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九年(1550),益阳县来了一位知县,名刘激,号瑞亭,四川叙州富顺举人。</p><p class="ql-block"> 刘知县上任不久,继而对益阳县全面整治,将扰民之政悉数去除,将城乡强横狡诈不守法纪之人按重罪处罚,一时间益阳“四境晏然”。</p><p class="ql-block"> 刘知县深谙为官之道:一县之长实在于培养和造就人民,而非仅仅治理人民。因此他到益阳后,建起了兰溪社学等学社20多所、西移益阳县城、二修《益阳县志》、重修衡龙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县衙门北创建养济院,开启益阳最早的慈善机构。除此以外,他还做了几起深得民心之事。</p> <p class="ql-block"><b>一、修筑城墙</b></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位知县有天晚上做梦,说有一只仙猫托梦于他,要他在任期内多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第二天一早,他便升堂晓告全县百姓:大兴土木,在县邑四围修一道坚固的城墙,一可用作军事防御,二可用来防洪挡水。</p><p class="ql-block"> 刘激把古藩司地(明官史封地)——古河伯所地(元官史封地)——古东门——北沄——拱北桥——文昌阁——节孝总坊(表扬孝道的场所),及沿河的碧津官渡总面积达三平方公里的地方,围将起来。城墙高度为六米。从清益阳县志城舆图可知,这个巴掌大的围城,较之全国那些有古城墙的历史名城,虽然小气和袖珍了一点,但较之三国时鲁肃为抵挡关羽骑兵筑的那道土堤,却像样多。</p><p class="ql-block"> 古城池虽小,但东、南、西、北四门,一张也不少。不仅不少,且距南门200米处的东边,还多了张小南门。这是因为,南城墙濒临资江,在没有自来水和货运主要靠水的年代,多一张城门,显然是考虑到取水和运输的便捷。且还因小南门的下手,有个益阳人都熟知的碧津古渡,此门的设置,自然也方便那些南来北往的过渡人。</p><p class="ql-block"> 虽总面积不过三平方公里,但从此就奠定了它作为益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和地位,益阳史上的首座民国专署衙门,就设在西门外的学宫。清末以来,西出城门的龙鳞镇、头堡、二堡和三堡,号称十五里长街的麻石街,就是从这里发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益阳古城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恢复的益阳古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益阳古城</p> <p class="ql-block"><b>二、新修学院</b></p><p class="ql-block"> 知县刘激上任,看到县学面积窄小,地方卑湿,不足为一县养育人才之所,遂想于县城附近寻一适宜之地兴学。在益阳开启文明之道,推广平民识文断字,打造“斯文益阳”。</p><p class="ql-block"> 他亲自选定益阳南岸的龟台山作为新修学院之地。因龟台山山状如龟,北临资水,东扼兰溪,站在山巅眺望,山下楼阁参差,江上舟楫来往,风帆上下,风景极为幽美。</p><p class="ql-block"> 书院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县衙财政难以支撑,刘激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支持书院建设。</p><p class="ql-block"> 他还不拘一格,另辟财路,他看到县城倒塌损毁的旧五贤祠,长期被居民侵夺占用,刘激通过治罪的方式,责令其为书院新建五贤祠提供部分资金。“令下,遂不督而集”,即政令一出,居民不用催,主动出资。刘激“又视民所犯甚轻力能赎者,听其以瓦木诸料抵赎”,即那些犯有轻微小罪的人,可以为书院建设提供砖瓦木料赎罪。</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刘激将学堂建起来了。因选址在会龙山和十洲之间,所以取名叫“龙洲书院”。</p><p class="ql-block"> 嘉靖刘激任益阳知县刚一年,就与名儒武陵蒋信(蒋信字卿实,号道临,常德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明嘉庆十一年(1532年)进士)书信联系,交流思想,告知益阳为政之道。龙洲书院建成后,刘知县三邀蒋信来益阳担任龙洲书院的山长。年届七旬的蒋信终被感动,来到益阳资水河畔的龙洲书院开坛讲学。</p> <p class="ql-block"><b>三、遴选“十景”</b></p><p class="ql-block"> 益阳县令刘激和龙洲书院山长蒋信对益阳的山水景致赞叹不已,组织市井百姓遴选了益阳历史上最负盛名最有影响力的八个景点,并请文人墨客题诗歌咏。后来翰林大学士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四川省内江桐梓坝人,明代名臣,学者,嘉靖十四年进士)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庆洲渔唱、十洲分涨形成了益阳十景: 关濑惊湍、志溪帆落、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庆洲渔唱、西湾春望、碧津晓渡、甘垒夜月、十洲分涨。</p><p class="ql-block"> 知县刘激曾写诗赞美志溪帆落:</p><p class="ql-block"><b> 溪上征舟尽落蓬,</b></p><p class="ql-block"><b> 志溪水曲似蟠龙。</b></p><p class="ql-block"><b> 左经东岸忽西岸,</b></p><p class="ql-block"><b> 右转南风忽北风。</b></p><p class="ql-block"><b> 柔橹几将前树绕,</b></p><p class="ql-block"><b> 孤磕更与后山逢。</b></p><p class="ql-block"><b> 资阳此景非常调,</b></p><p class="ql-block"><b> 谁许名家擅画工?”</b></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景点多取材于益阳资水两岸的山水人文,故益阳十景又被称作资江十景。这些诗句由刘激亲手题刻于资江南岸龟台山的巨石之上,人称资江十景诗。从此,益阳十景裹带着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江十景墙</span></p> <p class="ql-block"><b>四、重定地名</b></p><p class="ql-block"> 为稳定当地学风,充实学生的学习实践知识,刘激便交给《龙洲书院》山长蒋信一个任务;整理、修改、命名益阳县的许多地名。这既是一个宣传推广读书风气,又是一个集学生于游学、家庭互访、突出地方特色的公益事业。</p><p class="ql-block"> 赫山的原地名叫“橘土岗”,因其土的颜色为橘红色,但这个橘土岗名字叫起来和书写都显得没有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蒋信和学生们发现益阳有:黄泥湖、青龙洲、碧津渡、白马山等,依据色彩命名的特点,唯独没有以红色命名的地名。因此,便把橘土岗命名为“赤山”,即红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但刘激接过这数十个新命名和定名的地名,唯独在“赤山”地名下用蓝笔标记,告知蒋信:沅江境内“赤山岛”早在前汉时就在洞庭湖闻名。</p><p class="ql-block"> 蒋信听后冥思良久,忽然灵机一动:赤山是一座岛,一座峰而已,而此赤山西起大海塘,东至七里桥,中被一“腰塘”隔开,有两座峰,即两座赤山,二赤为赫,就名赫山如何?刘激听后,沉寂片刻,连呼大妙,于是,用朱笔改成“赫山”二字。</p><p class="ql-block"> 赫山地名最早出现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的二修《益阳县志》上。</p><p class="ql-block"> 益阳许多带文化内涵和文雅的地名,也就是刘激等在这个时期所命的名,象金花湖、金银山、秀峰湖、大海塘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激在益阳做了两届知县,为民办了不少实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