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来到商丘,一定要去拜访侯方域故居。穿过岁月深深的绥德古城,往前行约一百米,转向左侧的小巷,就见到了“壮悔堂”。小巷古色古香,那份清幽在早春的清冷中,让人晃如置身于明末清初的时光;似乎有车马的“笃笃”声传来,似乎大宅里好不热闹……然而,眼前的景象分明是故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对明末清初时的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消隐的明末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王朝似乎气数已尽,不论崇祯皇帝怎样努力挽救颓势,都注定了行将就木。然而,偏偏在这个时期,一批才华卓然的愤青们不肯让明王朝的大厦就这样坍塌;他们游走金陵和各地,组织各种社团,其中著名的有云间社、龙眠诗社、复社等团体,试图以文人结社,形成一股抗争的力量,为大明王朝带来最后的转机。然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那是机体的衰竭和死亡,正如崇祯皇帝在绝望中吊死在煤山,残喘的南明小朝廷也好,一些抱着大明遗恨不肯降清的遗老们也好,无论怎样折腾和挣扎,都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那个秋天,金陵的秦淮河边来了一位眉目清秀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河南归德府的侯方域。侯方域(1619—1654),字朝宗,归德府商丘县人,他的先世是戍籍,也称为军籍,是有罪充军,社会地位很卑贱的。侯家世代为兵家,只是到了祖父侯执蒲时起,决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经科考进入上流社会。侯执蒲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职祭典。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从祖父那里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所以发愤读书,考取了进士,走入官场。现在,侯方域也循着这条科考之路,来到了波光香凝的秦淮河畔。</p><p class="ql-block">三年一次的江南科考,芸集了天下许多追求功名的学子。金陵的石板路上,玄武湖畔,江南贡院门前,一拨拨,三三两两的青衫秀士们,将寒窗苦读的期待,寄托在一朝金榜题名脱颖而出之中。只可惜,侯方域的运气不佳,在科考中他落榜了。这倒不是侯方域考得不好,落榜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答题中抨击了袁崇焕被冤杀之事,“秉自用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有可信哉?”犀利的笔触直指当朝。原本列入第三名的侯方域,让考官们犯难了,录取他吧,怕受牵连;让他落榜,又觉着可惜。最终还是免得找麻烦,就这样他落榜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侯方域来南京除了参加科考,还有另外的目的,就是想投奔陈贞慧,进而结识大学问家方以智,他们都是复社的重要成员。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僧名弘智等,安徽桐城人。方家乃桐城旺族,方以智的曾祖方学渐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讲学于桐川秋浦之间,筑桐川会馆,从游者数百人,一生著述《迩训》20卷、《桐彝》5卷、《心学宗》4卷、《易蠡》10卷、《崇本堂稿》22卷、《别稿》4卷,可谓著述等身。他的三个儿子方大镇、方大铉、方钦均,都是学有成就,而尤以大镇学问最高,是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官至湖广巡抚,一生笃守程朱理学,著有《周易论》、《春秋窃论》、《全边纪略》、《尚书时论》、《环中堂集》。方以智的母亲吴令仪、姑母方维仪、方维则均是女诗人,她们常诗歌唱和,有诗集问世,堪谓桐城才女。尤其是方维仪,考究文史,精于绘画,著有诗集《清芬阁》7卷载入《明史.艺文志》。绘画与伯姊如耀齐名,论者称其画与宋代桐城大画家李公麟不相上下。方以智童年丧母,就是姑母方维仪一手将他拉扯大的。家学的传承,让方以智十岁就能挥洒万言;展露的才华,使他在天文、地理、历史、物理、数学、文学、书画、音韵、医学、琴剑、技勇、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厚造诣,被称为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p><p class="ql-block">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桐城乡间黄文鼎、汪国华带领百姓揭竿而起,他们劫富济贫,在桐城北拱门外建帜扎营,与安庆、池州兵备副使进行较量。城区大户人家纷纷逃亡,方以智的家人也随之逃到了金陵。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方以智在参加江南秋试时,结识了陈贞慧,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遂成为挚交。巧合的是,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与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庭也是莫逆之交。侯恂被魏忠贤逼迫辞官之时,陈于庭游说于东林党魁高攀龙和赵南星,对侯恂多有关照。而侯恂与奸相阮大铖同朝为官,继而相悖之时,方孔炤对他也多有关照。所以,当陈贞慧引荐侯方域时,方以智看到这位比自己小7岁,在北方已是享有盛名的才子,可谓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淮河畔的舷歌琴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淮河畔,舷影歌飞,琴瑟悠扬,那缓缓流动的河水,映射出岸边的灯红酒绿,也映出歌妓们妖冶的身姿。这是一个行将分崩离析的时代,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寻求在一河碧水中的醉生梦生;而此时满人的铁蹄越过山海关,向明王朝发出致命的一击,尽管如此,也没有惊醒这些人的春梦。</p><p class="ql-block">崇祯六年,陈贞慧携子陈维崧放浪秦淮,他和方以智都是世家贵族子弟。文人的相聚,“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板桥杂记》余怀著)难以掩抑的才华,让他们与众不同。方以智与陈贞慧漫步于河畔酒巷,在浅浅的春光里,他们谈论国事、家事、天下事;谈论文学,诗歌,当然也谈论秦淮河畔声色绝代的歌妓。风流才子,情怀洋溢,陈贞慧很快坠入金陵名妓李贞丽的软玉温香之中。他觉着李贞丽是那么美,是“花飞入袖,不负春风”;恰巧在这时,年轻帅气的侯方域也来了,这让秦淮河畔又多了一份浪漫……</p><p class="ql-block">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吴应箕、夏允彝,这些才俊们一一相识。在锁绿山人《明王述略》中,是这样描述侯方域的,“好大言,遇人不肯平面视,喜睚睚报复。然一语合,辄吐出肺肝,生不容口。”侯方域是性情耿直之人,可遇到了这些神交已久的江南才子,当然是如逢故旧,遂成莫逆了。在学术氛围浓郁的复社,也因这样一群思想活跃,拥有真才实学的才俊们在一起交流,而显得格外的热闹。侯方域喜欢聆听方以智谈论文章之事,他的那卷专论文章写作的专著《文章薪火》,论及深处,深邃宏阔,令人百读不厌。侯方域还知道,桐城是文章之邦,在当朝身负大名的就有方孔炤、方以智、钱澄之、方文、阮大铖……等一批文人雅士。方以智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真传,他的这一文学主张,在《文章薪火》中得到充分论证,这也被后世推崇为开桐城文派理论的开山之作。侯方域在方以智等人的影响下,一时间成为复社最为活跃的才子之一。他也深为结识方以智而感到庆幸,是因为,方以智的博学和真知灼见,常令侯方域有醍醐灌顶之感。所以侯方域在《壮悔堂文集》中说:“……余徘徊叹绝,海内才子,赖有斯君!”</p><p class="ql-block">今夕何夕,风云变幻,尽管这些文人想为朝廷担当一份责任,可谁又理会呢?所以,他们内心很苦闷,最终是意志涣散,情感沉沦了。那是他们看不到前途,看到的都是昏暗,就连抗清有功的大将军袁崇焕都被冤杀,让他们彻底的失望了!</p><p class="ql-block">丝竹管弦,画舫摇曳,歌妓们妖艳的身影迷乱了才子们的醉眼。侯方域跟随方以智和陈贞慧穿行在秦淮的风月场上,喝酒、猜拳、听歌、狎妓,很快沉湎其中。在召妓侑酒时,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那双媚人的双眼,撩拨得侯方域心慌意乱,愰忽迷离,不能自拔。李香君也因才子侯方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而让他倾心爱慕。爱情在琼浆玉液和管弦生歌中蒙生了,而巧合的是,香君正是李贞丽的养女。侯方域有时随陈贞慧去李贞丽那儿,只见李香君娇嫩可人,灵动宛转,一个笑靥,一个眼神,都勾魂摄魄,让他难以招架。除此而外,香君不仅嗓音柔美,善拨丝竹,还是丹青妙手,那工笔细活,让花鸟鱼虫,人物影像,呼之欲动,令人惊叹不已!香君画罢,侯方域禁不住击掌称绝,然后在扇面上题诗:“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p><p class="ql-block">初夏,秦淮河畔又来了一位才子,这便是冒辟僵。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这样记述:“已卯应制来秦淮,吴次尾、方密之、侯朝宗咸白辟僵,啧啧小宛名。……辟僵同密之屡访姬。”这场浪漫柔美的爱情,让冒辟僵刻骨铭心,他写出的《影梅庵忆语》,可以说是晚明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辟僵等人,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个性的“四公子”, 他们在秦淮河畔的风花雪月,是明末文人舒展自我,书写个性,不再是君主驯服的臣民的淋漓表现,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最有幽情别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壮悔桃花情寄远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思宗上吊死去之后,弘光帝朱由崧开始执掌朝政,复社有良知的君子们猛烈的抨击依附阉党的阮大铖。阮大铖在困局中,想到了同科进士侯恂以及他的儿子侯方域,于是想方设法拉拢,想为其所用。他派人每天陪着游山玩水,并促成了侯方域和李君的婚事。当李香君得知阮大铖的真实用意后,态度坚决地对侯方域说,不要误入阮大铖的圈套,应该旗帜鲜明,像复社的君子们那样对待这种奸佞小人。侯方域幡然醒悟,认识到阮大铖的险恶用心,并予以严辞拒绝,从此,他们之间开始结怨。</p><p class="ql-block">此后,阮大铖在弘光帝面前得势,便对侯方域和李香君进行报复。先是使出各种手段逼迫侯方域离开金陵,在万般无奈中,侯方域与李香君告别,“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接着,阮大铖逼迫李香君嫁给马士英的亲信漕官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他们便强娶。愤怒的李香君一头撞向屋内的柱子,头碰破了,血流满面,染红了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扇。阮大铖见强娶不成,等到李香君养好伤后,又将她送给昏庸贪色的皇帝朱由崧。当清兵越过长江,直逼金陵时,李香君乘乱逃出魔窟和八艳之一的卞玉京一起隐藏道观之中。后来侯方域设法找到了李香君,并带回商丘。可是侯家难容香君的风尘身世,将她赶到“打鸡园”居住,生下的孩子也不准随侯姓,香君由此而抑郁悲凉。离乱、遭迫害、抗争、对于家和爱的渴盼与失望,命运像杂耍一样,被捉弄来捉弄去,让李香君终于香消玉殒,年仅三十岁便忧郁地死去。侯方域对李香君本是情深,怎奈封建礼教的束缚,一切都不可挽回,他只能心怀懊悔,悲痛地为李香君撰写墓联:“卿含恨死,夫惭愧生”,并将自己的文集定名为《壮悔堂文集》。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据此创作出名剧《桃花扇》,成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人生倥偬,物是人非,侯方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回想几度去金陵,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僵等人浪迹秦淮,吟风弄月,最是难忘的还是与方以智的友情。他们自金陵相识,便心系情牵,在复社一起探讨文章之事,一起忧叹山河破碎,这种真挚的友谊,为世人称颂。侯方域自李香君去逝以后,便一直心情抑郁。方以智深知与侯方域所处的窘境,他们分别虽相距遥远,却始终牵挂着他,关心着他。时已严冬,寒凌商丘平原,方以智知道,此刻侯方域最缺的是御寒的衣物,因为清兵入关之后,战火离乱,生活物资匮乏,侯方域已是很贫困了。所以,方以智首先想到的是寄去衣物。侯方域在《壮悔堂.遗稿.与密之书》说:“……犹忆庚辰,密之从长安寄仆繄丝之衣,仆常服之。”“早岁耽奇服,薄游赠压擪丝。相怜知己意,总为岁寒期。素朴惭时制,陆离适我衣。无衣谁更赋,珍重再中笥。”(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二《谢方简讨送衣》)侯方域那么珍视这份友情,天寒地冻,方以智寄来的是一片情谊和温暖,他穿在身上总也舍不得脱去,既便是脏了,也不让家人洗涤,他说,那会洗去和方以智的深厚情感,因此“珍重再中笥”。</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一月,侯方域在贫病中不幸去逝,享年只有短短的36岁,却经历了朝野更迭、和李香君浪漫而悲凉的情感波澜,以及与方以智、陈贞慧等江南才俊们在秦淮河畔演绎了明清知识分子大胆热烈的人性追求,抒写出那个时代最浓烈的诗篇。当然,侯方域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一生著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回忆堂诗集》6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刊发于《商丘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