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俱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应文

<p class="ql-block">  本部电影,以老师为载体、以大学的求知、师说的感念、青春的向往为主题,描述了三个不同年代背景下的故事。画一样的画面、诗一样的台词、演员过硬的演技都让人更像是在读一本抒情散文、一篇散文诗。</p><p class="ql-block"> 卷首</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两位老师的交集一黎锦熙在课堂用鲁迅先生的文章给学生们上课,不经意间偶遇鲁迅先生,后者也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希望是什么?鲁迅以透过繁茂树叶的阳光为例,告诉学生们,青春年华的重要性,你们都是未来的希望——“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而在黎锦熙老师的视角下,他来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台下,看到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民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随即在这样令人激动的环境下,他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雏形,实历史事件的诗意化演绎。</p><p class="ql-block"> 卷中</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八十年代,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师说”篇章。故事其一是王梓坤老师讲给一届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他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刚刚离世的老师,是黄老师带他走出了当年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广阔的的世界,他也保留着三十多年间老师给他的所有信件。动情之处,王梓坤表达了对老师的看法:老师是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人;师者,耕耘在今日,收获就在明天…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故事其二则是在王梓坤的号召下,启功、钟敬文、朱智贤、赵擎寰、陶大镛、黄济等几位优秀教师的联合下,对设立单独的教师节的讨论。其中有的老师认为老师是全国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一份子,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节日,而有的老师则表示,节日不是纪念,而是传承,联系起王梓坤老师的最后一堂课,两段内容完成了呼应,也向观众阐明了“教师节”的来历,如此情节和情绪设定,可称高招。</p><p class="ql-block"> 卷末</p><p class="ql-block"> 当下,余华与莫言本色出演自己,他们给学生们上课解惑,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余华老师生动地给学生(观众)讲述了自己当年写作时的心得,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的转变、人生态度的转变,让笔下的人物有了生命,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并且余华以《活着》这本书作为示例,讲述了“活着”二字,是汉语里非常有力量的词汇,代表了中国人和命运的关系。而这两个字里,能读出“忍耐”的内核,这是写作给他带来的启迪。</p><p class="ql-block">而莫言老师与一名学生偶遇,他向学生解释了手中那枚铜骆驼的来历——是启功老师的镇纸,传到他这里来,象征了学者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故事到这里,三代老师的故事,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人心的长歌,而校园里那只慵懒的小猫,三个故事里都有它的身影。如同电影《末代皇帝》里那只蝈蝈一样,这是电影意象化手法的表达,不同时代,皆有殊途同归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片尾</p><p class="ql-block"> 以梁启起的《无负今日》结束:“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此中者,非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有昨日之积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发想皆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及时勉励,岁不待人,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智,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个篇章,三个故事,组成了一首激昂的长歌,将师道传承展现在眼前。电影由远及近,带着我们穿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到解放前的小山村,从教师节的建立到新时期的课堂生活。老师和学生的相遇,艰苦时期的学习环境到现代化的课堂,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从而将尊师重教的精神传递给每个学生。当我们回望过去、聚焦当下、放眼未来的时候,在这道光影重叠之中,我们知之行之,无负今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