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历史上称汀州,据《永乐大典》《汀州府志》记载,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史称“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历来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地理位置来说,长汀偏隅闽西南,彼时系粤、赣、闽三省通衢之要冲,处于山谷斗绝之地。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崇山复岭,山峦迭翠,前值圆峰,后枕卧龙,四周筑有城墙,因此又有“高城固壁”之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汀江之水(又曰鄞江)穿城而过,贯通全县,流经上杭到梅州大埔,与梅江汇成韩江自汕头入海。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彼时,帆樯满江、百舸争流,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除了商贾的热闹,亦有文人的诗情,春水碧于天时,城内雅士便上画船听雨眠。陆路则古时有驿道近代有公路与周遭相通,关山虽多,还算有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长汀悠久的历史中,不仅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府文庙、县学、汀州试院、城隍庙等等文物古迹,还留下了许多文化名人如朱熹、文天祥、纪晓岚等的足迹,文蕴深厚。在近代,革命的洪流如鄞江之水,涛涛不绝,由此起源,涌向全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引自《长汀县志》1988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的长汀济川门,是厦大的莘莘学子跋山涉水,迈进汀城的第一道门</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逶迤而过的鄞江之水,从未缺席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要事件</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鄞江水畔,留下多少孩提纯真的记忆</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一江两岸,千年以来,繁华起伏,但一直未曾落幕</span></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毛泽东在长汀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明确“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以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战略方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长汀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繁盛冠苏区之盛’的经济之都”,是红色首都瑞金的经济后盾,又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省军区等的驻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苏区的成立,千年古城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人们被唤醒,百万工农齐踊跃,汇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改天换地,尝试着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并为之牺牲与奋斗。长征前长汀的中央红军有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3万多人,闽西子弟居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洪流在这片山水间涤荡而过,为千年古城烙下了红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次反围剿后,1934年11月,红军主力越过汀江,开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中革军委给长汀的奖旗,来源:《红色中华》第190期,1934年5月18日</span></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国军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辖李延年第九师、李玉堂第三师、李默庵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等一共集中了“14个正规军,1个独立旅,共71个团于1934年11月1日攻陷长汀,提出“屋换石头人换种,条帚也要过三斩”的血腥口号。为抹去带着赤色的生命与思想,疯狂屠杀中央苏区革命人民。闽西全家被杀绝的有4万余户,许多地方尸体无人收埋,尸臭三十里外都能闻到,导致疫疠横行,十室九空,人烟稀少,鸡犬一无,街市萧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曾是繁华无比,生力无限,为创立中央苏区而沸腾勃发的红色千年古城比任何地方都更破烂、更落寞,更颓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有很多作为族人精神寄托的家庙与宗祠,这些建筑本来都是雕梁画栋,院落层层,历经几世的传承,族人都是以纯粹中国的审美眼光来呵护着的,但,彼时都毁灭了。街衢间,种种考究的建筑物倒塌在残墙下,硝烟里斑驳的色彩与雕刻彰显当时的富庶与繁华。一个个黑漆漆的大门,关着一屋子的瓦砾,整个城区没有几栋完整的房屋,多是不完整、瓦片狼藉、摇摇欲坠的屋顶覆盖在孑然而立的房柱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数此前避难一方而未被打倒的“土豪乡绅”于战后回了故乡,重新修葺了自己的家,将破败的壁墙换上新的木板,其余大多数的百姓则用篱笆围做小小的房间,住着父祖子孙,也住着鸡鸭豚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被国军进占后,福建省政府将闽西长汀、龙岩、连城、漳平、宁化、上杭、永定、武平八县划定为“匪患”善后区域,归龙岩绥靖公署管辖。绥靖署接管后,将各县政府撤废,在龙岩设立闽西善后委员会,制定实施大纲,各县设立分会主导所属区域的善后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长汀已入至暗时刻,遭此浩劫的千年古城已从视野间隐退。“街市萧条,尽是一片荒凉景色”“举目凄凉无故物”,“落叶满汀洲,箫杀荒草长”。尽管闽西善后委员会从政治、经济、土地、交通、建设、教育等均做了新的政策并着力改变,但长汀这座古城已元气大伤,生的希望如山间的晨雾,过了晌午,便烟消云散。白昼之光,难穿夜色之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后的1937年12月,厦门大学整建制从海滨迁到了这座落寞的山城。在“红军故乡、红色小上海”的土地上,以“国魂所寄托的事业”的理念,“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以民族的大义,叩响古城门,撼动着暮霭沉沉的大地,唤醒民众更高层次的文化觉醒和民族、国家意识。为中央红军离开后张惶、迷茫的苏区群众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喑暗的古城注入了重新出发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汀州之幸,在浮沉间,厦大选择了与遭受劫难的这座小城一起重生!</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匆匆的步履,是否能想起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记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在历史的长河里,长汀,这座小城注定要在不同的时期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不同的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重挫校主陈嘉庚的实业,其一度濒临破产,最艰难的时候他卖掉了新加坡的三栋楼房,来维持厦门大学的运转,时人称为“卖掉大厦,维持厦大”。苦苦支撑几年后,陈嘉庚已心力交瘁,遂作出把厦门大学改为国立的决定。此前,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全由私人捐资创办的大学。据《国立厦门大学一览》(民国30年4月)“校史”一章所述“自开办至二十六年(1937年),凡十七年间,经费皆由嘉庚先生负担,计共支出四百四十余万圆”。国立之前,“共有三学院(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属系凡九,并附高级中学。学生共四百余人,其已毕业离校者达五百七十一人”。</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1年4月在长汀出版的《国立厦门大学一览》</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7月1日,私立厦门大学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的机电工程学家、留美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本栋接掌厦大的第二天,“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苦难的中华民族为独立与生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本栋校长早已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后开始了学校搬迁的准备工作。经过多轮的选择,厦大决定迁至长汀。萨本栋认为第一是要留在东南最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第二,要设在交通比较通达的地点,以便利闽渐赣粤学生之负笈。第三,新校址的环境,要比较优良,以使员生得安心于教导与求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在风雨飘摇间,背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迁到千年古城,以校国的认同,重新出发。</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萨本栋校长任命令,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7年厦大私立改国立,萨本栋校长(前排左三)与私立厦大校长林文庆(前排左四)等在移交仪式上合影,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0年11月16日,陈嘉庚(右)与时任厦大校长萨本栋合影。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陈嘉庚(右)与时任厦大校长萨本栋的画像,来源:《国立厦门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民国卅五年四月六日(1946.4.6))</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代庖1942 年发表于《兴国青年》的《战时的厦门大学》言:厦大在这山川险阻的山城健壮地从新建立起来,所不同于其他各国立大学的,是他今所担负的使命比别的来得艰巨,还顾东南半壁河山,在铁路线以东,硕果仅存的国立最高学府,只有厦门大学,没有第二个伙伴帮同它担负起开拓闽赣粤三省的文化工作,教育东南一带的莘莘学子,这份艰难的工作,厦大单独毅然地承担下来<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负责选址的教务处长周辨明博士为鼓舞即将来汀的厦大人而极尽赞誉长汀,他说:那里一条鄞水盘桓县城,万魁塔耸立在南门的拜相山,薄暮炊烟袅袅,教堂钟声悠悠,一切景物绝似英伦的剑桥大学,单只一条鄞水穿过城区,就挺像泰晤士河了,而没有汽笛的腻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因为使命使然,因为为校为生的爱,在烽火里,在动荡间,在周博士的话语中,诗与远方依然是那么的令人向往!</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万魁塔于民国三十三年却被拆除。当时粤汉铁路被日军占据,长汀机场成为东南各省交通的唯一机场,客流量极大,每日飞机起降频繁,而飞机跑道正对万魁塔,严重影响飞机起降安全,所以不得不把万魁塔拆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12月24日,厦门大学开始向长汀进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厦门到长汀,须经漳州过龙岩方可达长汀。厦门到漳州公路修得早,还算坦途。过了漳州的南靖金山,虽说民国政府于1928年开始相继修筑漳州至龙岩,龙岩至连城朋口等县际公路。但公路大都盘山依水,弯曲迂回,坡陡路险,有的中途而废,竣工的也因失修失养,因此步履艰难。特别是连城朋口到长汀,公路系为第五次围剿时国民党推行的堡垒加公路推进战略而建修筑的战时道路,道路更是崎岖不平,坡陡难行,山风一起,沙尘飞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由泉属各民营汽车公司被征调来岩参加“第五次围剿”运输的 13辆汽车在龙岩组成龙连江汽车公司,经营厦门到长汀的运输路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本栋校长为节约经费,将学校的图书、仪器、标本等物资等悉数装运到长汀。从厦门到长汀大体路线是从鼓浪屿水运到漳州,再搬上岸运到漳州崇正中学(今芗城实验小学所在地)校舍暂放,过后再运到漳州旧桥,装上平底船,沿着九龙江西溪运到水潮(今南靖金山),再租用龙连江汽车公司的卡车运到长汀。但个人的行李等就得自己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195名学生,68名教职员工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相携相伴,跋山涉水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筚路蓝缕,所幸均无碍,均按计划时间安全到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这座荒芜的府治之地,带着抑惑的神情,接收了这一批新的力量的掺入,荒废、沉寂的土地,被从鹭江畔来的年青人带来的激情与希望由里及外地松暖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1月17日厦大在长汀复课。后续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因厦大而来的蓬勃朝气,已开始悄然冲淡长汀灰色的天空!此时沉寂的千年古城太需要这股暖风了,或是历史的巧合,或是这块土地本身具有为国为民奋斗的底色,一切都是那么的刚刚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厦大迁汀漳州至长汀路线图,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8年出版的《生力旬刊》刊载</span>愚泉所著《<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厦门大学在长汀》一文写到:迁到长汀以后,由政府拨借专员公署前半部屋宇上课,这地方本是旧孔子庙(</span>长汀县横岗岭路7号,长汀县文庙<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正堂(大成殿,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9年)改成为大礼堂,把三面庑廊截成许多小室,有的作为教室,有的作为物理化学生物等试验室,有的座位办公室,情形颇为拥挤。左边隔墙有空地,盖学生平房宿舍两座,每室容八人,仍稍余空地,作为运动场。又有消费合作社一所、理发室一所。右边隔墙有小庙,整理后作为图书馆,附设医药处。女生宿舍另借校外某教会房屋一所充之。教授及其眷属们宿舍则租用“长汀饭店”全座,其余教职员学生则只得在外边自行租屋分住。一切屋宇都非常简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文所说的旧孔子庙为长汀的县学所在地,厦大到汀后,以此为落脚点。安平先生所著《汀江黉舍育南强——我所知的长汀厦大有关建筑》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记录:大成殿作为厦大礼堂,县学后面的崇圣祠、尊经阁、群贤祠等建筑分别作为厦大校本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教室。县学前面的名宦祠、文昌宫、乡贤祠、忠孝祠、东西庑等分别作为厦大数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办公用房和教室。县学的儒学署改为厦大同安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长汀县志》(1993年版)记载,长汀的县学于宋绍兴三年(约1133年)在城东兴贤门外府学旧址创立。宋开禧二年(约1206年)始建学宇。南宋嘉定三年(约1210年),陆续置田产。南宋淳祐五年(约1245年),建丽洋堂与尚志、阅礼、修性三商,元至正十年(约1350年),毁于战乱,改建于城南五里处,以后选经兴毁。明成化八年(1472),移横岗岭左侧,该处原为开元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建),县学迁后先后续建有明伦堂、教渝廨、尊经阁,训道廨等房舍,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增建两斋,修号房。清乾隆间(约1750年),建立射圃。朱熹、辛弃疾、纪昀都曾在此殿内讲过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厦大到汀之前,县学作为民国专员公署及县立龙山小学(福建长汀城关中区小学的前身)的驻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门大学就在千年县学里,迈开了重生自己,恢复小城生机的脚步。</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光绪五年] (1879年)县学平面图,来源:《汀州府志》(嘉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光绪五年] (1879年)县学平面示意图,来源:《汀州府志》(嘉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现已复建校门及大成殿,大部分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两棵宋代双柏沧桑而立。</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翻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册《百年中区》,彼时(1984年),县学作为该小学的驻地,后方的大成殿及左右庑还在,厦大刚到时,就以此为落脚点。</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翻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册《百年中区》,后方的大成殿及左右庑、两棵宋代双柏更清晰。</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现今的大成殿,已重建并成了厦门大学在长汀的展览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翻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册《百年中区》,在县学办学逾百年(自1907年始)的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于2020年9月3日搬迁到新址办学,此为搬离前的修复的厦门大学大门。</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萨本栋(二排左四)与部分师生于长汀校门前合影,引自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网站</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东南几省的青年学子奔赴而来,为提供足够多的校舍,长汀人民给予倾力支持,腾让民房,地方政府先后将县学、专员公署、看守所、中山公园、虎背山下的荒地、府学(文庙)、汀州城隍庙、仓颉庙片区等等纳入学校的范围,以满足学校发展之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长汀县志》(民国三十一年版)略摘一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县文庙及龙山小学:</b>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奉县令,拨归厦门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暑</b>:原在龙山书院,后移县文庙。专员秦振夫于后坪建楼厅。民国二十六年,专员刘天——将公署让与国立厦门大学,而以府城隍庙为公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长汀县司法处看守所:</b>原在县学文昌宫题名第及闱祠,兼县长秦振夫改建。厦大移此后,因迁于县城隍庙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山公园:</b>即旧汀州内城、府署、清军厅暑、府经历署<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span>。民国十八年,因乱被焚。民国二十一年,共产党辟为公园。民国二十三年,东路军入汀,改为中山公园。旧有钟氏唐始祖妣马太夫人墓。民国二十四年,驻军旅长钟彬加筑纪念碑,又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民国三十年,奉省令,拨归厦门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宏先生在《厦门大学校史(1921—1949)》写道:抗战时内迁长汀的厦大尽管经费捉襟见肘,尽管要时时面对侵略军飞机轰炸的威胁,但“为了安顿逐年增加的学生,保证他们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向政府申拨虎背山南麓旧中山公园荒地一片共五十七亩,数年间陆续兴建各类教室、阅览室、土木系的实验室、机电系的实习工厂、男生宿舍求是斋、勤业斋、女生宿舍笃行斋等大批校舍,以及足球场、篮球场、大膳厅、蓄水池、发电厂等体育生活设施;又在东门外及龙山麓分别建成第三、第四、第五教职员宿舍共十余座;并扩建了厦大医院,与原来孔庙周围的三大院落,以及嘉庚堂、万寿宫、仓颉庙等校舍连成一片,几乎占据了半个长汀城,使千余名师生得以安心学习和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国立厦门大学一览》(民国30年4月)“校史”一章所述:“......遂于三十三年十二月廿四日(1937年12月24日)开始迁汀。校舍初仅旧县学及长汀饭店两处,既而专员公署全部让出。三年之间(至1941年4月),设法经营,陆续建筑及接管官地,租赁民屋,凡十六处,于是礼堂、办公室、教室、窦验室、自修室、圆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医院、宿舍、饭厅、凡大学校舍之所应有者,亦无不具备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在厦大中文系任教的郑朝宗先生于《汀州杂忆》记述道:“小山城一眨眼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城,……莘莘学子不远千里,来自闽、浙赣诸省,弦歌之声响彻山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遭浩劫的红色之城再次生气盎然!融入了与厦大一起快速发展的阶段!</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汀时期(1937年-1946年)厦门大学平面示意图</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暑:专员秦振夫于县学后坪建楼厅。民国二十六年,专员刘天——将公署让与国立厦门大学。</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厦门大学17周年庆长汀留影(1938年)</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因抗战而迁,为民族独立、国家完整的抗日救亡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暂避山城的厦大人的热血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在汀州大地如火如荼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仅唤醒了长汀人民更深层次的家国意识,同时让厦大师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他们开始走上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思想认知和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正是长汀时期的艰苦环境及红色文化基底,教育和锻炼了厦大师生,使他们有机会深入农工之中,以实践促成思想作风的转变,形成了抗战时期优良的校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抗战烽火,也为厦大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为什么而办学!如何办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5月《四友月刊》刊载余平所著《茁长在古汀州的国立厦门大学》叙述,时任教务长周辨明说,两年来的厦大遭遇,是他过去十六年所不能碰到的。从十里洋场的厦门到八闽偏僻的长汀,从雕欗石砌的高楼大厦到梁栋剥落的破败庙宇,从贵族到平民,从繁华到朴素;这其间,转变得太可惊人了。不过这一转变对于重生的厦大却也是十分有利的,这些经验可以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同样地,我们国家在此两年中,一切艰辛难得的经验的缩影,也可由两年来的厦大前进表达出来了。我们既已明了教育与抗战的关系是如此,那么我们当彻底认识哪一种的教育才是真正可以救国的,两年来的厦大已告诉我们说:(1)教育要大众化,只有大众化的教育才能把民众训练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2)教育应生产化,只有生产化的教育于大时代中的国防民生才有切实的辅助;(3)教育得人格化,只有人格教育才能训练处有骨气有毅力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懋元是厦大长汀时期的学生,潘懋元回忆说:“我进学校之后听萨本栋校长第一次报告,他就对我们新同学说,我们中国抗战必成,抗战一定胜利,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是建设国家的人才,是战后建设国家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就是说,这所最逼近战区的大学在战火之中,开始为胜利后的国家建设事业准备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7月,厦大创办土木工程系;1940年秋创办机电系,复办厦大法科,成立法学院,并在商学院复办会计学系和银行专业;1944年4月筹办航空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依托1934年始建的长汀机场,1944年厦门大学在长汀增设航空工程系。1945年2月,美国第14航空队在长汀设立办事处,一个支队的地勤、航空人员等100多人进驻长汀,40多架战斗机及20多架运输机转驻长汀机场,长汀机场成为东南前线唯一的空军基地。</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当时中国东南唯一如此逼近沦陷区的高校,就是以此般不可动摇的信心和坚韧的拓展向不可一世的日寇彰显中华民族在外来的侵略者面前那泰然自若的气概和坚定必胜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给厦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样,厦大的到来也给古城长汀带来了系统的科学文化、进步思想、格局观瞻,也为当地的经济、科技、社会综合发展提供了重生的强大动力,山城面貌为之一新。厦大也为千年古城添了一笔家国情怀的烙印和地方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国家意识!千年小城不再禁锢于山野,而是在国家与民族自觉与主动认知上有了质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汀洲府城隍庙</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汀州试院,千年唐代双柏(纪晓岚言: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时为省立中学。据载,1942年秋,省中招初中生二百人,分甲乙丙三个班。</font></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汀洲府文庙(府学,原县立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中山亭,1939年长汀县又拨出虎背山南麓旧中山公园土地共57亩供厦大建设,其中含中山亭,该地块位置为现长汀一中校园内。1935年6月18日上午,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就在此亭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徒步于西门口罗汉岭英勇就义。</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与厦大东侧相邻的龙首山状元峰上始建于明代的状元楼,成为彼时厦大学生常去的地方。</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9年的汀州龙首山状元峰顶 “状元楼”(彼时又曰“八角亭”),想必照片中的人就是厦大的青年学子吧,来源:《新闽月刊》1939年6月10日</font><br></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刚迁入尚在历经浩劫后疗伤的红色古城,一切都是简陋与生疏的,无论物质与精神,在这座大革命之后的没落小城,都是匮乏的。但是,在这片红土地上,长汀父老乡亲以真诚和淳朴接纳来自海滨的厦大人,在长汀地方政府和人民倾力支持下,萨本栋校长带着拳拳之青年,很快融入了这座小城,撼动着千年古城消沉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山下自有的发电机房照亮了半个县城,长汀的厦门大学悄然升起屹立于南方抗战前沿飘扬的旗帜。</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厦大教授,李约瑟博士1944年5月14日拍摄,来源:网络。</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图中的五位男子都是厦门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衣着朴素。他们刚刚上课归来,站在阳光下谈笑风生,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了希望。</span></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江西会馆(万寿宫),李约瑟博士1944年5月14日拍摄,来源:网络。江西会馆由江西籍商人捐资建造,供漂泊在外的江西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1932年6月4日,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创立于汀州市万寿宫。此时,厦门大学迁至长汀后第二学期开始(1938年),这里已是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所在地,从图中可以看到一名女学生夹着书本刚刚走出大门。</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萨本栋与夫人黄淑慎以及两个孩子千里迢迢、不畏艰辛,一家人随厦大搬迁到闽西长汀,居住在汀城北山脚下的仓颉庙。</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到达长汀时,如前文所述,第五次围剿刚结束不久,作为红色的经济之都,战后百业凋敝,人口锐减,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几乎停滞,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所幸古城民众及前期历任地方政府及县长给予了最大的支持,除了如前所述全力协调提供校舍(包括不惜腾退政府办公署)及扩建所需场地外,其余社情引导、市场调控、资源调配等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落实。可以说,自厦大迁来,历任的县长在认识上是高度统一的,均是不留余力的支持。如1937年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暑专员刘天—,1938年县长陈世鸿,1940年县长黄恺元,1941年县长叶长青,1942年县长欧阳英。特别是1941年调任长汀县长的叶长青,他是厦大的校友,更是支持厦门大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的人们更是以客家人淳朴的天性,生活虽是艰苦,但依然热情地接待一切有求于他们的厦大师生。吴浣在《最美小城》一文中写到:初到长汀时,由于校舍的欠缺,许多教职人员都租民房,倘在别处,这种情况必须会引起高抬租金的事;然而这里没有,尽管屋宇简陋,而取费却是低廉的。同样,在一个边僻小城里,突然增加了成千个人口,按理物价一定在暴涨,然而这时也没有,食用东西非常便宜。记得有一家卖烟酒杂物的店铺,门口挂着一块大牌,大书‘童叟无欺,言不二价’八字,这在别处也是常见的,但照例是骗人的话,决不认真执行,而这里却大体做到了。所以,抗战初期,厦大师生在长汀过的生活,除居住条件差以外,并不太艰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都为困难时期重新出发的厦大有着积极而关键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城人们支持厦大到来的同时,厦大的到来,也为古城带来了重生的各方面的机遇与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迁汀后,因每年有几十万元的常年经费,另有三千师生及家眷之消费,对长汀之经济繁荣及增加就业机会帮助极大。</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数据来源:《国立厦门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民国卅五年四月六日(1946.4.6))</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汀州八县,高中甚少,师资水准及学生程度亦低;但自厦大迁来后,因有甚多教授、绩优学生及教授夫人,至各中学兼课,不啻增添新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平先生《汀中岁月散记》一文中叙述:1939年9月,经长汀李惕生、钟品松、谢雪堂、林钟鸣、黄恺元等九位乡绅倡议,长汀县立初级中学开办招生,校舍在汀州府文庙,教师大部分由1937年底内迁长汀办学的厦大师生担任,并从1940年春季开始,实行春秋两季都招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毅老师回忆录《汀中穷学子》叙述:“因为福建沿海战事紧张,厦门大学内迁汀城(1939年),许多学生生活困难,来到省中、县中兼课,他们教学很生动,给我印象很深,如林莺讲鲁迅的《秋夜》,讲‘星星摇摇欲坠’,用手比划,非常生动;佘冲讲语文,总要附带介绍古诗词,如李白的《菩萨蛮》,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晃脑朗诵起来;陈本铭教外国史,外国地名都用外文,常有故事穿插在课堂中。厦大来的老师还有林宸、林逸君(虞愚夫人)、黄美德(陈诗启夫人)、林伯桂(戴锡康夫人)、郑道传、朱思明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汀县立初级中学校舍之一府学大成殿(大殿内摆着课桌椅),李约瑟博士1944年5月14日拍摄,来源:网络</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汀县立初级中学在大成殿上学的学生,李约瑟博士1944年5月14日拍摄,来源:网络</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5年初在府文庙(长汀县立初级中学)的东庑前面,县中的兼课教师、厦大学生林幼堃(左二)等与省中的初中学生陈孔立(后排中光头者)四兄弟等在负暄茶叙(陈孔立先生提供,摘自安平《汀中岁月散记》)</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启元、戴立丰在《厦门大学在长汀》一文记叙:厦大的勤奋学风也由兼课教师带到长汀中、小学。如抗战前长汀的中学没有早读的风气,厦大学生来汀后,每天很早起床到北山(卧龙山)脚下读书。汀中不久也实行了早读,每天早上校长就守候在校长室发给最早到校早读的学生“早到牌”,当天就对获得早到牌的学生进行表彰,极大地鼓励了汀中学生的勤学热情。厦大实行学分制,在这影响下,汀中也实行了平时成绩优秀者期末免考制。厦大的勤奋学风带动了汀中学生的求学热情。汀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高中毕业考取大学的人数均居闽西各县前茅。<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期间,私塾被取而代之为现代小学,高中、民众夜校开办起来,城乡民众受教育数成倍增加。同时,厦门大学向各学校开放图书馆等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及升学率大幅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有了厦大的科研力量与系统的现代组织理念的师资培育能力,国家及省市也将重要机构落到古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5月4日,由国际友人及爱国民主人士发起,国共两党参与组建和领导的,以合作社方式在大后方从事工业生产的群众性经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宋美龄任名誉理事长,孔祥熙任理事长,路易•艾黎任技术总顾问)在长汀设立东南区长汀县事务所。长汀事务所开设了几十个合作社,诸如斗笠社、雨具社、织布社、纸业社、印刷社、机器社等,为厦大的学生提供了研学的机会,直接将生产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亦工亦学。同时厦大也为产品提供设计与革新及产业工人的培训等的服务。特别是厦门大学化学系与“东南工合”合作进行科学试验,在长汀研制“改良纸”成功,并将它推广至连城、宁化、邵武、南平等地。它具有即写即干、不渗不透的特点,适于印刷账册和信笺等,使用历史达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福建省建设厅在长汀设立闽西农田水利工程处,办理闽西各县农田水利工程之设计与兴建事项。厦大以此开展了多课题研究,此事项对闽西“裨益于各处民生者,殊深且巨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厦大还成立了各种社团、报刊社,将先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抗战的决心、民族与国家意识、思想格局等等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到闽西大地;因为厦大的到来,还形成了虹吸效应,省内各大机构纷纷涌入汀城。</p>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还可以到万寿宫里借出厦大图书馆里有钱买不到的图书看,还可以偷些闲空,到嘉庚堂去旁听一两门自己喜欢研究的功课,这种今夕的机会,真是我们教育者难得有的……<br></span><font color="#9b9b9b">《我来介绍长汀县中》,来源:《西源:长汀县立初级中学校刊》,作者:葆基,1941年11月25日</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八闽文脉·记忆|厦大长汀往事》一文叙述,自1939年至1942年,厦门大学总共有13个社团,分别是:厦大学生救国服务团、厦大剧团、铁声歌咏团、数理学会、中国文学会、教育学会、化学会、经济学会、机电工程学会、生物学会、法律学会、政治学会、华侨学会、木屋学社。这些社团大部分是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8年3月至1940年冬,厦大学生救国服务团到新桥、馆前、古城、瑞金、河田、南山等地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图为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古民居中保留的抗战时期厦大师生所作的抗日宣传画。来源:厦大内迁长汀陈列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厦大铁声歌咏团在长汀的合影,来源:厦大内迁长汀陈列馆。</font><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为配合抗日救亡宣传,厦门大学成立了“厦大剧团’图为部分团员在长汀中山公园前的合影,来源:厦大内迁长汀陈列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出版了《救国出路》《抗日救国须知》《抗日救国方案》等抗日书刊,及《语言文字导刊》《科学》《教育周刊》《经济》等一系列刊物。由厦大师生创办的《唯力》,成为长汀第一份报纸。<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于1938年创办《汀江日报》并发展为《中南日报》,该报由厦大毕业的罗翰主持,副刊主要聘请厦大教授担任主编,著名作家夏衍、秦牧、魏金枝、李金发等大量作品发表于此,成为闽赣两省主要报纸之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民国28年(1939年)10月28日《汀江日报》及民国30年(1941年)7月7日《中南日报》</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门大学帮助长汀组织成立抗敌剧团,排练戏剧剧目如《塞上风云》《前夜》《日出》《红心草》《野玫瑰》《蜕变》《凤凰城》等。话剧、歌剧如《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万众一心》等,多次获得抗敌后援会的嘉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长汀有大学、中学6所,15所普小,还有60个战时民众夜校,书局7家,民治日报、中南日报报馆2家,此外,其他机关、部队、银行、商店都先后涌入长汀,一时长汀城关人口剧增到10万人左右,出现了继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之后的再次繁荣昌盛。</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8年6月13日出版的《唯力》报,来源:厦大内迁长汀陈列馆。《唯力》系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出版的长汀抗战以来第一份由大学生编辑出版的旬刊,办刊宗旨是“站在抗日最高原则之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生存奋斗到底”。该刊的出版受到新四军二支队的肯定,也成为学生和各界人士的抢手货,为救国救亡的宣传起到重大作用。</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山城站稳脚跟,校长萨本栋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接棒国立厦大第一任校长时的许下“以‘清华’的标准建设厦大”的诺言落到实处,而这些,最根本地就是必须引入高层次的师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陈满意著《抗战时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一文中记述,萨本栋竭力招聘优秀师资,充实教师队伍,1941年厦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来自清华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个大师云集长汀的时代,不少专家学者、博学鸿儒都曾执教厦大讲坛,经济学家王亚南、黄开禄,物理化学家傅鹰、蔡镏生、谢玉铭,作家和翻译家施蛰存,诗人和文学史家林庚,数学家方德植,还有知名教授黄中、朱家炘、张稼益、叶蕴理、李笠、余謇、吴士栋、李培囿、张文昌……名师云集,星光熠熠。也正因为有了师资基础,长汀时期的厦大基础学科均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这也是长汀时期厦大教学的一大特色。</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9年11月10日,萨本栋校长敦聘谢玉铭为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的聘书,来源:《师者|谢玉铭:在烽火中支援厦大,于困境中锻造辉煌》一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以上图表数据参见:石慧霞著,《萨本栋: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第89页</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注重优质师资的引入,且在逆境中学以报国的之思想高度统一,学风愈加浓厚,教学秩序愈加良好,厦大在长汀教学质量很快提高,声誉日渐上升。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大专以上学生的学业竞赛中,厦门大学参赛学生连续两届蝉联全国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当时的厦大被称为屹立在粤汉线以东,浙赣线以南唯一的一所最高学府。</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二届全国大学学业竟试母校蝉联第一”,来源: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门大学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是厦门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八年:从迁校时的文、理、商3个学院9个系到1945年增到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5个系,每年学生数逐年递增,1945年在校学生增加至1044人。1937年至1945年上学期,共计毕业生754人。</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以上图表数据参见:石慧霞著,《萨本栋: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第101页</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数据来源:《国立厦门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民国卅五年四月六日(1946.4.6)</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1944年访问长汀厦大后,对厦大的办学极为赞扬,认为“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厦门大学迁回厦门,感恩于厦大对千年古城与国家的贡献和厦大所取得的蜚声中外的实绩,长汀民众自发制作一方巨大的“南方之强”牌匾欢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说,古城汀州以千年的文蕴、红色的传承、全方位的支持、稳定的政策环境、抗战的烽火同心育了南强,红色古城也因厦大的到来从形与内质、格局观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焕了新篇,厦门大学与汀州古城同在抗战时期得以重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门大学迁返厦门时,将大量房产、家具、课桌和大部分仪器分赠给长汀中、小学等26个单位。为长汀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过了三年,1949年10月18日,长汀获得了解放,千年古城得益于厦大在汀时期奠定的文化、社会及经济基础,得以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在闽西地区屡得头筹。特别是教育事业,延续厦大遗留下的教学基础、学风和底蕴,解放后长汀一中(彼时(1938年-1946年),名为福建省立长汀中学)在历年的高考中,均进闽西地区的前三甲。</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南方之强匾额,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厦大在长汀,我们要回望与继承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除了“赤诚爱国,朴实俭约,安贫乐道,实践教育,自强不息”的“长汀传统”和“励精图治,爱校爱生,事必躬亲,严谨治学,为国育才”的“本栋精神”,更应记住,厦大为遭遇发展低潮的红色长汀带来了什么!民众觉醒,智知解放,文化复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国观瞻,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因为是苏区,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燎原之火,照亮人们为建立新世界而奋勇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因为是厦大,成就人、城、校、国的认同,千年古城成为民族危难期间置于东南的强力磁场,凝聚着各方力量,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为民族独立与尊严,国家强大与人们的幸福,携手负重,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汀,厦大,厦大,长汀,在国难间相遇,在烽火里重生,树一面旗帜,励万万民众,为民族,为国家,在历史的长河里赓续着相同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浩浩荡荡,何其泱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t's a long way to dear old Tingchou</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通往古老汀州的一条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t's a long way to go</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是一条遥远的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t's a long way to dear old Tingchou</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通往古老汀州的一条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To the sweetest land I know</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片我知晓的最可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Goodbye, sunny Amoy</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见吧,阳光灿烂的厦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Farewell, Nan-pu-tuo</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会!南普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t's a long long way to dear old Tingchou</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通往古老汀州的一条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t my heart is right ther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心早已落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听听“来去汀洲吧”,回味那时在山间响起的蓬勃之音!</span></p> <b><font color="#333333">参考文献:</font></b>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1.《萨本栋: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作者:石慧霞</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2.《八闽文脉·记忆|厦大长汀往事》,东南网,2023-09-18</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3.《1944年,一个英国人镜头里的福建长汀县文庙、万寿宫和永安县南溪》,风吹草语,2022-09-03</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4.《抗战时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北京晚报,陈满意,2021年08月13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5.《抗战时期厦大崛起成为“南方之强” 央视介绍厦大内迁长汀艰苦卓绝的八年》,来源:厦门广电网,2021年4月1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6.《丰碑——萨本栋校长铜像落成纪念文集》,陈华/许乔蓁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2</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7.《厦大漳州校友助力母校西迁长汀》,南强故事,来源: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网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8.《苟利国家生死与且育英才汀水边――略谈长汀时期厦大校长萨本栋》,南强故事,来源: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网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9.《萨本栋先生对汀州之贡献》,南强故事,来源: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网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0.《抗战烽火炼就的不朽情缘——记厦大与长汀县的校地情缘》,作者:官鸣,来源:厦门大学学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1.《萨本栋:带领厦大内迁长汀铸就“南方之强”》,作者:陈李萍、游友荣,来源:闽西新闻网</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2.《它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汪精卫差点成首任校长,如今是“中国最美校园”之一》,作者:关山远,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2019年6月28日首发)</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3.《师者|谢玉铭:在烽火中支援厦大,于困境中锻造辉煌》,作者:邱丹文、屈宁静、李阳,来源: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4.《最美小城》,作者:吴浣,来源:闽西新闻网,2024年7月10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55, 155, 155);">15.《厦大在长汀》,作者:黄启元 戴立丰,来源:福建日报,2013年5月31日</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16.《汀州 | 千年汀中,旧事钩沉》,作者:涂明谦,来源:“平生已塞北江南”公号,2024年08月23日</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17.《汀中岁月散记》,作者:安平</span></h5> <b> 【作者简介】</b> <h5><font color="#9b9b9b"> 作者:蒋继鑫,笔名:东南一叶,毕业于哈工大,福建省汀州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湖里区作家协会监事。著有长篇小说、微小说、诗歌、散文若干,散见于纸刊和网络。</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