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抓娃娃》作为开心麻花的又一力作,于2024年7月16日上映后便成为了暑期档目前排片量第一的“影院大片”。一贯善于借助喜剧片的外壳、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演绎讽刺的开心麻花系列电影,一直以来无疑俘获着一众老少儿童的心,对于儿童和只想放松的成年人来说,这些电影有着大量喜剧元素和荒诞幻想,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笑点,获得最纯粹的快乐,也能够通过虚构的故事背景,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抓娃娃》就其影名来说首先吸引到的肯定不是我,而是我十三岁且热衷于抓娃娃的女儿,在没有剧透、不看影片简介的情况下,女儿期待值拉满,特意选择附近有娃娃机的影院。为了迎合她的观影热情,电影开播前特意花十块钱让她抓娃娃,幸运的是她成果抓到了两个玩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而我完全是抱着拆盲盒的心态去观看电影,接下来两小时的观影时间里,我却经历了一场“词汇头脑风暴”:教育焦虑、逆境生长、苦难教育、被设计的成长、虚假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固定终点的教育模式、“高纬度”的爱等等。这部表面上看是一部轻松喜剧,实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实则剥夺孩子成长自由的家庭教育现状,压迫感过于强烈的爱和控制度极高的教育,带给我满满的窒息感。作为教育者和家长的我,好像在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既有感动的泪光,又有生疼的遗憾,感动于父母“用心良苦”的牺牲和付出,而遗憾,则来自于孩子视角的被欺骗与控制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的“抓娃娃”游戏,原本是孩子为了得到心仪的玩具而展开的一场场“战斗”。在抓娃娃机前不仅用着各种奇怪的姿势,甚至不惜动用“奇技怪巧”,只为了将那看似触手可及的玩偶收入囊中。影片将“抓娃娃”这一简单的游戏行为,演绎成了一场充满竞争和焦虑的“教育战役”,在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如同被困在“抓娃娃”机器中,家庭教育成了一场单向度的“塑造工程”,在不断“抓”的过程中被爪子逐渐塑造一个符合家长期望的“完美小孩”。孩子被家长赋予了各种期待,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成长乐趣。这样的家庭教育在一次次“抓娃娃”的尝试中,最终却只能收获无尽的失望、伤害和沮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教育不是一场游戏。在《抓娃娃》电影中当孩子知道真相时,马成钢恨铁不成钢喊:“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我们的人生!这里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爱着你的,我们给了你最高维度的爱!”可细想一下,孩子喜欢这样被愚弄与设计的爱吗?</p> <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的镜像——爱的方式与表达</p><p class="ql-block">苦难教育的双刃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影片通过马成钢夫妇通过典型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教育方式,揭示了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苦难教育”现象。马成钢夫妇认为,通过让儿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可以培养他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从而在未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正如影片所展现的,马继业在艰苦的环境中确实成长得十分优秀。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如同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苦难教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影片中的马继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心灵的束缚和矛盾,他一方面渴望达成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孩子在这种拉扯的环境中成长,极有可能造成其低自尊、自卑抑郁的心灵创伤。</p> <p class="ql-block">操控与被操控的博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句很励志的话“笨鸟先飞”经过了实践的演变如今倒是变成了一句流行语“笨鸟先飞,如果自己实在飞不起来,那就生一个,让孩子飞!”马成刚将自己的梦想和未完成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他理想中的继承人。在这种过度期望中,父母以爱的名义、以“为你好”操控孩子、设计孩子的成长,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选择的机会。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出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一定是孩子的反抗越来越强烈,也会很叛逆。如果真的爱孩子,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成长,引导他们让他们自主选择,不该用欺骗的方式从精神上杀死他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我们的人生!”这是抓娃娃游戏中以“爱”为名义的操控与被操纵,这是一场博弈!马成钢利用“卖惨”,道德绑架,制造“愧疚”和“负罪感”来控制马继业的心理和行为,伪造贫困环境、以身作则地“营造”家庭成长环境,表面上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只不过,当所有的教养实践披上“善意的谎言”这一层狼皮时,马成钢给孩子的引导和支持也就扭曲了,变味了。马继业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有固定终点的成才路——考取清北大学金融管理系,至于他热爱的体育梦,在父母全力的“操持”下只能被放弃。剧中马成钢说:“其实,清北也是爸小时候的梦想,只是那时候没条件学习,所以,也就成了爸的遗憾。儿子,你有没有信心,帮爸爸完成这个梦想”。在这里“上清北”不单单是“望子成龙”,更多的是父母夙愿的嫁接,这样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使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所谓的家庭教育“妙招”“技巧”要发挥效果,都必须基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牢固稳定信任关系这一前提。孩子天然信任父母,然而当马继业逃离高考考场,打开“暗室”看到真相后,一句“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介绍你俩”,瞬间击穿了老马和春兰的灵魂。当他打开卷帘门跑出去时,马成钢似乎把“考入清北”又“抛之脑后”了,略带哭腔地喊出“晚上还回不回家吃饭了”时,这却又让人恨不起他来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底是父母在操控子女,还是子女操控了父母,或者,大家都只是受到了某种摆布而在互相伤害?这却又是另一层思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长的真谛——引导孩子自我发现与独立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影片通过马成钢夫妇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还是协助他们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影片给出了一个答案:真正的成长不是简单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而是在自我发现与独立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因此,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父母的期望。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陪伴者、参与者,赋予他们充足的空间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影片中的马继业,在经历了一系列被设计的成长后,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所在,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一过程,正是对成长真谛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场唤醒教育,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去感染另一颗心。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应仅仅关注知识的灌输,更应该重视孩子们内在情感的唤醒,帮助他们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也是一种引导,让孩子在成长中去探索、去发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我们要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创新,去挑战自我。在尝试中,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在创新中,他们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挑战中,他们可以学会坚韧和勇敢,让孩子在成长中把自己塑造成“完美娃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剧中马成钢夫妇为了儿子的成才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确令人唏嘘(除却用庞大资金给孩子构造的高纬度教育基地普通人无法做到外,试问又有哪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成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去扮演穷苦人呢,当然“扮演”背后故事就交给专业人士去深究吧)。电影中的教育环境充满了应试教育的气息,马继业从小被灌输的是如何取得好成绩、如何考上好大学的思想。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多元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影片中,马成钢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对孩子的教育过分注重成绩,分数成为他评判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这种对分数的绝对化追求,忽略了孩子个性与兴趣的培养,也是我们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马成刚为了让孩子专注于学习,不惜伪造家庭贫困的环境,限制孩子的社交和自由探索,甚至试图扼杀孩子对田径的热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鲜活的灵魂,有创造生活的权利,孩子的人生不应该被困于一张四方的卷子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影结束后我思索良久发了一条朋友圈:“让家长成为家长,让孩子成为孩子!”毕竟,欢笑之后,我们更需反思生活,省察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