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故事(1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说说我的艰难的升迁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学校,走进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就走入了半仕途的状态。除了当好记者写好稿子讲好故事,还得在政治上有所追求有所进步。我刚进来报社,分在二版(经济版),组长是张勇,组员是我和任桂琴。我还有个老师是梅生虎。我除了管办公室的一摊子事情,再就是版面编辑。做好这两项工作外,就挤出时间当记者写稿子,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报社给我们每个人配备了一辆鹿牌自行车,我就骑上自行车跟上张勇梅生虎到处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跑到1992年了,报社逐渐走上正轨,需要安排中层干部。经过民主推荐,报社领导最后决定,上报地委组织部批准,安排三个副主任,我是编辑部副主任,赵国珍记者部副主任,胡林山通联部副主任。大学毕业十年后我才踅摸着当官,为时晚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改革开放,放宽和下放人事任免权,单位有权任免中层干部。我们三个官升一级,都荣升正科级主任(地委组织部备案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科级干部一直当到2004年,一共当了十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像是2002年有过一次考官的机会。报社要增加一个副总编,要通过考试公开选拔。我是大学本科毕业,是老资格的科级干部,年龄限制是45岁以下。我的条件硬邦邦的,各方面都符合要求,而且笔试面试我都不怕。谁知正在我兴冲冲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参加考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年龄缩小到40岁以下,刚好把我框在外头。我知道这是有人捣了鬼, 但是无凭无据。气得我干瞪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景泰老乡李保卫当了地委书记。人们说现在的武威是景泰人的天下,景泰人成了“上姑舅”。李保卫又是大哥的同学,关系深厚着呢。于是乎某一天我大着胆子找到李保卫的办公室,东拉西扯闲聊了几句即转入正题,请他关心我关怀我,考虑一下我的提拔使用的问题。李保卫说条件还不成熟,稍等一等。我很失望,心里想,人都老了,还往什么时候等呀?当了几个月的地委书记,李保卫很快就被调走省人大了。升官的梦又一次破灭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当科级干部期间,翟书元(曾经为我《岁月如歌》撰写序言)任报社一把手的时候很喜欢我、倚重我,一度把总编们掌控的晚刊稿件的终审签发权授给了我,实际上是我带着一帮人办了另外一份报纸。当时报社领导职数满员,报社安排不了我。翟总编就带我去找他的老战友、时任市委书记张绪胜为我“跑官要官”。虽然当时没有安排了,但是为我后来的提拔使用造了舆论、做了铺垫、打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统教育的效果有好也有坏。孔融四岁能让梨,这是最早的传统教育。孔融四岁就知道谦让,把大的梨给哥哥们吃,自己拣小的吃,给我们树立了非常鲜活的光辉榜样。先人后己,谦逊礼让,这是多少年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加上我本来就是一个传统保守、低调内敛的人,长期以来但凡单位推荐干部,我都推荐的是别人,从来不好意思推荐自己。总觉得推荐自己有自夸的嫌疑,殊不知自夸也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有一次一帮子景泰老乡坐着喝茶闲聊,说起推荐干部这类事情,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后,一位老乡老哥笑话我、骂我“勺怂”:应该理直气壮地首先推荐自己嘛!古人还有自荐一说呢。一语点醒梦中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推移到2004年。翟总编五十八岁退居二线了,报社王副总编调到了市人大,报社领导班子大动。一天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卢小亨(现在任张掖市委书记)带领一棒子组工干部来报社考察干部。在我和卢小亨副部长谈话的时候,我还是首先推荐了报社的其他几个科级干部,接着硬着心肠、厚着脸皮说:“卢部长,我今天在推荐别人的同时,还想推荐一下我自己。我现在是报社唯一的一个党委组织部门任命的科级干部,是报社资格最老、任职时间最长的科级干部,我当这个副总编是合适的。”卢小亨副部长说:“我正想问你呢,你推荐张三推荐李四,为什么不推荐你自己?你就那么缺乏自信吗?”我长出了一口气:“不好意思自荐。”实际上这一次的考察,我是众望所归,报社的同志们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推荐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次市委提拔了两名副总编辑。我是第一副总编,严生泉是第二副总编。终于当上了县级领导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次干部考察,我给卢小亨部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出任民勤县委书记,我带人去民勤县接洽工作。去的同志给卢小亨书记出示了单位的介绍信,卢书记说:“要的什么介绍信?尚总编就是介绍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