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 年,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反复研读了几遍。此书语言风格质朴醇厚,行文描写意象丰富,人生思考深沉且独到。</p><p class="ql-block">全书由多篇散文、诗歌构成,其中《我与地坛》作为核心篇章,通过作者与地坛的相遇、相知,深刻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生死、亲情、友情等重大主题的深邃思考。</p><p class="ql-block">那么史铁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这个作品呢?</p><p class="ql-block">一、《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一)作者经历背景</p><p class="ql-block">作家史铁生于 1951 年诞生于北京市。1969 年,他作为知青奔赴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 年,因双腿瘫痪他回到北京。自此,他只能依赖轮椅出行,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他求职无门,前途渺茫,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曾三次试图自杀,幸而每次都被母亲阻拦。那时的史铁生“脾气恶劣到极点,常常疯了般离家,从地坛公园归来又如同着魔般缄默不语” 。从1972年双腿残疾至 1983 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之前的这段时光里,命运的重击、精神的苦闷以及生活的重压,令他心情极度抑郁。</p><p class="ql-block">(二)地坛关联背景</p><p class="ql-block">史铁生的家与地坛距离甚近,地坛在他出生前的四百多年便矗立于此。在他人生最为艰难和迷茫的岁月,偶然与地坛结缘。那些年,他每日前往地坛,在那里默默追问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等关乎生死和人生意义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地坛当时是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犹如一片荒野,鲜少被人忆起。然而,对于史铁生来说,这里却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之所。他在这里观察自然、观察他人、审视自己的内心。园中的四季更迭、古老的建筑、草木昆虫等都为他带来无尽的感悟和思考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三)社会文化背景等其他方面</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发展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经历着变化与冲击。对于史铁生这样的个体,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加之身体残疾,他通过与地坛的“对话”和对自我的深度剖析,以文学创作的形式试图找寻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勇敢直面命运的挑战,也为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考视角。</p><p class="ql-block">二、艺术表现力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一)主题方面</p><p class="ql-block">1、生死哲思。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从自身残疾的经历出发,深刻探讨生死、存在意义等话题,思考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存在的价值等,例如“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p><p class="ql-block">2、苦难与救赎。史铁生在文中感慨:“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他以自己所经历的身体病痛、人生挫折为蓝本,展现了在苦难中挣扎以及自我救赎、精神升华的历程,恰似“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p><p class="ql-block">3、亲情的深沉表达。他回忆道:“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诸如《秋天的怀念》等文中,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真挚而动人,深刻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怀念、感恩等复杂情感,比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p><p class="ql-block">4、对人性的洞察。“那时的我‘脾气坏到极点,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地坛公园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史铁生对自身的剖析,也反映出他对人性的善与恶、坚强与脆弱、希望与绝望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状态下的人性有着细腻的剖析和呈现,比如“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p><p class="ql-block">(二)语言风格方面</p><p class="ql-block">1、质朴醇厚。史铁生在文中写道“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语言平实、质朴,用简单的文字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同“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p><p class="ql-block">2、口语化。“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样的表述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例如“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p><p class="ql-block">3、幽默诙谐。他曾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叙述生死这一沉重话题时,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给读者带来别样的视角,仿佛“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p><p class="ql-block">(三)艺术表现手法方面</p><p class="ql-block">1、意象丰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这里借助蜂儿、蚂蚁、瓢虫等自然意象,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散文具有象征意义和含蓄美,比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p><p class="ql-block">2、反复手法运用。对于四季景致的反复描绘,比如冬天的雪景,作者可能会这样描述:“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掩盖了地坛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仿佛变得寂静而纯粹。”在其他段落中又提到:“冬天的地坛,被雪覆盖成一片洁白,我坐在轮椅上,望着这茫茫的雪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暴雨:“暴雨倾盆而下,砸在地坛的土地上,溅起一片水花。” 之后又写道:“夏天的暴雨总是来得突然,我在暴雨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思绪也随着雨滴纷飞。”</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样在不同段落多次提及不同季节的典型景致,作者在春天可能感受到生命的萌动与希望的萌发;夏天体会到热烈与蓬勃中的躁动;秋天领略到萧瑟与凋零中的宁静;冬天感悟到寒冷与沉寂中的坚韧。这种反复不仅展现了地坛景色的丰富多变,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作者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境下,内心从痛苦、迷茫逐渐走向坦然、豁达,对生命的理解从困惑走向深刻和成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3. 声音,色彩和时间意象突出 。“要是以这院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与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时而明朗 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 …图中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袖锈…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 用四季不同的声音和色彩,构建了时间流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抽象与具体交融。“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用“寂寞”这样抽象的概念形容具体的“蝉蜕”,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好似“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p><p class="ql-block">三、对母亲的怀念、对友情的眷恋。</p><p class="ql-block">关于亲情,史铁生因瘫痪,让母亲推着他去地坛后,就让母亲回去,然而他的母亲放心不下,时常在院子里偷偷观望。他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句话描绘了一位母亲送别儿子时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不舍。</p><p class="ql-block">史铁生在书中写道:“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敬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比如他在书中写道:“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愧疚之情。</p><p class="ql-block">此外,史铁生在书中深情回忆了母亲为他所做的诸多事情,像不辞辛劳地为他寻医问药,精心地为他准备食物等等。这些细微之处,无一不彰显着母亲对他的关爱与悉心照料。通过《我与地坛》一书,史铁生充分抒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无尽感激之情,也让广大读者深深领略到了亲情的伟大与珍贵。</p><p class="ql-block">关于友情,史铁生在书中也有所着墨。他曾提及,在那些困苦的日子里,朋友的陪伴与支持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温暖曙光。当他陷入自我怀疑和绝望的深渊时,朋友那坚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如同有力的双手,将他一次次从黑暗中拉起。朋友与他分享快乐,也共同承担痛苦,这种真挚的情谊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他写道:“在我最无助的时刻,是朋友默默地陪在我身边,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那默默的陪伴,就让我感到无比的安心。” 就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友情,是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为你撑起一片天空。” 这种友情不张扬,却深沉而持久,成为他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的力量之一。 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友情的珍贵,让我们明白,友情不仅是欢乐时的陪伴,更是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它如同一盏明灯,在人生的道路上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无论是在作者的艺术表现力、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亲情、友情的眷恋上,都展现出了深刻而独特的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史铁生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珍视。通过分享这本书的种种,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会在人生的起伏中坚守自我,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探寻生命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