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羊城的边行边拍(一)——东川路和川龙桥桥附近

二等人林老虎

<p class="ql-block">今天要到东川路办事,我计划边行,边随手把沿路所见到我认为有历史的景观拍摄下来,当做功课温故知新。</p><p class="ql-block">我从小洲村出发先到瀛洲生态园站坐35路车,到白云路白云路东站下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p><p class="ql-block">这是公交白云路东站。这条路呈西南向东北走向,东北端到川龙桥连接东川路。西南起点原是广九车站。它是广州最早马路之一,当年专门为广九车站修建。该车站是是中国第一条连接内地与香港的铁路——广东省城至香港九龙的“广九铁路”华段的终点站。广九铁路于1906年动工建设,1911年全线贯通。广州这边的终点站在大沙头对岸的筑横沙上,背靠大沙头涌。尽管该地点有驳接水路的优势,但毕竟在城区外,当时是比较偏僻的,为此专门修东川马路作为配套,一是通过大东门直街连接车站到大东门的交通,接通城内主街道惠爱大街;二是接上计划修建从东山到沙河的东沙马路,直到沙河的白云山脚,为此也计划整条马路贯通后叫白云路。所以初建成的白云路是东川马路的一段,由于修筑得早,路面并不宽,能行车也只到川龙桥,川龙桥是木桥,不能行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段,才把这段路扩宽,并改名白云路,川龙桥以北叫东川路。后又修广九站到东濠涌口段,形成了今天状况。民国时这个白云路为广州模范路,特点是够宽阔,有绿化带在中间。</p> <p class="ql-block">公交白云路东车站的背后有巷口,该巷叫白云新街,从该街可以穿到新河浦涌。</p> <p class="ql-block">从街口来到新河浦涌边,正对着一座桥。可能太新了,我没看到桥名。</p> <p class="ql-block">新河浦涌,在白云新街囗跨涌桥上向西看(东濠涌方向),右边(北边)沿岸是筑南新街,它东起东川路川龙街,西接海月东后街。不过总觉得街名有点怪,因为在记忆中以前好象不叫筑南新街,而也是叫海月后东街的。而且附近也还有另一条街巷叫筑南新街的。可以看一下百度地图。</p><p class="ql-block">左边(南边)沿岸是筑溪街。这里不少地名都带有“筑”字,它应是筑横沙的“筑”。“筑横沙”很早之前是珠江上由沙河分支冲积的岛,与北面陆地隔有较宽的水域(有专家叫它“波罗水道”),形似古代一种叫“筑”的乐器横陈在那里,故名“筑横沙”,又讹为“竹横沙”。波罗水道后来不断收窄,成今天的新河浦涌。</p> <p class="ql-block">百度地圆上两条筑南新街。其实,它处在新河浦涌北面,本身并不在筑横沙范围内,又不是地处筑横北面。起名筑南新街是不对的。</p> <p class="ql-block">新河浦涌往向东面暸望,见到远处的川龙桥。</p><p class="ql-block">现新河浦涌东接东山湖,西接东濠涌,全长约2公里。有关起它的形成和得名,首先是形成,它作河涌的历史并不长,形成得比较晚,所在位置在明代时仍是珠江岸边,而在东川路段应该是一条河涌,它是沙河支流,和沙河其他支流挟带河沙不断在珠江冲出沙洲,筑横沙、永胜沙是其中之一,它们都是在今新河浦浦的南面,最初是离得远,隔着称为“波罗水道”的宽广的水面。后来沙洲越来越大并不断靠近北岸,波罗水道收窄,形成现在所见到新河浦涌。</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得名,应该是先有新河浦地名,后有新河浦涌,今位于东山湖公园东面,东至达道路,南靠新河浦涌,西至恤孤院路南端,北至山河后街。原为清末时珠江淤积而成的一片泥滩地,称为”新河浦”,这名字是山河村的转音,“山河”变成“新河”。从前在东山这片地方,有三条村,分别叫山河村、寺右乡和猪屎寮。而其中的山河村所在,就在如今新河浦附近。</p> <p class="ql-block">从白云街囗对着的这座无名跨涌桥走过对面,一条很短不到10米长的巷子,它应该也还是白云新街,可以走入元运街。</p> <p class="ql-block">元运街。元运街东起东川路,西到元运新街,全长282米。“元运街”得名可能是和当年发挥的运输作用有关,已故的曾昭璇先生说过明代江岸是元运街南面。这条街是东城外最古老街巷之一,至少明末巳有,当时称元远里。</p><p class="ql-block">它在我眼里也是东山这边最具人文历史的街巷。明末探花、岭南三忠之首陈子壮(1596 -1647)在这里筑居所,称“洛墅”,据记载园内有茂密的花树,精致的房屋,有大湖名玉带湖,斜跨的弓桥名九曲桥。湖中还有名“此花身”的游船,可航于湖中,其命名取于唐诗“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湖边精舍门额刻“虫二”两字,乃“无边风月”之意。陈子壮官礼部右侍郎,因对崇祯皇帝想起用皇亲宗室发表不同意见,被罢官回广州。之后白云山辟云淙书院, 修禊南园,与其弟陈子升及黎遂球、区怀瑞、曾道唯等12人修复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十二子。又常在此处大集名士作雅集,谈诗论文,一时称盛。</p> <p class="ql-block">元运街上的东川路小学南校区。在为东川路小学南校区之前是广培小学→元运街小学→红苗小学→元运街小学。据说2003年人员归红火炬小学,地划给了东川路小学。</p> <p class="ql-block">元运街出东川路的街口</p> <p class="ql-block">走出东川路。今东川路全长610米,南至川龙桥,与白云路交接。这条马路在1912年旧地图上巳岀现,为老城区最早马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很不起眼的一条内街三拱直街,在元运街不远的北面,仅三四十米长,是条倔头街,左边有口通元运街。</p><p class="ql-block">街巷虽然不起眼,但名字却响当当。三拱应该是三巩,与原本附近有三界庙有关。据史料三界庙供奉的三界神(三界菩萨)是明代开始,流行于广西、广东的神灵,其形象由水(蛇)神、瑶人祖先神到地域保护神,冯氏家族祖先的演变与叠加,并最终成为国家祀典神。之前有三筑门街,后来开马路成为东华西路一段。</p> <p class="ql-block">东川路与东华路交汇的十字路囗</p> <p class="ql-block">这边东华东路</p> <p class="ql-block">东华西路</p> <p class="ql-block">过十字路口后的东川路</p> <p class="ql-block">东川路上东川路小学正校的门囗。东川路小学很有历史,前身是1905年创办“东关学堂”,与东山其它历史名校多由教会学校演变而来不一样,东关学堂是由当时地方政府与留学日本的社会知名人士谢菊荘、谢智涛等人创办。学校在民国期间改名市立第六小学,抗战期间,又叫市立五十二小学,抗战胜利后,再次改名为前鉴中心小学,解放初期又叫东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东川路第一小学,后又改名东川路小学、革命小学等。1998年再次复名“东川路小学”(也有说是1996年)。可见从民国至现在该校至少八次更名。</p> <p class="ql-block">东川路</p> <p class="ql-block">云海通津。“津”是渡囗、码头,可见这原是通往渡口或码头的一条街巷。现在的云海通津东起东川路,西至较场西路,再连东关汛,街道较宽,应该是开马路之前东山地区主要交通街道。</p> <p class="ql-block">青龙里。据说东川路很早前是条河涌,从北部向南流,到这里转向西流,故名。</p> <p class="ql-block">云海通津与青龙里之间是农业银广州羊城支行,我今天的办事地点。</p> <p class="ql-block">我办完事从农行出来,特意先过了马路后再往回走。青龙里隔马路斜对着的使是是东川市场(现名东川新街市),这里清末民初是安徽义庄。在历史很长的一个时期里,离大东门有一里多的东川路这一带曾是乱葬岗和义庄、火葬场扎堆的地方。后来随着民国东山的开发,这段历史一去不返,如果不是翻阅旧资料,人们↗难想象它的过去。这个东川市场是明星市场,作为广州生活菜篮子市场情况的主要采集点,经常上电视。东川新街市还是广州肉菜市场改造样板。广州东川新街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有连锁现代街市网点分布全市,公司总部在此。</p> <p class="ql-block">东川市场南边的东川一街。西起东川路,东西向,东边连接长庚门后街。长庚门后街与原来附近地藏庵有关系,地藏庵供奉掌管阴间的地藏菩萨,长庚门是地藏庵大门(南门)。</p> <p class="ql-block">东城北街。据说当年建街是由东成当铺集资的。</p> <p class="ql-block">东城南街</p> <p class="ql-block">东华东路口的原云香楼现在变成骏豪酒家。</p> <p class="ql-block">这里变化也大,记得之前这里有十三涌乡下菜,本人帮衬过。但现全部换新的,有泸溪河桃酥、遇见小麺、麦当劳等,食街特色依然。</p> <p class="ql-block">东源大街</p> <p class="ql-block">罗基街,呈曲尺形通出牛乳基。</p> <p class="ql-block">牛乳基,马路不长,尽头处是东华路,上面有高架路。相传黄氏人家在此养奶牛出售牛乳,所以取名“牛乳基”,“基”是新河浦涌的基围。</p> <p class="ql-block">这边有川龙桥,该桥有说是因原附近有川龙口而得名。川龙囗与新河浦涌有关,它是新河浦涌水向南流入珠江的一个囗,对面是大沙头。由于后来大沙头后来和北边陆地连成一片,不再是一个岛,故川龙口也消失了。旧川龙囗所在哪一度成谜。</p><p class="ql-block">我个人曾以旧地图为主要史料考证,认为原川龙囗位置就在今天大沙头二马路与东湖西路的交接处。而川龙桥而不一定是因川龙囗而名,有可能它们是同父兄弟:原东川路最早真的是沙河分支,为川龙(青龙里的青龙又是这川龙的分支),所谓的川龙桥和川龙囗得名都是因方它。</p><p class="ql-block">这座川龙桥是新河浦涌的跨涌桥,也是东川路和白云路的交接。它原本是木桥,后才改为水泥桥,其时间有记载是上世纪40年代。后又东湖西路接通白云路,该桥也相应进行了扩宽。曾有段时间不知何故,该桥“川龙桥”的名字竟然被丢失了,看报道和有关文章,有叫“新河浦涌桥”,也有人叫它“东川桥”,没叫“川龙桥”,近年才又恢复“龙川桥”的名字,失而复得。</p> <p class="ql-block">接川龙桥的白云路囗,通过川龙桥与东川路交接。</p><p class="ql-block">过此桥,重回到白云路囗,拍打起归家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白云路口附近有鲁迅纪念园,不大,说是纪念鲁迅先生1927年来广州中大(校址在文明路)执教,住白云楼。白云楼的而且确是在白云路上(与东华南路交汇处)现门牌号码是东华南159号),但是路的另一头,白云路西端,有点远(白度地图显示步行190米,但我觉得不止),感觉纪念园设这里有点牵强。但鲁迅先生是值得纪念的,纪念园也值得一去一′!</p> <p class="ql-block">我感觉到,广州作为一座建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在全国城市中率先进入近现代城市系列也一百多年了,今天又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故变化是明显的,回此广州城市历史内容很丰富,就算是随便走走,稍稍用点心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行走在历史。因此如果每一次都能做到随便走随手拍,一定可以积累很多历史资料,日后慢慢品尝,必定会有一获!</p><p class="ql-block">做一个系列,以此作为开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