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重庆)--元帅将军 故里

平衡木

<p class="ql-block">  1949年,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是多少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生命的牺牲为之奠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授衔,一共授出了10位开国元帅,1038名将官(其中10位大将),他们为中国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有着突出重大贡献,其中四川(重庆)就有四位元帅和一位大将。</p><p class="ql-block"> 是一方方什么样的神奇土地,是一个个什么样的传世家庭,走出了这些信仰意志坚定、叱咤风云、威震沙场的将帅…。</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四川(重庆),拜谒了元帅将军们的故里(故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聂荣臻元帅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乘坐高铁在重庆西站下车。聂帅故居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75公里的距离,包车前往,大部分都婉转在山路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群山之中相对一片开阔的高地,非常醒目矗立着一座聂帅青年时期的雕像,身后白色院墙里,是典型的川东地区民居,三重四合院布局,故居原名石院子。</p> <p class="ql-block">  清末,聂氏五代先祖从江西到贵州,再到江津,买下了这座房子,聂帅出生于此,生活了15年,1914年又随父在附近佃居开染房。故居1923年遭土匪焚烧,1988年县政府进行了修缮。</p><p class="ql-block"> 现故居陈列了聂荣臻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读书、立志报国的事迹,尤其是他晚年对家乡的嘱托。 </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元帅纪念馆位于江津城区,返回时已闭馆,只有留待下次。</p> <p class="ql-block">  聂荣臻是农民之子,尽管家境困难,为满足聂荣臻读书上进的愿望,聂帅父母仍想办法让他读书--从私塾到高等小学再到江津中学,聂荣臻认真刻苦学习,曾在课桌贴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诗句作为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元帅的父母照</p> <p class="ql-block">  聂荣臻的学生时代,先后爆发四川保路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他影响很大,1919年离开了江津,赴法勤工俭学,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半部是聂荣臻在法国写给父母信的节选“然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下半部图片,为聂帅在比利时寄回家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聂荣臻赴法勤工俭学时与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人的照片(后排右一为聂荣臻)。</p> <p class="ql-block">  聂荣臻与女儿聂力及家乡人的合影,聂力回家乡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聂帅晚年叮嘱女儿“你的根在江津”,寄托了聂帅对家乡的无限深情。</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远眺江津城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伯承元帅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刘伯承元帅故居位于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周都村,距开州城区13公里。从聂荣臻元帅故居到重庆北站再乘高铁到万州,第二天一早出租车90元到开州刘伯承元帅故居(公交每40分钟开行一趟,时程1.5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故居背靠小华山,面向南山,浦里河在山脚流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189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父辈兄弟就分了家,他家分到后山坡沈家湾的三间茅草房和十石坡地梯田,刘伯承在这里生活了16年。 </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的父亲读了十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八股文,是当地有名的“泥脚文人”;母亲出身农家,识字不多,却能出口成章,明事达理,儿时的刘伯承最喜欢听母亲摆“龙门”,母亲讲的许多故事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的卧室,书桌旁的木架上还有习武用的大刀。</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和母亲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桷树(也叫黄葛树)古道:</span>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长在陡峭的坡崖上,旁边一条小道向下延伸见不到底。这里曾是刘伯承纳凉攻读的地方,也是刘伯承求学、谋生的往来古道。1911年刘伯承从这里离家,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亲手栽种的柚子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景区广场:</span>刘伯承铜像、年代地标、刘伯承故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刘伯承同志纪念馆</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开州城区,前临汉丰湖。汉丰湖是著名的</span>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形成的人工湖,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以八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和功绩--</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元帅5岁进私塾,又先后进入汉西书院、开县高等小学堂、县立中学读书。县立中学读书时被誉为学校三大才子之一,15岁那年因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而被迫缀学。</p>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与同学合影,左为刘伯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军中菩萨--</span>1912年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因学业出众,举止端庄,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刘伯承被同学称之为军中“菩萨”。同年12月,毕业分配到川军熊克武师,不久就升任司务长、排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誉为军神--</span> 1916年袁世凯称帝,四川发生了反袁战争,刘伯承在丰都作战封锁长江通道,以防北洋军阀入川。战斗中,刘伯承头部两处中弹,颅顶受伤,右眼致残。</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在一家德国籍医生开设的诊所先后做了两次手术,特别是第二次手术是为了给刘伯承配制假眼,历时三小时,修割赘肉70多刀。刘伯承拒绝施行麻药,曰:“救国救民,来日方长,安能损及神经!” 手术过程中刘伯承是肌肤不跳,面不改色。在医生的惊诧中,刘伯承笑曰“些须七十余刀,小事耳!每割一刀,余暗记一数,实无误也” 。惊得从事手术的德国医生沃克称赞刘伯承为<span style="color:rgb(1, 1, 1);">“军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丰都战斗模拟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手术后的刘伯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刘伯承1914年时的一张照片,历经36年,在重庆获得。1950年10月,刘伯承敬赠朱德,并在背面叙述了1916年丰都战役中受伤情况。</p> <p class="ql-block">  丰都之战后,刘伯承又经历了许多,最终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希望所在,于1926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元帅和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元帅与夫人汪荣华</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遵照刘帅生前遗嘱,部分骨灰由其子女在养育他的故居前安葬。</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德元帅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帅故居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下的朱家大湾。</p><p class="ql-block"> 1996年朱德诞辰11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前往仪陇马鞍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朱德》。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当摄像师在千米高空将镜头对准琳琅山时,突然发现这座孕育共和国元帅的山麓,其山形竟然是一个美丽的五角星形状。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帽徽是五角星,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三军总司令朱德故里的这一颗五角星,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五角星了。(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高铁到南充,再转乘汽车前往这片神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马鞍镇随便向一个路人打听,都会非常热情甚或还会陪上我们一段,几百米远就到了朱德纪念园的北门。</p><p class="ql-block"> 一座五柱三门的牌坊门,匾额“人民的光荣”,是毛泽东在朱德六十寿辰时的祝寿题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span>穿过茂密的森林,走下约百级台阶,我们首先参观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这是一座仿古建筑,青瓦白墙,木柱雕窗,浓郁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馆前的广场正中耸立着朱德汉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以“人民的光荣”为主题设置了朱德生平事迹基本陈列。其中很多引用了朱德的自述和诗歌。</p> <p class="ql-block">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马鞍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始进入私塾学习。家庭迁居朱家大院后,又继续私塾念书8年,这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塾师</span>席聘三痛恨恶势力,有强烈的民族感,追求救国救民,深深影响了少年时期的朱德。</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p> <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20岁的朱德考入顺庆府(南充)官立中学,校长张澜对学生们说“现在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南充中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呆了一年的时间,却给张澜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鼓励朱德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并引导朱德阅读《革命军》等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国成立,朱德和张澜都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7月,朱德和张澜在中南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顺庆中学,朱德曾在一所高等小学任教一年,受反动势力反对和排挤,深感不是出路,决心到云南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恩师李根源,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当朱德不是云南籍人而要被学校除名时,是李根源力排众议,留下了朱德继续留在云南讲武堂学习。</p><p class="ql-block"> 云南讲武堂学校教员多从日本留学回来并加入同盟会,使得云南讲武堂成了同盟会的秘密据点。</p><p class="ql-block"> 朱德自述:进了云南讲武堂,我曾利用这所新军学校力量,参加了推翻封建社会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月,朱德同李根源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护国护法名将仍很迷茫--</span>1918-1921年,朱德已官至少将旅长,任过沪州城防司令、云南陆军宪兵司令、云南省警务处兼省会警务厅长等职,但仍很迷茫…自述:同盟会的同志们都升官发财,革命没有人来搞了,实际革命也并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 朱德任护国军团长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任少将旅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万里找党--</span> 1922年,朱德抛弃了这一切高官厚禄,上海找党,遭到陈独秀的拒绝。朱德曾形容自己那时的境况是“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无法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朱德又辗转前往德国见到了周恩来,非常诚恳的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提出了入党申请。他说:“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行。”1922年11月,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柏林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在上海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与入党介绍人之一的周恩来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在德国哥廷根与四川籍的中国留学生合影(前排右三为朱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红军之父--</span> 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朱德率部在三河坝成功阻击打援,后与攻打潮汕失利的主力会合,也只剩2000多人,且意志消沉,经不起考验的官兵相继离队,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可谓大浪淘沙。</p><p class="ql-block"> 历史关头,是朱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动担当</span>站了出来,他在天心圩整顿时说“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 这支800多人的队伍,有南昌起义的革命精英,是革命的火种,产生了后来的朱德、陈毅、林彪三位元帅和粟裕大将。在朱德和陈毅的带领下,队伍辗转到了湘南,举行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发展到一万多人,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朱德一直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红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朱德荣膺元帅</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为求真理别家门,平生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向朱德授勋章。</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与夫人康克清</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帅与家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故居--</span>这里是朱德9岁开始,生活了14年的地方,一栋土木结构的三合院,有朱德养父母、叔叔们居住的房间及酿酒房、纺车房等。朱德的大伯父伯母因为无子,就把朱德过继给他们,小叔和三叔在种地的同时还兼做酿酒生意。</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卧室是一间狭小的阁楼房间,室内的床铺、书桌、煤油灯都是朱德使用过的。为了方便通风采光,朱德在墙上掏挖了一个小窗洞。朱德从这里离开后,就开始了外面世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德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琳琅井:1900年,遇大旱,14岁的朱德割草时突然发现水源,便与小伙伴一起挖了这口水井,后筑了井台和亭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出生地--</span> 朱德家世代为贫苦佃农。1882年朱德先辈租用丁氏地主的80多亩田地和房产,1886年12月1日,朱德元帅就是在这个西房仓屋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在朱德9岁那年,四川大旱,生活更加困难。除夕之夜,朱家因无力满足地主蛮横加租要求,被逼连夜搬家,全家人被迫分散,朱德便去了养父大伯家生活,直到最后离开家乡。</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里作为“朱德与母亲”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生母钟太夫人一生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家境贫穷,只留下了六男三女。她终日忙碌,做饭、种田,养蚕、纺纱等,从无怨言。朱德为了寻求革命道路,瞒着钟太夫人离开了家乡。</p><p class="ql-block"> 1943年,朱德收到侄儿来信,知道体弱年迈的母亲在有生之年想见他一面,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未能满足母亲的愿望。钟太夫人毫无怨言,只是默默的思念着远在抗日前线的朱德。</p> <p class="ql-block">  一位平凡的母亲,带着遗憾离他而去,朱德伤心不已,泪眼朦胧中,母亲携他走过的历程浮现在眼前…。为了纪念母亲,朱德有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刮胡子…。</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年2月15日,钟太夫人在家乡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中共中央机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挽颂词: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父母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朱德祖辈从广东韶关辗转入川,迁徒仪陇,在这里安身,后又几经变更。1917年,朱德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驻防泸州时,用积蓄为父母购置的。堂屋门楣上的“人民的光荣”匾是1950年中共川北行署委员会所赠,现在这里举办了“朱德的故乡情、亲友情”展。</p><p class="ql-block"> 朱德先后读私塾、顺庆府中学等,借了200多元学费,是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毅元帅故居</b></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故居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距县城8公里。高铁到遂宁市,再转乘汽车到乐至县,县汽车站每天6:30至18:30,101路公交每隔40分钟会与陈毅故里公交站对开一趟,车程约20分钟。</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县城的陈毅纪念馆,因是星期一而闭馆。</p> <p class="ql-block">  陈毅故里地处较偏辟,但现是一个以伟人文化为主线,田园风光与人文景点相融合的4A级景区。当地老人享受免费公交,从县城始,一路上车的老人,很多是前往陈毅故里休闲的。</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景区距离最远的“陈氏宗祠”,陈氏宗祠是陈毅故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始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的小青瓦四合院,展示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家风文化,陈毅青少年经历,以及家人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氏族徽:</span> 宗祠的第二进门楣上有一枚醒目的符号--陈氏族徽。</p><p class="ql-block"> 陈氏的祖先曾为炎帝的天文官,探索出用立木测日影,通过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间:于是早晨日出地平线,有了“旦”;正午日影与立木重合,有了“東”;傍晚日落草中有了“暮”等字及意义。且认为,太阳的东升日落,有看不见的云梯供它上下。于是陈氏的祖先便以观测时间的仪器,加以想象会意为自己的图腾,作为自己的族徽,也就是“陳”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仪门家风:</span>陈氏家族世居江西省泰和,祖传“仪门家风”。明洪武初年,先祖陈和考中进士,官至桂林府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后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推翻皇侄称帝,陈和坚持士大夫不事二主的气节,弃官归隐,率领族人远遁于湖南新宁崀山之中,开荒种地,不食明禄。</p><p class="ql-block"> 后有陈毅前六代高祖夫妇教子有方,儿子陈汤吉考取拔贡,进京途中把盘缠用于接济穷人,名扬乡里,父母得到当朝皇帝的表彰和赐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陈毅祖上从今邵阳市新宁县迁入乐至。父亲陈昌礼读了一些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懂一些;母亲黄培善勤劳善良,他们对陈毅少年时期学习、品德的养成有很深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现乐至县劳动镇)这样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毅5岁发蒙就读私塾,7岁那年,家庭经济破产,随父亲到湖北利川,寄居做小官的外祖父任所。一年后返回乐至,居住在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1909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新式教育,陈家将家里仅有的40亩田地和房屋全部当卖,举家搬迁到成都东郊望江楼村,另租100亩土地继续务农,送儿子陈修和与陈毅等弟兄进了成都东门外后称锦官驿小学读书。这一决定,让陈毅兄弟接受了现代新科技知识的教育,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陈毅和哥哥陈孟熙先后考上了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留法预备学校和官费留学法国资格。</p> <p class="ql-block">  1922年,陈毅留法勤工俭学,因参加抗议法国当局的学生运动,被押解回国,在陈氏宗祠居住了八个月。其间,他为家乡人民在羊叉河上安装了水碾、水磨、水力轧花机和简易提水灌溉等机器,并在此写下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难成事难成事事难成事事成”的著名楹联。</p><p class="ql-block"> 同时陈毅也认识到,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社会的,即向蔡和森写信,申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氏“一帅两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 陈毅这代兄弟有六人。但因年龄关系,与堂兄陈修和、胞兄陈孟熙关系更为密切。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一帅两将军”分属不同阵营,但最后还是殊途同归了。</p><p class="ql-block"> 陈修和先后就读四川高等工业学堂、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法国里昂高等兵工学院。国民政府时期,历任蒋介石侍从副官,上海兵工厂技术总监、沈阳兵工厂中将厂长等职,是个兵工专家。同时又在上海多次掩护陈毅和我党的同志见面,因此我党对陈修和也非常尊重。1948年沈阳解放前夕,他拒绝到南京出任兵工署署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为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陈修和继续被委以重任,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 陈孟熙,先后就读留法勤工俭学学校、北京中法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时期,官至少将司令,新中国成立前夕,策反了多名国民将领,在乐山冒着生命危险率部起义,加入革命阵营。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 陈氏三兄弟:左为陈孟熙,中为陈修和右为陈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毅故居</span>,荷塘围绕,绿树掩映,<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陈毅故里景区的核心建筑,</span>一座具有浓厚川中民居特色的三重堂四合院、木质结构瓦房,占地750平方米,加上四周园子占地6050平方米。约康熙初年,祖上陈尧钦兄弟随一支移民队伍来到四川乐至,在此地定居下来。陈毅元帅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幼年和童年。</p><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门有邓小平题写的“陈毅故居”匾额,两边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的对联。庭院内,左侧立有陈毅与夫人张茜的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幢老屋是祖上传下来的。传到陈毅的祖父辈时,以堂屋为界两兄弟均分,左边是叔祖父陈荣斌,右边是祖父陈荣盛。祖父陈荣盛共有五兄弟,在房屋出卖前一直是三代同堂大家庭一起居住生活。</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迫于生计等原因,陈毅的父亲同大哥商定,变卖老家田地,并把本房所有房屋转卖给叔祖父陈荣斌家,举家迁至成都另谋生路。</p><p class="ql-block"> 期后,房屋全部被出租。解放后房屋分给了农民,大跃进时期作为食堂,后遭大火焚烧部分,直到1979年政府开始修复,1980年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span>离陈毅故居200米的梅山上,有着苏杭园林式建筑风格,展厅有大量的反映陈毅元帅生平的照片和珍贵文物等,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少年学子</p> <p class="ql-block">  陈毅行军途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代表党中央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仪式。陈毅右边分别是班禅和达赖。</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陪同周总理接见外宾。</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和陈毅在一起,真是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  1955年,陈毅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  威风凛凛的六位大元帅</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在广州举行的军委常委会人员合影,有八位元帅、一位大将。</p> <p class="ql-block">  陈毅与夫人张茜</p> <p class="ql-block">  陈毅与家人--是元帅当中难得的能与父母一起合照的三代同堂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毛泽东主席出席陈毅的追悼会“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罗瑞卿大将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罗瑞卿大将故居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舞凤街道将军路(原舞凤镇),毗邻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  罗瑞卿祖先是湖北人,也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迁至南充。</p><p class="ql-block"> 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三合院式土木穿斗青瓦房。1906年5月31日,罗瑞卿大将诞生于此,并整整生活了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  罗瑞卿幼年家境比较富裕,6岁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大林寺高等小学,又考入了张澜创办的南充县立中学,与张澜的儿子是同学,与朱德是校友。在学校,罗瑞卿追求进步,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由于参加进步活动而与外祖父发生尖锐矛盾,不久他热爱的母亲过早去世。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底,罗瑞卿毅然离开家乡,投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军事生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国初期,罗瑞卿与朱德、张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罗瑞卿在大革命失败后,辗转数省,在上海找到党组织,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时期,罗瑞卿任红五十九团参谋长、红四军政委等;在极其艰苦的长征中,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由于头部伤口,造成吃饭都很困难,但除了极为艰苦的行军外,还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延安时期,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新中国成立,罗瑞卿是第一任公安部长,后还担任过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等职。</p> <p class="ql-block">  初到延安时的罗瑞卿。</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罗瑞卿随部队向西北挺进中,接到毛泽东亲发电报赶到北京,当晚,在香山双清别墅受到毛泽东接见,7月被任命为公安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罗瑞卿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p> <p class="ql-block">  已过天命之年,为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却认真学起游泳来。</p> <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罗瑞卿多次遇难而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大难不死:1927年7月,罗瑞卿在武汉寻找党组织,不幸染上伤寒,无钱治疗,孤身一人躺在四川会馆的小黑屋里,伤寒在当时的中国可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是四川会馆一位熊姓师傅发现了他,每天送来一碗稀薄的米粥,其它也无能为力了。罗瑞卿靠着这碗米粥和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大难不死: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的一次战斗中,罗瑞卿的左腮被一枚子弹击穿,颅骨部分破碎,更严重的是,伤口正好经过了大动脉,顷刻间,血流如注,整个人顿时陷入了昏迷状态。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罗瑞卿伤口反复恶化,几度昏迷。据事后罗瑞卿回忆,在自己昏迷的过程中,迷迷糊糊听到了锯木头的声音,隐约听到有人说“要做长一点,这个人个子蛮高”。这正是当时的医院准备给他做棺材的声音。不过,这副棺材罗瑞卿并没有用上,在几天后,罗瑞卿成功从阎王爷手里跑出来了。毛主席听说这件事都感到十分惊奇,忍不住评价道:“罗长子是阎王爷点了名不去的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大难不死:罗瑞卿因勒奋工作、堂正做人、才华出众、业绩骄人而受到“四人帮”的嫉恨,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罗瑞卿。1965年12月,罗瑞卿被罢免了所有职务,受到错误批判,被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罗瑞卿决心以死抗争…他大难不死却双腿跟粉碎性骨折。</p> <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1日,罗瑞卿与夫人郝治平在德国海德堡医科大学医院。</p><p class="ql-block"> 这是罗瑞卿生前最后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片片神奇的土地,细看每一位元帅的生平事迹陈列馆和纪念馆,深受教育:元帅们都出生于祖祖辈辈重视“耕读传世”的传统家庭--自小就参加农业耕作,造就了他们勤劳勤奋勒俭的优秀品质,也从中深深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而又在“读”中,学习圣贤教诲,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特别以“读”修身养性立道德,以救国拯民为己任,理想追求执著而坚定…。</p><p class="ql-block"> 可见,元帅们的产生绝非偶然,优秀的家族传统和良好的家风,以及革命斗争的实践,造就了一代人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