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太热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问自己,也问比我年长者,以前有没有这样热过?得到的回答是,这么热的天也有过,算正常。</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没今年热,偶尔也会报个四十度的高温,但是接二连三的台风会带来凉爽,一个夏天不经意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就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夏天,听说过某某庄子上有人热死了的,说明那个时候也确实热。农田里有人中暑倒下,那也是有的,喝两口井水,吹吹风就是了。人丹,霍香正气水,那都听得少,算是个奢侈品,工厂里上班的才有可能领到,农村种田的农民基本就没这个机遇吃到了。那都是四十年前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防暑降温的器具或方法有哪些呢?想起来的有以下几个,说来听听,权当回忆。</p> <p class="ql-block"> 抗暑神器之一:芭蕉扇</p><p class="ql-block"> 芭蕉扇是夏天抗暑的必须品,那时候是每家每户必备家当。有钱人家,一家会好几把的,我家那时候应该有两把,爷爷奶奶床上一把,爸爸妈妈床上一把。厨房的灶台上还有一把,那是坏了的 ,用来煽风点火,不能算。</p><p class="ql-block"> 芭蕉扇应该就是芭蕉叶子做的吧,想来应该是有人把芭蕉叶摘下来,晒干(或者是其他什么干燥和防腐工艺,不得而知),修剪,打磨(柄子),再在叶子边上包一布条,更有装一长穗子的使美观而牢固。我不喜欢那种包上厚厚布条的,扇起来重,费劲。我反而喜欢那种有点破旧,中间有裂缝的芭蕉扇,扇起来风大,省力。还有,有破洞的扇子挥出去快,打蚊子准。长大了学过物理知道,那是空气阻力小了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帮大人扇扇子那是常有的事。吃饭时,夜里乘凉时,都是主动要帮爷爷奶奶扇扇子,觉得很自豪,爷爷奶奶也很开心。有时候大人也会骗小孩,“你会数数吗?来,一边扇一边数,看你能数到多少。”这个时候的我们是不甘示弱的,为的是得一个夸奖,“又聪明,力气又大!”</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还是奶奶帮我扇扇子。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身上, 尤其是脸上是长了好多痱子的,搽了痱子粉也没用。夜里睡觉时,天气热,长痱子那块会疼,一阵一阵的疼,疼了就会哭。奶奶就是不断地帮我扇扇子,扇凉快了,长痱子那就不疼了。等我睡着了,奶奶才能打理自己的事,然后睡觉。要是再热起来,再疼,奶奶还得再扇。如此往复,所以印象也深刻。</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那时候的蚊帐。我不喜欢我爸妈床上那蚊帐,布很厚,叫什么兜织布(音,不知道字怎么写),不透气。夏天睡里面很闷人的,宛如睡在密闭箱子里。我奶奶的蚊帐是那种薄薄的纱布,便宜,反而透风。还有,我奶奶那个帐子有好多破洞,破洞上打补丁,奶奶喜欢把钱藏在破洞里面,这事只有我知道,很自豪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学时开始用折扇。骨架是竹片,或者木片,辅以纸张,一般还有字画。那个时候我们买一把扇子,需要用时,右手执扇,大拇指推开扇子的第一二节骨,再抓住扇柄往下一甩,啪的一声,扇子打开,轻轻扇动,微风徐来,有那种古代书生意气风发,潇洒的感觉。扇得好,学唐伯虎,扇得不好,像祝枝山。扇的时候不能摇头晃脑,不能左右摇摆身躯,油里油气,就成了王老虎。有个电影,《王老虎抢亲》,我们都看过的。</p><p class="ql-block"> 济公手上喜欢拿把扇子,他那个扇子其实是我们每家都有好几把的,但是要扇出他那种神韵,总差那点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有了电风扇,我爸买的,骆驼牌的,以后还有长城牌的。这玩意儿太神奇了,不费力就能吹上风,还能够转动,还能调速,有的还能带个灯。有这神器,还怕什么夏天!</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我妈不让用!她说等我妹妹结婚,以后给她做嫁妆。同时还有个洗衣机,双缸洗衣机。那时候我妹妹应该在上小学。一开始我们也没意见,大概半年或一年后,我把我妹妹说通了,大不了以后不要嫁妆,先拿出来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享受起来。尤其那个洗衣机,农村里没有自来水,都是我们一桶一桶地往里面抬水才洗起来的,接线通电,我是会的,可能是因为学过物理的原因。我们用起来后,我妈也只能干瞪眼,包装盒子拆了,再留着做嫁妆,那是不可能的了。</p> <p class="ql-block"> 防暑神器之二——自然风</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起防暑,我更多的是想起穿堂风。我就记得,夏天的场景,正常就是吃过午饭后,奶奶把桌子擦洗干净,我和她把桌子一抬,放到靠近后门口的位置,打开前后门。我拿个枕头,爬上去就睡觉了。房屋前后通透,有穿堂风,很凉快的。所以,那八仙桌,那穿堂风成了我纳凉的好手段。</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上午和下午,一般是大人干农活的时候。我不怎么去农田,不知道他们怎么防暑的。</p><p class="ql-block"> 大人干农活选择两个时间,一个是大早,怎么有多早?就是太阳出来前的时间,早晨四点多起床,七八点应该就回来了。还有一个时间是下午,四五点的样子,喝点稀饭,吃点玉米,条件好的来点涨烧饼,吃过了去农田干活一直到晚,天黑了看不见为止。小孩子的认为就是往田里送水,大人不喝水会虚脱的。</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的纳凉时间那是晚上。晚上的纳凉是真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家门口有一块水泥场,一般是用来晒粮食的。夏天的下午,我们会帮奶奶早早地把粮食收回家,打扫水泥场。然后是打井水,抬到水泥场,一瓢一瓢地洒,湿透为好。晒水时就感受到滚热的热气往外冒。半个小时后,水泥地就能凉下来。再把家里的凉床、躺椅搬出来,依次用热毛巾擦洗,冷水毛巾擦洗。这一阵子忙好,就可以吃晚饭了。这时候爷爷会在旁边放一大铁锅,堆上草屑,小火点燃,青烟飘起,那是熏蚊子的,当然也熏人。</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后,人就聚集来了。隔壁邻居,男女老少。想起来,那时候我家门口不但有一块水泥场,也是少有的舍得在门口装一盏白炽灯的,所以每次我家门口都能聚好人来纳凉。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机,要是没哪个村子放电影,我们的文化生活就是躺在凉床上听大人讲故事,识别天上的星星,大些了以后就跟我爸学会了下象棋。不知道为什么,打牌的很少,可能是大家都没钱,也没形成打牌风气。</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听到的故事一般都是鬼故事,原因是,像奶奶那样的农村妇女也没怎么读过书,讲不出“司马光砸缸”那样的典故。我爸能讲,他能讲出一些历史故事,有时候也讲出他在外面的见闻,有趣而有意义,可惜他不是经常有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也有时候,我们也会带上一张竹席去大队的大晒场,那里人多,更热闹。竹席一铺,在那里还是听鬼怪故事,有一次听一个人讲,蛇会爬到我们的竹席上来,吓得我再也不敢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纳凉的好去处,那就是大桥。我们庄子后面有一个大桥,名叫“永丰桥”,确实是大,当时应该是黄桥镇最大的桥,所跨之河为泰(兴)如(皋)河,也叫老龙河。马路南联靖江江阴,北通姜堰。当时看,高,长,雄伟。我们曾经爬到桥下面的石洞里面玩过的,太高了,爬的时候腿抖抖的。到了夜里,桥上面风很大,我们有时候会跑桥上去玩,站在桥两边的人行道上,人行道是高出马路一段的。躺下是不可能的,那得提前好久铺下席子占地方。</p> <p class="ql-block"> 防暑神器之三——水</p><p class="ql-block"> 喝水是个很好的降温方法。喝什么水,井水,或者是加些醋和糖的井水。加醋的目的主要是杀菌,其次是口感好,并有凉爽的感觉。配制醋水这活儿一般是我来,打一盆井水来,加白醋,要是舍得再加些许白糖,香甜可口又解暑的醋茶就配制好了,够一家人喝一天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可乐这东西,有桔子水,还有粉末状的桔子粉,加水一调,口感也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学时,那都是每人一个水壶,上学前装满水,放上两颗糖精。到学校喝起来很舒服的。水壶是各种各样的,有花钱买的,有盐水瓶子代替的。最难忘的是,我妈能找我当兵的堂哥要一个军用水壶,我往身上一挂,别提多神气了。糖精不能多放,放多了苦。一包糖精两分钱,买一包回来能吃好久。以后才听说,糖精不是糖,吃多了会致癌,国家不许用了。</p> <p class="ql-block"> 防暑神器之四——冰棍</p><p class="ql-block"> 再说,那就是冰棍了。但是我对冰棍印象不深,因为没钱买这玩意儿吃。记得有一次大热天,村里的蒋医生来给我们家猪🐖看病(蒋医生是兽医,还是我家亲戚),她跟我妈说:“你就买几根冰棍给猪吃,给它降降温。顺便给小孩带两根,让他们也尝尝。”我很期待地看着我妈,可惜,用现在的话来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p><p class="ql-block"> 我妈单位有个人,他每天下班后都去冷饮厂拿冰棍卖。他跟我弟弟很熟,每次骑车从我家门口走,都会拿枝冰棍给我弟弟吃。有一次他把冰棍卖光了,还特意来跟我弟弟说,不好意思啊,今天没有了。我们羡慕之余,嘲笑我弟弟, 说他好吃。弟弟长得好看,很讨喜。</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一枝冰棍得五分钱,雪糕更贵些,好像是八分,一毛。</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弟弟,他从小很能干的。就一点点大,他居然想到,每天下午到永丰桥上卖茶赚钱。家里有现成的茶杯,茶壶,水壶,还有茶叶。生意做得还可以,南来北往的人多,一般都是跑远途的生意人停下来买茶喝。他回来说,那些做生意的,卖冰棍的,舍不得吃冰棍,都是到他那里买茶喝,茶,一分钱一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们看到有个男人在马路哭,他骑的是自行车,自行车两边各挂一个半人高的竹篮子,里面装满鸡蛋,准备往上海贩卖的。上桥时没有把握好车龙头,倒了,鸡蛋碎了一地。看他哭的样子真可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路过镇上大石桥北时,看到有个店,专门卖各种冷食。具体是什么,口感咋样,就不是我有必要知道的了。我想,那里面卖的应该是各种高端的防暑食品,可惜无缘认识。</p> <p class="ql-block"> 游泳是可以防暑的,可惜我胆小,不敢游。好可惜。</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个时候确实经常听说小孩因游泳溺水的,也看到过。那个时候,各部门也不怎么管,游泳的场所都是野外,确实危险。</p><p class="ql-block"> 游泳我不会,河边摸螺蛳我会的。其实主要不是徒手摸,徒手摸太慢了。街上买一专门的铁篮子,把铁篮子拴上塑料绳,绳子另一头扣手上,人站在河边,抓住铁篮子使命往河中心扔,铁篮子沉下后,再慢慢往回拉。拉回来的铁篮子装满了河泥,在水中淘洗,就得到螺蛳、河蚌了。运气好时还会逮着小鱼小虾或螃蟹,那是更开心的。</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外婆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去河边摸螺蛳,大家很开心。中途下起了暴雨,我们都准备往家跑。外婆说, 就站水里面,头上把草帽戴上,再大的雨也不怕。大家照办了,确实灵验。回家以后被舅舅批评了,舅舅责备外婆,不该把我们带去河边。</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对我们都很好的,把我们当宝贝一样地捧着。可惜,外公外婆舅妈现在都不在了,很遗憾,很想念。</p> <p class="ql-block"> 防暑的策略还有哪些?凉粉?西瓜?印象都不是很深。总体来看,于农村人而言,你只要是花钱才能办的防暑降温措施,那都是尽量避免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防暑,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和身体状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