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帕宫(土耳其语:奥斯曼土耳其语: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普卡帕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把托普卡帕宫翻译过来就是"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br>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宫覆盖著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br>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帕宫于1924年4月3日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 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br>托比卡皇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托普卡帕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 <div>远眺蓝色清真寺</div>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17世纪初由伊斯兰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r>蓝色清真寺属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以希腊文化为主体文化)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索菲亚大教堂<div>索菲亚大教堂是位于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br>索菲亚大教堂由公元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在公元1204年至1261年成为拉丁帝国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被转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现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br>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br></div> 远眺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外广场 索菲亚大教堂<div>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br></div> 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宣礼塔 <p class="ql-block">高耸的索菲亚大教堂宣礼塔,右边是著名的洗手池</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大教堂侧面</p> 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局部 帝王之门<div>进入托普卡珀皇宫的正门,帝王之门(Bâb-ı Hümâyûn)。帝王之门始建于1478年,19世纪表面覆盖了大理石。中央拱门上方有镀金奥斯曼书法,除了经文外,还刻有征服者穆罕默德(1444-46,1451-81年在位)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1861-76年在位)两位曾翻修帝王之门的苏丹花押。拱门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大门每天会在晨礼时开启,宵礼后关闭。<br></div> 帝王之门<div>帝王之门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苏丹的图拉及古兰经的经文。经鉴定后发现图拉是属于穆罕默德二世及阿布杜勒阿齐兹,这两位苏丹曾对帝王之门进行修建。<br></div> 位处第一庭院的圣艾琳娜教堂<div>穿过帝王之门后就进入了第一庭院(I. Avlu),也叫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会位列道路两侧迎接贵宾。<br>在第一庭院的道路西侧可以看到始建于拜占庭时期的圣艾琳娜教堂(Hagia Irene),皇宫建成后教堂改成了军械库,现在则作为音乐厅使用。<br></div><div>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br></div> <div>崇敬门,亦称中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br></div><div>第一庭院和第二庭院之间的中门。这座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根据门上的铭文可以追溯到1542年。在奥斯曼时代,只有苏丹和皇太后可以骑马进入中门,其他人到此必须下马。<br></div> 中门<div>这座宫殿的建造始于15世纪,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征服伊斯坦布尔后不久下令建造,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和修缮,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宫殿建筑群。<br></div><div>根据门上的刻文显示,崇敬门最迟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由1584年的缩图绘画所见,崇敬门拱门上及两塔之间的三个窗户清晰可见,守卫的住所很可能已经消失。大门的两面都被充分装潢,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的字押。<br></div> 中门<div>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帝国辉煌历史的璀璨明珠。自15世纪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建造以来,它不仅是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中心,更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几个世纪的扩建与修缮,使托普卡帕宫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br></div> 皇宫整体模型<div>宫殿的建造背景与伊斯坦布尔的征服紧密相连。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军队攻陷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决定在此建造一座新的皇宫。托普卡帕宫应运而生,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新的权力中心。<br></div> 崇敬门,顶部精美装饰 正义之塔<div>第三庭院的西侧是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帝国议会厅(Dîvân-ı Hümâyûn),再往西北是苏丹的后宫(Harem)。议会厅与后宫之间建有一座高耸的正义之塔(Adalet Kulesi)。<br>正义之塔是托普卡珀皇宫中最高的建筑,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奥斯曼苏丹可以从正义之塔透过一扇金框窗户与帝国议会进行讨论。1527年,学者Celalzade Mustafa Çelebi第一次提到这扇窗户:“陛下……在维齐尔所坐的外议会大厅上方修建了一座高耸的宝座和巍峨的凉廊,通过一扇遮帘窗俯瞰下面的议会大厅。”<br>正义之塔最早由征服者穆罕默德建造,1527年至1529年间由苏莱曼大帝扩建,1825年重建了塔顶,使其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br></div> <div>觐见厅,苏丹接见官员和外国使节的地方。接见使节的仪式繁杂,在官员的引领下,使节要吻苏丹袍子的下摆。<br></div><div>议会主要由三座建筑物组成,其中两个可连接大门和庭院。另一座称为底万哈内的建筑物位于底万广场的角落,建于十五世纪,底万哈内以木柱门廊为出入口,后来用作议会的清真寺,在1916年被拆除。帝国议会合共有三个圆顶议事厅。</div><div>宫殿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拜占庭、塞尔柱和奥斯曼等多种元素。宫殿内部装饰精美,大理石、瓷砖和彩色玻璃等材料的运用,使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喷泉、水池和花园的点缀,更是增添了一份宁静与优雅。<br></div> 库巴尔提,主议事厅<div>库巴尔提,帝国议会进行讨论的房间。主议事厅库巴尔提砌上了屈塔希亚的瓷砖。厅内的三张长沙发是大臣们的坐位,中央有一个小炉灶,天花悬有一个小金球,象征地球,小金球在苏丹的窗前,象征苏丹为世界伸展正义,并表示维奇尔们的权力握在苏丹手中 。<br></div> 帝国底万秘书办公的房间;代夫泰哈内,保存盘案的房间。 代夫泰哈内,保存盘案的房间 主议事厅入口。多个大理石及斑岩所制的柱子,白木天花涂上金色。 托普卡帕宫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外宫、国务院大楼、宫殿学校和后宫。外宫是服务建筑和哨所的所在地,体现了奥斯曼帝国严谨的宫廷制度。国务院大楼是帝国的行政中心,曾经是国务委员会和国库委员会的所在地,见证了帝国政治的繁荣与衰落。宫殿学校则是培养帝国精英的摇篮,为奥斯曼帝国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后宫则是苏丹们的私人住宅,充满了神秘与奢华。 宫殿内的庭院也是其一大特色。第一个庭院是游行广场,曾经是苏丹们举行阅兵和游行的场所。第二个庭院是正义广场,是举行重要仪式和集会的场所。这里的议会厅和国库委员会见证了帝国政治的决策过程。第三个庭院周围则是苏丹的觐见厅、猎鹰者大厅等重要的房间,体现了苏丹们的威严与尊贵。第四个庭院则是宫殿中最后添加的建筑所在地,包括麦西迪耶馆和衣柜室等,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品味和工艺水平。 吉兆之门可能是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修建成洛可可风格,后来又在入口及苏丹字押的上方写上古兰经经文。天花被部分上色,天花中央悬挂著金球。墙身则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并画上风景缩画。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宫,是托普卡帕宫的心脏地带。这里是一个翠绿的庭园,散布著私人宫殿、宝库(收藏着奥斯曼时代的贵重物品,包括宗教遗产)、后宫、亭楼等建筑物,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则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第三庭院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外人擅进。 除了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外,托普卡帕宫还以其丰富的藏品而闻名于世。宫殿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和档案文件,包括珍贵的珠宝、陶瓷、纺织品和武器等。这些藏品不仅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更揭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藏品包括被认为是属于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剑和弓等圣物。这些藏品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历史学家和学者提供了研究奥斯曼帝国的重要资料。 <div>苏丹觐见大厅觐见大殿,又称为觐见大厅或请愿大殿,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谨见大殿则称为“内议事厅”。</div>托普卡帕宫还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交中心。苏丹们经常在这里举行宴会、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邀请国内外的贵族、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繁荣与强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仆人清真寺<div>仆人清真寺(Ağalar Camii)是皇宫中主要的清真寺,可以追溯到15世纪征服者穆罕默德统治时期。奥斯曼苏丹、仆人(ağas)和侍卫都来这里做乃麻子。1928年后这里成为了皇宫图书馆 ( Sarayı Kütüphanesi ),收藏了上万份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希腊语书籍、手稿。<br></div> 枢密室<div>枢密室(Privy Chamber)由奥斯曼建筑师米玛·希南建于16世纪,是苏丹办公的地方。室内收藏有珍贵的圣物(Mukaddes emanetler),包括穆圣的、斗篷、剑、弓、牙齿、胡须、战刀和亲笔信等,另外也有先知易布拉欣、穆萨、优素福和四大哈里发的遗物,按照规定室内不允许拍照。<br>1517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Selim I,1512-1520年在位)征服马穆鲁克苏丹国,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穆塔瓦基勒三世(al-Mutawakkil III)将穆圣的剑和斗篷交给了奥斯曼帝国。根据传统,每年莱麦丹月的第十五天,奥斯曼苏丹会带领宫廷参观圣物,亲吻圣斗篷。<br></div> 枢密室<div>枢密室是内议事厅,这座建筑物颇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苏丹与大维西尔等政府高官在此商谈国事,也在这里接见各国使节,举行宴会。高大的窗户相嵌着彩色玻璃,四壁贴着玻璃马赛克。<br></div> 内廷图书馆<div>内廷图书馆(Enderûn Kütüphanesi)又叫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图书馆(III. Ahmed Kütüphanesi),1719年由苏丹艾哈迈德三世(Ahmed III,1703-1730年在位)下令修建,被誉为18世纪奥斯曼建筑的典范。图书馆内有3500余份珍贵的手稿,目前被保存在仆人清真寺中。<br></div> 阳台清真寺<div>阳台清真寺也叫Sofa清真寺(Sofa Camii),由苏丹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1808-1839年在位)下令为Sofa Ocağ i军团修建。<br></div> 远眺金角湾 大宫殿外的露台,可眺望马拉摩海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这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欧亚大桥,看过去的左手边是欧洲区,右手边是亚洲区。 埃里温亭<div>埃里温亭(Revan Köşkü)被誉为奥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墙上装饰有彩色大理石和伊兹尼克瓷砖。这座建筑由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1623-40年在位)建于1635-36年,以纪念奥斯曼帝国击败波斯萨法维王朝占领埃里温(现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亭叫头巾屋(Sark Odasi),因为这里曾经是存放苏丹头巾的地方。1733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1730-54年在位)将埃里温亭改建为苏丹的私人图书馆。<br></div> 巴格达亭<div>巴格达亭(Bağdat Köşkü)同样被誉为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由苏丹穆拉德四世建于1638年,以纪念奥斯曼帝国击败波斯萨法维王朝占领巴格达。巴格达亭与埃里温亭造型相似,是奥斯曼厅堂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建筑工艺。门廊的大理石镶板具有开罗马穆鲁克风格,窗格用珍珠母和龟壳装饰,中间房屋的炭炉(Mangal)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 )赠送的礼物。从18世纪中期开始,这里同样被用作苏丹的私人图书馆。<br></div> 埃里温亭 第四庭院,喷泉水池<div>巴格达亭与埃里温亭相当相似,玄关处有三道门,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纹石构成。镶嵌大理石的柱廊具开罗马穆鲁克风格,其内部是奥斯曼厅堂的模范,具有镶嵌式的架子及柜子,以十六世纪的绿、黄、红砖块修饰。墙身的蓝白色砖块复制自割礼殿的砖块。柜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龟壳装饰。<br></div> 第四庭院,喷泉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