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入门》第六章

🌈happy~

<p class="ql-block">  甘翠普对精神分析的贡献有两个层面。就理论上讲,他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及美国人的性格分析中,提供出一个广泛范围的对客体关系发展的一项历史考察,并对费尔邦的理论模式加诸某种特定的贡献。而就实务上讲,他对分裂人格状态的生动描述以及他所发展出来相应的心理治疗取径,把我们的见证移转到他带至其工作中的“同理共感的涉入”(empathic involvement)。</p><p class="ql-block"> 提到克来茵理论,他强烈主张要把它放在精神分析里面,他指出其不同于本能理论之处是在弗洛伊德理论中采取更进一步的个人化成分。他只提出关于克来茵对死亡本能的保留以及接下来攻击在关系中的首要性等方面的异议:他觉得,她所如此生动描述的偏执一分裂与忧郁性焦虑是可以理解为针对剥夺和挫败的反应,而不是本能冲突所不可避免的外显现象。然而,甘翠普称赞她把聚焦放在原始过程、她的内在客体理论与无意识幻思,以及绝大部分她把心理学从生物学隔离开来的做法,这有助于提供一个架构以心理学用语而非生物学或社会学用语来了解人类。这是一种理解,即甘翠普奉献毕生专业要更上一层楼,而他觉得费尔邦的客体关系理论所最精确解说的是其聚焦于分裂心智位置的部分,认为它是理论的一项自然发展。弗洛伊德曾聚焦在性欲的伊底帕斯议题、竞争,以及当身处家中众多成员之一或社会中的一员而挣扎着想要找到一个位置时,对报应(retribution)的害怕上。此种挣扎涉及在整个众多个体与事先预设的清晰角色及某个功能性自我,这两者之间的人际冲突,而这可以是对困扰较少的人们施予精神分析的一个适当基础。接下来是甘翠普视为克来茵的主要创新概念,即忧郁心智位置及其所伴随的焦虑,乃源自认识到个人的宇宙,并不能划分成善与恶的各个片断,而是包括“自我”与能够体验且引发温柔和敌意感觉的“他人”。克来茵理论同时聚焦在个人内在及人际冲突上,可造成某个比早期单独的弗洛伊德理论所可能造成的更广泛分析。然而,伊底帕斯情结和忧郁心智位置,都是基于下列假设:即心理问题乃源自非社会冲动的力量,不管是在性欲上或攻击上,以及在控制或连结它们时所相对应的困难。在前忧郁期的分裂心智位置上,是不能视某个功能性自我为理所当然的;因此问题并不能被化约到有连贯性个人结构的本能内容上。</p><p class="ql-block"> 甘翠普视弗洛伊德及克来茵理论乃建基于如下观点,即人类问题乃源自人类的破坏性;他认为此点使这些理论无法更进一步超越那支撑着易脆(fragile)自我的种种防卫结构。“人们比较喜欢感觉是“某个坏人”更甚于“懦弱的非实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