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孙日恭:明成祖朱棣主持的1424年甲辰科殿试中,孙日恭被拟定为状元。但朱棣将竖写的"日恭"看成了"暴",心中不悦,当看到探花邢宽的名字后觉得舒服,便说"本朝只许邢宽,岂宜孙暴?邢宽者,量刑之宽也,唯宽厚待我臣民,天下太平,民心归顺",于是邢宽被录为状元。</b></p><p class="ql-block"><b>2⃣️ 吴情:明朝嘉靖年间的无锡士子吴汝威,在经历两次殿试落榜后,改名为吴情。1544年的甲辰科殿试,他被拟定为甲等第一,却因嘉靖帝认为"天下岂有无情状元",而被剥夺状元资格,授予探花,后到翰林院任编修。嘉靖帝因昨夜梦见雷声阵阵,而选中了名字叫秦鸣雷的考生为状元。有人写诗讽刺这次殿试"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捡便宜"。吴情后来备受打压,官场不得志,最终辞官归隐。</b></p><p class="ql-block"><b>3⃣️范鸣琼:晚清咸丰年间,湖北人范鸣琼殿试时名列前十,却只被授予一个小小的主事之职。原因是他的名字用官话念出来类似"万民穷",皇上认为这个名字不吉利,所以特意打压他。范鸣琼得知后将名字改成"范鸣和",但咸丰皇帝再也没给他殿前唱名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4⃣️刘颜瑞:当时以五品同知的身份被咸丰召见,当侍臣唱名时,咸丰帝听这个名字发音像是"流眼泪"。时值江山动荡,咸丰帝大为光火,一怒之下下旨剥去其顶戴花翎,罢官贬回原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5⃣️王国钧:清同治七年,他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前三名。但慈禧太后认为其姓名谐音"忘国君",必定是心中无国君之人,于是将其名次后挪,导致他仕途暗淡,一生在低级别官位上浮沉。</b></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上因为名字惹祸的案例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b></p><p class="ql-block"><b>1⃣️要注意避讳:在古代,避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人们需要避免使用与嫡亲长辈、著名人物、帝王等相关的字或谐音字,以表示敬意。这提醒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社交场合中,可能需要遵循一定的传统和规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b></p><p class="ql-block"><b>2⃣️名字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名字的读音、谐音或字形巧合有时会被他人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对个人的前途、命运产生影响。这让我们意识到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联想和看法。</b></p><p class="ql-block"><b>3⃣️重视名字的意义:给孩子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是重要的,虽然名字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一个好的名字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能在社交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b></p><p class="ql-block"><b>不过,现代社会相对更加开放和包容,人们对于名字的敏感度和忌讳通常没有古代那么强烈。但在取名时,还是要考虑名字的寓意、读音等因素,以免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