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5月到9月间,在呼伦贝尔市诺门罕布尔德草原,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爆发了一场历时135天的激战,参战兵力超过20万,出动火炮500多门、飞机900多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伤超6万。<div><br>关于这场影响了二战时期亚洲格局的战争记忆,被收藏在呼仑贝尔草原深处一座如岩石般凝重的灰色碉堡--诺门罕战役陈列馆中。85年后的夏天,我们专程走进这里,回顾这段历史。<div><br></div></div> <h5><font color="#333333">呼仑湖</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杜鹃湖</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不冻河</font></h5> <div><font color="#333333">诺门罕在哪里?诺门罕是哈拉哈河东岸的一个乡村。</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哈拉哈河因地貌而得名,<font color="#333333">“哈拉哈”是蒙语,意为“屏障”,它的西岸比东岸高,从河东岸看西岸如同一座长长的壁障。</font>哈拉哈河全长399公里,135公里流经内蒙古阿尔山,三潭峽、杜鹃湖、不冻河都是它的妙曼身影。</div><div><br></div> <h5><font color="#333333">呼仑贝尔草原</font></h5> <div>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蒙古族发源地。这片辽阔无边的绿色巨毯,因其两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div><div><br></div><div>呼伦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贝尔湖是哈拉哈河和乌尔逊河的吞吐湖,民国时属我兴安省所辖,现为中蒙两国共有,中国境内只有区区1/15。<br></div><div><br></div><div>哈拉哈河从摩天岭北坡的松叶湖出发,一路向西,在新巴尔虎左旗的阿木古郎成为中蒙界河,在蒙古国境内注入贝尔湖后,如同眷恋故土的游子,又折返回到我国的呼伦湖,因此人称这条河为“爱国河”。</div><div><br></div> <h5><font color="#333333">诺门罕战役区域示意图</font></h5> <div>上世纪30年代,哈拉哈河两岸有三个所谓的主权国家:中国国民政府、苏联支持的外蒙古国、日本扶持的满洲国。国民政府对外蒙古国和满洲国的独立不予承认,满洲国和外蒙古国也互不承认对方独立,地缘政治让擦枪走火成了边境常态。</div><div><div><br></div></div> <h5><font color="#333333">新巴尔虎左旗203省道</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font></h5> <div>其实,哈拉哈河两岸的满蒙摩擦并不是你越境牧马,我放枪驱赶那么简单。满洲国是日本在亚洲进行扩张的跳板,外蒙古是苏联东南地区乃至西伯利亚的安全缓冲区,双方谁都输不起!</div><div><br></div><div>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苏联和日本以满蒙摩擦为导火索,在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打响了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正规战争--诺门罕战争。</div><div><br></div>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是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的核心景点,主体建筑外部为一座密封的古堡,室内装饰是岩石般的灰色和刚强的金属色,反映当年的战争场面和政治时局。<div><br></div><div>展馆陈列3000余件战役遗物、大量照片、图表及战役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div><div><br></div><div>一、二楼展厅主题为血战诺门罕,三楼展厅主题为细菌战,顶层为观景台,可远眺诺门罕战役在蒙古国境内的主战场。</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日俄两国在近代曾多次交手,1904年打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日本胜,我东北落入日本势力范围,俄国赔上了库页岛南部。1921年中国的外蒙古宣布独立。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成立了听命于日本的伪满洲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年收割让日本军国主义头目的胃口越撑越大,占领中国已不能满足,迈入远东与希特勒瓜分肥沃的俄国“熊”,才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于是,日本确定以“陆军北进、海军南进、全面侵华”为国策基准。“北进”指侵犯西伯利亚,“南进”指进攻南洋。</p><p class="ql-block"><br></p> <h5>日军95式重型坦克</h5> <h5>哈拉哈河畔的日军</h5>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4日,因外蒙古的马群越过了哈拉哈河,蒙古骑兵和伪满兴安警备军交了火,日军立即介入,苏联也按照《苏蒙友好合作条约》出兵参战,双方随即大打出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摆开大战架式,不断把各军种的部队从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调防到诺门罕地区,其中包括日本当时唯一的坦克师团--安刚坦克师团。 </p><p class="ql-block"><br></p> <h5>苏日双方击落的对方战机残骸</h5> 当时,苏联刚刚进行了党内大清洗,红军指挥机构和战斗力损失极大。斯大林很清楚,打赢这场与日本的战争对于苏联以及整个远东地区的未来影响重大,必须要抢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彻底制服日本。<div><br></div><div>他派青年将领朱可夫出任远东最高指挥官--第57特别军军长,苏军最高统帅部亦把西线精锐部队和大量战争物资运往哈拉哈河西岸。苏日双方旋即展开连日空战,日军逐渐丧失主动权。</div><div><div><br></div></div> <h5>在战场上驰骋的苏军T-26坦克</h5> <h5>战场上的蒙古人民军士兵</h5> <p class="ql-block">朱可夫为展开对日军的大规模反攻,开辟了前线野战机场,铺设了连通苏蒙的博~桑铁路,完成了绝对优势兵力的集结,制订了各环节严格保密制度,还采取了各种欺骗日军的措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20日(星期天),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到海拉尔轮休。凌晨2点45分,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蒙军发起总攻。<br><br></p> <p class="ql-block">战斗在白山黑水的共产国际呼伦贝尔情报组和东北抗日联军以自己的方式“参加”了这次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报组成员郭文通公开身份是伪兴安北警备军骑兵第七团团长,他将20万字的日伪军警配备情况,用古老的驿站传递方式送到前线指挥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则在松嫩平原和中东铁路周围对关东军频频出击,牵制日本军队。</p><p class="ql-block"><br></p> <h5>进攻中的苏军坦克</h5> <h5>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士兵</h5> <p class="ql-block">当时参战的苏军坦克有三四十吨位,而日军使用的坦克只有七八吨位。苏军和日军的坦克大战好似一群愤怒的公牛冲进了羊群,日军即使自杀式反击,也阻挡不了苏军的攻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兵力、装备的悬殊和日本关东军的狂妄自大,提前为日本最后的惨败埋了单,唯一的坦克师团被打残,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场上的朱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诺门罕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记载,诺门罕事件中,苏蒙军伤亡1.85万多人,日军死伤和被俘6.1万多人。有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役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的“北进计划”化为泡影,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333333">诺门罕战役</font>因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引起<font color="#333333">(当时中国政府尚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因此谈不到边境划界)。战</font>后,中蒙在苏联赤塔举行了六次会谈,最终确定双方边界在哈拉哈河以东,哈拉哈河至边界之间争议区域属蒙古,此后边界维持不变。</p><p class="ql-block"><br></p> <h5>侵华日军诺门罕细菌战罪证陈列</h5> <h5>哈尔滨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h5> 诺门罕战役爆发前,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即命令731部队以“防疫给水部”的名义参战,作战任务两项:1保证前线日军的防疫给水;2寻找机会向苏联军队进行细菌武器的攻击。<div><br></div><div>侵华日军731部队设立于1936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研究和生产的秘密军事机构。战前一个月,他们便组织人员昼夜倒班赶制所需的各种细菌。<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731部队由22名队员组成的敢死队向魔鬼头石井四郎递交血书后,从哈尔滨本部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敢死队一行乘坐皮筏在哈拉哈河上游撒入霍乱、鼠疫、伤寒杆菌等各类细菌溶液,总量多达22.5公斤。两名军官立即用长柄勺提取水样,测试水温和流速,做了投菌记录并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理因素,这一罪恶行径并没有被东岸的苏蒙军发现。<br></p><p class="ql-block"><br></p> <div>然而,由于苏蒙军在战场上实施了饮水保护措施,日军发动的细菌攻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倒是日军自己和伪满洲国军因供水不足,误饮了含有细菌的水,造成病毒扩散。</div><div><br></div><div>短短几天,日军有1300多人感染了烈性传染病,40多人因此丧命,73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也未能逃脱。随后,日本统治下的伪满重镇海拉尔也爆发瘟疫,伪满和关东军当局不得不抽调大量人员忙于抗疫,人力物力所费甚巨,可谓焦头烂额。</div><div><br></div> <h5>诺门罕战争遗址遗物</h5> <h5>日军焚尸坑遗址</h5> <p class="ql-block">诺门罕战役遗址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战场遗迹有日军第23师团和第6军指挥部将军庙、炮兵阵地、日军细菌部队驻地、日军野战医院、胡鲁斯台河战场、焚尸坑、日军慰灵祭遗址莲花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日本关东军参战的7万多人损失了三分之二,遗弃在战场上的尸体不计其数。按照国际公约,日军可以将尸体运到100多公里外的海拉尔处理,但天气炎热无法实现。日军只好在战场附近挖了几个硕大的焚尸坑,将4000多具尸体就地焚烧。现在还可在焚尸坑遗址看到烧焦的尸骨,没有烧完的木头和生满铁锈的汽油桶,桶上标着“满洲国专卖总局”字样。</p><p class="ql-block"><br></p> <h5>骑兵马鞍</h5> <h5>机枪</h5> <h5>坦克履带</h5> <h5>日军手雷 苏军手榴弹</h5> <h5>日军水壶 饭盒 防毒面具</h5> <h5>日军燃烧瓶</h5>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28日,日军几名士兵乘汽车在诺门罕战场移动时被苏军坦克追击,日本兵无奈中向苏军坦克投掷了两个汽油瓶,其中一辆坦克因压到汽油瓶被火包围燃烧起来。由此日军开始使用“燃烧瓶反坦克”战法。</p><p class="ql-block"><br></p> <h5>诺门罕战役景区和平钟</h5> <h5>诺门罕战役景区和平广场</h5> <p class="ql-block">诺门罕战役景区和平广场占地1939平方米,寓意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争。广场中心立有3.2米高、重6吨的和平大钟一座,钟上以蒙汉双语铭刻战役经过与人类祈求和平的心愿。支撑大钟的四根方柱代表中、俄、蒙、日4个国家。大钟南侧的两座铜铸浮雕墙分别雕刻象征中、俄、蒙、日四国代表场景的图案及诺门罕战争的战斗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边境土地上另外两个国家打了一场争夺战,苏军将领朱可夫躲过大清洗一战成名,日本关东军被打断了脊梁,我们彻底丢掉了对外蒙古的主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门罕战役就是历史的警钟,不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