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申遗北京已经翘首期盼了13年,期间进行了大量准备,申遗成功真是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7·8公里的中轴线由15个遗产点串联起来,他们是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天坛、先农坛、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北京充满热爱之情。这次北京中轴一条线申遗成功对北京皇城的保护真是一件天大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看这张清代画作中的皇城,民国初年,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的中华门和围墙被拆除。袁世凯时期,正阳门与前门之间的瓮城被拆除。可以看出中轴线上的建筑保留至今,真是不容易。申遗成功值得全中国人骄傲。</p> 钟鼓楼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最北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是钟楼。原址是元大都天寿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1420年)建,后大火烧毁,清(174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钟楼高47·9米。顶层重檐都是蓝色琉璃瓦。周身灰砖砌筑,仅在大钟附近有一圈汉白玉栏杆。</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钟楼</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都是明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钟楼里悬挂着明永乐年间铸的大铜钟高7米,直径3·4米,重63吨。铜钟声音洪亮,悠远绵长。</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有巨大的空间形成共鸣腔,使得钟声雄浑而绵长。有名人形容钟声“沉重、宽厚、有很大的气势,好像夏天酝酿下雨的时候,远方隐隐有隆隆的雷声”。他形容钟声不仅仅是大,“而是说这个大的声音发出震动的音波,嗡嗡起伏,飘飘然送到远方”。</p> <p class="ql-block">现在钟楼下面的空腔是博物馆,在那里不时可以听到录播的洪浑钟声。</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在元代不是这个位置,明代重修时才移到中轴线位置。鼓楼高46·7米,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比钟楼低1·2米。</p> <h3>爬钟鼓楼有点儿累,70多阶台阶一直通到楼上,年龄大的得歇几口气。</h3> <p class="ql-block">鼓楼中原有25面更鼓,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24节气)。摆在这里的都是现代品。</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物是这面清代破鼓,鼓面被刀刺破,伤痕累累。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用刺刀破坏的。</p> <h3>鼓楼中保留着铜刻漏复制品。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城市报时的功能性建筑。所谓“晨钟暮鼓”,就是钟鼓楼报时写照。而负责敲击钟鼓的兵士靠铜刻漏掌握时间。</h3>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可以观赏到户外风景,当然周边有严密的围栏。冬天看北海和什刹海是不是有点儿清明上河图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春天绿意盎然的什刹海。什刹海是中国汉代就有水利设施,元代为大运河漕运在京城的终到站,岸边曾经是皇亲国戚及达官贵人居住与生活的场所。</p> <h3>西南方向是修缮一新的平房。应该是烟袋斜街及什刹海周边的平房。</h3> <p class="ql-block">东北边是北锣鼓巷方向,那大树丛中长着毛草的砖瓦房,才是北京胡同的形象。南锣鼓巷保留着元代规划的街巷和明清时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每日按照时辰报时,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又将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划分为“五更”。晚7点被称为“定更”,此时开始击鼓,先快击18下,再慢击18下,不快不慢再18下,击两轮,共108下,击完鼓后再撞钟,这时开始宵禁。到了早上5点,即“亮更”,也是先击鼓再撞钟,各108下,然后城门打开,新的一天开始了。周而复始的钟鼓声报的是时辰,也是国泰民安。</p> 万宁桥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万宁桥,是保存了700多年的元代建筑,1285年建成。因为处于地安门与皇城之间,也称为后门桥。这里是大运河通向什刹海的最后一道船闸,元世祖忽必烈曾经站在桥上为通惠河命名。</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的不同年代的石栏杆是历经700多年沧桑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2000年,在清理运河河道时挖出6只镇水石兽,经考证都是元明文物遗存。</p> 景山 <p class="ql-block">鼓楼正南方是景山。虽然照片逆光,但中部万春亭,两边东觀妙亭和西辑芳亭都清晰可见,可以欣赏到皇家园林布局之美。景山是整个中轴线的制高点,海拔89·2米。景山历史悠久。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世宗建太宁宫,并开凿了今天的北海,挖出的泥土在此地堆成了小丘。元朝建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把皇宫的中心建筑延春阁建在土山的南面,将土山命名为“青山”,又在青山上下广植花木,作为皇家的后花园,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在这里,形成5座山峰,称“万岁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下。</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万岁山”更名“景山”,并在5座山峰上各建了一座佛亭,自东向西分别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最高大的是中峰的万春亭。中心亭是万春亭,正好建在中轴线上,是浏览北京城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上的中轴线标记</p> <p class="ql-block">从万春亭向北看,比较近的红墙金黄色琉璃瓦的建筑群是近年才重新开放的寿皇殿。沿着地安门内大街向北可以看到的建筑是鼓楼,上面露出一点点头的是钟楼。天气好的还可以穿越到奥林匹克公园。</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现存位置,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旧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市少年宫。像我这么大的孩子基本都有在这里活动的经历。2013年少年宫迁出,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门前有三座四柱九举(用四组柱支撑九座有琉璃的建筑)牌楼。</p> <p class="ql-block">同时把三座牌楼放在一张照片里实属不易,使用手机广角也就这个水平。</p> <p class="ql-block">牌楼柱基上的石兽</p> <p class="ql-block">外院正门,牌楼式拱圈三座,琉璃重昂五踩斗拱。</p> <p class="ql-block">寿皇门是内院正门,琉璃筒瓦歇山顶建筑,现存建筑为1981年以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门前是元代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丹陛蛟龙浮雕</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正殿全图,手机广角拍摄,九进大殿,皇权建筑最高等级,巍峨壮丽。</p> <p class="ql-block">巍峨寿皇殿,阔20米,深4·2米。黄琉璃筒瓦无庑殿顶。</p> 故宫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亦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长3·5公里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p> <p class="ql-block">站在景山万春亭向南看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布局是中国皇权时代秩序的典型代表。这些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大殿是从南神武门到天安门整齐排列。</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分设东六宫和西六宫,还有娱乐的场所和敬神的场所。</p> <h3>金碧辉煌的琉璃顶。</h3> <h3>说起皇宫中轴线,最多的是门,其中有一些是最重要的。</h3> <p class="ql-block">午门是故宫博物院大门。这座凹字型建筑,全高37·95米,二楼正中的宽度有60多米,两侧雁翅楼长度有70多米,三面合围成宏大的午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午门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午门北立面和内金水桥是非常美的建筑组合。五座雪白汉白玉内金水桥,巨大的红墙,金瓦的建筑充满皇家气派,也仿佛一片仙境。</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是对称的像飘带一样的人工河流,与外金水河、筒子河共同形成故宫水系。</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河曲线之美。</p> <p class="ql-block">午门二楼长期开放展览,可以站在二楼外楼看北广场。</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h3>太和门是进入皇上办公区的大门。</h3> <p class="ql-block">前面太和门广场,多少王宫大臣,外国使节进皇宫之前,先得在这个广场候着,等待召见。</p> <p class="ql-block">站在保和殿后的高台阶看皇宫办公区与生活区之间对称之美。</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后面三层须弥座高台正中的御路(专为皇帝用的路),由巨大的汉白玉雕成,这块御路石称为云龙阶石,最下面的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在这块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着9条凌空飞舞的巨龙,它们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动。巨龙身下是万朵云霞。石雕的下部有5座宝山,宝山之川是流畅的水纹,寓意为山海蛟龙,是一件极有价值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故宫的北大门,高31米,与景山相对。古代没有地位的人从只能从神武门进入,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出口。</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还有东华门和西华门。照片为夕阳下的东华门和故宫东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故宫办公区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坐落在有汉白玉栏杆的高台之上,布局严谨和谐。</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高35·05米,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正观太和殿感觉就是两个字“威严”。三层汉白玉栏杆托着巨大的宫殿,那般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一世,高大的琉璃重檐庑殿顶,,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两年后告竣。</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汉白玉栏杆</p> <p class="ql-block">从汉白玉栏杆看秩序</p> <h3>这门好美呀!</h3> <h3>中和殿</h3> <h3>保和殿</h3>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生活区第一宫,是皇上的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琉璃交错。</p> <p class="ql-block">故宫西侧金顶环绕的雨花阁</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东北角楼,可以看到景山</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楼、围墙筒子河,对称到极致。</p> 端门、社稷坛、太庙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图</p> <p class="ql-block">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端门高29米</p> <p class="ql-block">太庙是位于端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主建筑,依《周礼 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而设。东侧的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用以奉祀皇帝的历代祖先。最大的建筑为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 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殿高32.4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自玉须弥座上。</span></p><p class="ql-block">米。</p><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现在中间摆放的是1999年中国所铸108顶“中华和钟”。上层34个钮钟,代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钮钟代表56个民族,下层18个鎛钟,代表中国16个重要历史时期和和平、发展主题。</p> <p class="ql-block">太庙琉璃门</p> <p class="ql-block">戟门门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戟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p> <p class="ql-block">寝殿(中殿)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祧殿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社稷坛,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现在是中山公园主建筑。</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五色土是在社稷坛上铺设青、赤、白、黑、黄五色之土,代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方不颜色的土地,即全部国土,皇帝每祭社稷坛, 坛上均要新敷五色土。</p> 天安门和外金水桥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和外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位于广场中心,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高约34.7米。</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前华表</p> <p class="ql-block">外金水桥与内金水桥呼应也是五座,桥下行水,桥上走人。</p>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广场东面是国家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建于1959年,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建于1959年,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每年吸引着数百万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馆藏文物143万余件,跨越7000年。</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于1958年,设计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人民英雄纪念碑由两层月台、两层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通高37.94米,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使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着8个历史题材10个主题的汉白玉大浮雕,展现了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p> 正阳门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穿过皇宫,天安门广场向南就来到正阳门。北京正阳门,也被称为前门,高33米,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正阳门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正阳门不仅在历史上见证了北京城的繁荣与变迁,而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共同构成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楼高约42米,箭楼高约36米,两座建筑通过瓮城 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破坏,但经过重建和修复,依然保留着明正阳门在明清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只有皇帝出行或重大国事活动时才会开启。此外,正阳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之首,象征着北京城的威严和庄重。如今,正阳门不仅是游客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展示老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南口是中国公路零里程标。</p> <p class="ql-block">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完美的中国特色。</p> <p class="ql-block">前门箭楼,高36米。</p> <h3>前门箭楼始建于1439年,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炮轰正阳门,使建筑遭受破坏。</h3><h3><br></h3> <p class="ql-block">后来重修正阳门箭楼的时候,清政府委托德国人斯凯格尔设计,其为箭楼新添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窗上的护檐,使这座中国古建沾上了洋味。</p> <p class="ql-block">箭楼外廊花式托臂</p> <h3>1990年正阳门经修缮以后对外开放,那时我们还带着孩子上过前门箭楼,现在已经不再通行,也上不去了,只能远远相望。</h3> <p class="ql-block">2008年,政府按照旧照片和图样重建了前门五牌楼,前门大街也改成了步行街,整个街面进行了改造,让这里恢复了京味。</p> <h3>前门大栅栏是个市井之地,繁华的商业经久不衰。</h3> <h3>近年国家开始重视文物保护,这些老字号门脸儿都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生活在北京的人谁没在这里买过绸缎面料呢。</h3> <h3>这座大观楼文革时改名红楼。1970年冬,由于在农村插队除了地雷战什么也看不到,回京以后专门跑到这里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电影。</h3> <h3>前门大街新添不少雕塑,勾起人们对老北京的回忆。</h3> <h3>量体裁衣。</h3> <h3>这个雕塑使我想起儿时的伙伴名叫小印子,一个扎着这样的小辫的男孩。</h3> <h3>看着雕塑是不是感觉听到吆呵声。</h3> <h3>结账</h3> <h3>吸鼻烟壶</h3> 天坛 <p class="ql-block">天坛与先农坛分立中轴线两侧</p> <p class="ql-block">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天坛主要建筑也在一条中轴线上,他们分别是祈年殿、皇穹宇、圆丘。</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通高36·8米,建筑布局为上殿下坛,上殿直径32米,是一座圆形大殿,宏伟壮观。下坛最大直径90米。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祈谷等大典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天坛中轴线石板路叫做丹陛桥,连接着祈年殿和圜丘坛,是人们游览天坛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院内有两大声学现象,正面的石阶上有一块三音石,站在三音石拍一下手可以听到五六次声音。还有就是回音壁。耳朵贴在回音壁可以听到站在很远的地方的朋友窃窃私语。可惜现在墙边加了围栏,那奇妙的回声已经听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圆丘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组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圆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亿兆景从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与自己发出的声音引起共鸣,好似一呼百应。</p> <p class="ql-block">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总称圆丘坛,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p> 先农坛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中轴线西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内的建筑是明清两代逐渐完善起来的。最初的建筑叫山川坛,与此同时还建有太岁坛、风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坛。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岁殿。同时还建有天神坛、地祗坛等。清朝在原基础上扩建或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改原明代太岁殿东的旗纛庙为神仓;1754改木结构的观耕台为砖石结构;1755改原斋官为庆成宫。(照片:拜殿)</p> <p class="ql-block">1991年,先农坛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经过几年的修缮和复建,一座完整的明代皇家坛庙建筑群已恢复雄伟宏大的英姿。太岁殿、神仓、神厨、具服殿、观耕台、先农神坛、庆成宫等建筑成为北京市难得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及院落</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p> <p class="ql-block">明清耤田称为一亩三分地,位于观耕台正南,是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面积近799平方米(清制)。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耤田历史景观,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郎世宁绘《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看皇帝扶犁耕田的阵仗,足见古代皇帝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天神地祇坛,位于具服殿西侧,共9座石龛石座立在绿地之间,石龛中供奉着天地诸神牌位,包括五岳五陵,四海四河等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明嘉靖年间,天神坛、地祇坛原位于内坛南门外,后两坛拆除移至此处。原天神坛、地祇坛形制已无存,仅地祗坛神龛移入内坛保护。</p> 永定门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城楼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永定门城楼是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除,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年间式样,根据民国时期对永定门的测绘资料,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使其再次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南御道</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地理标记。</p> <p class="ql-block">文字标注:距永定门72丈。</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段御道遗存。2004年的一次考古发掘发现,永定门北还有御道遗存,东侧路面遗存108米,西侧路面遗存140米,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下方为三合土夯筑。属于正阳门到永定门古代御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代御道遗存、新铺御道与永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更要保护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化遗产,使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为民族的智慧与勤奋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