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 《哈军工》(第15集)

康乐谷

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导弹专家 钟山院士</b><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5集</b></h1> 长空起舞:苏联导弹秘密现身哈军工 【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抽调优秀教员和学员支持五院建设之前,陈赓就指挥哈军工开始了导弹专业的筹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陈启智 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首先重新哈军工现有的学员当中,抽出60个学员、两个班,当时火箭专业还没有,就让任新民教授回来代管。任新民当时是炮兵工程系的副主任,兼火箭炮专业的主任,他是代号叫208的教研室主任。<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7年8月,副院长刘居英参加中国军事院校访问团出访东欧。临行前,陈赓特别叮嘱刘居英,要他注意考察苏联、波兰、捷克、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军事院校的导弹专业。回国之后,刘居英向陈赓作了汇报,陈赓认为是时候向中央打报告了。随后,刘居英和副政委刘有光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请求建立导弹专业。不到一个月中央军委就有了批复:军委基本上同意军事工程学院内建立导弹专业,报告中所提出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直接与各主管业务部门商量解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8年年底,中央军委从苏联进口了两枚导弹,代号1059,一枚给五院作研究,一枚给哈军工当教具。<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苏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教务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天晚上,整个哈尔滨市,(从)南岗、中山路,一直到双榆树机场全部戒严。<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为了保密,苏克只带领导弹专业的学员去接导弹,到了双榆树机场,苏克才知道,1059是这样的庞然大物。<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苏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教务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共大概是大概14台车辆,另外还有托架,就是导弹在路上运输的时候,不是要有托架吗?还有指挥控制车,还有电源车,所以整个是一式的简编的导弹营。<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导弹最初存放在学校的飞机库里,第二年,哈军工的大院悄悄地新建起一幢红楼,1059被秘密转移到了红楼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杨桓 中将(哈军工1期学员 二炮部队原副司令)</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就说黄景文,三系主任,后来有意见。(连)三系的主任都不让知道那个导弹拉进去在那个地方。<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陈启智 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专业、这个系是全保密的。我这个口袋里面有大概有4个证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苏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教务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哪个证件,你只能到哪个实验室。(证件)有江、河、海,保密包也是(按)江、河、海给你放。<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9年1月,钱学森第二次访问哈军工,作了题为《火箭技术的发展》的报告,他说五院和哈军工是两个翅膀,中国的导弹要起飞了。2月,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成立了,对外称电机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军工也来到了红楼,他在红楼待的时间是最长的,导弹系七个教研室的主任,分别向总理作汇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苏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教务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进去之后,首先第一个工作就是给总理做1059导弹,从水平状态转到战斗状态,做了这个战斗表演。<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陈启智 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它很多学校,包括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还有西工大什么的等等,他们虽然也有导弹工程系这个专业,但是没有这些实物,他不可能有,我们就靠陈赓院长。<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制造出V2飞弹,战后,美国和苏联接收了德国的飞弹专家和技术,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新中国刚开始搞导弹,主要是学习苏联。但是1960年后中苏关系破裂,派到军工的苏联专家也要回国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苏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教务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专家临撤退之前,他通知要我们那个翻译苏立,他说你通知戴(其萼)主任,通知苏(克)政委再告诉周曼殊,就他们三个,我准备跟他们讲点东西。当时(顾问)他讲中国人很聪明,一个人挪不动,两个人抬,两个人抬不动,就四个人。中国人不是会抬轿子吗,弄四个人抬。<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苏联专家的话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导弹专业的人却领会了,这是捆绑式火箭的理念。哈军工把信息报告了五院,后来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就采用了捆绑式设计,上世纪60年代后,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完全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