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名刹百丈寺

西江行龙

<p class="ql-block">百丈寺坐落于有“仙源灵境”之誉的江西省奉新县西塔乡百丈山,距县城65公里,是中国佛教“百丈立清规——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百丈禅寺在中国闻名是因为它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据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佛教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其中所言“百丈”指的就是百丈禅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祖道一在禅宗的发展中建立了道场,而百丈怀海则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它意为着百丈寺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而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百丈禅寺自创寺1200多年来,高僧辈出,“天下清规”享誉海内外,也曾历尽沧桑、几经兴废。2004年,百丈禅寺迎来重放光芒的新机遇,当代禅门泰斗百岁高僧本焕长老欣然担任百丈禅寺方丈,募资修复百丈禅寺,从此,百丈禅寺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4年 5月,顿雄法师秉承本焕长老振兴百丈禅寺的弘愿,全面主持修复工作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庆典。</p> <p class="ql-block">本人对于佛教起源、发展、门派知之甚少,对于百丈禅寺的了解源于我邹氏族谱中对松垣公的一些历史记载。我祖松垣公本是布衣,却和唐宣宗有段时间的交往,而唐宣宗与百丈禅寺又有着一段特殊的佛缘。</p> <p class="ql-block">话说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但他最为人垢病的是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842)起开始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至会昌五年(845)达到高潮,全国拆毁寺院共4.46万余所,强令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史称“会昌法难”。</p><p class="ql-block">此时光王李怡“愈事韬晦,群臣游处,未尝有言”。由于“武宗气豪,尤不为礼”,李怡内心十分恐惧,时刻担心招致杀身之祸。民间相传,李怡为了躲避武宗迫害,特去请教长安城里的一个老和尚,问他怎样才能逃避宫廷之祸。那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只在他的掌心写下了“百丈”二字。老和尚的本意是说,只要离开京城长安百丈之遥,便可消灾避祸。可是李怡会错了意,千方百计去打听“百丈”这个地名。终于,他打听到江南西道洪州新吴(今奉新)有一座百丈山,山上有一个百丈寺,百丈寺里有一位百丈禅师,于是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了新吴县。</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宣宗的到来,远在新吴(今奉新)我远祖松垣公也就不可能结识贵为天子的李忱,也就不可能留下我邹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因为以上原因,我对百丈禅寺也算是神往已久,但终究没机会拜访。今年暑期我在靖安中源避暑,因中源距离百丈山也就一个来小时的车程,因而我决意要去拜访百丈禅寺了。</p> <p class="ql-block">百丈禅寺规模恢宏,殿宇众多,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其中大雄宝殿高大巍峨,庄严肃穆,供奉如来慈眉善目,善男信女虔诚上香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我在寺内游览了一遭,借着拙眼选取几处风景,随手拍摄以飱读者。</p> <p class="ql-block">回到住处,再次对唐宣宗、松垣公与百丈禅寺三者之关系进行了考证与梳理,现将有关考证所得附录于后。</p><p class="ql-block">唐宣宗李忱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一位以皇太叔身分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十一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生于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五十岁。</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这位唐宣宗李忱却与我邹氏祖先邹垣〔新吴(今奉新)芰山(今驾山)〕是莫逆之交。有关两人的交往,南唐末、北宋初胡仲尧撰写的《清隐居士传》详细地记载:“居士讳垣,唐时人,宣宗赐号清隐居士。其时权珰用事,势倾中外,往往冀立不慧者,可一手任其把持。宣宗幼居大内,性极精明,深自韬匿,故作痴状。诸党私相喜幸,以为异日奇货可居。宣宗乃慄慄危惧,出亡遁迹,托名忱僧,云游天下。一日,至新吴华林道院,流连久之,曾有‘春风撼山馆,急雪舞林际,涤除衣上尘,刮尽眼中翳’之句留题浮云宫。时逶迤途中甚窘,居士适与之遇,见其神采英迈,知非常人,止宿于家,款洽优隆,倾盖谈心。忱僧亟称之曰:‘真清隐士!清隐士!’因述跋涉困苦状,居士遂于芰山宅后,创岑楼精舍,植棠数百株,曰海棠洞,外立十二花亭,水斗茶园,为徜徉游息之所。御题花亭壁上诗云:‘清隐先生旧隐居,我看乔木意踌躇。儒风遗韵留千古,后有儿孙好读书。’忱僧时偕居士游大雄百丈寺,大智禅师慧识有真主至,豫遣徒抵候山下。既至如平生欢,相与联诗语禅,耽玩名胜,引以流觞曲水,以娱意适情,竟忘返焉。御诗曰:‘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适武宗疾渐,司星占帝所在,会昌五年三月,百官奉车驾豫章,物色至芰山。帝心犹豫,祈发于天,以卜事几。诘旦,则发生三尺,帝乃决行。明年,宣宗即帝位,改元大中。三召皆不奉诏,诣阙表谢以老病略云:‘白水青山,已足野人活计;黄封紫诰,敢忘圣主殊恩。自知麋鹿之群,难入凤鳞之侣。原陛下怜以老病,假大雄一抔土,以观太平,庶全残喘。戴巨鳌之山,未知恩重;泛大鲸之海,只觉魂摇。’帝知其不可起,乃下诏答之云:‘昔光武与子陵为布衣交,朕今嗣位,而有不臣不贽之宾,岂非盛德事耶?今特赐尔清隐居士,封桂里状元、朝议大夫之职,玉印一函,食邑三千石;其配张氏,封东鲁贤德一品夫人;所居芰山,名曰驾幸山,居士三子俱封镇国将军。’一居驾幸山,一居登高山,一居西葛山,世谓之三山邹氏云。”</p><p class="ql-block">有文献记载:李怡(宣宗登基前姓名,登基后改名李枕)在新吴的一年多时间里,曾经三次到芰山,都住在邹垣家。</p><p class="ql-block">据《中华邹氏族谱》记载,宣宗即位之后,正是用人之际,也是报恩之时。唐会昌六年(846)六月六日,他下了一道《封邹松垣诏》(见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中华邹氏族谱》第一卷邹姓人物第117页)云:“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先危难之际,国纪民政一旦失焉。遍游天下,凡民皆鱼目也。惟芰山邹氏垣者真异乎哉!避祸潜迹彼地,伊惟精忠,事朕夙夜匪懈。惜未酬报,常慊于心。今登宝位,事经数月矣。朕屡诏书来征,卿何不从?恩深似海,朕无可报,则朕愧心赧颜之甚也。今特行诏敕一道、玉印一匣、銮驾半副,进禄建昌、高安、新吴三县,封粮一万顷,以答昔日之恩,准凭敕诏无违。封邹公松垣清隐居士、桂里状元、朝议大夫、镇国大将军。封垣妻张氏妙贞东鲁贤德一品夫人。封垣长子邹珏、次子珊、幼子珂皆为镇国将军之职。封垣媳童氏、陈氏、刘氏为镇国夫人。封垣孙邹兴、邹顒为锦衣卫指挥使。准封,谢恩!仰江西都察二院张尚仁、潜文政并保诏官十二员,并布政司、按察司部司南瑞道南昌府、建昌、高安、新吴三县各掌印官,同到芰山邹垣家斋敕文一通,无违顷刻。六部保诏:吏部尚书严化;户部王济;礼部李希明;兵部廖国祥;刑部谢天真;工部毛道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