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的全称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简称Penn Museum。成立于1887年,1899年迁入现在的建筑内。</p> <p class="ql-block">宾大建筑系的教授们为博物馆设计了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其设计理念是在含蓄典雅的建筑外观下,用宏大的内部空间来烘托展览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创立之初,馆藏全部来自宾大考古队在伊拉克尼普尔古城的发掘。</p> <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迄今收藏了近100万件考古学与人类学物品,亮点除了中国文物外,还有3万件楔形文字泥板、1万件古代人类遗骨标本等。</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后,迎面是西半球最大的斯芬克斯像,重11吨,材质为红色花岗岩,制作年代为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1980-1630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狮身人面像被沙子埋到了肩膀,露出的头部因自然侵蚀而面目全非,也或被人为破坏。其他部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品是宾大博物馆的收藏特色之一。博物馆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圆厅”(Chinese Rotunda),藏品大多是在1914-1927年间购买入藏的,共计6205件,集中在青铜器、陵墓石刻、佛教雕塑和寺观壁画等方面,展品不多,多是精品,扬名四海。</p> <p class="ql-block">中国圆厅穹顶。</p> <p class="ql-block">中国厅两侧墙上原有两幅巨大的壁画(现取下修复),是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前殿东西两壁的明代《炽盛光佛佛会图》和《药师佛佛会图》。广胜寺共有四幅壁画被寺内僧人出售,现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山西广胜寺下寺前殿西壁的明代壁画《炽盛光佛佛会图》。主尊是传统的一佛二菩萨样式,主尊佛像身穿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佛会图》主尊。*</p> <p class="ql-block">山西广胜寺下寺前殿东壁的明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p> <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佛会图》主尊。*</p> <p class="ql-block">六骏是李世民喜爱的六匹战马,唐代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guā)”两骏现存宾大博物馆(1925年以12.5万美元从卢芹斋处购得),其余四骏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飒露紫”石刻以浮雕形式,刻画出马呈伫足状、秦王部将高丽人丘行恭侧立于马头前,用手将马胸前所中箭拔出的一刻,箭拔出和不拔,马都要死去,这是人马诀别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拳毛騧”,石刻的骏马在行走,雕刻写实。昭陵六骏为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阎立德主持复刻,唐太宗自撰赞诗,书法家欧阳询书丹,殷仲容刻石,堪称“五绝”,代表了唐代陵墓石刻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辽代(907~1125年)的“辽三彩”陶瓷雕像,是易州辽代彩塑罗汉群塑中的一尊,已在河北易县八佛洼山洞内珍藏了近千年,1912年重现世间。现有十尊存世,全部收藏在欧美日的博物馆内。1914年宾大博物馆从德国古董商沃奇手中购得这尊罗汉,是第一尊流失海外的易县辽塑三彩罗汉造像。1916年博物馆又从卢芹斋手里购到与之相配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罗汉也称为阿罗汉,是佛教的修行僧侣。罗汉让雕刻家充分展现了写实主义,这尊罗汉具有肖像特点,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面部特征,突出了他的“北方汉子”特质。身穿袈裟,故意披在右肩和手臂上,露出象征解救众生的绿色内衣。</p> <p class="ql-block">宾博展出的一对东汉有翼石兽(Winged Lion)位于中国厅两侧,宾大一个学生更证并确定了石兽的出处。这是河北内丘县吴村的东汉有翼石兽原物(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出于内丘十方村)。据说这对有翼石兽是西风东渐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东汉有翼石雌兽。</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战国青铜器《陈璋方壶》,壶上的铭文中记载了齐宣王伐燕的历史事件。公元前314年的齐国,田忌再次执政,齐国进攻燕国,占领了燕国都城。齐国将领陈璋掠走了燕国的国宝青铜方壶和圆壶。陈璋是齐国名将匡章的别称,又称“田章”。</p><p class="ql-block">青铜壶做的精致,达到了先秦工艺的最高水平。后世把方壶叫“陈璋方壶”,圆壶叫“陈璋圆壶”,两壶是配套的一对国宝,陈璋圆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圈足外侧刻着铭文: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獲(获)。</p> <p class="ql-block">方壶的铭文写明,该壶是陈璋伐燕的掠获品,铭文与1982年盱眙出土的圆壶铭文内容基本相同,证明《孟子》的记载属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齐国派陈璋率兵灭燕。在“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下大胜,“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方壶就是掠获的“重器”之一。1916年,宾博从中国古董商人卢芹斋手中得到此方壶。</p> <p class="ql-block">辽代银面具(Death Mask),高21厘米。这件辽代银质面具出土于山西省平定县。面具由厚重的金属板打制而成,展现了精细的工艺水平。面具通常覆盖辽帝国的建立者契丹(Kitan)人的面孔,面具附着在金、银或铜丝制成的尸体罩上,埋葬在在10世纪中期至12世纪初的内蒙古和辽宁省一带。</p> <p class="ql-block">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像,高2.14米。 观音像面容安详,仪态万方,观音的游戏坐姿被西方人称为“高贵的悠闲”。1924年初宾博购自古董商卢芹斋。</p> <p class="ql-block">这尊水月观音体型硕大,主体部分采用一整枝楠木塑造,裙及腿部份再以两块楠木拼合对接,并将对接处隐于底部,再以银锭型卡榫对接,严丝合缝,历千年依然稳固。所有存世之水月观音坐姿都是左手撑地、右手倚在右膝上的游戏坐,只有宾大的这尊水月观音是左手倚在左膝上的游戏坐,堪为奇珍,难怪梁思成当年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齐佛像,来自响堂山石窟。1914年,在巴黎的艺术展上,六件来自响堂山的圆雕石刻同时亮相,引起轰动。时任宾大博物馆馆长的戈登先生也为之倾倒,从卢芹斋达手中以不低于六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三件。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三件石刻被分装三艘班轮上运往费城,全部抵达美国。</p> <p class="ql-block">站立的菩萨像,由深色石材雕成,表面褐色,带有红、绿、蓝色颜料痕迹。菩萨面容长而丰腴,眼睛微闭,耳朵长且有耳垂。头饰珠宝冠冕,前有一小阿弥陀佛立像。这是一组三尊石像,来自南响当山石窟2号洞。响堂山北齐雕像的雕刻手法融汇传统,不拘一格,造像头大身小,但总体完美和谐,姿态神情优美,形成“曹衣出水”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是由北齐贵族和皇室建造的,是集北朝末年艺术大成的历史遗迹,是华夏人类大熔炉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头顶漫圆髻,跣足而立,双手于胸前捧莲蕾,内着袒右僧袛支,外披垂领式袈裟。两肩衣纹为浅阶梯式,身上衣纹为双凸棱式。造像曲线优美、体态飘逸、配饰细密繁复,有典型的北齐晚期造像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尊站立菩萨石像,由深灰色石灰石制成,表面已变色并有污迹。雕像上还有绿色、红色和蓝色的颜料痕迹。与旁边的另一尊菩萨像几乎完全相同,但头饰的光环中没有雕刻像。这三件石刻立像全部来自南响堂的2号窟,分别为观音、大势至菩萨和辟支佛立像。两尊菩萨像均头戴三叶宝冠。</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三佛,看到生动的写实造型后,才明白艺术无国界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大北洞中心柱南龛中两位胁侍菩萨的头像,这两件头像是公认的最为精美的响堂山石刻。1918年,卢芹斋出售给宾大博物馆的两件精品,</p> <p class="ql-block">头像额头圆润饱满,无白毫像,双唇宽大,眼帘下垂,鼻直适中,鼻翼外张,秀外慧中,神形兼备,全然没有此前菩萨的呆板。</p> <p class="ql-block">北齐一代,中国的佛像雕刻好像一夕之间就跨越了”古拙“,而专注于自然主义的表达。手法之成熟洗练、理解之深邃,不见此像,不知道北齐佛教造像艺术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文化融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干漆像(Shakyamuni Buddha),元朝(1271-1368年)。释迦牟尼是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483年),历史上佛陀的称号之一。佛陀村童般的微笑让他更接地气,佛像面部特征可见尼泊尔佛教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干漆的使用是一个耗时的过程,需要在雕像上逐层涂上黏土、纸、漆和布料。这尊佛像的衣褶以自由流动的褶皱展示出来,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显示出在制作过程中布料自然形成的褶皱。据说,当年空心雕像内部放有五部配有木刻版画插图的经文。</p> <p class="ql-block">北魏熙平元年(516)弥勒佛像(relief of Maitreya)。出自河北定州,端方旧藏,雕像由饰有金箔的石灰石制成,面部和颈部贴金。呈现出极高的浮雕效果,背景是一个巨大的叶形光环,边缘有火焰装饰,并伴有两个小型随侍菩萨像,显得很华丽。据说光环的背面刻着带名字的五十八尊小佛,底部有铭文,记载了尚阳村的张千白在公元516年献奉的日期和目的。</p> <p class="ql-block">眉清目秀的佛姑娘,全无庄严呆板样,很像邻家女。*</p> <p class="ql-block">底座的正面和侧面也有铭文。这魏碑写出摩崖的风采,好一个潇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朝</span>石雕观音,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陕西省,</span>制成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706年12月2日。</span>观音(中文)或观自在菩萨(Avalokitesvara),是慈悲的菩萨。他最容易识别的标志是他头饰中的坐佛,通常手持一个包含长生不老药的瓶子。底座刻有僧人正道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齐(550-577年)“</span>奉献碑”(Votive Stela),制于公元575年5月3日,来自河北省响堂山。碑的正面和背面刻有佛像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采用已风化为金棕色的石灰岩刻成。正反面都分三层,每层有佛像和菩萨像龛。正面铭文记“北齐武平六年四月初八”,即公元575年5月3日。正面顶部描绘了兜率天(Tushita Heaven),弥勒佛(Maitreya)旁有僧侣和菩萨,释迦牟尼(Sakyamuni)和普贤如来佛(Prabuhtaratna Buddha)在小塔中。中部展示了佛陀和一位冠冕菩萨,旁边是僧侣和菩萨。下部描绘了一位冠冕菩萨在两棵树下,旁边有僧侣、菩萨和独觉佛。反面顶部表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有重生的灵魂在佛像上方的树叶中出现。中间是佛教居士维摩诘(Buddhist layman Vimalakirti)手持扇子,与智慧菩萨文殊师利辩论,周围坐着僧侣。下部是《法华经》(Lotus Sutra )里的场景,展示了普贤如来和释迦牟尼佛肩并肩讲经。碑的侧面刻有八位佛像,一位站立的冠冕弥勒佛和站立的释迦牟尼佛,下面有六位过去的佛像(每侧三位)。</p> <p class="ql-block">背面的中间小龛描绘了著名的维摩诘(Vimalakirti)故事。他是开悟者,引导众人深入理解法义。佛陀(Buddha)要求随侍前往探望病中的维摩诘。维摩诘坐在右侧,手持扇子,文殊菩萨(Manjusri)在左侧,一群菩萨和弟子挤满了维摩诘的小卧室。</p> <p class="ql-block">北齐人的书法很有书卷气,八分气相还在。*</p> <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525年雕于山东省的《雕像基座》(Statue Pedestal)。倒置的莲花基座上曾支撑着未来佛弥勒的雕像。正面描绘了一位强壮的男性形象,他托着一个像“博山炉”的香炉在托盘上,为上方的弥勒佛像熏香,两旁有两只鬃毛飘逸的狮子。右侧是捐赠者与他的仆人及马匹,献上了一只类似的香炉。左侧和右侧描绘了一对夫妻施主。</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捐赠者的妻子,乘坐的是牛车,四周装饰着莲花、水仙和凤凰。她的随从簇拥在周围。 </p> <p class="ql-block">基座背面刻有铭文,日期为公元525年4月27日,铭文说捐赠者是北魏的县令和军事指挥官曹望熙,基座上的消失的佛像是弥勒佛,期盼他拯救、惠及捐赠者的家人、祖先、乡亲和所有苦难世界中的生灵。*</p> <p class="ql-block">中国厅中展出了五片刻有甲骨文的碎骨片,其中一片描红的被注为赝品,第一次在欧美博物馆见到甲骨文,或许是该馆知道楔形字与甲骨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菩萨壁画片断(Fragment of a fresco),用颜料绘于白石膏涂抹的泥墙上。是河南省南宋时期(1127-1279年)或元朝(1271-1368年)文物,这幅佛教寺庙壁画描绘了一位身穿翠绿色长袍、手持莲花、头环红色光晕的菩萨。菩萨(bodhisasttva)是已经获得觉悟但推迟进入涅槃(Nirvana)的存在,即免于痛苦和轮回的状态,帮助他人找到救赎。这幅画是更大壁画中的一部分。菩萨手中的莲花是佛教艺术中的常见图案,象征纯洁和完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彩绘和贴金</span>天王(Lokapala)石雕,出自山西天龙山石窟寺。这尊天王是天界守护王,是南方天王,身着唐代武士传统的皮革和绗缝制服,被认为是南方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明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span>坐像罗汉,这尊罗汉是那拘罗(Nakula),<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最初的十六位罗汉之一。罗汉是通过自身努力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者,作为释迦牟尼的开悟追随者,负责护法直到弥勒菩萨的降临,中国佛教崇拜罗汉。那拘罗被描绘为光头、长耳,双手各持一串佛珠,坐在漆木莲花形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厅入口处的佛教厅内有一尊不大的东魏的弥勒鎏金铜雕像。这尊造像是清末收藏家端方旧藏,刻有发愿文,反映出北魏时期弥勒信仰的浓厚氛围。</p> <p class="ql-block">清代水晶球,用缅甸水晶制作的。球体晶莹剔透,无任何瑕疵。直径25.4厘米,重约22680克。水晶球底座由日本设计师设计,很有“神奈川巨浪”的感觉,球在波峰浪尖上。据说这是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它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现存第二大的水晶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1644-1911年),景泰蓝</span>狮子与宝珠,约17世纪,可能来自北京。在清朝,狮子常成对摆在寺庙和住宅的大门口。这个雄狮是本展厅中的一对狮子之一,与它的雌性伴侣不同的是,它的脚下有一个宝珠。这个宝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皇权的象征。狮子并非中国本土动物,狮的样子仅通过绘画或传闻得知,中国的京巴狗和老虎常被用作狮子的替代,这就使得中国的狮子不写实,富有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墨西哥与中美洲展厅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碑 14》(Stela 14),是馆内重器之一,是公元761年危地马拉(Guatemala)皮埃德拉斯.内格拉斯(Piedras Negras)的玛雅文化遗物。</p><p class="ql-block">这是座纪念碑,描绘了皮埃德拉斯内. 格拉斯玛雅王国的一位在位统治者和他的母亲。这是发现玛雅纪念碑描述国王生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石碑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塔蒂亚娜.普罗斯库里亚科夫(Tatiana Proskouriakoff)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p> <p class="ql-block">碑14是矗立在危地马拉彼德拉斯内格拉斯遗址的40座石灰石纪念碑中的一座,主要描绘了坐在高台上的统治者约纳尔.阿克(Yo’nal Ahk)和她的母亲,他戴着华丽的头饰、玉石项链和腕饰,手持一个香料袋子。碑左侧铭文说他是758年登上王位的。梯子一侧站着他手持羽毛束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90年公元前玛雅文化(</span>Maya Culture<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典期,在危地马的拉</span>皮埃德拉斯内格拉斯(Guatemala, Piedras Negras)发现的《祭坛的支持石》(STONE SUPPORT OF ALTAR)。这件石雕头部,曾作为祭坛的四个支撑之一,体现了石头的这种动画特性。爪石祭坛</p><p class="ql-block">四个相同的头部支撑着一块石板,石板的形状像美洲豹的爪子,形成了这个祭坛。图中展示了1930年代的情景。这个祭坛既是进行仪式的地方,也是一个三维的象形文字,拼写出“Paw Stone”,即古代的皮埃德拉斯内格拉斯(Piedras Negras)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450年玛雅文化经典期,在洪都拉斯的科潘(</span>Honduras, Co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现的</span>玛格丽塔面板(Margarita Pane)(复制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展厅中唯一的复制品。</span>原始的玛格丽塔面板仍然保留在科潘,距地面60英尺。由宾大博物馆考古学家于1992年发现。原件是用石膏模制的,然后着色,装饰在通往科潘王国(现今洪都拉斯)寺庙圣地的阶梯两侧,是在通往城市主神殿的隧道中发现的。这种展示方式是考古学未来采用的方法之一,旨在保护脆弱的原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图案是“光辉的太阳神和初生羽毛的鹦鹉”(K'inich Yax K'uk' Mo'),即两只交错站立的鹦鹉,二个张开的嘴中分别含有“光辉的太阳神”和“太阳神”。</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年的古希腊的《赫尔墨斯石柱》(Hermes),彭特利克(Pentelic)大理石雕刻。赫尔墨斯石柱是一种方形柱子,上面装有赫尔墨斯(后来也有其他神话人物)的头像,柱子前面装饰有男性生殖器。由于赫尔墨斯是旅行者和商业的保护神,这些石柱常设在城市与阿提卡(Attica)乡村之间作中途标志,也会设在城市入口和公共场所入口处。阿提卡的赫尔墨斯石柱传统由公元前6世纪,持续到罗马时期。这个赫尔墨斯石柱可能是双头的,两颗头背对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530-525年的</span>《阿提卡黑绘陶罐》(Attic Black Figure Amphora),画风与利西比德斯(Lysippides)画家类似。</p><p class="ql-block">罐两侧描绘了神话战斗场景,表明希腊人对斗争的关注以及对战斗叙述的喜爱。这类场景是古风艺术的标志。陶罐一面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与两名亚马逊(Amazon)女战士搏斗,亚马逊是一支被认为生活在文明世界边缘的女性战士种族。陶罐另一面是两名希腊战士攻击一名亚马逊女战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公元前490-480年古希腊的</span>《阿提卡红绘酒杯》(Attic Red Figure Kylix),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的</span>奥尼西莫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尔托纳</span>(Onesimos Cortona)创作。</p> <p class="ql-block">杯子一周是体育竞技绘画,两名赤身小伙子正在摔跤,教练站在摔跤者的左侧,靠在手杖上,手持一根长叉形的树枝,左侧的柱子表明这是一所体育场馆。*</p> <p class="ql-block">中东展厅最抢眼的展品是公元前2500年的《灌木丛里的公羊》(Ram in the Thicket)雕塑,出土于苏美尔乌尔城的大死亡坑(the Great Death Pit)。</p> <p class="ql-block">1922~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伦纳德.伍莱(Charles Leonard Woolley)领导的大英博物馆和宾大博物馆考古队,在伊拉克古代苏美尔人的乌尔城遗址早王朝晚期的皇家陵墓中,发现了一些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著名的文物,包括“灌木丛里的公羊”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实际是一件祭品台,是皇家墓地中最著名的物件。根据《圣经》创世纪的图像,它被称为“被荆棘困住的公羊”(Ram Caught in the Thicket),但准确的描述是“啃食树叶的山羊”( a goat nibbling the leaves of a tree)。 山羊由黄金、青金石、贝壳、铜、银和沥青在木头上拼接固定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有胡须的</span>牛头和贝壳镶嵌的饰板,装饰了一架华丽的木制竖琴的正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架竖琴成为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span>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象征。</span>公元前2450年乌尔城(伊拉克)的苏美尔人用黄金、贝壳、白银、青金石和沥青制成了这件“牛头竖琴 ”(BULL'S HEAD, LYRE)饰板装饰,也是博物馆的网红。</p> <p class="ql-block">乌尔(Ur)出土的牛头竖琴(约公元前2450年)的装饰面板中的蝎人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美索不达米亚的“蝎人”(阿卡德语:𒄈𒋰𒇽𒍇𒇻),出现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多部阿卡德语神话中,包括《埃努玛.埃利什》(Enûma Elish)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比伦版本</span>《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蝎人的造型不同,但通常有人的头部、躯干和手臂,以及蝎子的身体和尾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内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苏美尔文本收藏,约3万件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这是公元前3200年人类最早发明的文字,比甲骨文早了约1000年,从中可看到与甲骨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苏美尔洪水故事》(Sumerian Flood Story),故事与《圣经》和《古兰经》中的洪水叙述相似,但在各种特征、意义和叙事功能上有所不同。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中,只有一位祭司在智慧之神恩基(Enki/Ea)的帮助下在洪水中幸存。被送到远离重生人类社会的地方生活,但幸存者最终被吉尔伽美什(Gilgamesh)找到,他了解了洪水故事并记录了下来,传给后人。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知识是宝贵但脆弱的,必须被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医疗药方板》,这块最早的学术性泥板列出了药膏和药剂的成分和配方。尽管其内容尚待进一步探讨,但它是研究四千多年前的医疗实践的重要文献。 </p><p class="ql-block">“将干苹果和甘草根研碎后,放入啤酒中,(病人)饮用”。</p> <p class="ql-block">《神秘泥板》(Esoteric Tablet),先进的古代学者用复杂的象征文字创造了新知识。这块漂亮的泥板以各种方式将神与动物联系在一起,但古人留下的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p> <p class="ql-block">《魔法仪式马克鲁》(Magical Series Maqlu) 泥板 。举行魔法仪式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仪式用于防范有害力量及其效果,这些效果可能表现为疾病或厄运。 “马克鲁”(Maqlu)意为“燃烧”,就是其中一个得到很好保存的仪式。在太阳神等神的帮助下,仪式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各种方法</span>逆转对某人的魔法攻击。 </p><p class="ql-block">咒语: “沙玛什,这些是我的巫师和女巫的影子,... 沙玛什,让燃烧者吉拉(Girra)烧毁它们,... 沙玛什,增强神的智者玛尔杜克(Marduk)驱邪术的力量,干吧!”</p> <p class="ql-block">《肺部模型》 ,占卜者阅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神板”的牺牲绵</span>羊或山羊,来预测未来。 数千块泥板记录了各种预兆,例如“如果有黑斑,则敌人将进攻。” 这些模型羊肺被划分为注有“右侧”或“左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记</span>的区域,是一份标记吉凶的地图。“右侧”标记多表示好预兆,“左侧”标记多表示凶兆。</p> <p class="ql-block">《肠道图》(Diagram of Intestines)。螺旋图表示了占卜中观察到的牺牲动物的肠道。在《吉尔伽美什史诗》(Gilgamesh Epic,)中出现的怪物洪巴巴(Humbaba)的面孔,经常以肠道图来表示。</p> <p class="ql-block">《日食泥板》(Eclipse Tablet)。当公元前600年左右出现数学天文学时,观天相寻预兆已是一种古老的做法。这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424/423年的</span>泥板记录了行星和月亮的出现与消失。 </p><p class="ql-block">“十五日夜,日落后10°时,月亮发生了日食; </p><p class="ql-block">二十七日,月亮最后一次出现; </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日,日食……”</p> <p class="ql-block">《费城版吉尔伽美什》(Gilgamesh P,P=费城)泥板。约公元前1650年,吉尔伽美什的故事被改写为阿卡德语史诗。这块《费城版吉尔伽美什》是少数幸存的实物之一,费城版本中,众神创造了野人恩基杜(Enkidu),充当英雄吉尔伽美什的对手。他被训练后掌握了人类的基本技能,然后进入乌鲁克(Uruk)城,完成了他的文明化过程。恩基杜不知道如何吃面包,也从未学过如何饮啤酒。恩基杜饱餐了面包,喝了七罐啤酒,变得心情愉快,引喉欢唱,心中充满喜悦,脸上也闪出了光辉。</p> <p class="ql-block">《吉尔伽美什与胡瓦瓦》(Gilgamesh and Huwawa)泥板。最早的吉尔伽美什故事是用苏美尔语写成的。这段关于杀死胡瓦瓦(后来的洪巴巴)的叙述采用了狭窄的文本列,以模仿刻在石碑上的铭文。 </p><p class="ql-block">“恩基杜,既然人不能超越生命的终点,我就去胡瓦瓦的山脉,在那里建立我的声名。”</p> <p class="ql-block">《苏美尔王表》(The Sumerian King List) ,描述了众神如何从天降王权,并将其从一座城市转移到另一座城市。 乌鲁克被击败后,王权被转移到乌尔。在乌尔,乌尔-纳姆( Ur-Namma)是国王,他统治了18年;乌尔-纳姆之子舒尔吉(Shulgi)统治了46年;舒尔吉之子阿玛尔-辛(Amar-Sin)统治了9年…… 乌尔被击败后,王权被转移到了伊辛(Isin)。</p> <p class="ql-block">《乌尔哀歌》(The Ur Lament),<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乌尔的继承者,</span>伊辛的崛起之王在哀悼乌尔的陨落。 </p><p class="ql-block">“城市,为你而作的哀歌是如此苦涩! </p><p class="ql-block">泪水的娜娜还会悲伤多久? </p><p class="ql-block">乌尔已被泪水覆盖! </p><p class="ql-block">曾经举行舞蹈的地方,如今堆满了尸体。 </p><p class="ql-block">尸体像晒干的脂肪一样,自己融化了…… </p><p class="ql-block">伊辛国王的个人神灵带来了问候礼物。</p><p class="ql-block">娜娜,在你复兴的城市中,</p><p class="ql-block">愿你受到应有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舒尔基的自我赞颂》(Shulgi's Self-praise),乌尔的国王舒尔基为我们留下了理想的美索不达米亚君主制的最佳记载,数百年后仍在学校中被传抄: </p><p class="ql-block">“(恩利尔的,Enlil's)光辉照伊库尔(Ekur)/(舒尔基)接受了神圣的权杖。” </p><p class="ql-block">“众神的口渴与饥饿让我牵挂;我,舒尔基,是苏美尔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我擅长分配使用镐和砖模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我是反叛之地的武器和毁灭。” </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书记员,无所遗漏。” </p><p class="ql-block">“如同我的兄弟和最亲密的朋友吉尔伽美什,我能够分辨善恶。”</p> <p class="ql-block">《舒尔基与伊南娜》(Shulgi and Inana)。</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舒尔基扮演牧羊神杜穆兹(Dumuzi),前往乌鲁克(Uruk)拜访女神伊南娜,举行了神圣的结婚仪式,国王与伊南娜的结合确保了这片土地的成功与丰饶。 </p><p class="ql-block">“舒尔基,这位善良的牧羊人,身着盛装,头戴帅气的假发作为王冠。伊南娜满怀钦佩地看着他……”</p> <p class="ql-block">这块早期的石板上的内容是土地分配,由于土地使用权是一个重要主题,当时的苏美尔人用石头而非粘土刻写苏美尔语,<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字仍接近于图画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公元前1400年尼普尔(</span>Nippur<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拉克)的泥板</span>账簿(LEDGER)。文字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最初,文字主要用于记录在神庙监督下商品的流动和劳动的使用,很快,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被用来记录历史事件、神灵的献奉、文学作品、法律和私人通信,文字并被周边地区接受。</p> <p class="ql-block">普阿比(Puabi)带状头饰,由黄金、沥青、白银、红玉髓和青金石制成。</p> <p class="ql-block">发饰上温顺警觉的梅花鹿金饰挂件。</p> <p class="ql-block">精美瓜果金饰。</p> <p class="ql-block">造型写实的微雕山羊金饰,比指甲盖还小。</p> <p class="ql-block">雄壮的耗牛金饰。</p> <p class="ql-block">不知名的瓜果金饰。看完这几条发饰,有点意外,优美的黄金造型和精致程度堪比当下的奢侈品牌,难以相信这是公元前2450年乌尔(伊拉克)匠人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古城孟菲斯(Memphis )位于现在开罗附近,是埃及的第一个首都。由埃及第一任国王在约5000年前建立,孟菲斯在埃及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宾大博物馆考古学家克拉伦斯.费舍尔于1914年-1918年间在孟菲斯遗址进行发掘时,一个小隐藏处,发现了一组金质孟菲斯珠宝藏品(Memphis Jewelry Cache),其中有四个圆柱形珠子和伊涅赫特护身符。人们生前保护这样的珠宝,通常在死后会与主人一起埋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埃及米特-拉赫内出土的公元前570 - 526 年的项链,30个黄金牛蹄贝(pomegranate shaped bead)珠子串成一串,串中掺有1个表面颗粒装饰的金制石榴形珠子,还有2个黄金和玉髓(chalcedony)长圆柱珠子。项链坠是金铸的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双手垂放在身体两侧的立姿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铸的女神塞赫麦特</span>项链坠,铸工精细,相当于微雕,但女神是狮子穿裙装。</p> <p class="ql-block">不知古埃及的黄金铸造技术是否有美索布达米亚的传承,也是如此精致和富有幻想。*</p> <p class="ql-block">两个公元前570-526年的古埃及铸金护身符。左边是蒙图护身符(Cast gold amulet of Montu),微小金铸神像(5.08x1.27x1.27 cm),神在迈步向前,双手垂放在身体两侧。头冠由太阳盘、双蛇形装饰和两根高耸的羽毛组成,这些部件是分开制作的。背面有悬挂环。</p><p class="ql-block">右边是金铸护身符英赫特神像(amulet of Inheret ),神正迈步前行,尺寸虽小(3.6x1.3x0.7mm),但形神兼备。他身着长裙,头戴卷曲的假发,假发上插有两根高羽毛。右手举起长矛、左手握住矛的底部,仿佛准备刺向敌人。古埃及男人原来穿裙子呵。*</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70-526年古埃及的黄金护身符(Amulet),从埃及的米特-拉赫涅赫出土。雕像为坐姿的伊西斯(Isis)抱着婴儿荷鲁斯(Horus)。伊西斯佩戴三分式假发和角形太阳盘。背面有悬挂环。*</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64-525年古埃及带护身符的珠串(String of Beads Amulet),由法郎石珠(Faience beads)、带有肋纹的圆柱珠、青绿色夹有奶油色和深棕色的圆盘串成。护身符(Amulet)是银制的坐姿霍鲁斯幼年(Horus-the-child),即哈波克拉提斯(Harpocrates)像,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金箔。古埃及人太信神了,生死都与神同在。*</p> <p class="ql-block">木制划船模型(Model Rowing Boat),使用了颜料和麻布,制作于公元前2130-1980年(古埃及第一中间期,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出土于埃及的塞德门特(Sedment)。由于穿行河流的重要性,埃及人常在墓葬中放置船只模型,以确保死者在来世有交通工具。这一时期的墓葬还配备了房屋、粮仓、屠宰场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模型,很像西汉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处,沿墙展示了十件物品,显示了宾大博物馆丰富多样的藏品和全球收藏的理念。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各个时代和地区人们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博物馆的收藏特点,旧物也能提供新见解。</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09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界石”(</span>Boundary Stone<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阿卡德语为kudurru,<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span>伊拉克尼普尔的恩利尔神庙,尼普尔(Nippur)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宗教中心,恩利尔神庙(Temple of Enlil)是供奉恩利尔神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边界石记录了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 I, king of Babylonia)向祭司努斯卡-伊布尼(the priest, Nuska-ibni)授予土地的事件。顶部的各种巴比伦神祇符号显示了神圣的权威,碑上铭文大部分是诅咒任何违反条款的人。 碑由宾大于1896年在伊拉克挖掘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大博物馆的中东收藏有13万多件文物,多是</span>一个世纪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大亲自从中东挖掘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雕《</span>摩艾卡瓦卡》(Ribbed Figure),复活节岛上的人们在仪式场合佩戴着带肋条的雕像,可能是为了召唤祖先的灵魂。雕像的消瘦外观可能与岛上环境危机有关。这件木雕是拉帕努伊(Rapa Nui)<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活节岛</span>雕刻家贝尼迪克托·图基·帕特(Benedicto Tuki Pate)于2003年制作的现代版摩艾卡瓦卡,尺寸异常巨大,虽使用了非本土木材,但其他方面完全遵循传统。</p><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的大洋洲收藏拥有来自太平洋所有主要岛屿群的22,000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尼安德特人头部(重建)》(Neandertal Head,Reconstruction)。这位“旧人”来自沙尼达(Shanidar)洞穴,距今约6万年前埋葬,可能生前失去了一只眼睛,在胳膊肘处失去了一只手臂。尽管如此,他活过了50多岁,显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的头部是基于其头骨的铸件,通过现代法医学技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艺术家凯瑟琳.加洛(Kathleen Gallo)于2019年</span>进行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7世纪晚期意大利纳尔切的“双耳陶罐(Amphora)”。</span>宾大博物馆馆藏有34,000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中海收藏,包括</span>希腊、罗马、伊特鲁里亚、塞浦路斯和爱琴海青铜时代的文物。</p><p class="ql-block">这件陶罐是在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邻近的法利斯坎人(Faliscans)的一座富裕墓葬中出土的,象征着贵族作为养马者的身份。养马成本高昂,马匹象征着统治阶级及其对土地的控制。发掘后,该墓的文物在1896年出口到费城。这件双耳陶罐继续为研究前罗马时期意大利的社会和技术提供信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早期的木雕“</span>姆博科(Mboko,捧碗者)”, 是刚果卢库加河中游地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捧碗人物木雕由皇家占卜师专有,并在卢巴的社会仪式中使用。占卜师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混合的草药和白色粘土放</span>在雕塑的木碗中,象征当地先祖的灵性。把碗中的混合物涂抹在身体上,可建立与神灵的联系。如果酋长有疑问,占卜师可以用从碗中抛出的东西来解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釉彩陶“</span>卡诺皮罐及盖 ”(Canopic Jar and Lid),<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出自塞德蒙特的260号墓。</span></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墓葬通常会有四个存放木乃伊脏器的罐子,这些器官对来世很重要。每个器官都要存放在单独的卡诺皮罐中,并有一位守护神保护。该容器曾装有哈索尔(Hathor)神庙歌手的胃,其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text )和罐盖表明守护神是荷鲁斯(Horus)的儿子杜阿穆特夫(Duamutef)。这只罐子是在1921年发掘的。</p><p class="ql-block">宾大博物馆收藏有约五万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文物</span>藏品,是美国最多的埃及和努比亚(Nubian)文物收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美国女艺术家罗斯.比恩.辛普森(Rose Bean Simpson)创作 于2012年的 《“美国哥特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span>》(Self Portrait, "American Gothic")。借用了标志性的美国画作,画中的男人和女人都穿着传统的普韦布洛(Pueblo)服装。那充满力量的手紧握着带条纹的鹅羽,这是一个祈祷动作,体现了具有双重精神的身份。 美国藏品是宾大博物馆最大的收藏之一,拥有约30万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仍沉浸在华夏文明中,更幸运的是看到了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遗物,世界文明繁星四起,华夏又何尝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为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