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流火</p><p class="ql-block"> 老观2024年8月2号</p><p class="ql-block">高中的地理老师叫张邦维,4 0来岁,娶了个20多岁的大姑娘,如花似玉。张老师的小姨妹叫韩丽,也在我们班上也是个美女。张老师两颗大门牙,讲课讲的精彩。关于夏天,最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冷和热都是自然规律,该冷就冷,该热就热。</p><p class="ql-block">小时候重庆的夏天,那才真的是夏天,冒火的夏天。所有的人晚上都不敢进房睡觉,都睡在外面的坝子里,竹凉板都是发烫的。一桶水先冲凉板再冲地上,滋滋一阵热气。隔壁的南翔艺叔叔会讲故事。西游记,十二个高潮,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讲不完的故事。半夜星星在黑漆麻古的天上一闪一闪的,偶尔来一阵小风,太美的夏夜了。夏天的夜晚,小孩可以很晚才睡,因为很热,大家都睡不着,就摆龙门阵,听故事。有时候睡着了,醒来一身汗。</p><p class="ql-block">白天,太阳晒得石板烫脚。最听不得那些背冰糕箱的。香蕉冰糕,豆沙冰糕,牛奶冰糕四分五分六分。我父母基本上不给我什么零花钱,偶尔有一点钱,主要攒起来买小说。当然,偶尔也吃过冰糕。那个时候我记得黄色的一分纸币,还有蓝色的2分纸币,最喜欢吃豆沙冰糕,就是上海人说的红豆棒冰。冰棍到手仔细的把纸撕下来,先用牙齿刮一下再舔一下。那个冰爽啊。</p><p class="ql-block">长安厂的福利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好的。父亲下班,有时候会带一瓶酸梅汤的浓缩汁回来。有时候还会带回来一两块冰。长安厂的制冰房就在大操场二饭堂边上。现在都记得很大的一些铁管子架子,水哗啦啦从上面流下来。现在想来应该是冷热交换用的。旁边的厂房里面经常看见工人用板车推出一大块一大块洁白的冰来。这个冰肯定是工业用的。也就是说是用自来水直接制成的。爸爸拿回家的那个冰块应该也是这个,但吃了也不会拉肚子。</p><p class="ql-block">夏天吃什么呢?通常是一大锅稀饭,有时候会撒几颗绿豆稠稠的,舀一大碗。下饭的菜通常是泡豇豆炒青椒,青椒干煸苦瓜,炒藤藤菜,凉拌茄子,烧丝瓜,有时候撇两块泡姜,吃起来香的不得了,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偶尔有一个翻沙的咸鸭蛋或者青椒皮蛋,那就是打牙祭了。</p><p class="ql-block">长安厂大操场后面是长安剧场,长安剧场后面是厂里的游泳池。那时候很多小孩,特别是平安村的小孩一到夏天就去游泳池里面游泳,我知道那个地方,但是从来没去游泳池玩。因为好像是要办游泳卡,办游泳卡需要照片可能还要交一点钱,我从来不敢向我父亲提这个要求,他也从来不会想到要让我去游泳。记得长安剧场左手边是厂工会。那里有两排平房,长安厂的图书室就在那里。看到有些大人小孩在那里借书。游泳游不成就算了,借不成书看,哎,真是很馋的。</p><p class="ql-block">有些同学家里条件跟我一样就去游野泳。通常是找个堰塘,也有胆子大下河的。记得那个时候三钢河边有一个河湾叫沙湾,好像河边有沙的,水很浅。我跟同学去耍过。好多同学都会游泳,但是我不会。直到1981年大学第一个暑假,为了去青岛,去海底游泳,我在学校游泳池泡了四次,一次一个小时,就无师自通把游泳学会了。</p><p class="ql-block">夏天,年轻的姑娘很多都穿裙子,穿裙子时,女孩子最好看。夏天,堰里的荷花开了,风一吹香得很。荷花下面偶尔见到小鱼在游过。有时梦到水梦到鱼,好快乐。</p><p class="ql-block">夏夜,下了晚自习,从红土地沿着万丰寺那条山路回家,常常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高中时候读到一本辛弃疾的小册子。里面有几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 class="ql-block">八月的火牛过天</p><p class="ql-block">天已点着</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候</p><p class="ql-block">风难逃</p><p class="ql-block">借蜻蜓的翅膀</p><p class="ql-block">莲叶何田田</p><p class="ql-block">寺在龙的背上</p><p class="ql-block">供人烧香叩首</p><p class="ql-block">这微的旋</p><p class="ql-block">烟轻轻袅袅</p><p class="ql-block">浆白果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