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风楚韵,千年传承,悠悠长沙国,一念辛追梦(四)

暗香飘雨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每到一个城市都希望去看看博物馆,看看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记得在什么时候,央视在《国家宝藏》节目是曾经这样介绍过它:“湖南省博物馆是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作为拥有18万馆藏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来长沙,一定要来湖南省博物院看看。除了看文物,还要看一座城市的前世与今。</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千年古城,长沙自古便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美誉。可惜一场文夕大火,让长沙城的地面古建全部毁于一旦,如今想要重温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大概只能从博物馆开始了。湖南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现今展馆于2017年开始启用,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达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最具有特色。</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切身感受一下湖湘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一共有三层,内设有“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馆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透过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以及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游客可以尽情徜徉在湖南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之中,感受璀璨绚烂的湖湘文化。</p><p class="ql-block">看这些历史性的东西,没有讲解,那就和看天书没什么区别,一如既往,我们租了自助讲解器,介绍说,湖南博物馆有十件镇馆之宝,那就开启我们的寻宝之旅吧……</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就一起跟讲解器走进“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馆,去了解一下湖南的前世今生。听介绍说该陈列馆分为五部分,即第一部分“家园”,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得生活资源;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展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以及相关生活习俗。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和第五部分“湘魂”,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那我们就以“湖南人”的视角开始走进湖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轨迹,听听湖南自殷商青铜文明的开启,到北人南迁、楚人入湘、江西填湖广和湖南熟、天下足的历史沿革,以及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等等,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变迁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部分,家园</b></p><p class="ql-block">这里到底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家园”。据史料记载,湖南始建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多次地壳运动造就了现在的马蹄行地貌,三面环山,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网布全省,资源丰富。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家园,去看看湖南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湖南人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文化陈列的家园部分的生态变迁从左至右依次为:大熊猫牙齿化石、鹿角、鹿趾骨化石、中国犀化石、恐龙化石、蕨类化石、三叶草化石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地形地貌</b></p><p class="ql-block">在约9亿年前,湖南还是一片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到了约3.2亿年前,海水渐渐退出。直到约4000万年前,湖南基本行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东、西、南三面隆起,北部成了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资、沅,澧泗水及其支流形成密集的河流网。这四条河流最终都流入洞庭湖,与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衡山山脉形成湖南三山分四水的特殊地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湖南在五十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从秦朝开始,湖南地区基本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管辖范围。唐代宗广德二年,设置了湖南观察使,“湖南”一词作为行政区划概念正式出现。清代康熙六年,设置湖南布政司,“湖南”成为单独省份,行政范围和今天的省境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汉时期“长沙王”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4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b></p> <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代的湖南家园出来,那咱们就去瞧瞧这湖南人到底是从哪里来,他们都是怎样获取生活资源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b></p><p class="ql-block"><b>湖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约50万年前,湖南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进入文明时期,原住民和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当今汉族的主体。湘西、湘南等山区的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司制的治理方式,保持自己的语言,并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共处,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b></p><p class="ql-block"><b>在“我从哪里来”部分可以看到先祖用过的石球 、砍斫器 、尖状器 ;早期族群 人物纹靴形铜钺 、牛角形耳云纹铜鼎 、 ;有商人南下的凤鸟纹“戈”提梁铜卣 、兽面纹“癸”提梁卣 ;有楚人入湘的蹄足蟠虺纹铜鼎 、蟠虺纹铜簠 、双色铜剑 、“楚公”铜戈 ;北人南迁的“上郡武”铜矛 、里耶秦简 、青釉模印贴花人物纹壶 等等,内容实在是太多了,那就让我们慢慢来了解吧……</b></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区,首先看见的是一组石门燕儿洞出土遗物,“石门人”的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6000年。人类从猿人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代被称为石器时代。那湖南人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是什么样的呢?石门人的化石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p><p class="ql-block">据查阅史料说,道县福岩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现代人证据。石门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他们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而且 已经会用挖陷阱等方法捕获一些大型动物。石门燕儿洞的动物骨头化石上具有的火烧痕迹,表明“石门人”已经会用火。</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眼前看见的这件展物是巴人文物虎钮𬭚于,巴人起源于巴蜀地区,商周时期部分进入湖南,他们崇尚白虎,以“勇锐”著称。虎钮𬭚于是古代巴人广泛使用的古老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乐、节日和战争。虎钮𬭚于多为青铜制造,演奏时以物击而鸣。它们可以说是巴人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p> <p class="ql-block">在商代晚期,部分铸造的殷人氏族及其支系因战乱纷纷南迁,为湖南带来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凤鸟纹“戈”提梁铜卣是商代酒器。盖和器内底铸有“戈”铭文。“戈”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旺族,器物上的“戈”字应该是它们的族徽。这件文物在湖南的出土,说明部分中原的“戈”至少在商代晚期已经来到这里了。此外,这件器物的器形以及器身上装饰的凤鸟纹都与中原同类型的器物相似,也印证了它可能是商人带来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湖湘文化源于先秦及汉代的楚文化。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在湖南的治理范围从春秋早期的洞庭湖南岸,到晚期扩大到湘中、湘南地区。楚人和原住民相互融合,并逐步孕育出独特的湖南区域文化。各种楚式铜器相继出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收集了大量楚剑,楚人好剑,有佩剑之习,赠剑之尚、葬剑之俗。根据剑茎、刃部的不同功能,采取不同配方铸造成双色铜剑。并通过镀锡等工艺保持剑的锋利。同时应用金银、玉石、和玻璃剑饰,体现楚人的审美风尚。</p> <p class="ql-block">这些为楚国的戈,一般应用于双方交战。这些戈杀伤力极强。它的横刃主要用于进攻,可以横击、钩杀和啄刺敌人。</p> <p class="ql-block">北人南迁</p><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每逢中原战乱,都会有大量人口从北方南迁湖南,即北人南迁。他们有的征服强制迁入,有的因躲避战乱灾祸自觉迁入,但无论什么原因,他们的迁入改变了湖南原有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原住民与移民相互融合,促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自安史之乱起,中原沦为战场,北方人名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大量工匠滞居于长沙附近,他们重操旧业,使得长沙窑得以崛起。右手边唐朝青釉模印贴花舞蹈人物纹壶,左手边唐朝褐斑贴花“张”字款执壶,这个执壶呈喇叭口,鼓腹,平底。流及两系下分别贴三块模印褐斑。一块为坐狮,另两块为一串串硕果累累的椰枣图案,椰枣为西亚常见果树。狮子与椰枣互相映衬,呈现一幅热带风光下的动物画,西域风格印在瓷器上。有一个椰枣正中有一“张”字,应当是作坊主的姓吧!</p><p class="ql-block">这些出土的青釉壶、三彩釉碗、釉杯,你是否能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唐三彩”呢?北人南迁也使得长沙窑烧制的瓷器带着浓浓的晚唐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这里还出土了 一块有生平记载的墓志,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王趯墓志。上面明确记载墓主王趯祖籍山西太原。据史料考证,太原王氏是六朝至隋唐的豪门大族,这支太原王氏分支随宋朝皇室南迁后入湘,成为湖南王姓的来源之一。印证了两宋之交,北方人口迁入湖南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块唐朝邓俊墓志,据墓志记载,墓主邓俊,祖籍南阳,祖上潭州为官,后留居长沙。邓俊曾为岳州长史,死后葬于益阳,是北方人为官湖南并定居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湖广地区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战争的主要战场,战争导致湖广人大量死亡或者逃亡外省,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明朝初年,这里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自明初工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运动,大批江西人还有取道江西的外省居民纷纷迁入湖南。</p><p class="ql-block">这些眼前的文献和族谱就印证了如今“湖南人十之八九来自江西”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湖南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一点都没有错,在这里原住居民与不断迁入的移民相互融合,又各自保留其文化特征,促成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土家、苗、侗、瑶等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多元文化。 下面这些文物就是很好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这些地区,土司制度渊源甚早,起于秦汉,中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不断变化,至元代正式形成土司制度,明代则臻于完善,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始日趋衰微。</p><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通过“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目的的一项政治制度,这一制度长达八百余年。湖南的土司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先后设立了十八个土司,以永顺、保靖两大彭氏土司势力最大。土司制度较大限度地保护了区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时期湖南“蛮夷”族群一览表</b></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个是南朝时期的蛙纹铜鼓。据记载,在六朝时期,湖南境内各族文化特征进一步强化。出现“蛮”“僚”“谣”等不同的称呼。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族群的青铜重器,与此相邻的湘西、湘南等地的“蛮夷”亦有使用。铜鼓常与𬭚于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期朝廷对蛮夷的管理</p><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朝廷对少数民族采取相对自治的管理模式,通过册封蛮夷首领为王、侯、君等不同官爵,赐予驼、蛇等纽官印,管理所率族群。“率善”意为率部归顺。族群大者,族名放在“率善”之前;小者置于“率善”之后。此类印章反映了当时湖南“蛮夷”族属众多,多已纳入朝廷管辖。</p><p class="ql-block">下列图片中第一排为永顺宣慰司用青花瓷碗,第二、三排为土司官印。其中最大的是清康熙“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铜印。</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唐之前文献中均以“蛮”概称,宋代开始称“土人”,1957年1月被确认为土家族。2010年湖南土家族已有263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张家界、常德石门及怀化污陵、淑浦等地。眼前这个物件是土家法师“梯玛”所用法器八宝铜铃和司刀等。法事时梯玛跳八宝铜铃舞,唱梯玛神歌,歌词叙说本族的起源、迁徙、信仰禁忌与生活习俗等。</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打花铺盖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宋明时期作为贡品。原料以丝、棉、毛绒为主,色彩斑斓,图案多达200余种,主要取材于动植物或吉祥符号。</p> <p class="ql-block">此件为苗族服饰,苗族奉炎黄、尧舜时期的“九黎”“三苗”为始祖,在其迁徙过程中有一支苗族先民沿晁江进入湘西地区定居。到2010年湖南苗族有206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邵阳城步与绥宁,以及怀化麻阳、靖州、会同、晁陵等地。</p> <p class="ql-block">苗族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之说。银饰是苗族审美、身份和信仰的符号象征,从佩戴部位分为头、项、胸、手饰等,造型图案多样,反映了苗家起源、迁徙等历史文化。眼前的你所看到的服饰就是湘西苗族的主妇还愿时所代的接龙帽和银项圈和披肩。</p> <p class="ql-block">下面看到的是侗族服饰及乐器。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歌舞在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传承。吹芦笙、侗族大歌、芦笙舞,均是侗族艺术的优秀代表。芦笙大小多少不一,齐奏时,往往数十支甚至成百支芦笙齐鸣,气势恢宏。侗家在逢年过节、节日庆典、红白喜事,都会吹芦笙。你现在看到的就是侗族芦笙服和芦笙。这么恢弘的场面和美妙的旋律,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欣赏一下呢?</p> <p class="ql-block">这组是瑶族物件。瑶族支系繁多,湖南主要有“盘瑶”“顶板瑶”“花瑶”“过山瑶”等。其族源有“苗瑶同源”“源自山越”等不同说法。眼前这幅画作是一幅清代江华务江乡高山瑶彩色法事神祀画,这幅画中包含了盘瓠崇拜、舂糍粑、刺绣等内容,反映了瑶家的历史文化、民间信仰、社会生活及其与其它民族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瑶族女书”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这是一种只在女性范围内使用,男人无法看懂的神秘而奇特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专供女性使用的文字。女书,从女性的视角描写了婚姻家庭、个人情感等,是文字王国中的“女儿国”,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块奇特瑰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部分 洞庭鱼米乡</p><p class="ql-block">了解了湖南从哪里来,明白了湖南地区民族多样性和演变轨迹。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湖南人间烟火气,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据史料记载,湖南自古就重视农业,约在15000年前,这片土地的先民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经历了历代耕地的开发与耕作技术进步,自唐宋以后湖南的粮食产量不断能满足本省需求还大量外输,到了明清时期,湖南已经发展为“天下粮仓”。乾隆年间,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在“洞庭鱼米乡”部分能了解到稻之源古栽培稻标本 、陶釜 、印纹白陶盘 、“万石仓”滑石仓 、陶粮囷 、天下粮仓坦山岩劝农碑 、 “正泰码头”碑 等等。</p> <p class="ql-block">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遗址模型。听介绍说,在此处出土的遗址中发现水稻田、房址、壕沟和聚落围墙等现象,并且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等等,表明先民早已过上定居的生活。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还原先民们的居住状态,湖南省博物馆中还特地做了一个部落村庄的模型,向观众展示距今6300-4500年前的先民们的生存环境。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高度,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之城。仔细看来,这和我们的村庄也差不多,只不过聚落的围墙,不仅围住了生活场所,连自家的稻田也一并围起来,防止外敌入侵抢夺。</p> <p class="ql-block">这块“坦山岩劝农碑”,刻于南宋初绍兴十八年,记录了时任彬州知军的赵不退率领部属、官员等到彬州各地巡查,进行劝农活动的史实。碑上的文字是由赵不退门人安世隆编纂书写的,主要昭示了“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的重农思想。碑文显示,建炎天子赵构要求下属官员每年春季都得“躬行阡陌,敦劝农桑”!碑刻字数不多,仅400余字,但从碑文内容看,将农业提升到了“天下之本”的境界,可见南宋时期郴州对农业的重视程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坦山岩劝农记【原文】</b></p><p class="ql-block">建炎天子即位之十九年,眷怀南亩,无以慰其勤,乃诏郡国司牧臣,每岁之春,躬行阡陌,敦劝农桑,以昭示务农重谷,天下之本之义行。郴郡太守玉牒赵侯暨别乘庐侯,钦承制旨,夙夜惟寅,民事之宜,率古是振。当视政之明年春,南至于会胜。今年春,考卜西筹,揖进于庭,对扬王之休命,言喻祥复,使人人咸知,君上无一念不在斯民,盖所以谨敦劝之方,申归美之志,礼也。劳酒既加,抚存既备,以手加额者,不约而齐日:“孰谓二三太平遗老,复睹中兴圣政之行,天或假以须臾,尚翼拭目以见东都之会。虽然,今日之事仲叔季弟、幼子童孙,敢不竭力耕田,以供五民之职。”已而宾既醉止,事协礼成,秣马巾;车还辕。趣戒得此坦山焉。于时,原人举趾,嘉种荐陈,宠眉鹤发之叟,接开来会者数十辈。于是傧相揖幕下,诸公相与升阶而请曰:“昔人或为山林之游,或为园囿之赏,且得讬文琬琰以歆艳来世。今使君此行,王命也;礼文之举,政典也。抚迹前闻,况岩石甚良,可磨可镌,僚佐多贤,其文可述。敢告执事。“侯曰:”诺。“遂命门人缀缉其语,书以代记。时统元绍兴龙集戊辰月应夹钟蓂余三荚也。同官会者九人,寄居得八人。</p><p class="ql-block">进士曹度宗、门人安世隆、华亭柳大成、新巡辖李景超、新辰沅巡辖曹汉、新平阳县令安世忠、前判官万亿、新桂阳监押赵不桎、郴县尉张华权、郴县丞梁俊、郴县令孔浩然、推官彭澜、判官李渰、教授邓深、临押赵口口。</p><p class="ql-block">右承议郎通判郴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主管坑冶事务赐绯鱼袋卢道。</p><p class="ql-block">左朝议郎权知郴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提点坑冶事务借紫金鱼袋赵不退。</p> <p class="ql-block">通过碑文,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对于农业的这种重视首先来自于皇帝赵构(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35年),可见,“农为邦本”的经济思想在南宋备受推崇。在南宋朝廷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的是“农”和“商”,“农”更是整个王朝的顶梁柱,是养活百万大军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南宋政权稳定的先决条件。这一点,高宗赵构意识到了,朝廷官员也意识到了。结合万华岩洞口劝农碑,不难看出“劝农”并非一简单的地方政策,更非地方官员为了彰显政绩,为己树碑立传,身后留名。这一举措应是南宋立国的根本,是皇帝的旨意、朝廷的政令、地方官员的必修课,而赵不退则是“重农”思想忠实的执行者。</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央玻璃柜中还有这件器物,你知道是什么吗?这是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这件陶釜距今15000-130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陶釜”主要用于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锅。这件器物制作相当原始,胎体厚达2厘米,泥片叠筑而成,烧成温度低,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文物叫“陶粮囷”,是陪葬用的明器。所谓粮囷就是,古时候囤粮食用的一种粮仓,方型的称为廪,圆形的称为囷。汉朝当时粮仓的建设多高于地面,因此底部有完全架空的栏杆是造型,以利于防潮。看看我们的先祖留下的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结晶遗产,真的不单单是用“佩服”二字能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时间滚滚向前,到了明清时期,官府鼓励垦荒,开垦山地,因此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清末湖南仓储体系完备,各地设有常平仓、储备仓、社仓等,后均称为义仓。光绪年间全省仓储达到235万石。这块湘潭响塘义仓章程石碑,立于光绪40年,即公元1888年,记述了粮仓管理事项与措施,印证了湘潭号称为“小南京”和“米市”的富庶繁荣。</p> <p class="ql-block">汉唐时期湖南人已掌握了肥料与农作物生长期的匹配关系,南方地区摸索出了一套以谷壳、稻杆饲养家畜家禽,以粪肥田、稻田养鱼的良性生态链,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湖南出土的大量家禽家畜及其圈栏明器,便是当时小农生产模式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眼前现在看到的猪圈,就是厕所与圈舍相连的建筑,您可以观察这件绿釉陶厕猪圈,它的侧上方有一间敞开的茅房,茅房与猪圈相连,便于粪便集中积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养猪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肥源。为了积肥,汉代设计和建造了与厕所连接的猪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p> <p class="ql-block">在石碑的对面,展示了当时称量粮食用的箩筐、秤杆以及各种农具。</p> <p class="ql-block">箩筐、称各种农具,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从洞庭鱼米之乡展区出来,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南人民对于粮食的热爱。也深刻体会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熟,天下足”的这句民谚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转头我们就进去生活的足迹👣展区。说到湖南这块土地,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形成了湖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融入外来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各历史时期考古资料和传世实物组成一个个生活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又是湖南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在 “生活的足迹”展区有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包括人面纹铜方鼎 、兽面纹铜壶、 立象兽面纹铜铙 等;也有湘楚风情展区的龙纹铜鼎 、勾连云纹铜豆 等;还有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陶楼 、胡人形铜吊灯 、 “剌庙”牛形铜灯 、铜博山炉 、铜灶等;还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尚时期的舞蹈人物青铜俑 、对乐 、奏乐俑 等等。展示的精美物品太多,也没有时间一一细看,慢慢细品,也能看见什么说什么,记得什么说什么吧,走…………</p> <p class="ql-block">依次按顺序,第一展区展示了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曾有记载,商人南下时带来的青铜铸造技术,使得湖南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原的青铜礼乐器与本地信仰礼俗结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南方青铜文化。展示的器物太多了,没办法一一细看,在这里有两件镇馆之宝,那就直奔了主题吧,走……咱们一起去瞧瞧这两件镇馆之宝的绝美容颜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一)</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这个在大厅中央展柜中的这件青铜器~“豕尊”,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从猪口两侧的獠牙判断,这应该是一头野猪。您看它双目圆凸,长嘴上翘而微微张开,两耳挺立,躯干健硕,四肢刚健有力,器表遍布鳞甲和各种纹饰。豕尊背部站立的一只圆雕凤鸟,既是装饰,也是器盖的捉手。有趣的是,在猪的前腿和后腿的正当中都有一根对穿的圆管。在圆管当中穿上一根绳子,这样就能借助绳子用木杠把它轻而易举地抬起来。</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关于猪的遗迹和遗物,比较著名的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猪纹钵,在其它一些遗址的墓葬中,有用猪的下颚骨作为陪葬品以突显墓主身份等级的葬俗,这些文化迹象表明猪在中国早期农业文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还成为图腾崇拜的偶像。有学者认为,商周青铜器中的动物形象往往具有避邪或沟通人神等多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二)</b></p><p class="ql-block">哈哈,找见啦,找见啦……“大禾人面纹青铜方鼎”,今天看见的第二件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你看…它独特的表情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据资料显示,该鼎高38.5厘米,重12.85千克,鼎体呈长方形,口部稍大于底部,口沿外翻,两耳竖立,鼎腹较深,有四个柱形鼎足,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禾”二字。大禾人面纹方鼎,最与众不同的便是的四面,每面浮雕若一个醒目的人面作主题纹饰,边角有象征性的角作装饰。每张人面生动严肃,给人以肃穆崇高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您绕它一周,可以发现方鼎正反两侧的人面较宽大,左右两端的较窄小,但人脸的面部表情却是一模一样的,就好象同一张底片放出来的一样。它们都有大脸,圆眼,弯眉,高耸尖削的鼻梁,宽阔突起的嘴唇,表情非常庄重。看起来,样子还真有点像今天的南方人。面部虽然基本上写实,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耳朵格外地粗大,而且在耳朵的上部有一个弯勾状、很象角的文饰,耳朵下面还有一个弯曲的爪子。此外,鼎内还有铭文“大禾”,“大禾”是刻在鼎腹的内壁的两个文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所以专家推测这个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这种人面纹浮雕,大概与“黄帝四面”传说有关,对应着古代文献中黄帝有四面的记载,也有人认为人面纹方鼎的四个人面反映了“猎头”和祭祀首级的风俗。无论如何,这件青铜方鼎,都是唯一一件人面纹鼎,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三)</b></p><p class="ql-block">走不多远,今天的第三件镇馆之宝“皿而全方罍”走进视线,我仔细的聆听者自主讲解器的详细介绍,生怕有一丁点的遗漏。据介绍说,这件器物属于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皿而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最早的青铜罍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主要有方罍、圆罍两种类型。其中方罍代表器主的社会等级更高。皿方罍的颜色黑亮,是所谓的“黑漆古”,它需要在腐蚀酸的环境中埋藏千年以上才能形成,这与中原青铜器在碱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颜色不同,显然是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的,商皿方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青铜方罍,它整体造型高峻伟岸,器盖和盖钮呈屋坡形,8条扉棱自顶至足沿着四角和四面的中线分布,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龙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腹下有兽首形鼻。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使其精美别致。</p> <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的器盖铸有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器身铸有铭文“皿作父己尊彝”,其中“皿”是器主族氏,“而全”是器主之名。由此可知,该器是皿而全为祭祀父亲而特意制作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皿而全方罍于民国年间出土,不久以后器身流失海外,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盖、身分离的流传过程。直到2014年,经政府与各界爱国人士努力,二者最终在湖南省博物馆破镜重圆。</p><p class="ql-block">我想眼前这件皿方罍估计是我看到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了,其雕刻工艺精湛,整体外观富丽堂皇,是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反应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是其他古代青铜器无与伦比的,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也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有这个像盾牌一样的青铜器,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它是南方青铜礼乐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铙”,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所以湖南可能是其发源地。铜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可以分为甬、钲、鼓三部分,如果轻轻敲击鼓部便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共鸣声。铜铙最早是以兽面纹为装饰,您看到的这些兽面纹铜饶外形厚重线条粗犷,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细线云纹之类。</p> <p class="ql-block">这件云纹铙,早期作为主体纹饰的兽面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布满器身的细线云纹,不过凸起的菱形作为兽面纹双目依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器是什么?它也是一种乐器的呦,它叫“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镈与编钟的区别在于镈是平口,而钟口上凹。</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种名叫“磬”的击奏乐器,多为石制,也有部分玉制,铜磬很少,目前仅发现3件。商代晚期以前,磬均为单个出土、单独使用,称为特磬,到了晚商,出现了大小相次成组,按一定音阶排列的编磬。磬在商周礼乐制度中,使用者的等级很高。</p><p class="ql-block">这件豕磬因外观近似猪形而得名。细看该磬,器身装饰一周乳钉纹,中部饰有鳞纹,最明显的特征还是那个微微翻卷上扬的猪鼻子。</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进去第二板块~湘楚风情。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作为楚国版图的一部分,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与越国等多元文化广泛共存的格局,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理性意识开始觉醒,生活重心由礼神转向娱乐自己,开始追求生活的情趣,表现在日常用器由实用向华美转变。宴食时,高级贵族常配有精彩的音乐与绚丽的舞蹈;服装款式方面,男子的打扮以侠义好武为时尚,女子则追求“细腰”之美,楚服从款式到纹饰色彩,都与佩饰、妆容相互衬托,摇曳生辉。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明的影响,此时的人们尊凤尚赤、喜巫近鬼,如此种种,也是其表达信仰的特有方式。</p><p class="ql-block">文明的传承总离不开各种器物作为载体,楚人通过赋予它们情有独钟的设计形式和夸张的风格,向我们彰显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下面,请您跟随我们,伴着各种精美文物,一起去领略楚国独特又灿烂的文明吧。</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展区,首先是列鼎而食。看看介绍,原来在东周时期,礼器开始生活化。鼎、敦、壶、豆等,既是楚国贵族祭祀祖先和神明的礼器,也是他们日常炊煮、饮食的用具。相比于商代和西周,为满足实用需求,器物体量变小,种类增加。宴食时,高级贵族常配有相应规格的乐舞,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乐器编钟,东周时期,乐舞不仅是礼制的主要内容,也用于个人修养、享受,湖南远离楚都,未发现大型的编钟、编馨。小的编钟,编馨时有所见。</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一个油灯很有意思,它叫人物跽坐铜灯,这盏人物跽坐铜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组成。“跽坐”是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p><p class="ql-block">作为灯架底座的这件青铜跽坐人,发髻、衣饰清晰可辨,是我们了解楚国服饰文化的生动材料。您看他头梳偏髻,束发戴冠,身穿右衽束袖长袍,腰间束有宽带,以带钩扣合。铜人所戴小冠具有束发与装饰的功能。铜人所穿的衣服是战国时流行的深衣,上衣、下裳连为一体。据史料记载,楚国无论男女,衣着皆趋于瘦长,腰身收束明显,这一特征在铜人身上也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四)</b></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展厅找见今天的第四件镇馆之宝《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其与旁边的《人物御龙帛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人物龙凤帛画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纵31厘米,横22.5厘米,呈长方形,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升天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p> <p class="ql-block">紧挨在旁边的是《人物御龙帛画》,又名《驭龙图》,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画面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似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墓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战国晚期。</p><p class="ql-block">画面正中描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的诗意可以在这幅帛画上得到了印证。画幅中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绦带的刻画,更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楚地好巫,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鼓被尊为驱邪、通天的神器。您现在看到的这件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属于悬鼓,它以两卧虎为鼓座,两凤鸟为鼓架,将鼓悬于双凤之间,可以两面敲击演奏。这种悬鼓是楚国特有的一类乐器,往往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大墓。</p><p class="ql-block">楚国有凤凰崇拜的传统,在楚人心目中,凤鸟是至高无上的神鸟,它不仅能趋吉避凶,沟通人神,还能导引人的灵魂飞升上天。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仰天长啸,似在为鼓壮声助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却乖乖地蜷卧在凤鸟脚下,这显然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此类悬鼓被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战争,它们不仅只是精美的艺术佳品,更是灿烂楚文化的象征性器物。</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独有的随葬物品,楚国镇墓兽的造型有单头、双头、四头之分,或头插鹿角,面目狰狞怪诞。</p><p class="ql-block">您现在看到的这件木雕镇墓兽系用整木雕成,兽身作龙形,颈部弯曲,兽首作虎形,二目圆睁,口吐长舌,狰狞可怕。该镇墓兽通体黑漆,龙身绘黄色鳞纹,底座上绘变形云纹。镇墓兽是楚人特殊信仰下形成的独特葬具,有驱赶鬼魅,保护死者灵魂的作用,具有浓郁的巫术色彩。</p> <p class="ql-block">楚人好美,勤梳妆,描黛敷粉,喜欢高发髻,流行以假发妆饰。湖南地区发现梳篦、铜镜数量较多,铜镜以山字纹、蟠龙纹最为典型,造型精致轻巧,反映了商楚地区尤好妆容。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如梦初醒,原来这一切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浏城桥楚墓的墓主人是管理湖南地区的楚国官员,中大夫级别。该墓葬保存完整,出土陶、铜、漆木等质地的器物260余件,组合关系明确,从中我们可以复原南楚贵族的日常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通过墓中出土的礼器组合,我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较高。墓中出土的乐器除可能用于指挥战争的鼓之外,还有小鼓、二十四弦瑟、笙等乐器,由此不难想象墓主人食前方丈、乐舞杂陈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粗略的了解了一下湘楚风情的地域文化特色,就直接进入第三单元~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p><p class="ql-block">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器具和模型几乎涵盖了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必需品,大到楼阁庭院、小到妆匣梳篦,一应俱全。从这个展厅我们可以了解秦汉时代湖南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种种习俗。</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湖南被纳入中原政权统一管辖后,在保留南楚社会习俗的同时,生活用具与其他地区呈现趋同现象。无论是随葬明器中的居宅井灶,还是室内陈设的灯具、香炉,都与中原地区日益接近。这些随葬物品是当时小农社会的写照,反映了大一统后湖南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右手边玻璃窗内一个巨大的圆柱体,看介绍说是叫做~陶壁井。在我国凿井历史悠久,古文献中就有“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的记载。到了汉代,水井已遍及城乡,这扩大了人们的居住范围,摆脱了依水而居的局限。您现在看到的这段陶井壁是用多节陶圈套叠组成的。出土陶井壁的古井深约10米。一般来说,井越深,水质越好,但是深井容易坍塌,所以常采用陶圈、砖、木板等护壁设施。</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我们,依次看到的是一些出土的建筑模型。今天已无法看到汉代木构建筑的实例,但是仿造木构建筑烧制的陶楼,虽然是用来随葬的明器,却为我们保留了那个时代木构建筑的外观和结构。</p><p class="ql-block">湖南出土的大量汉代建筑模型多为简单的单层建筑,属于小农居所,与中原常见大型陶楼庄园式样不同。你现在看到图片的最左手边这件三层院落式陶楼,在湖南是极为少见的。这座陶楼前设有院落,院门口双阙对峙。一楼正面仅有两个窄小的窗洞,大概是为了储藏功能的需要,二、三楼设有面积较大的直棂窗,利于通风和采光。三楼楼顶为庑殿式,正脊微弧,似有展翅欲飞之意。</p> <p class="ql-block">汉代民居多依水而建,汉代以后,砖瓦成为民居主要建材。湖南地区形成了主室、厢房与猪圈组合的曲尺形民居模式,房屋都开窗采光通风,并借助熏香以净化空气。</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来到第四单元,晋唐时期中国社会由南北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因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湖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套的餐具盘碟,开始分工的茶具、酒具,体现了此时湖南人饭稻羹鱼、品茶饮酒的饮食结构。造型别致的熏炉,设计新颖的灯具,体现了湖南人对精致生活方式的追求。或题绵绵情诗,或绘时新纹样的瓷枕,折射出湖南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或褒衣博带,或窄袖短服的瓷俑反映的唐代湖南人服饰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开放风气。简牍、文房用具的大量发现,展示了本地区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一些出土的灯具让人眼前一亮。湖南地区出土的灯具材质有青铜、陶、铁与石等。功用上分座灯、行灯和吊灯,又有日常照明和祭祀专用之别,均以膏油为燃料。灯具造型种类多样,有以侍者、胡人、力士等为造型的人形灯,也有以牛、羊、雁等为形的动物灯,这些灯具设计精巧,具有防风、环保的功能。这时期的墓葬多以灯具随葬,可见人民对照明用具的依赖。</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胡人形铜吊灯由灯盘、储液箱、悬链三部分组成。储液箱做成一个卷发、深目、高鼻的裸体胡人形象,他双手捧持灯盘,灯盘锥体旁有个小输油口,储液箱中的膏油就是从这里输送至灯盘。当储液箱中的膏油用尽时,可以打开铜人臀部的箱门继续添加。三条悬链系于两肩与臀部,着力点选择非常准确,可以保证铜人吊起后灯盘依然保持水平。</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件“敕庙”铜牛灯,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在点灯时,烟通过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博山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薰香工具,其造型象征汉代神仙家理想中的仙山。它的口边与盖边有纽,用链相连,盖上有山峰形突出和镂空纹饰,山峰中有线刻的怪兽,炉内焚香时轻烟缭绕,山景朦胧、群兽浮动,使人仿佛进入神话传说般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各种各样的傅山炉</p> <p class="ql-block">说完灯具,再来说说饮食器具。汉代富贵之家进餐时,讲究一人一案,案上会放置食盘、耳杯、卮、竹箸、魁等餐具,其中魁可做汤勺,也可用来盛羹。而寻常百姓家,则相对简单,没有筵席、没有食案,餐具种类也较少,以碗、钵为主,往往一器多用。</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看到的这件陶案,案面呈平整的长方形,四沿高起构成“拦水线”,可以防止汤水外溢。案下设有四个小支足,案身低矮,这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这种轻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主要为陈举进食而用,类似今天托盘的作用,所以汉代时才会有“举案齐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出土西汉时期的漆耳杯。</p> <p class="ql-block">  滑石模型器,为湖南地区汉墓的重要特征,皆为仿制现世生活中的各类器物,包括厨房用具、饮食器皿、室内陈设等等,反映了时人事死如生的丧葬习俗,是现实生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件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灶,灶高13.2厘米,长34.9厘米,宽19厘米。陶灶整体呈船形,内部中空,灶面开有三个火眼,并依次放置有陶罐等饮食器具,两边的两个陶罐稍小,鼓腹,折沿,中间的陶釜腹部圆鼓,饰有弦纹,陶釜之上搭配使用陶甑,陶甑深腹、平底,底部有小孔,可用于蒸食物。灶面尖端处另有一圆形小孔,是作为排放烟所用。灶一端的侧面开有一圆拱形灶门,柴火等燃料可从此处投入灶内。这件陶灶整体保存较为完好,通体施绿釉,除少部分有釉体脱落现象外,其余均釉色光亮。</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灶</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铁灶。</p><p class="ql-block">陶灶虽然是作为随葬品,但是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汉代之所以流行陶灶模型,主要原因首先是两汉时期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盛行使得豪门贵族占据社会主要地位,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促使他们随葬大量明器,以求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其次,汉代的祭灶思想也助推了陶灶的流行。</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是一件铜染器,它名字的是根据类似出土物上有自名“染”而定名的。您可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它是用来给丝帛染色的。它的下面是一件托盘,上面有一个用于加热的小炉子,炉子上还有一个类似漆器中用于喝酒的双耳杯。那它是用于加热酒的吗?也不是。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它其实是加热调料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古人的饮食烹调方式很多,其中有一种叫做“濡肉”,这种饮食方式是将煮好的白肉放入加热的酱汁中濡染加味,之后方才进食。炉子上面的杯子就是用来盛放酱料的,下面的盘子则是用来承接炭火灰烬的。</p> <p class="ql-block">东汉禽兽纹铜扁壶,此件扁壶的年代应在新莽至东汉早期。该扁壶保存形制基本完整,装饰内容丰富,刻划线条精细,流畅,殊不多见。小口,束颈,扁腹,长方圈足,肩部饰兽面啣(同衔)环,环上尚存一周铜链,口缘、颈肩部、腹部各饰一周菱纹,肩腹之间一面饰孔雀、羽人、小龟,另一面饰天马两匹和羽人,腹满饰鱼鳞状排列的叶纹,纹饰刻划精细,线条流畅,这种鱼鳞状排列的叶纹,见于“天凤元年”铜簋上。</p> <p class="ql-block">五联陶罐 ~~西汉</p> <p class="ql-block">晋商时期,南北分裂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个时期,中原大量人口迁入,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尙。</p> <p class="ql-block">西晋军功贵族生活——以刘弘墓为例</p><p class="ql-block">刘弘是西晋名将,出身世家大族,因军功被封为镇南大将军,爵号宣成公。刘弘墓共出土文物81件,这批文物时代明确、完整精美,而龟形金印、金带扣、玉樽、错金铜弩机、青瓷灯五件文物更是其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呈现在您眼前的两枚金印正是刘弘墓出土的“镇南将军章”和“宣成公章”。</p><p class="ql-block"> 两印的印纽皆为龟纽,但龟纽细节却有不同。“宣成公章”的龟纽龟首高昂,龟背拱起,龟甲纹路写实;“镇南将军章”的龟纽背甲略低,上饰介字纹,纹饰细腻规整。“宣成公章”印文属悬针篆书体,官印中较为少见,"镇南将军章"印文是标准的缪篆,平正端严,颇有汉篆遗风。</p><p class="ql-block">按照礼制,只有太子及王侯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龟纽金印。这两枚金印,证明墓主身份之高。“镇南将军章”官印不能随葬,只能仿制明器陪葬,故制作不如“宣成公章”精致。</p> <p class="ql-block">其造型与纹饰,属于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使用方式与今带扣基本相同。其工艺令人惊叹,采用锤揲和掐丝方法制作螭龙,龙上镶满小金珠,扣上还镶嵌有菱形、圆形绿松石46颗。</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件玉樽,它是一种盛酒器,仿铜器造型,此樽器身呈筒形,深腹,下部有三个兽形足支撑,腹壁的装饰分为两组,上组有一对铺首衔环,其余则雕有螭虎、龙、仙人乘云等纹。下组纹饰又分以仙人和龙、虎与螭、龙和熊相对争斗三部,均刻有浅浮雕的神人及神兽形纹饰,线条流畅自如,优美飘逸,具有强烈的动感。为东汉玉雕的代表作。此期盛行讳迷信,流行神仙瑞兽图案。</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一角,我被一个有趣的“小人”吸引住了。这是一件南朝国宝“青铜舞蹈俑”。舞蹈人双足并立于砖座上,侧首仰望,作嘻笑状,左手持莲花状物,右手握拳上举,此舞蹈佣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服装。您看他上身穿窄袖短衣,下着七分长裤,这种上衣下裤的服装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来的。南朝汉族的传统服饰的风格是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但是出于活动便利的需要,这种上衣下裤的少数民族服装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此佣为研究中国舞蹈史和南朝时期歌舞形式,衣服装束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还有吸引我的这件对佣,是一件西晋时期的青瓷对书俑,两俑头戴进贤冠,身穿长袍,相对跪坐。两俑之间隔着一个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坐在书案两边的文吏一位双手捧着一个小书案,而另一位呢,一手执笔,一手捧着板状物,好像若有所悟,正要下笔的样子。两俑身体微微前倾,头部靠得很近,好像正在窃窃私语、互相切磋。他们的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古拙质朴,充分体现了当时陶瓷雕塑艺术的精湛与高超。相信,看着他们脸上那专注的神情,您肯定也会屏住呼吸,不忍打扰这宁静和谐的气氛吧!</p> <p class="ql-block">简牍是纸本时代前主要的文字载体。形制较窄,仅能容一行文字的竹木条称为简;形制较宽,可以并容数行文字的竹木片称为牍。湖南地区发现了战国至西晋的大量简牍,内容有文书档案和各类文献。纸张取代简牍后,文化传播更为便捷。隋唐后不断增多的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反映文化普及的推广。</p> <p class="ql-block">石砚</p> <p class="ql-block">铁削刀~削刀是简牍制作和书写的常用工具。书写时往往先将简牍以削刀作修整,或书写出错时,以削刀刮掉重写。 </p> <p class="ql-block">隋唐后,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不断增多,反映了文化普及度的逐渐提高。您看这件褐釉兽首箕形砚,砚如箕形,兽首高昂,正是唐代砚台最为流行的款式之一。砚滴,亦名水注,号称文房"第五宝",用来注水入砚。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镇纸是人们写字作画时用来压纸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长沙金盆岭晋墓、长沙咸嘉湖唐墓等等出土的文物,不仅包含诸多中原文化习俗,也有西域文化元素,无不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唐气象。如此种种,文物历史实在是太多了,手机的内存也装不下这么多的内容了,就不一一细说了……</p> <p class="ql-block">话不多说,进入第五单元,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湖南的经济、文化地位逐渐上升。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在文人审美导向的影响下,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与情趣。作为茶酒重要产地的湖南,饮茶品酒的方式推陈出新,用具考究,素雅恬淡的瓷器与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棉纺织业在湖南大力推广,元明时期棉布成为衣着主料之一。长沙茶具、酒具以及丝绸棉麻,也不再向世人展示人们的品质生活。这里展示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也记不住了,连照片都拍不过了来了,粗粗几笔,一带而过吧,有机会还是在来慢慢看吧……</p> <p class="ql-block">继续进入下一个展厅,展厅的一端放置三个展台,均为织品。宋代服饰整体简洁质朴,开始出现纽扣,女装较偏于拘谨保守。元代流行窄袖长袍,女装配以云户,腰部多衣褶。明代恢复汉人服饰体系,圆领,上衣拉长,女子常着短衫长裙,霞帔开始流行。五代时木棉传入湖南,元代设有木棉提举司,棉质服装开始流行。</p><p class="ql-block">您眼前的这组元代服饰文物出土于怀化沅陵元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该墓内清理出了一大批罗、绮、 锦、绣等精美织物和服饰,金银及玉饰等随葬品。其中的五彩丝 绣被,金织棉被,花团锦簇、富丽堂皇。这是一件细白麻男长衫。</p> <p class="ql-block">黄色绫男式开裆连袜裤,出土于湖南怀化市沅陵县元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褐色绢抹胸(1985年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元墓出土)。岳阳华容发掘元墓于1988年出土于华容原城关镇油厂内。该墓共出土随葬品116件,其中丝织品86件,金银首饰13件,纸币11张,漆粉盒、木梳、篦5件,铜镜1枚。</p> <p class="ql-block">明 花卉纹绫弓鞋</p> <p class="ql-block">夹裤</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尽头有一座宗祠复原场景,宗祠是古代宗法制的集中体现。宋时开始倡导建立家族祠堂,明清官府采取宽容态度,宗族势力逐渐强化,宗族村落构成社会基层的主要形态,官府也多借助宗族势力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族谱是维系宗族的纽带。作为家族祭祖、聚会、议事场所的祠堂也多搭建戏台,借助戏曲明人伦、兴教化,凝聚族人。鸦片战争后,岳阳、长沙开埠,打开了洋货入湘的大门,加上洋务运动的推行, 湖南较早开始了近代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  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就滋生在心头了。 木梁呈现的是一副双凤朝阳的场景。你看……神龛檐角飞翘,每层浮雕中的凤、鹰、梅花鹿等细节都处理的非常好。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放在宗祠中间位置。</p> <p class="ql-block">绕到宗祠复原场景背后,珍藏着一套完整的两层楼房,即唐家老屋。唐家老屋位于会同县高椅乡唐洲村,是唐氏宗族聚居之地。唐氏祖先最初从江西迁入会同,康熙五十五年(1790)再迁于此,逐渐发展成庞大的家族,居址也扩展成村落,延续时间长达两百余年,村中保存有宗族祠堂。唐氏老屋住宅的选址依山傍水,兼具农田水利的便利与环境的清幽宁静,非常适合后代的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民居的正中央悬挂一块木质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绩冠群英”,左端刻竖行小字“内弟杨盛岗顿首拜,皇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冬月吉旦”,下方刻椭圆形章“指日高升”和方形印章“孙继枮造”,右端刻“恭维唐府姊丈官印谟老大人嗣君荣升守御府”,边刻长方形篆书印章“连升三级”。</p> <p class="ql-block">走进屋内,正中央悬挂毛主席画像,香案、八仙桌、扶手椅、箱式木床、八十年代电视机等古旧家具分布于房屋不同的位置,旁边的杂屋内,木桶、木犁、竹编鱼篓、斗笠整齐摆放,厨房内甚至生着“火”,上方挂有“腊肉”,好似还在滴油……湖南农村的平常一景就这么活脱脱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p> <p class="ql-block">房屋建筑结构完整,风格古朴自然,门窗上的雕花十分精美,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栋民居来自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2010年由于当地修建拦河筑坝,水坝上游民居需要拆除搬迁,湖南省博物馆将其中一组老宅征购,将其拆卸运回后在新博物馆内重新复原,即成为现在展出的会同古民居“唐家老屋”。除了建筑结构,包括屋内陈设,都是完整从当地搬来的,其中还加入了清末、民国和当代等不同时代的家具陈设、摆件,展现社会变迁对湖南民居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来到第五部分~湘魂。自古很多文化名人在湖南留下了足迹,如炎帝、舜帝、屈原,以及贾谊、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带来一次次精神洗礼。他们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三湘大地得到认同和传承,孕育了湖南近现代人才井喷的人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展厅,迎面正中央是一展柜,展柜中这卷行草书《岳阳楼记》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之手。祝允明,别称祝枝山,他善诗文,尤精书法。从这件作品来看,其气势虽出自怀素、张旭,但笔墨点画、字形结构却是二王以来的各家综合,其中尤其受黄山谷书风影响最深。书家下笔果敢苍劲,运笔豪放狂纵,行笔沉着痛快。一个"则"字,竟占了整整一行四五个字的位子。书势恣意纵横而法度严谨,通篇墨气淋漓、一气呵成,可见书家书写时是充满激情的。</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膝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创作的千古名篇。当时滕子京因受到"擅自动用官钱"的诬陷,被贬至岳州巴陵郡,而范仲淹随后也因新政失败被贬。同是天涯沦落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楼写湖,凭湖抒怀,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文中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屈贾的忧乐精神一脉相承,激励了一代代湖湘子弟。</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来到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展厅,清嘉庆、道光年间,为应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寻求救国之道,以陶澍、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子,从经世济民,睁眼看顾世界,到洋务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不仅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还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他中了进士,创立湘军,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毕生深究理学、文学,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后来他成为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筹设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创办第一家新式工厂江南机器制造局,创设第一家翻译印刷西方书籍的翻译馆,促成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p> <p class="ql-block">而曾国藩在书法上也有突出成就,只不过一直被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这幅“刚正翔实”行书横幅既有阳刚之气,又蕴含阴柔之美,刚中有柔,从而给人一种雍容大气的儒将风范。</p> <p class="ql-block">彭玉麟就修建船山书院复郭嵩焘</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早年就读岳麓书院,太平军起义后随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由曾国藩保举四品官,后任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恪敬侯等。1878年收复新疆有功。书法以行楷隶自成一体,尤精篆书。</p> <p class="ql-block">这枚狮纽“印心石屋”水晶印,是清代著名大臣陶澍所用的印章。陶澍是嘉庆道光时期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对魏源等人有很深的影响。陶澍幼年时随父亲在家乡洞庭湖资水边的潭心之上建屋子读书。屋下的石头方正如印,名日印心石,而“印心石屋”也因此得名。道光十二年,陶澍到海州后,果断废除了纲盐制,改为标盐新法,成效显著,使得地方社会秩序安定,市场繁荣,百业兴旺。因此道光皇帝召见井褒奖了陶澍,还亲笔书写“印心石屋”匾额赐给他。后来陶澍就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这枚狮纽水晶印上了。</p> <p class="ql-block">陶澍为官期间,用其所学,致力政务,实施系列改革,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政绩卓著,道光帝特赐“绥疆赐祜(hu)”四字,意为“安抚疆土、赐福于民”,以示褒奖。道光十七年,他将“绥疆赐祜”四字刻于双狮纽水晶印上,以作子孙永保。狮纽雕刻雄放,印体大气,印文道劲精美,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行进间来到最后一个展厅,三面大屏幕轮流播放巨幅历史照片或视频。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有句话叫做无湘不成军,开国十大元帅、将军中湖南人占了一半。湖南是伟人之乡,又是将帅之乡,1955年授军衔时,湖南籍包括3位元帅,6位大将,19位上将,45位中将,129位少将,占据全国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七)</b></p><p class="ql-block">唐享绢本《兰亭序》卷,1952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购,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鉴赏家项元冰藏印甚多。此卷虽不是诸遂良的墓本,但其“笔法飞舞,神采奕奕”,作为唐代初期的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实为不易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被视为珍宝。遗憾的是,我们在湖南博物馆里没有找见,无法一睹其真颜,网上下载下载一张图片,观赏一下喽,等以后有机会再去好好欣赏吧……</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让我们对湖南人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湘历史文化是湖南的“魂”,湖南原住民倔强直爽的血性,历代移民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再加上屈贾文化的洗礼,儒家书院的传承沉淀,造出了“淳朴重义”、“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馆,值得你花时间去好好的了解一下它。</p> <p class="ql-block">从《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出来,继续移步直奔湖南博物馆的宝藏陈列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一起走进辛追夫人和她的那个时代,去追寻两千多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展。马王堆展厅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的墓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的丞相、轪侯利苍家族。主要有三座汉墓:一号墓是利苍的妻子辛追;二号墓是利苍本人的墓葬;三号墓主是利苍之子。其中二号利苍墓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186年下葬,一号墓辛追下葬最晚,也就是说马王堆汉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那我们就沿着这历史轨迹,一步步靠近辛追夫人……</p> <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的是第一个展厅,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掘。在半个世纪前,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高大、马鞍状的相连土包,当地人称“马王堆”。1971年12月,‌解放军366医院在挖掘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可燃气体,1972年1月16日,考古队开始对马王堆汉墓进行正式的惊世发掘,这次发掘持续到1974年。</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陈列在馆内一层和三层,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生前的一些事迹、饮食、穿戴、住行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轪侯家人是指辛追夫人、其丈夫利苍、其子利稀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中央是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墓坑模型。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排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据文献记载,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通道,墓中出土漆木器、帛画等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多次被盗,整个墓葬坍塌严重,仅存有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保存较好,出土了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墓中尸体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三座墓坑模型,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较好的一号墓和三号墓,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一号墓出土了历两经千多年不腐的女尸,三号墓出土大量帛书文献和兵器。</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等领导人对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批示。</p> <p class="ql-block">据查阅史料,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軑侯家丞”利苍。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封了7个异姓王,其中,秦朝的番阳令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长沙国位于长江以南的荒蛮之地,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口也较少,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地处南越国与中央王朝之间,一方面制衡南越国政权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是二者之间的缓冲,不至于使日益强大的南越国直接威胁到中央。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南越的作用而成为剪除异己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帮忌惮,为了控制和监视异姓王吴芮,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其夫人辛追也成为备受尊重的轪侯夫人。</p> <p class="ql-block">轪侯家丞封泥</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2号墓这三枚印章的出土将马王堆墓主人的身份锁定在“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身上。利苍,一位追随刘邦打天下的亲信,《史记》和《汉书》的功臣表中都有他的名字,但只是寥寥数语,他并不算是地位最高的汉代要臣。</p> <p class="ql-block">虽然利苍墓被盗严重,但仍有一件铜弩机出现。机身刻有铭文:“廿三年私工室……”从文字的风格和铭刻的款式来看,这件铜弩机是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制造的。既然作为随葬品,应该是利苍生前使用过的,甚至可能陪伴过利苍帮助刘邦打天下。</p> <p class="ql-block">利豨作为武将,在他的墓葬里少不了武器,弓、驽、箭、剑、矛、戈等应有尽有,另外他还留给后人两幅极为珍贵的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可惜了,我没有拍到……</p> <p class="ql-block">顺着行进线路,我们来到第二板块,看看轪侯利苍家的生活与艺术……</p><p class="ql-block">轪侯爵高禄厚,家藏千金,奴婢成群。侯府内食不厌精、楚歌郑舞、琴瑟和鸣、粉黛丽容,器用、服饰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凸显出当时人们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p> <p class="ql-block">利苍作为千金之家,生活在文景之治时期,财富殷实,珍藏着来自各地乃至域外的珍稀奇物,过着仆从成群,歌舞无休的生活。但因文帝倡导节俭,所以墓中少见金,铜等贵重金属制品,均用陶、木明器替代。</p> <p class="ql-block">汉时讲究厚葬,她热爱文娱表演和玩乐,入土时也不忘带上一批歌舞俑,希望死后依然可以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另一个世界享乐。与3号墓出土了大量帛书相比,辛追墓里的世界是更轻松的,没有军事地图,没有天文著作、医书典籍、黄老之道,有的只是写有“吃好喝好”(“君幸食”“君幸饮”)的器皿、吹拉弹唱的歌舞伎木俑,以及华丽多样的服饰。辛追去世时的人生似乎定格在了一个享乐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奏乐俑 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b></p><p class="ql-block">马王堆一号墓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2个吹竽,3个鼓瑟,屈膝跪坐,低额高鼻,墨眉朱唇,头上插有竹签,雕着交领右衽长袍。雕刻细腻,形象生动,造型别于马王堆汉墓群俑。这是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生活的写照。木俑采用浮雕的手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并施加墨绘和朱绘,还以彩绘表现色彩艳丽的服饰,既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又可考证当时人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及丧葬礼俗。</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贵族们每有宾客宴饮,则必有歌舞侑酒助兴,特别在一些贵族家族更是专门畜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同样,贵族们也将大量歌舞奏乐俑陪葬于墓中,以供在死后的世界继续享用。</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体型巨大的木偶人即“冠人佣”,其身穿丝绸长衣,脸色阴郁,微微颔首,</span>他是辛追夫人的贴身阉侍,统领一众奴婢。周围还有许多神色戚戚,面目模糊,身形单薄的小木偶人怵然而立,可见这是一个阶层森严,管理井井有条的侍佣团队。</p> <p class="ql-block">柔美舞姬木偶,神情微笑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追夫人的卧榻、屏风一同埋葬,让这位夫人在另外一个世界也享受生者的所有荣华。</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器具叫“博具”,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一套精美乐器,二十五弦瑟,是我国已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p> <p class="ql-block">利豨当然也爱文娱活动,但不同于母亲的热闹荣华,他似乎更享受独自抚琴、吹竽的时光。3号墓出土的七弦琴上尚能看到一些磨痕,说明它的主人生前时常弹奏它。</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漆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p> <p class="ql-block">漆匜为浇水器,漆盘为接水器。先秦和秦汉墓葬都有盘、匜成套出土现象,这说明至少在汉初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这种盥洗器是古代贵族专门用来洗手的用具,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仆服侍,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浇水,少者捧盘在下承接。</p> <p class="ql-block">大量的红棕漆器,带着幽幽光泽,盘底书“君幸食”“君幸酒”,一句品鉴美食美酒的祝福语,等同于祝君吃好喝好。</p> <p class="ql-block">公元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狸猫纹漆食盘,</span>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吃好喝好。可爱的猫,简单的字,实用至上,兼顾美观。</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防腐墓室当中出土的漆器,就像昨天刚刚做好的一样,非常光亮。据说80年代对外展出的时候,很多外宾甚至怀疑,这些漆器都是博物馆做出来的仿品。他们都不敢相信,两千多年来的东西怎么可能这么新这么光亮?</p> <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的化妆盒,里面有九个小盒,每盒小盒都有明细分配,辛追夫人很乐于打扮自己,各种熏香必备,光是化妆盒就有圆形、长方形好几套,梳子也根据不同功效分门别类,甚至连假发片都是她早就拥有的,真是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寓意着凤鸟乘云,湖南省博物院馆藏绣品。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素色提花丝织品。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更显华贵。专家研究推测,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p> <p class="ql-block">绢地“长寿绣”</p> <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的“羽绒服”,里面填充了丝绵以保暖,织物为大红色,由朱砂染成,称为“朱红菱纹罗曲裙式丝绵袍”。</p> <p class="ql-block">履即鞋。此件为轪侯夫人所着之履。履面以丝缕编织,底用麻线编成。这种鞋当时较为常见,东汉以后大兴,贵贱均可穿着。《孔雀东南飞》即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等诗句。其制唐宋元明清历代相承,经久不衰,并沿用至近代。</p> <p class="ql-block">绛紫绢袜,此袜齐头,靿(yào)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以绛紫绢缝制而成,缝在脚面和后侧,袜底无缝。袜面用绢较细,袜里用绢较粗。袜带是素纱。马王堆一号墓共出土2双相同的袜子,为汉初弥足珍贵的服饰实物。</p> <p class="ql-block">朱色菱纹罗手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六)</b></p><p class="ql-block">又一件镇馆之宝,黄纱地印花敷彩纱丝绵袍,馆藏国……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组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p><p class="ql-block">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p><p class="ql-block">这件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形制为交领、右衽、直裾,袖筒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七)</b></p><p class="ql-block">终于看见它的真颜了,素纱单衣,馆藏国宝……中国禁止出境的顶级文物之一。汉代人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它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湛、最轻薄的服装珍品。感叹古人的神奇工艺,让我们有机会从这些文物中更好的了解汉代和长沙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素纱单衣~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出土时在一号墓葬具的一个竹箱子里,里面有锦袍、单衣,还有裙子、袜子,一共十四件衣物。素纱单衣以素纱为面料,由蚕丝织造,没有衬里,没有颜色,丝缕极细,织作精美。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可以想象它所能营造出来的朦胧美感。</p> <p class="ql-block">从歌舞升平,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出来,去利苍家的图书馆瞧瞧呗……</p><p class="ql-block">谁也没想到,利苍家族的冥间府第,不但飘散着佳肴的余香,而且还散发着浓郁的墨香。利苍儿子的冥宅有如一个壮观的图书馆,在一个漆盒内,人们发现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帛书,还有部分简册,图书涉猎之广泛,从军事、政治到天文、地理,从历史、绘画到医疗、相马,十二万字的书籍勾勒出利豨的博学多才和意趣风致。何况,利豨下葬时距离秦始皇“焚书坑儒”仅过了四十年,然而随他而葬的帛书和简牍中就有《老子》、《九主》等秦始皇指名要烧的诸子百家书籍,这些在当时已经存量稀少的书籍随着他沉睡了千年,终于来到我们面前。它们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一个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p> <p class="ql-block">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绘出29幅彗星图,画出彗核、彗发和彗尾,这个规律的发现比欧洲要早近1800年。</p> <p class="ql-block">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70年间的金木土星运行周期。记录了古人对星空的观察和星空资料,包括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等行星的特征和相互位置,以及行星的位置,对天象观测和行星测量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医学养生方</b></p><p class="ql-block">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达一万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黄褐色,多有残破,共计有462行,它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p><p class="ql-block">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卷前有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的记载,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它详细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在各科疾病的记载中,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痔病等等,而妇科疾病则仅有婴儿索痉一个病名。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包括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养生方》现存文字可辨识者共有27篇目,3000余字。内容主要为男性治疗或保养、女性治疗或保养、房中术和一般的养生补益等养生药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专科文献之一。其中记载了中国最古的药酒酿方。《养生方》还讲述了如何通过食补来提高人们的性功能,如何正确进行性生活对人体才是有益的,这对于了解古代养生学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帛书《疗射工毒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帛书《周易•六十四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帛书《春秋事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马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太一祝》图</b></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这些琳琅满目的丝帛图书涉及众多学科,它还填补了我国历史文献中的诸多空白,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对于轪侯府的各位来说,衣绫罗锦缎,食山珍海味,颂帛书玉册,并不是理想的极致。汉代盛行黄老学说,贵族们普遍向往得道成仙。轪侯府的老少孜孜以求的,同样是有朝一日自己的凡身肉体能升入天国,成为无所不能的神仙。那就一起去看看辛追夫人的永生之梦吧……</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大体赫然在目的是两个展柜,里面放着今天看见第八件镇馆之宝~辛追墓的T形帛画,旁边是他儿子的帛画。把这个彩绘帛画盖在棺上,用意何在呢?</p><p class="ql-block">具查阅资料得知,在周代以后流行一种葬俗,即在出殡送葬时必须张举一面旌幡,作为灵车的先导,以导引死者的灵魂升天。入土时,便将旌幡覆盖于内棺盖上。一般来说,旌幡的长度与棺木相当,约2米左右。这旌幡就是被墓内“遣策”称作“非衣”的画幅。专家们指出,“非衣”应读作“飞衣”,汉代常有以“非”作“飞”使用的例证,即祝愿死者的灵魂乘上“飞衣”进入仙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八)</b></p><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所见又一件镇馆之宝,辛追墓T形帛画(馆藏国宝):“T”形帛画,是当时葬仪仪仗的一部分,在仪式举办的时候,会有这幅帛画放在灵柩前,引领着逝者的归途,结束后,它便覆在棺上下葬,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因画有死者肖像,被当做“魂幡”。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上方有日月同辉、仙鹤、玉兔等,体现古人对天国的想象;中间有一位老妇拄着拐杖,看形态猜疑是辛追夫人,体现人间;下面体现是地下景象。一幅帛画,足以见古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瑰丽的想象。</p><p class="ql-block">帛画的墓主是被刘邦封为轶候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整个画面从上到下,画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它把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西汉初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所以对神灵无限崇拜。这幅精美绝伦的西汉帛画的文化气息是与楚国传统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二代轪侯利豨的帛画,其帛画相对母亲辛追的,显得潦草了些?不知道是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来到湖南博物馆不惜工本1:1复制的辛追夫人所在的一号墓的墓穴。</p> <p class="ql-block">很早就从史书的记载中得知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和厚葬之风,但是真的站在那深达16米的墓坑边缘,俯瞰着辛追夫人的井椁,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仿佛能让人听到历史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再配上这现场投影,仿佛置身于汉代人想象中的宇宙空间。</p> <p class="ql-block">继续下行,来到一层,为辛追墓椁室中央棺室内的四层木棺,由外到内依次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锦饰漆棺”。都是梓木制成,这种葬器规格,只有高级贵族死后才可享用。四层内棺的漆画各有特色,代表着不一样的时空,寓意着墓主灵魂正从黑暗空间到天国仙境的穿越之旅。这些漆画展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绘画创作技艺,更寄托了生着对逝者的无尽哀思与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九)</b></p><p class="ql-block">四重套棺即为博物馆又一件镇馆之宝,此为第一层,也是最外层即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作为套棺的第一层,全身都涂抹黑漆,纯净而肃穆,无繁复的装饰。在视觉上有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沉闷的肃穆。在汉代的文化背景中,黑色常常与北方、阴、长夜、水和地下等概念相联系,而这些概念又都与死亡紧密相关。这层黑漆素棺以其庄重的黑色,寓意着将死者与生者永远地分隔开来,象征着死亡的不可逆转。</p> <p class="ql-block">套棺第二层为黑地彩绘棺,棺外颜色也是黑色,象征着地府。在黑地上绘制着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这些漆画如连环画般,绵延连续,勾勒出一个神秘又自由自在的地下世界。漆棺上所描绘神怪变化多端的画面,让人惊叹。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与熟练技法下创造的这件文物,可以说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黑地彩绘棺上绘有许多个神怪图案,笔法生动流畅,极富浪漫色彩,带给人的冲击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套棺第三层为朱地彩绘棺,这层漆棺外表颜色鲜丽、画面祥和,描绘了灵魂在黑暗的阴间飞升仙境过程。这件彩绘漆棺的内外皆涂以朱漆,散发着如红日般的光芒,寓意着阳光、生命与永生。在头朝向和侧面的部分,绘有仙山昆仑,山间还绘制了代表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神鹿与仙人等。这些神秘图案,寓意墓主灵魂摆脱了邪魔困扰,已安然抵达了理想中仙境。</p> <p class="ql-block">套棺第四层为锦饰内棺,也是最后一层,墓主遗体就直接安放于内。棺外黑漆打底,棺内红漆。外面用了两条宽十多厘米、六层厚的丝带绑在棺木盖板与四周,同时内壁与盖板上还装饰有羽毛贴花绢。它采用绢条和各种颜色的羽毛,制成菱形图案,并巧妙地贴在素绢面上。这样装饰不仅独具美感,还带有“羽化成仙”的美好意愿。</p> <p class="ql-block">四重套棺,从外而内的升华让人们看到了汉代“视死如生"和"魂归仙境升天"的认知,见识了汉初工匠的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利仓一家的富丽奢华。</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个椁,这可是古人为逝者精心打造的“阴宅”,与棺材不同,它是在墓穴中直接筑造而成。辛追夫人的墓外椁是由70块巨形木板组成,最大一块重达1.5吨,这在当时绝对是大手笔,展现了家族的雄厚财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十)</b></p><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遗体: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考古工作者在发现辛追遗体的时候,她的形体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均在,手指纹路清晰,甚至部分关节可以活动。</p><p class="ql-block">辛追(前217-前168年),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p><p class="ql-block">辛追墓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辛追遗体,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p><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这是一具保存完好、并未腐烂的女尸,在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跟辛追夫人相似的古尸。</p><p class="ql-block">它既不同于古埃及的木乃伊,也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古尸。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辛追夫人称得上是古代防腐学上的奇迹,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通过这具古尸可以知道,早在两千多年之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掌握了尸体不腐的方法。因各种原因,不能拍照,所以,友友们想要看看这沉睡千年的美人呢,也只能亲自驾临咯……</p> <p class="ql-block">纵观辛追夫人的墓葬,它记录了一位西汉贵族女性雍容华贵的生活,从服装、首饰、餐饮、药物、食器、酒器、娱乐活动等1000多件的随葬品,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从日用品到食品,从丝幕到竹席,从饮食器到家具,从彩绘木佣到日用器具,几乎囊括了她生前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件都透漏着汉代生活的精致和奢华,因为汉文帝倡导节俭,墓中倒是没有金银宝贝,大多是木质漆器,陪葬木偶,丝帛衣物和大量的手抄书籍,由此也反应了西汉时期的吃穿用度、生活百态和宇宙观念,同时也足以让我想象到辛追一家的幸福生活。透过这个近千户侯家用于随葬的数以千计的物品,你还可以窥见二千多年前一个王朝的富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的陪葬品,成为她传奇一生的见证,每一件陪葬品都是一个时光的背影,一个历史的注脚,利苍家族墓葬出土的千年不朽的文物精品,还是让二千多年之后的我真真的大开了眼界。</p> <p class="ql-block">离开马王堆,总感觉没有看后够,也许是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的神奇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星城三千年,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书写着马王堆汉墓的神奇,素纱禅衣薄如蝉翼的织造技术,T形帛画丰富精妙的汉代彩绘,辛追夫人去而不腐的永生之梦,无不在诉说古人的神秘与智慧。时代更迭,人声喧嚣。一切都在运动,唯有她安静地躺在那里,相对静止,得以平静。一时很难相信这是千年前真实存在的人物,我们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了。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现距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辛追夫人的传奇故事却从未间断,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神秘的汉文化值得我们继续探索。</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馆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五六个小时,直到走出博物馆,还有点意犹未尽,两千年前我们智慧的古人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精致器物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一切文案都不如亲眼所见,值得一去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只是这些文物古迹的记录员,照本宣科的记录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博物馆的文物太多,我的cpu容量有限,记不住那么多,如有不当之处,见谅哈……</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中午十分,门口特色先吃填饱肚子,继续下一个目标,去看看李白笔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八百里洞庭湖浩浩汤汤的壮美景色,去登一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岳阳楼……</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迅速去往火车站,准备乘坐动车前往岳阳,路过烈士公园,没时间了,门口拍张照吧!烈士公园是长沙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这里以纪念湖南革命先烈为主题,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集纪念、游玩、休闲于一体。留着下次再来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未完 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