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清流关

有爱当歌

<p class="ql-block">  清流关在哪里?来到滁州就成了我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滁州这个怪地方,没有巍峨的高山,一出门就是环形的山在你的眼前,让你觉得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真是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在小德子的善意提醒下倒了两次公交,徒步前往清流关。</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很少遇到行人,跟我想象的景区完全不一样。顶着烈日,走了四公里多, 饱览田园风光,感觉走到哪里都在小山的包围当中。山峰绵延起伏,有的看上去高不过眼前的树,有的遮盖了山后的云,还有的与路过的水相映成趣,不时有泉水叮咚声,有悦耳鸟鸣,形同走在一幅水墨画里。 忽然我看见一座古桥,于是穿过田地下去寻找,打量了半天,没发现桥名和有关的记载。于是看高德地图显示可以走向大道,就顺着旧桥沿着乡间路走去。</p><p class="ql-block"> 小道不同于大道,时而水塘,时而车辆。它静得出奇,除了两旁的树,就是稻田和灌木。好容易行到出口,发现多走了好多路。正叹气时,身边停下一辆黑色本田,打开车窗问我去哪?迷途中我正想问路,就说要去清流关,他说我顺路把你带到路口吧!就这样这位好心的路人带我走了一程。</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发现一个手写的“通向清流关”蓝箭头,可是高德一直提示继续前行,因为路况不熟,又在它的一直掉头掉头中呼叫中,我选择了继续前行。又走了四五里,好容易遇到两个老乡,问人打听路,老乡说:“你的路线有问题,应该通向路口指示的地方更近一些,你这样等于转了一个大圈。”接着又说:“大热天,你真勇敢,一个人上山,我用电瓶车送你吧!”就这样第二位素不相识的滁州老乡专门送我入关。</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他讲了清流关以前的事:清流关自古就是兵家重地,南唐建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那是文革之前,拱形的关口供进关,出关的人来走。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亮从这边关口直通那边关口,漂亮得很。后来日本人给毁了一次,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就把山上的关帝庙也拆了,关顶也毁了,清流关成了一片废墟。八九十年代时日本人投资了二十多个亿,要重修清流关,不知什么原因,钱也没了,路也没修……</p><p class="ql-block"> 老乡把我送到山下,留下电话跟我说如果找不到路,有难事了再打电话。临行还非要再送我一瓶水山上喝,我万分感谢地谢绝了。</p><p class="ql-block"> 山下有几户人家,破旧的老房子上依然标有“关山村”的牌子,老得有些苍凉。据史书上记载,清流关之名源于地属清流县,以东叫“关山店”,街上曾有各种店铺作坊和客栈供过关人休憩。通往山上的路叫“关道”又叫古驿道。山路上都是羊粪,不时从农户家里溜出鸡娃来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 山道蜿蜒,由一块块光亮的石块铺成,满载着岁月痕迹,让人有说不出的沉郁。走着走着一道道车辙出现在不同的石板上,时深时浅,似乎这里有过无数次重载的车辆,历经无数朝代,辗轧出这条伤痕累累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沿着苍桑的古道,记录拍摄着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有的过于苍老,树身都空了,而旁边的新生枝干正在蓬勃向上。有的在风雨中倒下了还在继续生长,只有置于自然,你才能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万物对生的渴求。</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走在这样的古道,不时会有种穿越的感觉。 那些石头缝中的绿色朋友,就是我们诠释人生的意义。那怕多么卑微,也有努力追求;即使饱受伤害,也要顽强拼搏;尽管身置荒野,也要独立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山中花草相依,虫鸟为伴,不时有泉水叮咚的伴奏,如入仙境。忽然让人羡慕那些隐士,那些与红尘隔绝的人。</p><p class="ql-block"> 走了大约两三公里,前方就是关口。关顶不复,只有残存的两面近两米高的墙壁,依旧顽强地立于乱石杂草丛中。曾经辉煌的关公祠不知何处,只有几处石块堆起的小庙,一个庙里供奉的观音菩萨,身子不知置于何地,只剩头斜靠着一石块支撑,正慈目看着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万分崇敬的心一步一步走进关口,抚摸着曾经的试剑石,寻找着依然残存的刻字,想象着如果历史回归,我在这里应该与几朝英雄相见?那座令无数文人墨客记录的清流关,只剩这些了,残垣断壁中间,我一遍遍想象着那个刻有“古清流关 金陵锁阴”门楣,想象着那远古的战鼓声声,似乎那一战有我……我默默想着:这,就是老乡口中那座狭长可以穿月的神奇关口吧!</p><p class="ql-block"> 清流关自南塘建关,距今一千三百年历史了。它经历过无数战争:春秋时期吴越在这里征战,三国时魏吴又在这里交锋,楚汉之争时楚霸王项羽从这里突破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赵匡胤在这里面对李璟十五万大军严密把守,数日不能攻破,后来在赵普的帮助下,在这里寻小道以三千胜15万于清流山下将其生擒,攻破滁州,才有以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元末朱元璋从这里开辟了他建业的第一块疆域,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为以后称帝奠定基础。明末李自成与兵部侍郎卢象升激战清流关一带,太平军杨秀清大战清流关攻克南京,1949年,解放军也从这里打进南京取得革命胜利。</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当年素有“九省通衢金陵锁钥”的雄关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复。对应的两个石碑,好多字已经模糊不清,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几个名字,经查阅方知,左壁的碑文是崇祯年间南京织染局掌印司礼太监刘文耀增建关圈并修路碑记,右边这个是司礼秉笔太监胡良辅所撰,都是明代珍贵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清流关作为古战场关隘要塞,自古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险,也让古今文人路过留下无数墨宝。欧阳修的“清流山前一尺雪,鸟不飞渡人行绝。”道尽了它的凶险;韩元吉的“丰乐桥边鱼动镜,清流关下马嘶风。”写出了对高尚人格的赞赏,陆游的“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又将多少情怀写尽?“嵯峨怪石横天起,一径羊肠万山里。”若读清流关文字,古往今来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一个烈日午后,我一个人游览了素有驿道、关隘、战场的清流关。我知道还有很多我不知的和来不及寻找的古迹,想着下山之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且自己完全处于迷途之中,需要及早下山寻求出山之路。</p><p class="ql-block"> 行之山下,走进农家院里,一只凶恶的大狗一阵狂吠之后,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学生,手里拿着一支笔向我走来。在给我一番讲解之后,她问我还有什么需要帮助没?这时她的奶奶也走出来,知道我要回市里,很遗憾地告诉我要是我早五分钟就能赶上她孩子的车了。在祖孙二人的送别中,我离开了,回头时仍听到奶奶说:“早来五分钟就好了,这么远的路这么热要一个人走……”非常感激这位善良的老太太,感谢这些给于帮助我的滁州人。</p><p class="ql-block"> 在山脚下问路时,一个女人带着帽子在蜂箱间忙碌,知道我问路时,忙热情地走了出来,我们在山下又聊起了清流关的过去,她也讲了她小时在关口玩耍的情景,并告诉我4:30有一趟公交车将从大路上通过,只不过我要步行走这出这段黄泥路才能上得了大道。不得不感谢我的伞,在烈日中,它替我挡了最强的阳光,感谢养蜂女让我接了一杯水,杯水之恩无以为报。就这样我走了将近一小时,终于看见前方有楼隐隐约约呈现云端,终于听到了可亲的一声声汽笛!</p><p class="ql-block"> 坐在公交站牌下,我松了一口气,可是不知道这是进关还是出关,我总要分清上下道,免得把车坐反。现在才想起,既然只有一趟,早上来,下午走何来坐反?可是当时没有明白。这里除了车辆实在是难遇到骑车的人。好容易遇到一位采莲藕的老人,他支支吾吾地说应该去对面找站牌吧!这一说,把我丢在了茫茫无边的行程,我离站牌越来越远,而渴望出现的站牌迟迟不见。</p><p class="ql-block"> 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在一个村子停下,想从一户人家中问问如何找车。我站在一个门口敲了几下门,他家的狗吓得我退了好几步,也不见人影,我只好走出来。这时看到前方门口坐着位老人,我把想问的路给他说了,他露出惊异的目光因为他不相信一个人能在这样的天气走这么远的路,而且路况不明。他告诉我前方的路还有很远,而且在这里出租车也不往这边走,并嘱咐我尽快找到公交站,因为一天只有一趟返城的车。 </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除了继续向前走,已经别无选择,只好再次打起精神,顾不得擦拭脸上的汗珠还有已经发酸的脚腕,也顾不得再想今天已经走了多远的路了,因为我得继续跋涉。在行走中,我无数次想到战争,想到行走中饥渴的士兵和艰苦的行程,也无数次把自己幻化成一个又一个角色,不顾疲惫疲惫地赶路,在烈日炎炎中寻求出口,如今又走在这漫长无边的泊油路上寻找站牌,有可能错过车还要趟着漫漫黑夜吧!因为手机已经要耗尽它最后的黄线……</p><p class="ql-block"> “来,上车吧!我送你一程,这大热天的,那么远的路,你一个人中了暑可怎么办?”这声音,让我觉得是来自一个天神援助,我瞬间觉得有些梦幻般的奇迹出现,只见这位大爷戴着草帽,祼露着像弥勒佛一样的圆肚子正招呼我上他的小三轮呢!</p> <p class="ql-block">这千年的关口,一定有它神化了的灵气!这是第5次援助我的滁州乡亲了吧!</p><p class="ql-block"> 大爷的车子开得飞快,像是哪个朝代冲锋陷阵的将军。他告诉我,他八十岁了,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孩子们一个个得有出息,如果下次再来清流关,就到太平村(我问路的地方)他的家坐坐。</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作家,恨自己无法将清流关所遇和心中的一次次感动,再生动地写出来,只是在城郊9路总站,来不及作别,看着大爷风一般离去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荫特地愁。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回首处,再读王世桢的这首《题清流关》,总有我心中表达不尽的感受,一遍遍想着:清流关,找到你,我找到了千年不断的烟火延续,找到了隔不断的世间温情,找到了人间大爱在滁州的一次次感动!</p><p class="ql-block"> 不吃一番苦,是过不了清流关的,因为人间正道皆沧桑,唯有真善留青史!而我所找到的清流关,正是我爱的清流关,它用三千年烟火岁月,书写着人间大爱,使得清流永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