革命进行到底”大旗,竖在青年点大院的毛主席巨幅油画像……</p><p class="ql-block">所有这些都是文化现象,都是靠山青年点文化(简称“点文化”)。</p><p class="ql-block">点文化曾经是靠山知青的诗和远方,是靠山知青奋勇前进的旗帜和号角。</p><p class="ql-block">点文化是青年点的宝贵财富,是青年点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点文化是靠山知青用青春缀连的一串璀璨的珍珠。</p><p class="ql-block">点文化是靠山知青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有文化和没文化的知青生活,是不一样的。有文化好比是彩色照片,没文化好比是黑白照片。有文化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没文化白水煮白菜。简言之,有文化大学生,没文化农民工。(无半点轻视农民工的意思,只是强调文化的重要。)</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应该给青年点文化建设的主将、才子丁峪麟和所有为青年点文化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同学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五、向我们难以忘怀的青年点之家和地久天长的兄弟姐妹情意致敬</p><p class="ql-block">建点伊始,我们就将青年点</p><p class="ql-block">当成家来营造。</p><p class="ql-block">点就是家,有家才有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靠山知青干得好,被评为辽宁省青年建没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就是因为我们“家”好,根深。</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家是少年时特别想离开,老年时特别想回去的地方。青年点就是这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除了“有文化”外,还有三点必须说说:</p><p class="ql-block">一是来的都是“好学生”,基础好,人才济济,群星荟萃;</p><p class="ql-block">二是青委会政治组工作努力,有凝聚力,发挥了核心作用;</p><p class="ql-block">三是生产生活始终正常运行,炕热饼甜菜香,有坚实的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秦昆原是赵守成的徒弟,守成办农中后,17岁的她当起46人的管家,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十分不容易;高勇接替蒋铃生产委员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牛”一样工作。“管家”与“黄牛”联手,生产生活就“齐活”了,于是青年点有了坚实的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那些年,青年点获得过许多成绩和荣誉,被评为省地县先进集体。秦昆、高勇甘当“铺路石”,是幕后英雄,他们是走在代表前面的人!</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应该给为青年点之家呕心沥血,甘当铺路石的“管家”秦昆、“点牛”高勇和青委会政治组全体成员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那时的青年点,温暖如家,“你曾为我洗衣被,我曾背你淌河水”,“你是手心,我是手背”,兄弟姐妹团结友爱,阳光向上,有作为,有情怀,一派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景象,史称“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青年点是我们在农村的家,是我们在广阔天地里的避风港和加油站。</p><p class="ql-block">很幸运,在那个特殊的岁月,我们走进一个优秀的知青集体,走进一个“有文化”“家”一样的青年点。</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我们必须为我们魂牵梦绕,思兹念兹,人生旅途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的家一样的青年点一个致敬!</p><p class="ql-block">在同一屋檐下,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同甘共苦,共同追梦,尝苦辣酸甜,度苦乐年华,收获了源远流长的兄弟姐妹情意。</p><p class="ql-block">回城后,尤其是退休后,进入网络时代,这份情意跨越式发展,连绵不断,经久不衰,伴随我们走过整整六十年。</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啊,六十年不离不弃,结伴同行,兄弟姐妹,情深谊长,足夠辉煌,堪称传奇。</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盘点一下,青年点剩下的惟有兄弟姐妹情意。一生缘,一世情。我们要为金子般的兄弟姐妹情意歌唱,向连绵不断天长地久永不熄灭的知青情意致敬!</p><p class="ql-block">六、向那片难忘的土地,向那秀丽的山多情的水和淳朴的父老乡亲致敬</p><p class="ql-block">那片土地,踏遍我们青春的足迹。在那片土地上,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颗汗珠落地摔八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从此我们拥有了大地的情怀,厚土是我们一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那山上,有我们栽下的排排树苗,想来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或已更新换代。山坡上一杆红旗在迎风飘扬,旗上印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七个大字,那是两个当兵知青行前留下的纪念,一度是我们心中的“点旗”。山脚下堆放的柴垛,那是我们全天的劳动成果,是青年点全年的烧柴。山谷里回响着我们放声高唱的《打柴歌》,“来呀来,来呀来,拿起斧头镰刀去打柴……”</p><p class="ql-block">寇河是靠山村的母亲河,她赋于这里的人们3400亩黑土地,哺育这里的人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母亲也有生气的时候,咆哮时,吓得她的儿女心惊胆颤。她更多的时候是在静静地流淌,讲述和见证这里发生的故事,包括88名沈阳下放学生那些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父老乡亲善良淳朴。老书记亲自帶村里最棒的两辆马车渡河接我们进村,社员们用微笑和掌声欢迎我们入队,老农手把手教我们学农活,选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为我们做饭,抽调全大队的能工巧匠,赶在国庆节前建成青年点之家,不久后又选我们当干部,做重要的事。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感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片片温情,心中充满温暖和力量。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好,一辈子也忘不了。大队党组织重视培养我们,几年间发展接纳六名知青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好大一棵树,片片绿荫都是爱的音符!</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第二故乡,捎上我们对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情,捎去我们对伟大的中国农民的崇高致敬!</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p><p class="ql-block">致敬青春,就是致敬我们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致敬我们的虎气和纯真,致敬我们的青涩和懵懂,致敬我们的足迹和心路,致敬我们的收获和失落,致敬我们的汗水和泪水,致敬我们的先生和亲人,致敬我们那颗火热的永远不变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致敬青春的目的很单纯,只为寻觅走过的脚印,重温自己从哪里来,往那里去,回味个中滋味,聊发少年狂,纪念七二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首歌赞美青春的歌曲,电影“小花”主题曲《绒花》,词曲意全美,后被冯小刚用为电影《芳华》片尾曲。我十分喜欢这首歌。</p><p class="ql-block">2023年,纪念7.28五十九周年和“微霞满天”征文五周年时,才子马志,读“7.28是个符号”有感,才情涌发,推出修改词《绒花》,发表在靠山群里。修改词巜绒花》,融入靠山和七二八元素,帶入感更强,更亲更近更美,更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在写作“致敬青春”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马版《绒花》十分契合本文主题,遂引用作为“致敬青春”一文结尾。</p><p class="ql-block"> 绒花(修改词)</p><p class="ql-block"> 马志</p><p class="ql-block">世上有朵美丽的花</p><p class="ql-block">那是青春吐芳华</p><p class="ql-block">步步攀登盼花开</p><p class="ql-block">滴滴血汗浇灌它</p><p class="ql-block">啊~啊~</p><p class="ql-block">绒花绒花</p><p class="ql-block">啊~啊~</p><p class="ql-block">一路芬芳靠山崖</p><p class="ql-block">心中有个理想的花</p><p class="ql-block">那是信仰在升华</p><p class="ql-block">花开花落原无悔</p><p class="ql-block">云卷云舒总为霞</p><p class="ql-block">啊~啊~</p><p class="ql-block">微霞微霞</p><p class="ql-block">啊~啊~</p><p class="ql-block">微霞满天七二八</p><p class="ql-block"> 2024.6.28 定稿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b>附录二</b></p><p class="ql-block"><b> 纪念周发在靠山群的《家的故事~上篇》目录</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附录三</b></p><p class="ql-block"><b> 纪念周发在靠山群有关64.7.28历次纪念活动的视频与美篇目录</b></p> <p class="ql-block"><b>附录四</b></p><p class="ql-block"><b> 纪念周微信靠山群对《家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和对7.28历次纪念活动视频的点评</b></p> <p class="ql-block"><b>附录五 </b></p><p class="ql-block"><b> </b> “<b>7.28六十周年纪念周活动”总结</b></p><p class="ql-block"> 首先说明一下,纪念六十周年活动方案是由国政点长提出,经征求联络组成员意见建议后,形成正式方案。连同补充说明于本月14日在靠山群里予以公布。一、联络组认为历时七天的纪念周活动十分园滿非常成功!其标志有三:1、啸海、马志同学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不辞辛劳,勇于创新,以届划分选编文章、视频,下大力气将纸面资料转变为电子視频,每天准时地将清晰完美的视频播放在靠山群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赢得众多同学积极的点赞、鲜花和好评,在社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马志同学为方便同学收藏收看本次活动文字资料,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将每天同学及各界朋友们所发新作、点评汇编在一起,将完美的作品奉献给大家!让我们给马志同学点个大大的赞!马志、啸海在取得成功时,不约而同地都感谢一个人——许乐欣,在从纸质版变成电子版等技术问题上,都得到了许乐欣的帮助,让我们为默默在背后支持工作的人点赞,並致崇高的敬礼!最后,我们衷心地感谢啸海、马志,你们的艰若付出,为这次纪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再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2、本次活动期间有六名同学奉献新作:段伟、刘九章、王众、周庆福、国政、许乐欣感谢他们积极参与,响应号召,奉献佳作,向他们致敬!3、本次活动计有25位家人积极参与了互动,截止昨天17时统计如下:点赞125人次点评52人次合计177人次如加上祝贺了,辛苦了等类似条款将超过200人次。感谢积极参与互动的家人们,特别是身在外地不能参会的田玉珍、楊淑英两位同学,祝你们身体健康、7.28节日快乐!还要感谢我们家的老朋友,计8人(10人次)发来的祝贺和祝福!这里我们对他们的深情厚意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期七天活动总结到此结束。二、关于聚会三件事1、由于家歌合唱指挥因事不能与会,王秀芳站出来承担了指挥仼务,並提出印歌单和予练习好建议,谢谢王秀芳!2、本次聚会美篇制作人选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不顾七天连续工作劳作,啸海同学主动提出由他来作,我感动极了,高勇是点牛,我说啸海也是点牛,向啸海致敬!3、关于会务组会务组组长張兴武认真负责,将组员分为两组。由秦昆、郎蕙莉、刘桂兰三人为一组,各负责一届人员的通知工作,人人认真负责,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辛苦。了!谢谢你们!由张兴武、苏立佳和宫凤山为一组,先期到聚歺地考察,测量场地,定制横幅,昨天又第二次去予定菜谱,之后欲为大家买水果,奈何酒店周围无有,无奈回家采购,今天顶着风雨给大家买来水果,这水果平常不算什么,但在风雨交加天气下,拉着小车从大东乘地铁換公交到铁西,就弥足珍贵了,我们是既感动又感谢他们! 谢谢大家! </p><p class="ql-block"> 联络组 2024.7.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