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地一人行-川西小环线篇

cxs

<p class="ql-block">川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这里海拔差异非常大,最低的地方不足千米,而最高的山峰则高达七千多米。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川西我们就能深切的体会。</p><p class="ql-block">来到川西,首先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高耸的雪山,蜀山之父贡嘎,蜀山皇后四姑娘山;雪山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我敬慕雪山“亘古如此的宁静”,它的纯洁、寂静、晶莹剔透,令人迷醉。</p><p class="ql-block">第二看草原,当海拔升高到3500米-4000米以上的时候,树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寒牧场;每当夏日到来,这里野花盛开,牛羊遍野,一片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第三看江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川西有着很多的大江大河,如果我们想看它们最初的模样,这里就是很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第四看湖泊,在川西湖泊的种类很多,形态也各不相同。随着季节天气的不同,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景色,但无一例外可以用惊艳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要看川西的文化。在这里不仅有一座座寺庙和白塔,还有独一无二的羌族文化。尤其是到了317国道沿线,“羌藏文化走廊”的美称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317国道从成都向西,首先经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而阿坝州是羌族、嘉绒藏族文化的聚集地,正是这两种文化,造就出一大批带有民族特色的藏羌民居。羌族同胞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比如茂县、汶川、北川这一带。嘉绒藏族的位置往西一些,散布在理县、金川县、丹巴县等地。大家各过各的生活,塑造了包容共存的横断山民族走廊。</p><p class="ql-block">川西小环线从成都出发,过了都江堰,317国道便扎进了茫茫群山之中,沿着岷江峡谷,穿行在邛崃山与龙门山脉间。从都江堰到汶川,一路上抬头就能看到高山峻岭。西岭雪山一路上向我们招手,在这里初次领略川西风情。汶川给我印象就是山高谷深,相当偏远的一个山区,但它与成都市区的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只隔着一座龙门山脉。</p><p class="ql-block">地壳上升剧烈,说明地下暗藏着巨大能量,果不其然,这一段的地质灾害很是频繁,两岸山体可见滑坡痕迹,脚下就是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过汶川县城,317国道掉头向西,一头扎进邛崃山脉中。</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离开岷江河谷,往上爬升。岸边开始出现高大的雪峰,山势高耸,峡谷深邃,河流疾速下切,整个河谷呈现V型峡谷的面貌。眼前出现一座座村落,它们坐座在海拔1500米的狭窄谷地之上。千百年来,人们学会了如何在峡谷中生存,孕育出独特的峡谷农耕文明。这里遍布着古老的藏寨和羌寨,人们用石头盖起房屋,垒起碉楼,塑造出川藏北线独特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茂县</p><p class="ql-block">羌族博物馆-典藏历史传承文明</p><p class="ql-block">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称为“云朶上的民族”。宁强古称“宁羌”,自夏商以来就是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3000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羌绣、竹编等丰富灿烂、特色鲜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人是个历史悠久的羌民族聚集群,人口约20万,主要生活在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其中,以茂县最为集中,约占羌族人口80 %以上。民族文化内涵深厚,“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羌笛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茂县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是羌文化生态实验核心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的茂县羌族博物馆,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馆新馆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岷江河畔。新馆以“典藏历史、传承文明”为使命,“集发掘、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为一体”鉴古识史、熔古铸今。</p> <p class="ql-block">羌族刺绣</p><p class="ql-block">羌族剌绣是羌民族聚居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羌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老羌族器具上的简单纹饰、几何图形,被广泛地运用于羌人的日常生活中。自从羌族人具有了织麻和彩陶技艺后,就随之产生了剌绣服饰工艺。</p><p class="ql-block">羌族刺绣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挑花为主,此外还有提花、扎花、平绣花、勾花等多种。羌绣制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为代表,所绣图案多呈几何形状,构图严谨、组织匀整,装饰性很强。其色彩爽丽明快,以黑白为多,而挑花和纳花上的设色绚丽夺目,宛如五彩霓虹。</p> 茂县县城 <p class="ql-block">汶川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遗址</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如今,16年过去了,时间的沉淀或许可以抚慰伤痛,但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却不曾褪色。</p> <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在震后修复重建工作中,中国政府特别安排上海同济大学建造一座地震纪念馆,用以缅怀那些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p><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八字方针,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纪念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寓意新生和希望。</p><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纪念博物馆如实还原了5.13大地震后的断壁残垣,共有几个分馆共同组成,每个博物馆都是用绿草甸做屋顶,整个博物馆建筑风格色彩暗淡,庄重内敛。</p><p class="ql-block">每个馆之间的步行道起到了连接作用,整个博物馆由点线面结合串成一体。博物馆墙面棱角突出,全部使用耐候钢打造。</p> <p class="ql-block">北川</p><p class="ql-block">北川历史悠久,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正式建县。1952年,北川县城从治城(现禹里乡)迁至曲山镇,距绵阳市区六十公里,分为新、老两个城区。512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受灾惨烈,顷刻变为废墟,县城四周山体因地震发生大面积崩塌;摧毁大量建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p> <p class="ql-block">北川,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北川全名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属于四川绵阳市,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也拥有我国唯一的羌城旅游景区,由北川地震遗址区、北川新县城、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吉娜羌寨等景点组成,共分为地震遗址、大爱文化观赏区和禹羌文化体验区三大部份组成,总面积六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北川还是大禹故里,四千年前,治水英雄、人文始祖从禹穴沟走出,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新纪元。北川是大爱之城,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疆大爱,把人间真情挥洒到极致。凤凰涅槃,志在重生,美丽的新县城已经建成,这一切让北川得到了永恒的生命,为北川羌城增添了无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震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p><p class="ql-block">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新县城周围有山且并不高峻,地势平坦显得更加开阔。沿着永昌河漫步,野蔷薇、杜鹃花竞相开放,街边景观带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崭新的建筑错落有致,平直的街道纵横交错,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新县城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卧龙神树坪熊猫基地</p><p class="ql-block">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是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中心于汶川地震后重建的一个大熊猫基地。2016年5月12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正式开园。</p><p class="ql-block">基地位于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耿达乡神树坪-黄草坪区域,占地面积约150公顷。神树坪基地共有大熊猫圈舍59套,可容纳60-80只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毕棚沟/拥抱夏日的清凉</p><p class="ql-block">从汶川到理县鹧鸪山这一段317国道,是阿坝南部一段亮眼的风景线。这片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既有川西坝子的温润气候和丰富物产,又有高原纯净唯美的自然景观。沿途大大小小的藏族羌族村寨记载着历史,也为这里赢得了“藏羌民族走廊”的美名。</p><p class="ql-block">毕棚沟平均海拨3600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朴头乡梭罗沟境内。有人说,毕棚沟是川西北阿坝州四姑娘山的一面镜子,亚热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高原气候过渡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让毕棚沟有着不一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当山川、湖泊、森林等风物,被大自然巧妙地汇聚在一起,这个只属于毕棚沟的夏日,究竟会蕴含多少美景?树叶与风之间的缠绵,在这片天地里散播着清凉的密语。徐行于沿湖栈道,且听风语,默默地注视湖泊,心境自开。在水色与山色相互流转之际,游人便是此间点缀的第三种风景。</p><p class="ql-block">在人们心中,雪山不仅圣洁美丽、巍峨壮观,更是一种信仰,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只要一见到它,就会从心底里表示喜欢和赞叹。在毕棚沟,雪山更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丽风景。一年四季矗立在碧空之下,从晨曦到落日带给观者不同的惊喜和震撼。美丽的日照金山等盛景,让人崇敬,用一颗充满信仰的心静静享受。</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海是澎湃壮观,那么高原湖泊便是温婉动人,拥有着特别的魅力,让人觉得很亲近,很舒适。毕棚沟的湖泊,水天一色,倒影绰绰的对称之美,更是令人的流连忘返。艳阳之下,波光粼粼,偶尔清风徐徐,带来层层涟漪,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心境宁静。</p> <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p><p class="ql-block">从丹巴县城沿大金川向北数里,便能看见白墙红檐的藏式民居星星点点在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就是甲居藏寨。</p><p class="ql-block">甲居是最具嘉绒藏族风情的村寨之一。一户一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嘉绒藏居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往上攀缘,一直延伸到卡帕玛群峰脚下。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见底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面展示在人们的眼前。</p><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宅基占地约200平方米,一般三层,高15余米,均为石木结构。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甲居的每一座寨楼都是主人精心雕琢和呵护的艺术品;白色为主,红黑辅之的外墙每年春节之前都要仔细涂染。室内和细节以及装饰的藏画更是美轮美奐。寨楼前后,葱郁的庄稼果木蕴藏着盎然生机;屋顶檐下,金黄玉米,火红辣椒诉说着收获季节的明艳。梨花林间,白墙之后,丹巴美人等待着最动人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丹巴境内,深藏着众多造型美观,风格古朴,鲜为人知的乡土民居。数千年来这些藏族民居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尤以甲居、中路、大桑、邛山、聂岬和巴底乡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底层大多为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p><p class="ql-block">除了古朴而有气势的藏寨民居,丹巴还有许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嘉绒藏历年、观花节、墨尔多庙会、五月赛马节、燃灯节、嘉绒藏族风情节等。6月份是春夏交替之际,嫩绿的麦田与雪白的高原梨花在变化万千的光影与红白藏房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大渡河从丹巴到金山一带被称为大金川河,河水宽阔平坦,沿河两岸星星点点分布着众多藏族村落。据说谁家的藏寨房子修得越高,就越有地位,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把房子建在很高的山上。藏房“悬挂”在绿树掩映的悬崖峭壁上,未经规划,却别有一番韵律之美,从甲居藏寨下山之后,沿丹巴至金川一线直行,这一带才是更大范围的丹巴藏寨,可谓是藏寨摄影创作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丹巴:横断山中的千碉之国</p><p class="ql-block">在横断山脉的影响下,丹巴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既自我封闭,当碉楼在其他地区巳经消亡之后,丹巴却得以化石般的成系列保存下来;又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它们吸收各种影响,自我改造,从碉楼与宅院结合的形式发展到碉楼在藏式宅院中符号化。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达到有利于当地人诗意和谐地栖居的最佳形式。</p> <p class="ql-block">八美草原,川西大地的绿宝石</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向往草原,那么你一定要来川西,这里有你向往的安然宁静;草原用三季的蛰伏,换来盛夏这一季的瑰丽;用草的翠碧,用花的迷离,送天地一场珣烂梦境。</p><p class="ql-block">八美草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东南方。走川藏公路会经过成片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辽阔自在,海拔高度为3500米,是典型的高原生态景区。</p><p class="ql-block">苍穹之下,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绿草如茵,簇簇野花,五彩斑斓;数十公里的青青草地,点缀着帐篷、毡房,遍地牛羊如散落在草原上的一颗颗珍珠。苍鹰盘旋于高空,藏地草原风光在这里一览无余。清晨,牧民的炊烟袅袅直上与草地上升起的淡淡薄雾混在一起,恍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塔公</p><p class="ql-block">自“跑马溜溜”的康定县出发,翻越折多山垭口,穿过鲜花盛开的塔公草原,中午时节,终于抵达这个以草原命名的高原小镇。</p><p class="ql-block">塔公镇坐落在木雅圣地景区,海拔约3750米,举头可见雅拉雪山。镇子不大,却精致干净。临街是三四层的楼房,装饰有木雅藏族的文化符号,整齐排列向前延伸。去往新都桥的川藏线贯穿镇子,恰似小镇伸出的两条长臂,一头挽着青藏高原,一头牵着四川盆地。中午的阳光照在红白相间的藏式建筑上,散发出明快而热烈的色彩。街道两旁,酒店、旅馆、商铺应有尽有,两排漂亮的莲花灯直通镇外。整个镇子传统又时尚,温馨宁静,完全没有“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落莫苍凉。镇外有小河流过,跳跃的浪花不时辉映出耀眼的波光。小河与小镇间是一座足球场大小的广场,广场边就是千年古刹塔公寺。</p><p class="ql-block">塔公寺是甘孜藏族自治州著名的萨迦派(花教)寺庙,也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素有“小大昭寺”之称。佛寺目前没有对外开放,我只能和众游客一样,徘徊在外面的小广场,无聊地打发时间,等待着太阳西斜后的傍晚时分。我出神地打量阳光下金光闪闪的寺庙屋顶,翘望那些高出于红墙的佛塔塔身与塔尖。寺院后高耸着一座山峰,这应该是塔公镇的制高点。山巅上建有一座圆润洁白的佛塔,在渐渐西斜的夕照中,显得庄严肃穆。佛塔四周的五彩经幡,在傍晚的山风中猎猎招展,昭示着塔公草原的吉祥幸福。</p> <p class="ql-block">随着太阳西沉,晚霞渐渐燃烧起来,将天上的云朶变成玫瑰的浪漫色彩。近处的草原也受到了渲染,渐渐从金黄色变成了火红。如一片燃烧的海。而在更远的东方,在一片起伏的群山之上,银色的雪峰也被涂上胭脂色。此刻的雅拉雪山,楚楚如刚出浴的女神,尽显高贵典雅的神韵和光彩照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美好的时光总是有限的,太阳隐到西山后面去了,天空的云彩渐渐暗淡,雅拉雪山随之消隐了光彩,只将波涛般起伏的曼妙剪影留在了东山之上。正在惆怅间,却见一勾月牙挂在了遥远的天边,天空上布满了星星,令人感觉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摘。草原在月色星光下沉沉酣睡,远远望去一片朦胧,深邃而又神秘。</p> <p class="ql-block">除了塔公寺,塔公草原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雅拉雪山。这座雄伟的山峰是康巴地区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著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记载的。雅拉雪山位于道孚县和康定县的交界处,海拔达到5020米。山顶终年被白雪复盖,云雾缭绕,真是一幅壮丽的美景。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像皇冠、花瓣簇拥的莲花宝座,甚至是一𠆤端坐的弥勒佛。据说历代惠远寺和周边的藏民都会来朝拜,因为雅拉雪山是格萨尔王所看重的神山,充满了灵气和神秘感。</p><p class="ql-block">在塔公草原,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能感受到浓郁的藏族风情。在早晨和傍晚,你可以看到当地的牧民和朝圣者在塔公寺转经廊念嘛呢经,顺时针转动着转经筒,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宁静和虔诚。</p> <p class="ql-block">墨石公园</p><p class="ql-block">墨石公园景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八美镇卡玛村与中古村交界处。地处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核心区,紧邻丹巴美人谷、康定新都桥、雅江康巴汉子村等知名景区,距八美镇约6公里,川藏公路旁400米处。</p><p class="ql-block">群峰汇聚,万塔林立,峥嵘起伏,重峦叠嶂,景象万千,如同精心制作的盆景。身临其境,深感目不暇接,令人流连忘返。有的像白鹿望天、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仿佛猕猴酣睡,石柱、石笋、石蘑菇、石莲花更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是犹如童话迷宫。</p><p class="ql-block">墨石公园古称土石林,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3500米。川西高原上千姿百态的土石林与广袤的草甸、起伏的雪山、迷人的藏寨、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情画。是香格里拉之巅海螺沟向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的中转站,拥有壮美草原、婉约湿地、奇幻墨石、特色民居、高原花海、金色彩秋、白塔圣寺、日出日落八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新都桥</p><p class="ql-block">新都桥位于康定县境西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5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00人。新都桥镇又叫东俄罗,海拔3300米,高原气候,温差大且气候多变。初次上高原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它是川藏南北线分叉路口,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从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经之路。距离成都431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可远眺蜀山之王-贡嘎山。</p><p class="ql-block">对于许多人来说,新都桥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甸、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川西的高原风光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新都桥,如果用心领略,它对得起“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天堂”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折多山</p><p class="ql-block">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海拔4298米,是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嘉绒”之称的藏族分支。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藏区。“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p> <p class="ql-block">康定</p><p class="ql-block">“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座跑马山,名扬四海,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天,我们沿着317川藏线来了,来看看这座被称为川藏咽喉的宝藏城市。</p><p class="ql-block">康定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也是藏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人文孕育出康定的自然万物,境内海拔最高点7556米-蜀山之王贡嘎山,最低点1390米-大渡河,相对高差6000米。</p><p class="ql-block">康定地形复杂多样,大雪山脉将市境分为东西两大区块。并由此形成地貌、气候、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强烈差异。东部为高山峡谷,这里桃红柳绿,物产丰饶;西部为高原地貌,这里牛羊遍野。这里聚水成湖,雪峰林立;这里草原广袤,层林尽染。圣洁的贡嘎雪山,如天外的哈达飘然而至,湖泊、森林、牧场、藏房又构成了一幅幅云卷云舒的立体画卷。</p> <p class="ql-block">泸定</p><p class="ql-block">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p><p class="ql-block">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