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按照航行计划,招商伊敦号在大阪港停泊过夜。靠泊首日我没有参加船方的陆地游览项目,第二天还有半天时间就要离开大阪了,于是决定随着船方的安排去大阪城转转,也算是再次打卡大阪。</h5> <h5>参加陆地游览的宾客,按照分组乘坐船方安排的大巴前往景点。</h5> <h5>大阪城始建于安土桃山时代的摂津国东成郡生玉荘大坂,并于江户时代重新修筑的日本城堡,范围约为71万平方米,别称为锦城、金城 ,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央区的大阪城公园内。为大阪名胜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并列日本历史上的三名城 。</h5> <h5>从码头到大阪城停车场大约20分钟车程,下车之后前往大阪城的玉造口进入。“一番橹”是建在二之丸南面石墙上的七座炮台之一。从东边数起,一番橹位于第一,因此得名“一番”,意思是“第一”。</h5> <h5>炮塔有许多窗户,特别是在其外部,可以从侧面攻击任何试图通过玉造口入口入侵城堡的敌人。此外,炮塔还具有投掷石块的装置,以击退攀爬的敌人。石墙据说建于江户时代初期,即 1628 年,七座炮塔中仅存第一座和第六座。</h5> <h5>前往大阪城,走过护城河外的甬道,路遇摆地摊的商户。</h5> <h5>玉造门内侧,筑有与江户时代的大手口、京桥口类似的方形石墙,火灾中遗留下来的玉造门已被拆除,如今除了门两侧的石雕外,旧貌已荡然无存。玉造这个地名来自“玉造里部”,这是一个在古坟时代制作勾玉和管珠等装饰石的技术团体。</h5> <h5>在玉造口远眺大阪城天守阁。</h5> <h5>在大阪城内城墙的护城河边,可以看到Miraiza这座历史建筑,原为第四军司令部大楼(原大阪市立博物馆)。</h5> <h5>进入内城樱门前,经过大阪市立修道馆,修道馆是作为武术训练道场而设立的,旨在普及和推广柔道、剑道、薙刀、射箭等武术。</h5> <h5>樱门是进入大阪城主城的正门。在江户时代,这个门是进出的主要通道。樱门这个名字来源于丰臣秀吉建造时的名字。因位于二之丸的樱花田里,因樱花树而得名。樱门左右石壁上巨大的石头,称为“龙石”和“虎石”,分别是城内第10大岩石和第11大岩石。</h5> <h5>位于门外的上马石。</h5> <h5>进入樱门,迎面是一块巨大的岩石 - 泷石,面积59.43平方米,面积相当于36张榻榻米(长5.5米,宽11.7米),重108吨。</h5> <h5>进入樱门向右,走过泷石就进入内城。</h5> <h5>右手边便是原日本陆军第四师团的总部。该建筑是为了纪念昭和天皇即位,作为第四师团司令部而建于1931年。当时由市民捐资150万日元,和大阪城天守阁的重建工程同期进行。建筑外观设计仿照欧洲中世纪的古城堡,威武堂皇,墙壁顶部的装饰、正面以及四角的角楼等体现了这一特色。</h5> <h5>二战后,这里曾经是大阪市警视厅,后来又被作为大阪府警察总部使用。其后对内部进行了改建,从1960年到2001年,一直作为大阪市立博物馆而被使用。</h5> <h5>内城西侧有一个带池塘的日式花园。是明治时期从和歌山城二之丸迁移而来的纪州御殿庭园。</h5> <h5>内城日本庭院旁是拍摄天守阁的最佳地点。</h5> <h5>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军在大阪内城主围墙以南建造了陆军中部司令部防空作战室设施。建筑为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在 1973 年被拆除。站在建筑遗址上可以看到内城南护城河外的大阪市立修道馆。</h5> <h5>绿树丛中掩映着六番橹的屋顶。</h5> <h5>船方安排了登临天守阁参观。</h5> <h5>1970 年大阪世界博览会(Expo 70)是1970 年 3 月 15 日至 9 月 13 日在日本大阪府吹田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其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在日语中,Expo '70 通常被称为Ōsaka Banpaku(大阪万博)。这是日本和亚洲首次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松下公司和每日新闻联合开展一个时间胶囊项目,以庆祝 1970 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两个相同的时间胶囊被埋在大阪城。下层胶囊将埋藏 5,000 年;上层胶囊将在 2,000 年首次打开,此后每 100 年打开一次。该项目的目的是将 1970 年的生活的视觉、听觉和记录传送到未来。每个胶囊包含 2,098 件物品和记录,代表了人类的文明成就和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艺术、文学和音乐记录下来。</h5> <h5>大阪城在日本统一的桃山时代是丰臣秀吉的居城、丰臣政权的中心,后来德川家康以两次大坂之役(冬之阵、夏之阵)消灭了丰臣家,因此由丰臣秀吉在1583年至1598年间所建筑的大坂城已全部不复存在,后来地表上所能见到的大坂城的遗迹,是1620年至1629年间由德川秀忠修建的相当于全新的大阪城(德川大阪城)。大阪城保留了贯穿整个江户时期所修建的木制建筑、门、仓库等13处建筑。</h5> <h5>大坂城的天守是在天正、宽永、昭和时期,迄今为止共建造过3次。每次外观都有不同,复兴天守是1931年(昭和6年)11月7日竣工。建筑方面,在德川大坂城的天守台石墙中用新的钢筋混凝土进行基础加固,再将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吊挂方法进行修建。高度为54.8米(包含天守台和鯱)。为5层8楼建筑,7层以下为资料馆,8层为瞭望台 ,天守外观以《大坂夏之阵图屏风》为基础,虽然与丰臣大坂城与德川大坂城时的外观所有不同 ,但1楼到4楼采用了德川时代风格的白漆墙壁,5楼在采用了丰臣时代风格的黑漆墙上用金箔绘制了虎与鹤。</h5> <h5>1995年(平成7年)至1997年(平成9年)间,对大阪城天守进行了“平成大改修” 。构造方面进行了抗震补强,并对外观进行重新涂改,对受损瓦片进行更换,以及对鯱・鬼瓦的金箔进行翻新。此外,在小天守台西侧(御殿二阶廊下遗迹)位置,安装了方便残障者、高龄者以及团体参观的电梯。2007年(平成19年)对外墙进行重新涂装的时候,将5楼的涂装设计改为了更加贴近丰臣时代风格的设计。</h5> <h5>黄金伏虎与鯱(鱼虎),是一种在日本建筑的屋顶上所安装的装饰性瓦片;同时也是日本的一种妖怪,拥有老虎的头、鱼的身体、喷水吸火的能力。</h5> <h5>直径90厘米的菊纹山墙封檐板金饰品。</h5> <h5>日本建筑上的鱼虎源自中国唐朝至宋朝之间的鸱吻,但日本人并不是直接从中国学的,而是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那里学的。所以在日式鸱尾诞生之初,其造型就已经和中式鸱尾有了巨大差异。早期的日式鸱尾原本是用粘土制成的,表面容易产生裂痕且呈空心,其主要目的是防雷,在平安时代,日本鸱尾逐渐的改为木制,采用一体成型的防水木头,还会外贴铜板。由于做工的精细,所以日式鸱尾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大。进入室町时代末期,由于日本此时处于战国时代,日本各地的战国大名为了凸显自己的特色,喜欢在屋顶上创造、发明一些造型夸张的鸱尾,最终这些鸱尾演变成日本独有的“鱼虎”。</h5> <h5>樱门对面是丰国神社,神社是根据明治天皇的敕令而建,供奉着丰臣秀吉、丰臣秀赖、丰臣秀长。</h5><br> <h5>神社入口处的雕像为“丰臣秀吉”,出自日本雕塑家中村慎也之手。</h5><br> <h5>神社本殿</h5> <h5>结束大阪城游览之后,乘车返回码头。</h5> <h5>码头上,船方工作人员打开维京红伞为宾客遮阳,欢迎宾客登船。</h5> <h5>回到船上,享受美味午餐,招商伊敦号也在午餐时间驶离大阪。</h5> <h5>游轮继续驶向下一个港口 - 名古屋。</h5> <h5>晚间,在船上的意大利餐厅预定了餐位,与朋友一起共享意式美味。</h5> <h5>意大利帕尔马火腿</h5> <h5>意大利餐厅的经典菜 - 炖小牛膝</h5> <h5>在游轮上优雅的意大利餐厅享受美食美酒,为又一次的大阪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