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意义重大,我也借此机会,简单学习了一下,夏商周之前的远古文化,虽然还是浮皮潦草,但已经稍微清晰一些了,收获也是不少的。</p><p class="ql-block"> 300万年前周口店田园洞遗址;</p><p class="ql-block"> 2万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已经有陶罐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1万多年前,广东英德清塘遗址,出现蹲踞藏;</p><p class="ql-block"> 9000多年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有陶片、碳化稻种的出土;</p><p class="ql-block"> 上山时期,南方农耕历史开始,义乌桥头遗址,已经有了定居的迹象,陶艺开始有花纹;同时北方也在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出现了定居迹象,但仍以狩猎为主。北方农耕发源是燕山南北地带,而非中原。北京的东胡林出土了最早的碳化里粟,内蒙兴隆沟遗址出土了炭化黍。自此,人类开始自主动参与而非等待自然的赐予。</p><p class="ql-block"> 杭州余姚井头山遗址 距离现在的海岸线二十多公里,当时依山傍海,已经有木桨,后来海平面下降,已经具备适合耕种的地理条件;</p><p class="ql-block"> 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出现贝壳堆积;水煮、蒸器优雅美观,木碗朱红漆;且人类通过观察,产生了对太阳的向往,鸟通达天地,开始有了神灵崇拜,器具上开始有所表现;</p><p class="ql-block"> 湖南怀化,洪江高庙遗址出现太阳图纹;</p><p class="ql-block"> 桂阳千家坪遗址正腰白陶罐(高庙文化的代表)几何纹样多样形象,这些都是通灵器具;</p><p class="ql-block"> 洞庭湖的汤家岗文化继承了存在时间不长的高庙文化(但高超的艺术展现其非凡的影响力)后,白陶器上几何纹样独特,底部出现八角纹;</p><p class="ql-block"> 长江流域则出现了汤家岗文化。</p><p class="ql-block"> 60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时2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母系社会 最有代表性的是鱼纹,后趋于几何化,鱼与人面结合)在黄河流域中游开启;</p><p class="ql-block"> 其早期命名为半坡文化(西安)临潼姜寨遗址呈现得更清楚,五组房屋分 大中小,但所有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有了明确的氏族形式;</p><p class="ql-block"> 河南灵宝遗址 发现多座多人墓穴,不同时间被迁移过来进行合葬;</p><p class="ql-block"> 陕西华县泉湖村遗址的花瓣彩陶器盖;</p><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花卉纹最典型)同时期,三门峡、渭南 、山东吕梁,花纹高度近似;</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逐渐向四面八方影响,如红山文化等。仰韶文化的华与花,音同,或许就是华夏“华”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则是山东一带向南影响的区域,到达皖北、苏北、豫西。</p><p class="ql-block"> 4900年前,良渚古城成为亚洲最早的区域国家,其以神权维系长江下游;其玉琮王重达6.5公斤,有规模有建制的族群墓地,都是其成为国家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良渚的石坞水坝有明确的修造设计思路,岗公岭遗址、老虎岭遗址为高水坝口群;狮子山 鲤鱼山 官山遗址为低水坝群;塘山则是山前长堤</p><p class="ql-block"> 秋坞水坝,是全世界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坝工程,蓄水量达4600余万立方米,为三个西湖的体量。</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后,独立出去形成的龙山文化,呈现出最早的城市生活;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陶厚度仅为0.2毫米,薄得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逐渐走上世俗化道路;</p><p class="ql-block">石家河长江中游,形成千古同风的联盟;</p><p class="ql-block"> 4000年前,临汾地区的陶寺文化,陶寺都城逐渐衰退,随人口增长向西拓展,文明也随之西拓 ;</p><p class="ql-block"> 陕西神木海拔1000米的石峁古城,4300年前就有皇城台,玉越玉斧嵌于墙中。但因气候变化越来越冷,南下是唯一的选择。于是,陶寺 石峁都在衰落。</p><p class="ql-block"> 洛河之滨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开始崛起,中原传入的青铜冶炼,锻造技术日渐成熟……</p> <p class="ql-block"> 步入夏都二里头博物馆,立刻感觉穿越一般。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代表,该时期由若干政治实体并存,进入广域王权国家的变革,多元化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最早的中国文化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在早期城址中宫殿,村落、墓群、制陶时、古铜的作坊、陶器石器、早漆的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漆器都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北岸的半岛型高地上,这里既能免于水患,又有充沛的水源,地势平坦,易于耕种。</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近3000年的发展,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联盟。后经过交流与融合,各自成为了城邦制的军事酋长国。黄土高原黄帝部落统辖了六个部落联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代。</p> <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及一号宫殿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这里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镶嵌绿松。在这里还发现了绿松石作坊,面积超过1000平米和几处加工点。这个绿松石龙形器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型绿松石片组成,每片大小0.2-0.9厘米,厚度仅为0.1厘米。它为汉族乃治华夏民族共有的龙图腾,找到了最正统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四千多年前,一次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殃及百姓。大禹治水长达数年,栉风沐雨、疏河俊川、平定水患。而后大禹凝聚民心,擘划九州,形成了一个广域的王权国家。治水工程使广泛地域内的民众和邦国必须协力合作,为部族联盟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过程中,大禹洞察自然人文,了解民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p><p class="ql-block"> 禹迹组成的九个部分(冀、青、荆、梁、雍、徐、兖、扬、豫),更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划九州标志着中国早期多元一体格局形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早雏形自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 青铜礼器陶礼器是夏代文化特质的代表性器物和社会政治象征性器物。他们以统治者赐予的形式,从王朝扩散到各地。二里头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除了直接控制地域外。还间接控制了大片土地,乃至构成了当今中国的雏形。其与之前古国邦国不同,是一种复杂的国家形式,其为盟主的一个国家群松散联盟。</p><p class="ql-block"> 他以代表当时先进文化方向的礼乐制度,征服了世界。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发现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的双轮车年代,前推了3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二里头夏都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地文明元素,以中原文明为依托,迅速崛起,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起,构成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p><p class="ql-block"> 金玉共振,礼乐相和,龙腾华夏,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已逐步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