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p><p class="ql-block">丈夫喜欢钓鱼,妻子喜欢看书。 </p><p class="ql-block">一次,二人到郊外旅游,在钓鱼区整整呆了一个上午的丈夫觉得有些困倦,便在帐篷中打起盹儿来。妻子将渔具放在小船上,独自一人划到湖的中央,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妻子正看得起劲,这时,一艘船向她划来,船上是几个穿着制服的男人。</p><p class="ql-block">“夫人,这个区域禁止钓鱼!”一个男人对她喊道。</p><p class="ql-block">“我没钓鱼!”</p><p class="ql-block">“没钓鱼?但是你身上带着工具!”</p><p class="ql-block">男人指了指船上的渔具,“对不起,我要拘留你。”</p><p class="ql-block">“真的吗?那我要控告你!”</p><p class="ql-block">“控告我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告你强奸!”</p><p class="ql-block">“呵呵,但我连碰都没碰过你……”</p><p class="ql-block">“但是你身上带着工具!”</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一位博友那里看到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含蓄、幽默,艳而不俗,生动地体现了一条逻辑规律——矛盾律。</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矛盾律呢?矛盾律的具体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肯定它是这个,同时又肯定它是那个;也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思维必须保持前后一致。那个“穿制服的男人”说:你身边带着工具,就构成在禁区钓鱼的错误。聪明的看书女人以牙还牙,就说:你犯了强奸罪,因为你身上也带着工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穿制服的男人无言以对。其实两个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身边带着工具,就构成犯罪的事实 。这一论断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工具” 而言的,穿制服的男人对这一论断,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否则,那他就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所以他无法反驳看书女人。</p><p class="ql-block"> 提起矛盾这个词,我们就常常联想到我国古代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 这就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韩非曾经写过的一则寓言: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在吹嘘自己的盾的坚固是说,没有任何锐利的东西能够刺穿它;他在吹嘘自己的矛的锋利时又说,没有任何东西它刺不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时怎么样?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就张口结舌了。 因为它对矛的吹嘘和对盾的吹嘘,是自相矛盾的。他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矛和盾这两种兵器,一会肯定它,一会又否定它。在吹嘘盾的坚固时,否定了矛的锋利;在吹嘘矛的锋利时,又否定了盾的坚固,所以说他在逻辑上违反了矛盾律。</p><p class="ql-block">“矛盾律”要求思维前后一致,确切地说,应该叫“不矛盾律”,但在习惯上人们都不这样说。(2008-02-29 15:00)</p>